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崇祯重振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名字,让进士不那么反对。
反正对他来说,只要能用这些人才就行,具体称呼什么他却并不在意。
而且特赐同进士到底还带个进士,多半会要求只有举人才能被特赐,改成其他称呼就不一定了。
名额也可以增加一些,方便以后任用理工类人才。
心中有了盘算,朱由检决定在特赐同进士上妥协,但是在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立上,一点都不妥协。
有钱嘉徵、王璘等士子的支持,再加上扩招进士对所有举人都是利好。那些已经上岸的进士,阻挡不了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置。
也因为此,朱由检对上疏的钱嘉徵、王璘也印象大好,让他知道了士人对明法科明算科的态度。尤其是钱嘉徵这个名字,让他印象深刻。
上次钱嘉徵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奏疏,写得就非常好,把魏忠贤的罪行写得很明白。
朱由检对那份奏疏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贡生参加会试的事情如果无法通过,可以考虑给钱嘉徵特赐身份,让他去通政司任职。
通政使吕图南的效率实在太差,一份报纸都办不好,现在都没有定下来。
钱嘉徵文章写得好,办个报纸应该能胜任。
对通政使吕图南有些不满意,朱由检觉得他能力有点问题,到现在都没搞定报纸的事情。打算安排个新人,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办好这件事情。
开辟新事物这种事,就该用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而且对建功立业怀着信心,远比因循守旧的老臣好用。
吕图南这个通政使,以后头疼的事情会更多!
十一月六日,常朝。
首先处理的是三法司事务,尤其是审查阉党人员。
皇帝说了要人人过关,同样也要在每次朝会上听取进展。
大理寺如今正在审查吏部,还要重新审理以前阉党定下的冤案,实在忙不过来。
朱由检勉励他们一番,又正式给袁可立加右都御史衔,在刑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上任前,协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事务,推进三法司改制。
这件事袁可立先前没有漏出口风,群臣在朝会上听闻之后,心中一阵惊异。
皇帝将三法司大权都交到袁可立手上,可见对他的信重。那些对袁可立有意见的,也只能把不满压下去。
有臣子提出这个职务要廷推,被朱由检以不是常例没有理会,让袁可立做好三法司改制工作,合并五城兵马司为三城区,建立城区衙门。
袁可立接受任命,然后就提出确定内廷外廷衙门,修订法律法规诏令。
这些都是先前就谈好的,朱由检一一听从,帮他这个协理三法司大臣树立权威。
其他臣子虽然提出了意见,却没有多大改动,大体是按朱由检和袁可立在西苑的谈话,确定了这些事情。
然后,袁可立提出在明年开明法科恩科,招收擅长法律诏令的人才进入三法司任职,争议终于开始。
朝堂上很多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对此发表意见。
(本章完)
个名字,让进士不那么反对。
反正对他来说,只要能用这些人才就行,具体称呼什么他却并不在意。
而且特赐同进士到底还带个进士,多半会要求只有举人才能被特赐,改成其他称呼就不一定了。
名额也可以增加一些,方便以后任用理工类人才。
心中有了盘算,朱由检决定在特赐同进士上妥协,但是在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立上,一点都不妥协。
有钱嘉徵、王璘等士子的支持,再加上扩招进士对所有举人都是利好。那些已经上岸的进士,阻挡不了明法科、明算科的设置。
也因为此,朱由检对上疏的钱嘉徵、王璘也印象大好,让他知道了士人对明法科明算科的态度。尤其是钱嘉徵这个名字,让他印象深刻。
上次钱嘉徵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的奏疏,写得就非常好,把魏忠贤的罪行写得很明白。
朱由检对那份奏疏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贡生参加会试的事情如果无法通过,可以考虑给钱嘉徵特赐身份,让他去通政司任职。
通政使吕图南的效率实在太差,一份报纸都办不好,现在都没有定下来。
钱嘉徵文章写得好,办个报纸应该能胜任。
对通政使吕图南有些不满意,朱由检觉得他能力有点问题,到现在都没搞定报纸的事情。打算安排个新人,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办好这件事情。
开辟新事物这种事,就该用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而且对建功立业怀着信心,远比因循守旧的老臣好用。
吕图南这个通政使,以后头疼的事情会更多!
十一月六日,常朝。
首先处理的是三法司事务,尤其是审查阉党人员。
皇帝说了要人人过关,同样也要在每次朝会上听取进展。
大理寺如今正在审查吏部,还要重新审理以前阉党定下的冤案,实在忙不过来。
朱由检勉励他们一番,又正式给袁可立加右都御史衔,在刑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上任前,协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事务,推进三法司改制。
这件事袁可立先前没有漏出口风,群臣在朝会上听闻之后,心中一阵惊异。
皇帝将三法司大权都交到袁可立手上,可见对他的信重。那些对袁可立有意见的,也只能把不满压下去。
有臣子提出这个职务要廷推,被朱由检以不是常例没有理会,让袁可立做好三法司改制工作,合并五城兵马司为三城区,建立城区衙门。
袁可立接受任命,然后就提出确定内廷外廷衙门,修订法律法规诏令。
这些都是先前就谈好的,朱由检一一听从,帮他这个协理三法司大臣树立权威。
其他臣子虽然提出了意见,却没有多大改动,大体是按朱由检和袁可立在西苑的谈话,确定了这些事情。
然后,袁可立提出在明年开明法科恩科,招收擅长法律诏令的人才进入三法司任职,争议终于开始。
朝堂上很多进士出身的官员,都对此发表意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