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巴谷癫癫生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边山坡上和庙正面大路两边山坡上都长满了柏树,东边的树多,长得茂盛些,西边的树少。这些树一般都有一人多合围粗。因这里是在风口上,这些树长得很僵硬。估计这些树是庙修好后栽的。树龄应在一百年上下。这些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先后被砍掉。
先祖墓地的古柏。我们这一族人是移民,据说是从湖北迁移过来的。迁移来四川的先祖据今已有十多代。先祖墓上是一片茂盛的柏树,大的有一两人合围粗。估计这些树是先祖过世后所栽,树龄当在两百多年以上。
下坊坪赵家祠堂边的古黄连树。这座祠堂在我们家背后山那边,距我们家五华里。祠堂解放后被改造为乡完全小学。我读高小即在此学校读。顺着这祠堂边的小山梁上有一溜七八棵黄连树,小山梁头上的几棵最大,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树根处里面皆空,成为了一个洞穴,里面能站好几个人。树很高,树冠很大,树根处虽然里面皆空,但仍长得非常繁茂,夏天树下极为凉快,为左右人家和来往行人乘凉歇息的好地方。
池口樟木树垭的古樟树。记得这里有好几棵古樟树,为阔叶樟,这种樟树在湿润地方生长极快。这些樟树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有些迷信的人说,这里的樟树已经成“精”害人。有的家里遇到有人生病久治不愈,就找巫师作法治妖怪,在树上钉上铁钉。据说这样就把树“精”治住了。后来,竞有人把樟树的根砍去一些,把树干砍去一些,把枝叶全劈光,仅剩下一根高高的树干在那里,直指天空,惨不忍睹,好象是在怒吼诘问。再后来,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樟树被连根带干砍掉了。这些古樟上边是一座寺庙,叫周龙寺。
玉皇宫旁和白驿场上场的古黄连树。这两处都有硕大的古黄连树。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砍,到80年代左右全被砍光。
大树梁的两棵古柏。从白驿场步行去歧坪,距歧坪约五里左右的山头显要处,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柏。柏树生长缓慢,这里地势突出,水份不旺,又是风口,树长得更慢。两棵树中大的一棵一人多能合抱住,树不高,非常苍老。此地皆以这两棵古柏命名,叫“大树梁”过往行人往往要在此歇息喘气。这两棵古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
乡场
山区的人家都是一家一户独自住着,两三家或三四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就要算大院子了。
乡场算是山里的大地方。
在丘陵中间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就是乡场了。乡场只有一条街道,象一条长蛇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乡场是有些来历的。听说在1500多年前这里就曾经是县治所在地,后来在这里又曾置过郡和驿站。不过这些都是乡场过去的历史,乡场作为当时县治郡治所在地的情形现在已无法查询,那时也许有过与其相称的繁华和辉煌。现在的乡场似乎有些萎琐。在多年前的记忆里,乡场上大都是瓦房,铺面是木板的,有一层楼的房屋没有几家,两边房屋中间是一条石板和泥土相间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有几家饭店,有几家杂货铺和盐店,有两家旅馆和一家药铺,还有两家铁匠铺,下场的小山梁山上有一家猪市,上场后面和下场有两座庙子。
乡场历来是农历“三、六、九”当场,每三天为一个当场天,只有“文化大革命”有几年,说是赶场耽搁做农活,改成了十天当一次场,以公历“十”为当场天;赶场的次数少了,以公历来记数当场天,乡下人不习惯,后来又恢复了农历“三、六、九”当场的老做法。当场天又叫“热场”不是当场天叫“冷场”;当场天去赶场叫赶“热场”不是当场天去赶场叫赶“冷场”
赶场是乡下人的节日。到乡场上虽然只有十多二十里路,但也有一辈子没有去赶过场的。要去赶一次场,十天半月前就开始酝酿了。小孩子听说大人要带他去赶场,提前几天就高兴的手舞足蹈,睡不着觉。
到了赶场那天,去往乡场的路上,人越汇越多,走到半路上,人就一路一路地连成了一窜。到了场头站到小山梁上看下去,乡场周围田间条条小路及小路上走动着的人就象是一只蜘蛛撒开的网。
当场天的早上,场上是宁静的,并没有显出多少异样来,谁家的一只狗两只前脚撑在地上,静静地坐在主人家的门前望着空荡荡的街道,谁家懒惰的公鸡这时还在后院里嗡声嗡气地打鸣,哪家灶房里发出搬动柴火的响声,接着一股青烟就窜出房顶,在房上袅袅飘荡。但毕竟是当场天,场上人家还是要比往常起来的早,饭也要比往常吃的早。接着各家就开始做起自己的事来。药铺盐店陆续打开店门,铁匠铺小徒弟开始收拾炉子和风箱,饭店老板娘在门前开始生火,摆开桌子,准备饭菜,来得早的乡下人已在街边摆上了要卖的葱蒜蔬菜。就在这一会儿功夫,街上的人已多了起来,很快,人就把街道里涌得满满的。这时,整个乡场便沸腾了。
在这人潮沸腾里,赶场的人们都在做着他们各自要做的事情。
卖猪买猪的集中在场头小山梁的猪市上。卖猪的用稻草绳子把自家的猪牵在面前,巴望着有人来买。买猪的在猪市里走来走去,用庄稼人特有的挑剔的眼光搜寻着他看中的猪,看中了哪家的猪,他就上前开始和猪的主人讲价。猪市里不断有买卖成功的,不断有猪过称时的叫唤声在猪市上空回荡。
沿街两边卖的东西很杂。有卖鸡鸭鸡蛋鸭蛋的,有卖葱蒜萝卜各种蔬菜的,有卖米糠苕叶各种猪草的,有卖水桶锄杷篾索各种家具农具和柴火的,都是自家的东西。买者也都是买来自家用的。也有不少是卖了自家的这样东西,然后将卖的钱去买回自家需要的那样东西。
当场天也是人们办各种事情的时候。有商量事情的,就找到场上某个僻静的旮旯,站在地上商量起来;身上有些活钱或互相有交情或是商量的是重要事情,也有坐到饭馆里或茶馆里边吃(喝)边商量的。谁和谁发生了纠纷,结了疙瘩解不开的,想和解的一方就托了人把对方请到场上,找个饭馆,要上一碟豆腐香葱馅包子,半斤白酒,一边吃包子一边喝白酒,中间人说了这边又劝那边,理亏的或不想或不敢与对方闹僵的,就向对方陪个不是,对方也就趁机下了台阶,说上对方的一二个不是,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那样的原委,也就算是谅解对方了。待包子吃完酒喝完,双方也就和解了,几人口里喷着酒气走出店来,只见天又是那样宽阔了。男女间相亲,也有好多是在场上进行的。事先由媒人到两家说好,某天某天去赶场“见人”也就是双方头一次见面。到了这一天,男女双方都各自由自己家里人或者亲戚陪着来到场上,找上一个合适的地方,互相远远的站着,经媒人到双方那里悄悄指点,双方就知道要见的人是谁了。于是男女双方就悄悄地把对方看上几眼,各自就算见了对方的面“见人”的程序至此结束。如果互相中意,以后就再约定日子进行下一个程序,如果互相没有相中或有一方不中意,两人也就就此拜拜。
到了午后,人潮逐渐退去,越往后人越稀疏,再后来,街上的人都散尽了,街面上只剩下了些赶场人丢弃的废物。几只狗把鼻子贴在地上边走边嗅着在寻找吃的。
这时,街上又恢复了宁静。
水码头
从起伏错杂的山间流出来的河水,出了山口好象要喘口气似的,在河滩里悠悠地转着圈儿,力气好象渐渐地也耗没了,于是就懒懒地躺下来不动了,在这里汇积成了一个水沱。沱里水面宽阔,平静如镜,深不见底,一年四季好多时候都是蓝幽幽的。沱边,有一条随湾就湾地街道蜿蜒而去,过往的船只都要在沱里停泊。这就是这一带有名的水码头。
水码头是这一带的一个大场。不知这里是先兴了场才有了水码头,还是先有了水码头才兴了场?从乡下来赶水码头的场,走到水码头上面山梁垭口处,看下去,就能看到那条弯曲而森蓝的河了,河岸边修造木船时斧头砸在木料上的沉闷的声音及在河两岸山间的回声也传入到耳际。听到这沉沉的声音,对于己经走了几十里山路的赶场人来说,心就一下激动起来了,因为水码头就在眼下了。
走到场头,最先听到的是从场头简陋的铁匠铺里传出的铁锤打击铁器的叮当声,随着这声音,一股浓重的煤炭硫磺味儿也钻入了鼻腔。这味儿很香,很好闻。场里的人声也象潮水似的涌来。这时,真正就到了热闹非凡的水码头了。
水码头街道地势很低,就在河边上去不远。因为地势低,天又经常下雨,因此街面的青石板总是湿湿的。遇到夏天发大水,沱里的水涨上来,街上的房屋就要被水淹没了。好在这里地势宽阔,水势来得平缓,即使水淹到了房顶,房屋也很少有被水冲走的。水消退过后,各家又搬回家里,照常做生意。
街上都是些小生意人家,不外乎经营些烟酒盐糖、山货水产、犁铧锄锤、饭馆小吃之类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对于乡下人来说,也够看热闹的了。街上的人在乡下人眼里更是了得,他们就是在天上,自己就是在地上。至于街上人呢,他们也觉得自己要比乡下人高贵的多。他们跟乡下人说话,或做一桩小买卖,总要做出见多识广而带几分狡猾的样子。街上的年轻女子,在人多的当场天,也有趁机出头露面的,那一身的穿着,那走路的姿势,那说话的语调,那身上散发出的什么香气儿,一下就把乡下人弄得呆头呆脑了。
乡下人赶场一般是不在街上吃东西的。有吃东西的也是给孩子买一个油勺或一把馓子或一碟包子或一碗面条,很少看到有人在饭馆里吃饭吃炒菜的,有吃的那一定是手上有钱的或什么有头有脸的人了。也有想吃饭又没有多少钱的,就买来一碗米饭一碗面条,把面条当菜就饭吃。吃包子的,饭馆里自然会上一个熟油碟子或自己要来一个熟油碟子,将包子灌了熟油辣椒来吃。有喝酒的,就一边喝酒,一边将灌了熟油辣椒的包子当作下酒菜,有滋有味的喝起来。
乡下的年轻人赶水码头场,总还要抓紧时间到场后的河边上去看热闹。坐在河边沙滩上,那一河的蓝色就涌到眼前了,在这蓝色之上,有三两只木船来往着。岸边,一群力工正在从船上把煤或盐扛下来。几只小舢板也停靠在岸边,小舢板上的鱼鹰眼睛紧紧盯着水里,随时准备扑向水下那进入视野的目标。
到了下半天,场上的人渐渐散了,暄嚣声也四散到条条山道上去了,天黑下来的时候,场上就完全静下来了。场上的人家这时就在街沿边摆了小登,一家人坐下来摆龙门阵。杂货店的老单身这时小炉子上的两只猪蹄子或是一只山鸡也正好炖熟了,于是拿出酒瓶和酒盅,自斟自饮起来。也有三两个人在街道上行走,昏黑的夜色里只能看到几个黑影。停在水沱边的木船上,船夫们的晚饭煮好了,篾棚船仓里几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和一盆煮鱼正吃得有盐有味。有饭开得早的,摇了一天桨的老船工这时已在船仓里躺下了,享受着船在水上一起一伏的安逸。不知什么时候,一弯新月已升到了船仓顶上,朦胧月光下的水沱里好静,好静
边山坡上和庙正面大路两边山坡上都长满了柏树,东边的树多,长得茂盛些,西边的树少。这些树一般都有一人多合围粗。因这里是在风口上,这些树长得很僵硬。估计这些树是庙修好后栽的。树龄应在一百年上下。这些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先后被砍掉。
先祖墓地的古柏。我们这一族人是移民,据说是从湖北迁移过来的。迁移来四川的先祖据今已有十多代。先祖墓上是一片茂盛的柏树,大的有一两人合围粗。估计这些树是先祖过世后所栽,树龄当在两百多年以上。
下坊坪赵家祠堂边的古黄连树。这座祠堂在我们家背后山那边,距我们家五华里。祠堂解放后被改造为乡完全小学。我读高小即在此学校读。顺着这祠堂边的小山梁上有一溜七八棵黄连树,小山梁头上的几棵最大,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树根处里面皆空,成为了一个洞穴,里面能站好几个人。树很高,树冠很大,树根处虽然里面皆空,但仍长得非常繁茂,夏天树下极为凉快,为左右人家和来往行人乘凉歇息的好地方。
池口樟木树垭的古樟树。记得这里有好几棵古樟树,为阔叶樟,这种樟树在湿润地方生长极快。这些樟树大的要三四人才能合抱住。有些迷信的人说,这里的樟树已经成“精”害人。有的家里遇到有人生病久治不愈,就找巫师作法治妖怪,在树上钉上铁钉。据说这样就把树“精”治住了。后来,竞有人把樟树的根砍去一些,把树干砍去一些,把枝叶全劈光,仅剩下一根高高的树干在那里,直指天空,惨不忍睹,好象是在怒吼诘问。再后来,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樟树被连根带干砍掉了。这些古樟上边是一座寺庙,叫周龙寺。
玉皇宫旁和白驿场上场的古黄连树。这两处都有硕大的古黄连树。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砍,到80年代左右全被砍光。
大树梁的两棵古柏。从白驿场步行去歧坪,距歧坪约五里左右的山头显要处,有一大一小两棵古柏。柏树生长缓慢,这里地势突出,水份不旺,又是风口,树长得更慢。两棵树中大的一棵一人多能合抱住,树不高,非常苍老。此地皆以这两棵古柏命名,叫“大树梁”过往行人往往要在此歇息喘气。这两棵古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
乡场
山区的人家都是一家一户独自住着,两三家或三四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就要算大院子了。
乡场算是山里的大地方。
在丘陵中间一块稍微平坦的地方就是乡场了。乡场只有一条街道,象一条长蛇一样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乡场是有些来历的。听说在1500多年前这里就曾经是县治所在地,后来在这里又曾置过郡和驿站。不过这些都是乡场过去的历史,乡场作为当时县治郡治所在地的情形现在已无法查询,那时也许有过与其相称的繁华和辉煌。现在的乡场似乎有些萎琐。在多年前的记忆里,乡场上大都是瓦房,铺面是木板的,有一层楼的房屋没有几家,两边房屋中间是一条石板和泥土相间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有几家饭店,有几家杂货铺和盐店,有两家旅馆和一家药铺,还有两家铁匠铺,下场的小山梁山上有一家猪市,上场后面和下场有两座庙子。
乡场历来是农历“三、六、九”当场,每三天为一个当场天,只有“文化大革命”有几年,说是赶场耽搁做农活,改成了十天当一次场,以公历“十”为当场天;赶场的次数少了,以公历来记数当场天,乡下人不习惯,后来又恢复了农历“三、六、九”当场的老做法。当场天又叫“热场”不是当场天叫“冷场”;当场天去赶场叫赶“热场”不是当场天去赶场叫赶“冷场”
赶场是乡下人的节日。到乡场上虽然只有十多二十里路,但也有一辈子没有去赶过场的。要去赶一次场,十天半月前就开始酝酿了。小孩子听说大人要带他去赶场,提前几天就高兴的手舞足蹈,睡不着觉。
到了赶场那天,去往乡场的路上,人越汇越多,走到半路上,人就一路一路地连成了一窜。到了场头站到小山梁上看下去,乡场周围田间条条小路及小路上走动着的人就象是一只蜘蛛撒开的网。
当场天的早上,场上是宁静的,并没有显出多少异样来,谁家的一只狗两只前脚撑在地上,静静地坐在主人家的门前望着空荡荡的街道,谁家懒惰的公鸡这时还在后院里嗡声嗡气地打鸣,哪家灶房里发出搬动柴火的响声,接着一股青烟就窜出房顶,在房上袅袅飘荡。但毕竟是当场天,场上人家还是要比往常起来的早,饭也要比往常吃的早。接着各家就开始做起自己的事来。药铺盐店陆续打开店门,铁匠铺小徒弟开始收拾炉子和风箱,饭店老板娘在门前开始生火,摆开桌子,准备饭菜,来得早的乡下人已在街边摆上了要卖的葱蒜蔬菜。就在这一会儿功夫,街上的人已多了起来,很快,人就把街道里涌得满满的。这时,整个乡场便沸腾了。
在这人潮沸腾里,赶场的人们都在做着他们各自要做的事情。
卖猪买猪的集中在场头小山梁的猪市上。卖猪的用稻草绳子把自家的猪牵在面前,巴望着有人来买。买猪的在猪市里走来走去,用庄稼人特有的挑剔的眼光搜寻着他看中的猪,看中了哪家的猪,他就上前开始和猪的主人讲价。猪市里不断有买卖成功的,不断有猪过称时的叫唤声在猪市上空回荡。
沿街两边卖的东西很杂。有卖鸡鸭鸡蛋鸭蛋的,有卖葱蒜萝卜各种蔬菜的,有卖米糠苕叶各种猪草的,有卖水桶锄杷篾索各种家具农具和柴火的,都是自家的东西。买者也都是买来自家用的。也有不少是卖了自家的这样东西,然后将卖的钱去买回自家需要的那样东西。
当场天也是人们办各种事情的时候。有商量事情的,就找到场上某个僻静的旮旯,站在地上商量起来;身上有些活钱或互相有交情或是商量的是重要事情,也有坐到饭馆里或茶馆里边吃(喝)边商量的。谁和谁发生了纠纷,结了疙瘩解不开的,想和解的一方就托了人把对方请到场上,找个饭馆,要上一碟豆腐香葱馅包子,半斤白酒,一边吃包子一边喝白酒,中间人说了这边又劝那边,理亏的或不想或不敢与对方闹僵的,就向对方陪个不是,对方也就趁机下了台阶,说上对方的一二个不是,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那样的原委,也就算是谅解对方了。待包子吃完酒喝完,双方也就和解了,几人口里喷着酒气走出店来,只见天又是那样宽阔了。男女间相亲,也有好多是在场上进行的。事先由媒人到两家说好,某天某天去赶场“见人”也就是双方头一次见面。到了这一天,男女双方都各自由自己家里人或者亲戚陪着来到场上,找上一个合适的地方,互相远远的站着,经媒人到双方那里悄悄指点,双方就知道要见的人是谁了。于是男女双方就悄悄地把对方看上几眼,各自就算见了对方的面“见人”的程序至此结束。如果互相中意,以后就再约定日子进行下一个程序,如果互相没有相中或有一方不中意,两人也就就此拜拜。
到了午后,人潮逐渐退去,越往后人越稀疏,再后来,街上的人都散尽了,街面上只剩下了些赶场人丢弃的废物。几只狗把鼻子贴在地上边走边嗅着在寻找吃的。
这时,街上又恢复了宁静。
水码头
从起伏错杂的山间流出来的河水,出了山口好象要喘口气似的,在河滩里悠悠地转着圈儿,力气好象渐渐地也耗没了,于是就懒懒地躺下来不动了,在这里汇积成了一个水沱。沱里水面宽阔,平静如镜,深不见底,一年四季好多时候都是蓝幽幽的。沱边,有一条随湾就湾地街道蜿蜒而去,过往的船只都要在沱里停泊。这就是这一带有名的水码头。
水码头是这一带的一个大场。不知这里是先兴了场才有了水码头,还是先有了水码头才兴了场?从乡下来赶水码头的场,走到水码头上面山梁垭口处,看下去,就能看到那条弯曲而森蓝的河了,河岸边修造木船时斧头砸在木料上的沉闷的声音及在河两岸山间的回声也传入到耳际。听到这沉沉的声音,对于己经走了几十里山路的赶场人来说,心就一下激动起来了,因为水码头就在眼下了。
走到场头,最先听到的是从场头简陋的铁匠铺里传出的铁锤打击铁器的叮当声,随着这声音,一股浓重的煤炭硫磺味儿也钻入了鼻腔。这味儿很香,很好闻。场里的人声也象潮水似的涌来。这时,真正就到了热闹非凡的水码头了。
水码头街道地势很低,就在河边上去不远。因为地势低,天又经常下雨,因此街面的青石板总是湿湿的。遇到夏天发大水,沱里的水涨上来,街上的房屋就要被水淹没了。好在这里地势宽阔,水势来得平缓,即使水淹到了房顶,房屋也很少有被水冲走的。水消退过后,各家又搬回家里,照常做生意。
街上都是些小生意人家,不外乎经营些烟酒盐糖、山货水产、犁铧锄锤、饭馆小吃之类的东西。就是这些东西,对于乡下人来说,也够看热闹的了。街上的人在乡下人眼里更是了得,他们就是在天上,自己就是在地上。至于街上人呢,他们也觉得自己要比乡下人高贵的多。他们跟乡下人说话,或做一桩小买卖,总要做出见多识广而带几分狡猾的样子。街上的年轻女子,在人多的当场天,也有趁机出头露面的,那一身的穿着,那走路的姿势,那说话的语调,那身上散发出的什么香气儿,一下就把乡下人弄得呆头呆脑了。
乡下人赶场一般是不在街上吃东西的。有吃东西的也是给孩子买一个油勺或一把馓子或一碟包子或一碗面条,很少看到有人在饭馆里吃饭吃炒菜的,有吃的那一定是手上有钱的或什么有头有脸的人了。也有想吃饭又没有多少钱的,就买来一碗米饭一碗面条,把面条当菜就饭吃。吃包子的,饭馆里自然会上一个熟油碟子或自己要来一个熟油碟子,将包子灌了熟油辣椒来吃。有喝酒的,就一边喝酒,一边将灌了熟油辣椒的包子当作下酒菜,有滋有味的喝起来。
乡下的年轻人赶水码头场,总还要抓紧时间到场后的河边上去看热闹。坐在河边沙滩上,那一河的蓝色就涌到眼前了,在这蓝色之上,有三两只木船来往着。岸边,一群力工正在从船上把煤或盐扛下来。几只小舢板也停靠在岸边,小舢板上的鱼鹰眼睛紧紧盯着水里,随时准备扑向水下那进入视野的目标。
到了下半天,场上的人渐渐散了,暄嚣声也四散到条条山道上去了,天黑下来的时候,场上就完全静下来了。场上的人家这时就在街沿边摆了小登,一家人坐下来摆龙门阵。杂货店的老单身这时小炉子上的两只猪蹄子或是一只山鸡也正好炖熟了,于是拿出酒瓶和酒盅,自斟自饮起来。也有三两个人在街道上行走,昏黑的夜色里只能看到几个黑影。停在水沱边的木船上,船夫们的晚饭煮好了,篾棚船仓里几个人围着一盏桐油灯和一盆煮鱼正吃得有盐有味。有饭开得早的,摇了一天桨的老船工这时已在船仓里躺下了,享受着船在水上一起一伏的安逸。不知什么时候,一弯新月已升到了船仓顶上,朦胧月光下的水沱里好静,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