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博雅斋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昨天从都江堰往成都的途中我就告诉夫人,明天在成都的自由活动,不管别人去什么地方,咱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是杜甫草堂,一是武候祠。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两个地方是很有份量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则是忠诚智慧的化身。
我曾喜好读诗,尤其喜欢杜甫的诗。那时曾非常向往有一天,一定要到他曾经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诗篇的浣花溪畔看看,看看那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
吃过早点,将行李收拾寄存后,便与两位同事一起打车直奔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的浣花溪畔,为纪念诗圣杜甫,现在已将这里辟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出租车将我们一行拉到博物馆的北门,从导游图上看,这应是草堂的后门,所以我们实际是从后往前游览草堂的。
据我所知道的资料,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公元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一生不得志。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诗作有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近四年中,写下了240多首诗篇,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的。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不存。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园立祠,供人瞻仰。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购买门票时,随赠了一份十分别致的导游图,从图上看,园子并不很大,也就忽视了要请一名导游给我们讲一讲。进园后,便按着地图标示的道路往前走。前行不远,有一水榭,旁有一小湖,水榭上正有人向湖中投食,引得一群红的、黄的、白的、花的膘肥体壮的锦鲤,在布满泡沫、略显浑浊的湖水中争相抢食。由于刚刚看了九寨沟和黄龙的水,一看到这湖水,不由得让人想起诗圣佳人诗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诗句来。
在水榭小湖对面有一塔状建筑,从导游图上得知,那叫“一览亭”我想这亭子的名大概因所在位置地势较高,且有三层,在亭子上大有一览全园小的意思,故使用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来命名此亭,这倒有点儿意思。既能“一览”全园概貌,何不先到这里一睹为快?于是一行人便先到一览亭参观。
一览亭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亭内一二层分别设有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和书画作品的柜台,三层空间较小,专供游人在这里“一览”在三层的窗口上往外看去,倒真能基本上“一览”全园概貌,因为园内没有高层建筑。
从一览亭下来,便来到工部祠。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郞”一职,人们便称之为“杜工部”所以祠便以此命名。这大约就是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典型反映,只要曾经作过官,哪怕再小,都得称呼官职,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尊贵。
工部祠内有杜甫彩色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塑像,两边则供奉着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正当我们对此疑惑不解时,正好有一导游带着一队游客进得祠内开始讲解,我们便“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听导游讲,工部祠内怎么会供奉其他人呢?原来,供奉的这两位诗人和杜甫一样都不是本地人,但都曾在四川当过地方官,两位又都是诗圣的崇拜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诗圣的铁杆“粉丝”而且两位还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陆游更是我国历代诗人诗作最多的第一人,两位诗人一生忧国忧民,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且命运之坎坷又如出一辙。所以将这两位诗人供奉于此,好让两位诗人给诗圣打个伴儿,免得诗圣过于孤单。杜甫生前穷困潦倒,到后来形单影只。中国人喜欢圆满,死前未得到的,死后一定要尽量满足。于是请出两位“粉丝”作伴儿,这种人性化做法,倒也说得过去。
工部祠东侧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字是果亲王的手迹。这就是有名的“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茅草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也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一行人便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影。
刚刚看到的是“工部”这里又如何变成了“少陵”了呢?正在纳闷,刚好有一导游给几位游客讲解:“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 -->>
昨天从都江堰往成都的途中我就告诉夫人,明天在成都的自由活动,不管别人去什么地方,咱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是杜甫草堂,一是武候祠。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两个地方是很有份量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则是忠诚智慧的化身。
我曾喜好读诗,尤其喜欢杜甫的诗。那时曾非常向往有一天,一定要到他曾经写出过许多脍炙人口诗篇的浣花溪畔看看,看看那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
吃过早点,将行李收拾寄存后,便与两位同事一起打车直奔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的浣花溪畔,为纪念诗圣杜甫,现在已将这里辟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出租车将我们一行拉到博物馆的北门,从导游图上看,这应是草堂的后门,所以我们实际是从后往前游览草堂的。
据我所知道的资料,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公元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近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一生不得志。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诗作有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公元770年杜甫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帮助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近四年中,写下了240多首诗篇,特别是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写的。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不存。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园立祠,供人瞻仰。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总面积约20公顷。
购买门票时,随赠了一份十分别致的导游图,从图上看,园子并不很大,也就忽视了要请一名导游给我们讲一讲。进园后,便按着地图标示的道路往前走。前行不远,有一水榭,旁有一小湖,水榭上正有人向湖中投食,引得一群红的、黄的、白的、花的膘肥体壮的锦鲤,在布满泡沫、略显浑浊的湖水中争相抢食。由于刚刚看了九寨沟和黄龙的水,一看到这湖水,不由得让人想起诗圣佳人诗中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诗句来。
在水榭小湖对面有一塔状建筑,从导游图上得知,那叫“一览亭”我想这亭子的名大概因所在位置地势较高,且有三层,在亭子上大有一览全园小的意思,故使用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来命名此亭,这倒有点儿意思。既能“一览”全园概貌,何不先到这里一睹为快?于是一行人便先到一览亭参观。
一览亭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亭内一二层分别设有出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和书画作品的柜台,三层空间较小,专供游人在这里“一览”在三层的窗口上往外看去,倒真能基本上“一览”全园概貌,因为园内没有高层建筑。
从一览亭下来,便来到工部祠。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飨殿。因杜甫曾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郞”一职,人们便称之为“杜工部”所以祠便以此命名。这大约就是中国人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典型反映,只要曾经作过官,哪怕再小,都得称呼官职,似乎只有这样才显得尊贵。
工部祠内有杜甫彩色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中间供奉着杜甫的塑像,两边则供奉着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正当我们对此疑惑不解时,正好有一导游带着一队游客进得祠内开始讲解,我们便“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听导游讲,工部祠内怎么会供奉其他人呢?原来,供奉的这两位诗人和杜甫一样都不是本地人,但都曾在四川当过地方官,两位又都是诗圣的崇拜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诗圣的铁杆“粉丝”而且两位还都是诗坛的杰出人物。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陆游更是我国历代诗人诗作最多的第一人,两位诗人一生忧国忧民,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且命运之坎坷又如出一辙。所以将这两位诗人供奉于此,好让两位诗人给诗圣打个伴儿,免得诗圣过于孤单。杜甫生前穷困潦倒,到后来形单影只。中国人喜欢圆满,死前未得到的,死后一定要尽量满足。于是请出两位“粉丝”作伴儿,这种人性化做法,倒也说得过去。
工部祠东侧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字是果亲王的手迹。这就是有名的“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茅草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也是杜甫草堂的标志性建筑。于是一行人便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影。
刚刚看到的是“工部”这里又如何变成了“少陵”了呢?正在纳闷,刚好有一导游给几位游客讲解:“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