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贫道混初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下马道“本官中大夫麦兜,特来找张司直,请通传!”
“大人少待!”一个卫士沿着石阶跑了上去。不久张怀化和那个卫士一起下来。
“师弟?找为兄何事?”
“二师兄,你对王泉王汝宁可了解?”麦仲肥单刀直入地问。
“王汝宁?是右仆射温彦博老大人的弟子,似乎和魏王府里的韦挺交情不错”
“韦挺?”
“恩,韦挺官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此人极善钻营。最早是隐太子建成的心腹,后投王珪门下与魏征、戴胄交好。见魏王受宠,又频繁出入魏王门下。此人人品不怎么样,师弟还是不要和他走的太近。好了,为兄正当值,改天再与你闲谈!”
“好的。二师兄,有时间上小弟那里坐坐,好久没与二师兄一起畅饮了。”麦仲肥躬身施礼。
“呵呵~好啊!有时间一定登门。”张怀化回礼后匆匆走上司天台。
麦仲肥骑马还往回走,心里分析着这几个人。右仆射温彦博诚实君子,老头虽有些迂腐,但光明磊落。韦挺此人不熟悉,照二师兄张怀化所言应是个小人。只是魏王泰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麦仲肥一边想一边走,不觉来到四夷馆附近,被一阵吵闹声吸引,抬头一看一帮穿左衽皮裘,头戴圆顶桶帽嘴里几里哇啦说着外语的人,在和四夷馆的人争吵。一问才知道是吐蕃的求亲代表团要求见太宗皇帝。自从吐蕃的求亲代表团来到长安,太宗皇帝就一直晾着他们,算算有了两年时间了。
麦仲肥一笑,拨马离开。麦仲肥在没来唐朝前一直有个疑问,以汉唐强悍的军事力量,为什么没把吐蕃灭掉?等来到唐朝后也曾与涅德鲁说起,才明白不是不想灭掉而是灭不掉。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高山反应和严寒就是吐蕃的最好同盟。再加上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粮草辎重很难运输。中原人对高寒缺氧的环境完全无法适应,这才只能任由吐蕃三番四次的侵扰却只能在局部进行阻击。对当时的中原统治者来说青藏高原就是一块鸡肋。
即使不记成本的拿下来,也只是面子上好看,实际上却是增加了个巨大的包袱,好处一点没有。统治者不是傻子,历朝皇帝也不是没有对游牧民族动刀兵,汉武帝把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全部用于征匈奴战役,唐太宗接收隋朝的积蓄灭掉突厥,在这些赫赫战功遮掩下的却是对已经占领的地域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这样的尴尬局面,只能任由已经算是归附了的游牧民族继续在已经占领的地域上繁衍凝聚,凝聚到一定时候再反叛。而自己的大军也只能退回到长城一线被动防御(这样做可以缩短运输补给的成本)。
古代对外战争并不是派兵出去打那么简单。庞大的军队需要有庞大的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先期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根本无力发动那么大的战役。如果李世民不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快速上位整合隋朝资产,也就没有灭突厥的战役。
有些人提出以战养战。理论上说不错。可想过没有?以战养战下手的地方多是人口密集、比较富裕的地方。如果你领五千人奔袭在草原上,袭击了一个只有四五十人的部落,这个部落能给你的五千人补充多少物资?而游牧民族以战养战却有很大优势,首先他们是对人口密集、比较富裕的地方下手,其次他们这样的作战还有另一个目的,减少多余人口,他们不仅对别人狠,同样对自己人也狠。
而麦仲肥来到这里最想做的就是拾遗补缺,把大唐周边已经打下来的地方加以驯化和巩固。
这时候的对外战争与工业革命后的对外战争不同。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对外战争,目的就是掠夺资源、人口和建立殖民地。建立殖民地是用来倾销本国生产过剩的工业产品和利用殖民地廉价人力把殖民地的资源运送回国内进行再加工。而这时候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保卫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权利不受外族侵犯,资源反而不是主要的,毕竟当时的开采、加工能力严重落后,另外打下的地方就要派兵驻守,这就给中央财政增加负担,没有收获只有投入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眼中是不可想象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结果也不相同。(这一段是为了回答读者洋河提出的建议加上去的)
想要拥有中国的殖民地,就要进行人才培养,催化工业革命的提早到来(虽然这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而这方面的典籍也不是没有,《墨经》就是一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同时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可以说是理论基础。
公输盘(鲁班)的《营造正式》一书虽在秦朝被焚毁,但大量残稿还在民间流传,这是古代最全面的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典籍。
可惜这些都不是“主旋律”,被无情地埋没掉了。而且在中原这块积重难返的沃土上,想推广这些“非主旋律”的东西那是太艰难了。好不容易出现了大唐北疆这样一块绿色、无污染的处*女地,麦仲肥怎能不高度重视?!
下马道“本官中大夫麦兜,特来找张司直,请通传!”
“大人少待!”一个卫士沿着石阶跑了上去。不久张怀化和那个卫士一起下来。
“师弟?找为兄何事?”
“二师兄,你对王泉王汝宁可了解?”麦仲肥单刀直入地问。
“王汝宁?是右仆射温彦博老大人的弟子,似乎和魏王府里的韦挺交情不错”
“韦挺?”
“恩,韦挺官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此人极善钻营。最早是隐太子建成的心腹,后投王珪门下与魏征、戴胄交好。见魏王受宠,又频繁出入魏王门下。此人人品不怎么样,师弟还是不要和他走的太近。好了,为兄正当值,改天再与你闲谈!”
“好的。二师兄,有时间上小弟那里坐坐,好久没与二师兄一起畅饮了。”麦仲肥躬身施礼。
“呵呵~好啊!有时间一定登门。”张怀化回礼后匆匆走上司天台。
麦仲肥骑马还往回走,心里分析着这几个人。右仆射温彦博诚实君子,老头虽有些迂腐,但光明磊落。韦挺此人不熟悉,照二师兄张怀化所言应是个小人。只是魏王泰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麦仲肥一边想一边走,不觉来到四夷馆附近,被一阵吵闹声吸引,抬头一看一帮穿左衽皮裘,头戴圆顶桶帽嘴里几里哇啦说着外语的人,在和四夷馆的人争吵。一问才知道是吐蕃的求亲代表团要求见太宗皇帝。自从吐蕃的求亲代表团来到长安,太宗皇帝就一直晾着他们,算算有了两年时间了。
麦仲肥一笑,拨马离开。麦仲肥在没来唐朝前一直有个疑问,以汉唐强悍的军事力量,为什么没把吐蕃灭掉?等来到唐朝后也曾与涅德鲁说起,才明白不是不想灭掉而是灭不掉。
吐蕃地处青藏高原,高山反应和严寒就是吐蕃的最好同盟。再加上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粮草辎重很难运输。中原人对高寒缺氧的环境完全无法适应,这才只能任由吐蕃三番四次的侵扰却只能在局部进行阻击。对当时的中原统治者来说青藏高原就是一块鸡肋。
即使不记成本的拿下来,也只是面子上好看,实际上却是增加了个巨大的包袱,好处一点没有。统治者不是傻子,历朝皇帝也不是没有对游牧民族动刀兵,汉武帝把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全部用于征匈奴战役,唐太宗接收隋朝的积蓄灭掉突厥,在这些赫赫战功遮掩下的却是对已经占领的地域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法这样的尴尬局面,只能任由已经算是归附了的游牧民族继续在已经占领的地域上繁衍凝聚,凝聚到一定时候再反叛。而自己的大军也只能退回到长城一线被动防御(这样做可以缩短运输补给的成本)。
古代对外战争并不是派兵出去打那么简单。庞大的军队需要有庞大的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先期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根本无力发动那么大的战役。如果李世民不是发动玄武门之变,快速上位整合隋朝资产,也就没有灭突厥的战役。
有些人提出以战养战。理论上说不错。可想过没有?以战养战下手的地方多是人口密集、比较富裕的地方。如果你领五千人奔袭在草原上,袭击了一个只有四五十人的部落,这个部落能给你的五千人补充多少物资?而游牧民族以战养战却有很大优势,首先他们是对人口密集、比较富裕的地方下手,其次他们这样的作战还有另一个目的,减少多余人口,他们不仅对别人狠,同样对自己人也狠。
而麦仲肥来到这里最想做的就是拾遗补缺,把大唐周边已经打下来的地方加以驯化和巩固。
这时候的对外战争与工业革命后的对外战争不同。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对外战争,目的就是掠夺资源、人口和建立殖民地。建立殖民地是用来倾销本国生产过剩的工业产品和利用殖民地廉价人力把殖民地的资源运送回国内进行再加工。而这时候的对外战争主要是保卫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权利不受外族侵犯,资源反而不是主要的,毕竟当时的开采、加工能力严重落后,另外打下的地方就要派兵驻守,这就给中央财政增加负担,没有收获只有投入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眼中是不可想象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结果也不相同。(这一段是为了回答读者洋河提出的建议加上去的)
想要拥有中国的殖民地,就要进行人才培养,催化工业革命的提早到来(虽然这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而这方面的典籍也不是没有,《墨经》就是一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同时也是古代力学的代表作。对力的定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物体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论述。而且这些论述大都来自实践。可以说是理论基础。
公输盘(鲁班)的《营造正式》一书虽在秦朝被焚毁,但大量残稿还在民间流传,这是古代最全面的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典籍。
可惜这些都不是“主旋律”,被无情地埋没掉了。而且在中原这块积重难返的沃土上,想推广这些“非主旋律”的东西那是太艰难了。好不容易出现了大唐北疆这样一块绿色、无污染的处*女地,麦仲肥怎能不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