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夺宫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宋知鹤虽然拿了会元,但是说句能气死同门的话,他真觉得自己不是跟着先生读书的料子。
这倒不是说他不会读书,他挺会的。他就是不能跟着先生读书。每次赶去学堂的时辰总是格外消磨人,只要他想着自己是去读昨日读的书,今日先生会将一篇好好的文章剖得跟案台上的猪似的,他就觉得十分没劲。
他也不是没跟阿娘说过,自己在家读书,但是阿娘说什么也要他去学堂。
宋知鹤在学堂,读书的本事没什么进益,被同门欺负着、讽刺着,察言观色、斡旋交际的本事倒是精进不少。
刚进学堂的时候,谁都知道他哥哥欠了一屁股债,父亲刚死,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都知道逮着了落架的凤凰没毛的鸡。
宋知鹤进学堂的第一天,将学堂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第二日同窗便对他客气不少。
以诚待人者,人亦诚以待。宋知鹤还是在书上读到这句话,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从此便奉为人生圭臬,但是其实那天拿起笤帚的时候,他只是想着每天家里的地,都是他打扫的,他只是习惯了。
但是他对于学堂的记忆,也就仅止于此,并未有太多的留念或者唏嘘,赴考那日拜别同窗,有一位平日里总是笑嘻嘻的同窗送他回家,哭得眼睛都红肿了,他也没能感同身受。
宋知鹤走出学堂,心想,果真是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在江州的时候,右王闲谈间曾问他,若是重来一次,会不会仔细的研究朝廷法令,准备殿试考个状元,宋知鹤想了一想,自己确乎已经做到最好了,再在学堂里待上十余年?可饶了他吧。
应考的时候,大家心中都有壮志。陛下初政,朝中刚落马了许多太后党,正是缺人才的时候,同期都隐隐得觉着,此行若是能考上,那就是参与了陛下的安邦大业,投身了革新的洪流。
宋知鹤应考前一天也激动得一整夜没睡着觉。
他半夜起来,吵醒了浅眠的阿娘,母子两个干脆就坐在屋檐下边看星星。
春闱的考场上,他写文章的时候,心情仍是澎湃的,文章一大段一大段的,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在笔底,整场考试都顾不上出恭,写得废寝忘食。宋知鹤走出考场时整个人又饿又高兴,被春阳一晒,眼睛没睁开,头先晕了一晕。还是回到家里灌了一肚子水,倒在太师椅上,人心里才平静下来。
然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他那时就觉得自己该是会元,以后肯定是会做官的,那他要温书吗?好像也不必。该记住的他早就记住了。他坐在家里,有些无所事事。
就找了笤帚来,把家里全打扫了一遍。
宋知鹤这才开始想想自己。他之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求仕,而是为了高兴。或许是因为爹爹早逝,哥哥又变了一个样,因此他只能抓住仅有的一点儿高兴不放手,那点儿高兴就是邻里的夸赞。
他会作文,会作诗,也会出题,因此同窗也羡慕他有个读书的脑子。至于右王所说的,读着读着便有的志向,那可能就是继续因为读书作文受到夸赞。
十一月初九是他的生辰,在江州也没法举行什么加冠仪式,徐凤笙为他取了字,叫做沃洲,对他道:“加冠是男子厉心成人之礼,同期里,你最懂友爱同僚、正言正行的道理,也不缺这个仪式。”
这是极高的赞誉了。宋知鹤也知道,论写文章策论、针砭时弊,他并不是同期最好的,但是座主格外器重他,就是因为他性子好,更容易走得远。
但其实就他这个虚荣的个性,他觉得自己并不能走得很远。
徐凤笙愿意栽培他,其实还是不够了解他。
右王也是一样。
倒是定宗兄能欣赏他的文章,再加上战局越来越好,所以宋知鹤总是去拜访,连着几回在邈云街的学堂遇上定宗兄,还给孩子们上了几回课,宋知鹤感到很是新奇,就更常去那里,跟定宗兄说起自己在秣陵开的书局,打算着请定宗兄回去跟他一块儿著书。
有时宋知鹤去的时候遇上右王,就三人一起凑个桌吃饭。
除夕的时候,学堂无人,右王想着定宗兄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就约了定宗兄到邈云街来,宋知鹤自然也是乐意,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牛肉锅贴,权当添个乡味,定宗兄反而不领他的情,说着“君子远庖厨”。
宋知鹤瞧着他,吃得倒香,就是吃完整盘也不说一句话夸他。
爆竹炸响,宋知鹤就对右王道:“右王殿下,新年吉祥。”
这是他头次在外过年,右王给他斟了杯酒,道:“同乐。”
新年一过,战事很快就落下帷幕,随之而来的就是和谈的重任,这还是江州被攻陷以来,南周少见的在和谈桌上占据高处,再加上陛下定了东宫,一连串的好事纷至沓来,定宗兄也接受了他的邀请,到秣陵来照顾他的书局,闲暇之余著书。
“去中书省?”宋知鹤好不容易把战事的事务全部收尾,新的事情又来了。
徐凤笙道:“是,和谈的结果、草拟文书的事务,你应当可以胜任了,我向陛下奏请过,这也是陛下的意思,有什么事不懂的,多问问右相。”
宋知鹤便道了声是,收拾东西离开了翰林院。
和谈这事情,没一旬两旬地谈不完,草拟的文书总是要改,和谈的官员那边每次来人,中书省同僚就是一阵头疼,宋知鹤见这事情实在不好做,有回就帮着接洽的同僚整理和谈桌上刚下的文书,右相看了,难得的满意。
于是和和谈官员接洽的事情,就落到宋知鹤头上来了。
同僚乐得清闲,宋知鹤则是乐得忙活。
以前给他指派的事务,总是收尾事务,办得好或不好,其实影响不大,偏偏事务要从所有同僚手上滚过一圈才能落得他手上,着手做的时候,右相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搞得宋知鹤活不重,倒是总熬夜。
这下好了,他第一个做,虽然活多,但是做完之后就清闲几日。
右相看他交上来的东西,总是先冷哼一声,然后道:“不错。”
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倒是麻烦。
以往和谈那边来接洽的人不定,但是自从宋知鹤来接洽后,来的人就总是尉迟琰,宋知鹤总想着右王殿下的话,况且自从除夕之后杨大人被调任地方官,右王和座主弹劾尉迟琰那是常有的事。
宋知鹤也就没跟尉迟琰多热络,但是似乎尉迟琰对他很感兴趣,一口一个沃洲贤弟,三番五次约他喝酒去。
宋知鹤答应了一次,他酒量浅,被尉迟琰灌得隔夜头疼,之后几次就如实婉拒道:“家母抱恙,最近除了忙事务,还得回家照看,实在抽不出时间来。”
家母抱恙是事实,但是抽不出时间就是胡说了,阿娘有邻里帮着照看,老人家缠绵病榻,反而是多几个人照顾、每天见着不同的人显得热闹。
久病床上无慈母啊。
宋知鹤觉得别家未必如此,倒是他阿娘独树一帜,有的时候看他多了心烦。
尉迟琰也就不再邀约,只是有时送一些上品的燕窝去宋知鹤的书局,这点东西,退回去反倒显得矫揉造作,宋知鹤就全炖了给阿娘喝,暗地里留意着尉迟琰。
和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初夏了。
陛下请杨大人回京述职一番,人人都以为杨大人要东山再起的时候,陛下却将杨大人派去了江州,宋知鹤陪着座主送别了杨大人,回到书局,就见着了右王。
右王似乎并不知道这书局是他的产业,见了他还有些惊讶,道:“好久不见。”
宋知鹤就猜到,她是来找定宗兄的。
宋知鹤见她似乎有话要说,但没跟她多说,只是道:“好久不见,殿下自便吧。”
他到里屋去,发现阿娘不在,猜测她肯定是自己找了个轿子回城郊住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跟着,当即有些无奈,但是外边右王还在和定宗兄谈事情,他就在书房里把所有的书都从书柜上取下来,整理一番,重新放好。
再出门去的时候,发觉右王还没走,在那里站着看书,倒像是没钱买书看的孩子。
这个身份放在右王身上很是滑稽,但是宋知鹤也没想笑。
见他出来,右王才抬起眼睛,问:“忙完了?”
瞎忙了一个时辰,宋知鹤喝口茶,道:“也不算忙。”
“我本来去中书省找你。”右王道,“右相说你不在,我就只能来找定宗兄······你常来这儿找他?”
宋知鹤这才知道她是想通过定宗兄找到他,有些惊讶,道:“不是、这是我开的书局。”
右王“哦”一声,宋知鹤才意识到她恐怕是... -->>
宋知鹤虽然拿了会元,但是说句能气死同门的话,他真觉得自己不是跟着先生读书的料子。
这倒不是说他不会读书,他挺会的。他就是不能跟着先生读书。每次赶去学堂的时辰总是格外消磨人,只要他想着自己是去读昨日读的书,今日先生会将一篇好好的文章剖得跟案台上的猪似的,他就觉得十分没劲。
他也不是没跟阿娘说过,自己在家读书,但是阿娘说什么也要他去学堂。
宋知鹤在学堂,读书的本事没什么进益,被同门欺负着、讽刺着,察言观色、斡旋交际的本事倒是精进不少。
刚进学堂的时候,谁都知道他哥哥欠了一屁股债,父亲刚死,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都知道逮着了落架的凤凰没毛的鸡。
宋知鹤进学堂的第一天,将学堂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第二日同窗便对他客气不少。
以诚待人者,人亦诚以待。宋知鹤还是在书上读到这句话,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从此便奉为人生圭臬,但是其实那天拿起笤帚的时候,他只是想着每天家里的地,都是他打扫的,他只是习惯了。
但是他对于学堂的记忆,也就仅止于此,并未有太多的留念或者唏嘘,赴考那日拜别同窗,有一位平日里总是笑嘻嘻的同窗送他回家,哭得眼睛都红肿了,他也没能感同身受。
宋知鹤走出学堂,心想,果真是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在江州的时候,右王闲谈间曾问他,若是重来一次,会不会仔细的研究朝廷法令,准备殿试考个状元,宋知鹤想了一想,自己确乎已经做到最好了,再在学堂里待上十余年?可饶了他吧。
应考的时候,大家心中都有壮志。陛下初政,朝中刚落马了许多太后党,正是缺人才的时候,同期都隐隐得觉着,此行若是能考上,那就是参与了陛下的安邦大业,投身了革新的洪流。
宋知鹤应考前一天也激动得一整夜没睡着觉。
他半夜起来,吵醒了浅眠的阿娘,母子两个干脆就坐在屋檐下边看星星。
春闱的考场上,他写文章的时候,心情仍是澎湃的,文章一大段一大段的,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在笔底,整场考试都顾不上出恭,写得废寝忘食。宋知鹤走出考场时整个人又饿又高兴,被春阳一晒,眼睛没睁开,头先晕了一晕。还是回到家里灌了一肚子水,倒在太师椅上,人心里才平静下来。
然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他那时就觉得自己该是会元,以后肯定是会做官的,那他要温书吗?好像也不必。该记住的他早就记住了。他坐在家里,有些无所事事。
就找了笤帚来,把家里全打扫了一遍。
宋知鹤这才开始想想自己。他之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求仕,而是为了高兴。或许是因为爹爹早逝,哥哥又变了一个样,因此他只能抓住仅有的一点儿高兴不放手,那点儿高兴就是邻里的夸赞。
他会作文,会作诗,也会出题,因此同窗也羡慕他有个读书的脑子。至于右王所说的,读着读着便有的志向,那可能就是继续因为读书作文受到夸赞。
十一月初九是他的生辰,在江州也没法举行什么加冠仪式,徐凤笙为他取了字,叫做沃洲,对他道:“加冠是男子厉心成人之礼,同期里,你最懂友爱同僚、正言正行的道理,也不缺这个仪式。”
这是极高的赞誉了。宋知鹤也知道,论写文章策论、针砭时弊,他并不是同期最好的,但是座主格外器重他,就是因为他性子好,更容易走得远。
但其实就他这个虚荣的个性,他觉得自己并不能走得很远。
徐凤笙愿意栽培他,其实还是不够了解他。
右王也是一样。
倒是定宗兄能欣赏他的文章,再加上战局越来越好,所以宋知鹤总是去拜访,连着几回在邈云街的学堂遇上定宗兄,还给孩子们上了几回课,宋知鹤感到很是新奇,就更常去那里,跟定宗兄说起自己在秣陵开的书局,打算着请定宗兄回去跟他一块儿著书。
有时宋知鹤去的时候遇上右王,就三人一起凑个桌吃饭。
除夕的时候,学堂无人,右王想着定宗兄在家待着也是待着,就约了定宗兄到邈云街来,宋知鹤自然也是乐意,还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牛肉锅贴,权当添个乡味,定宗兄反而不领他的情,说着“君子远庖厨”。
宋知鹤瞧着他,吃得倒香,就是吃完整盘也不说一句话夸他。
爆竹炸响,宋知鹤就对右王道:“右王殿下,新年吉祥。”
这是他头次在外过年,右王给他斟了杯酒,道:“同乐。”
新年一过,战事很快就落下帷幕,随之而来的就是和谈的重任,这还是江州被攻陷以来,南周少见的在和谈桌上占据高处,再加上陛下定了东宫,一连串的好事纷至沓来,定宗兄也接受了他的邀请,到秣陵来照顾他的书局,闲暇之余著书。
“去中书省?”宋知鹤好不容易把战事的事务全部收尾,新的事情又来了。
徐凤笙道:“是,和谈的结果、草拟文书的事务,你应当可以胜任了,我向陛下奏请过,这也是陛下的意思,有什么事不懂的,多问问右相。”
宋知鹤便道了声是,收拾东西离开了翰林院。
和谈这事情,没一旬两旬地谈不完,草拟的文书总是要改,和谈的官员那边每次来人,中书省同僚就是一阵头疼,宋知鹤见这事情实在不好做,有回就帮着接洽的同僚整理和谈桌上刚下的文书,右相看了,难得的满意。
于是和和谈官员接洽的事情,就落到宋知鹤头上来了。
同僚乐得清闲,宋知鹤则是乐得忙活。
以前给他指派的事务,总是收尾事务,办得好或不好,其实影响不大,偏偏事务要从所有同僚手上滚过一圈才能落得他手上,着手做的时候,右相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搞得宋知鹤活不重,倒是总熬夜。
这下好了,他第一个做,虽然活多,但是做完之后就清闲几日。
右相看他交上来的东西,总是先冷哼一声,然后道:“不错。”
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倒是麻烦。
以往和谈那边来接洽的人不定,但是自从宋知鹤来接洽后,来的人就总是尉迟琰,宋知鹤总想着右王殿下的话,况且自从除夕之后杨大人被调任地方官,右王和座主弹劾尉迟琰那是常有的事。
宋知鹤也就没跟尉迟琰多热络,但是似乎尉迟琰对他很感兴趣,一口一个沃洲贤弟,三番五次约他喝酒去。
宋知鹤答应了一次,他酒量浅,被尉迟琰灌得隔夜头疼,之后几次就如实婉拒道:“家母抱恙,最近除了忙事务,还得回家照看,实在抽不出时间来。”
家母抱恙是事实,但是抽不出时间就是胡说了,阿娘有邻里帮着照看,老人家缠绵病榻,反而是多几个人照顾、每天见着不同的人显得热闹。
久病床上无慈母啊。
宋知鹤觉得别家未必如此,倒是他阿娘独树一帜,有的时候看他多了心烦。
尉迟琰也就不再邀约,只是有时送一些上品的燕窝去宋知鹤的书局,这点东西,退回去反倒显得矫揉造作,宋知鹤就全炖了给阿娘喝,暗地里留意着尉迟琰。
和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初夏了。
陛下请杨大人回京述职一番,人人都以为杨大人要东山再起的时候,陛下却将杨大人派去了江州,宋知鹤陪着座主送别了杨大人,回到书局,就见着了右王。
右王似乎并不知道这书局是他的产业,见了他还有些惊讶,道:“好久不见。”
宋知鹤就猜到,她是来找定宗兄的。
宋知鹤见她似乎有话要说,但没跟她多说,只是道:“好久不见,殿下自便吧。”
他到里屋去,发现阿娘不在,猜测她肯定是自己找了个轿子回城郊住去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跟着,当即有些无奈,但是外边右王还在和定宗兄谈事情,他就在书房里把所有的书都从书柜上取下来,整理一番,重新放好。
再出门去的时候,发觉右王还没走,在那里站着看书,倒像是没钱买书看的孩子。
这个身份放在右王身上很是滑稽,但是宋知鹤也没想笑。
见他出来,右王才抬起眼睛,问:“忙完了?”
瞎忙了一个时辰,宋知鹤喝口茶,道:“也不算忙。”
“我本来去中书省找你。”右王道,“右相说你不在,我就只能来找定宗兄······你常来这儿找他?”
宋知鹤这才知道她是想通过定宗兄找到他,有些惊讶,道:“不是、这是我开的书局。”
右王“哦”一声,宋知鹤才意识到她恐怕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