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很短,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赶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刘备的谋士法正认为,这一定是因为曹操的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那么,曹操三次出征,三次都从战场上匆忙地赶回去,是像法正说的那样,曹操的后方出了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吗?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那是什么问题如此重要,会让曹操宁愿在战场上半途而废,也要匆匆忙忙赶回后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得陇不望蜀,半途而废,其原因呢?刘备的二号谋士法正认为是他“内有忧逼”那么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门户,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利用大汉王朝的现成的政权来做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东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来这个大汉王朝的官员。所以曹操这边,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朝廷里面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情况也很复杂,战前战后不一样,我说的战是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对皇帝、对百官应该说态度也比较好,大家还觉得他是一个要匡复汉室、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的这么一个英雄,所以虽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还比较客气,攻击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大家发现曹操这个人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一些本来就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做文章了。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但他作为汉朝丞相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曹操实际上仍然掌握着汉朝的政权。朝廷上那些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敌人骂他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从此收敛野心,态度放谦卑了,还是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么样呢?赤壁之战以后,他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这当然引起大家的不满意了,攻击他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么攻击他的人当中也是有两拨人:一拨我们姑且称之为小人,就是本来就是看到谁红了他就对谁不满意的,他就是要整谁、挑谁毛病、找谁茬的,有这么一拨;还有一拨呢,确实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就觉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汉啊。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点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多两年以后,发了一条教令,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令”是中国古代上级告谕下级的一种文书。曹操写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背景,是因为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汉献帝又给曹操加封土地和人口,以表彰曹操巩固汉朝政权、统一中国北方的功绩。但同时,朝廷上也有反对曹操的声音,认为曹操是一个要篡汉自立的“汉贼”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明心志。
“让县”就是将汉献帝封给曹操的三县、两万户让出去。在这篇文章中,曹操说自己起初只想做好一个地方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后来兴兵讨伐董卓,也没有多大的志向。然后,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表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封给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让县”但兵权不能放弃。文章叙述了曹操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愿望,写得十分坦率。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是曹操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作秀的、沽名钓誉的把戏。因为,曹操是不是真要让县呢?是的,他的这个新加封的三县、两万户确实是让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几天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据封范阳侯,曹豹封饶阳侯。这三个侯,每个食五千户,那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让了三个县,自己没要了,他儿子一人得一个。曹操让出去了两万户,他三个儿子加起来得了一万五千户,只少了五千户,对不对?但是这三个儿子的三个封地是一个州一个,都是战略要地,你说曹操他是赚了还是赔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曹操是诚心诚意地要让县,是谦让,他应该给皇帝上一封表章,他应该打报告给皇帝。他没有,他下一道命令给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临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这个事,说他想说的话。就像现在的公众人物、影视明星,他制造一个事件,然后趁机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去,一个道理。——所以有些人根据曹操让县是假,推论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的也是假话,这是不通的。因为曹操这个借让县来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借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借壳上市”他本来就是借这个事儿来说事儿的。所以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说的,基本上是真话,大部分是真话。比方说他明确表示,权力我是不让的,军权我是不交的,我要交出去了以后你们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宁的,这些话都是真话啊,怎么是假话呢?所以让县是假,说话是真。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半真半假,半虚半实,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这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教令呢?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他的原话叫做“欲人言尽”我自己把话说完了,我这个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点一点大的,现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们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干的。让你没话说。
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对某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进行了反驳。并且还做出了实际行动,把汉献帝封给他的三县、两万户让了出去。曹操这样做,是为了反击政敌的攻击,堵住别人的嘴。那么,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发布后,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结果是大家继续在说,并没有因为他发布了这样一道让县志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说话了。也就是说,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尽”实际上的结果是谤议不止,说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绝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战之后,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不长,他要回来,前两次战争七个月,最后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邺城。
曹操知道自己大权独揽,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发布让县志明本志令想堵住别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返回,也是因为他对后方不放心。这样一来,曹操的军事行动总是不能做彻底,往往会遭受损失。那么在军事上遭受损失后,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样做的呢?
曹操虽然发布了让县志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还有人不服,对他有信任危机。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匆忙赶回,就是因为他要回来进行他的政治斗争,要赢回政治牌。由于曹操大权独揽,因此,虽然他在军事上有半途而废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那么,三次半途而废的战争后,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么了呢?
曹操三次战争,三次回到邺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捞了一票。曹操破马、韩回来,获得的政治待遇是什么呢?“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什么意思?就是按照当时的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的官衔和他的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曹操,参见皇上”然后曹操就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那么现在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曹操两个字可以不说了,这叫做“赞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种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个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较低的。古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称呼,如果要尊敬对方是要称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级,或者是长辈,才能对别人直呼其名。那么皇帝当然可以对大臣直呼其名,当着皇帝面,大臣之间说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对皇帝的尊重。现在只报官衔,不喊曹操这两个字了,这是第一个待遇。
第二个待遇叫做“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就是小步快走,这是表示恭敬。现在规定曹操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趋”不“趋”倒也不一定等于说他可以端着个架子,这样大腰大摆地走啊,也不一定是这个意思,正常走路就行。当然董卓呢,我估计见皇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趋”
第三个叫做“剑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因为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礼仪它有很多的具体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卑者见尊者一定要脱鞋,穿不穿袜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袜子,地位很低的光着脚,叫“跣足”那么剑呢,是绝对不能带进宫殿的,进宫门之前就要把配剑解下来。那么曹操现在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那当然袜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萧何故事”就像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待遇,实际上曹操根本不见皇帝,皇帝在许县,曹操在邺城,有什么事儿写信,他根本不见的。但是是一种待遇,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曹操的政治待遇... -->>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很短,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赶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刘备的谋士法正认为,这一定是因为曹操的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那么,曹操三次出征,三次都从战场上匆忙地赶回去,是像法正说的那样,曹操的后方出了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吗?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那是什么问题如此重要,会让曹操宁愿在战场上半途而废,也要匆匆忙忙赶回后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得陇不望蜀,半途而废,其原因呢?刘备的二号谋士法正认为是他“内有忧逼”那么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门户,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利用大汉王朝的现成的政权来做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东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来这个大汉王朝的官员。所以曹操这边,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朝廷里面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情况也很复杂,战前战后不一样,我说的战是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对皇帝、对百官应该说态度也比较好,大家还觉得他是一个要匡复汉室、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的这么一个英雄,所以虽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还比较客气,攻击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大家发现曹操这个人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一些本来就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做文章了。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但他作为汉朝丞相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曹操实际上仍然掌握着汉朝的政权。朝廷上那些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敌人骂他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从此收敛野心,态度放谦卑了,还是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么样呢?赤壁之战以后,他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这当然引起大家的不满意了,攻击他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么攻击他的人当中也是有两拨人:一拨我们姑且称之为小人,就是本来就是看到谁红了他就对谁不满意的,他就是要整谁、挑谁毛病、找谁茬的,有这么一拨;还有一拨呢,确实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就觉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汉啊。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点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多两年以后,发了一条教令,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令”是中国古代上级告谕下级的一种文书。曹操写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背景,是因为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汉献帝又给曹操加封土地和人口,以表彰曹操巩固汉朝政权、统一中国北方的功绩。但同时,朝廷上也有反对曹操的声音,认为曹操是一个要篡汉自立的“汉贼”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明心志。
“让县”就是将汉献帝封给曹操的三县、两万户让出去。在这篇文章中,曹操说自己起初只想做好一个地方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后来兴兵讨伐董卓,也没有多大的志向。然后,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表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封给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让县”但兵权不能放弃。文章叙述了曹操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愿望,写得十分坦率。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是曹操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作秀的、沽名钓誉的把戏。因为,曹操是不是真要让县呢?是的,他的这个新加封的三县、两万户确实是让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几天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据封范阳侯,曹豹封饶阳侯。这三个侯,每个食五千户,那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让了三个县,自己没要了,他儿子一人得一个。曹操让出去了两万户,他三个儿子加起来得了一万五千户,只少了五千户,对不对?但是这三个儿子的三个封地是一个州一个,都是战略要地,你说曹操他是赚了还是赔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曹操是诚心诚意地要让县,是谦让,他应该给皇帝上一封表章,他应该打报告给皇帝。他没有,他下一道命令给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临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这个事,说他想说的话。就像现在的公众人物、影视明星,他制造一个事件,然后趁机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去,一个道理。——所以有些人根据曹操让县是假,推论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的也是假话,这是不通的。因为曹操这个借让县来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借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借壳上市”他本来就是借这个事儿来说事儿的。所以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说的,基本上是真话,大部分是真话。比方说他明确表示,权力我是不让的,军权我是不交的,我要交出去了以后你们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宁的,这些话都是真话啊,怎么是假话呢?所以让县是假,说话是真。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半真半假,半虚半实,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这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教令呢?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他的原话叫做“欲人言尽”我自己把话说完了,我这个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点一点大的,现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们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干的。让你没话说。
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对某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进行了反驳。并且还做出了实际行动,把汉献帝封给他的三县、两万户让了出去。曹操这样做,是为了反击政敌的攻击,堵住别人的嘴。那么,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发布后,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结果是大家继续在说,并没有因为他发布了这样一道让县志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说话了。也就是说,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尽”实际上的结果是谤议不止,说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绝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战之后,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不长,他要回来,前两次战争七个月,最后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邺城。
曹操知道自己大权独揽,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发布让县志明本志令想堵住别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返回,也是因为他对后方不放心。这样一来,曹操的军事行动总是不能做彻底,往往会遭受损失。那么在军事上遭受损失后,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样做的呢?
曹操虽然发布了让县志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还有人不服,对他有信任危机。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匆忙赶回,就是因为他要回来进行他的政治斗争,要赢回政治牌。由于曹操大权独揽,因此,虽然他在军事上有半途而废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那么,三次半途而废的战争后,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么了呢?
曹操三次战争,三次回到邺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捞了一票。曹操破马、韩回来,获得的政治待遇是什么呢?“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什么意思?就是按照当时的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的官衔和他的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曹操,参见皇上”然后曹操就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那么现在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曹操两个字可以不说了,这叫做“赞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种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个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较低的。古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称呼,如果要尊敬对方是要称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级,或者是长辈,才能对别人直呼其名。那么皇帝当然可以对大臣直呼其名,当着皇帝面,大臣之间说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对皇帝的尊重。现在只报官衔,不喊曹操这两个字了,这是第一个待遇。
第二个待遇叫做“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就是小步快走,这是表示恭敬。现在规定曹操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趋”不“趋”倒也不一定等于说他可以端着个架子,这样大腰大摆地走啊,也不一定是这个意思,正常走路就行。当然董卓呢,我估计见皇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趋”
第三个叫做“剑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因为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礼仪它有很多的具体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卑者见尊者一定要脱鞋,穿不穿袜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袜子,地位很低的光着脚,叫“跣足”那么剑呢,是绝对不能带进宫殿的,进宫门之前就要把配剑解下来。那么曹操现在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那当然袜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萧何故事”就像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待遇,实际上曹操根本不见皇帝,皇帝在许县,曹操在邺城,有什么事儿写信,他根本不见的。但是是一种待遇,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曹操的政治待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