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易中天品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
杨修则是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聪明才智,却因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杀。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和杨修呢?他们究竟触动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经?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从前面两集讲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决不允许别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对,尤其是不能允许公开作对。但是,在此之后,曹操又杀死了不曾与他作对的崔琰和杨修,这更是为曹操留下了“无端杀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当时的一个大冤案,而且是公认的冤案,没有疑问的冤案。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掉的,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就不敢给孔融作传。但是陈寿的三国志是给崔琰做了传的,而且就在崔琰传里面说,崔琰的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认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大家还认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么崔琰的死为什么是冤案?那我们就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崔琰是怎么死的。
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评价是十六个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时候他是学剑的,学剑术、学击剑,剑术很好,后来才开始读书。这个人很聪明啊,他一读书就读得非常好,就成了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随袁绍的,后来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和帮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当时的说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宫,皇宫,丞相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府,叫做相府,我们去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开府,丞相府下面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东曹,一个叫西曹,东曹和西曹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负责选拔干部的。崔琰是第一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第二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那么崔琰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的时候选拔了很多的人才,当时的说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选拔这些干部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公心,唯才是举,而且要求德才兼备,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称赞。而曹操也明确地表示,崔琰这个人作风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个表率,他可以使贪婪的人变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四点,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们前面也讲过,曹操担任魏王以后,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个子又矮,长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远国,请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装,接待这个匈奴的使节。一表人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而且还一身正气。这个人一旦一身正气了以后,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见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国志?崔琰传的说法是:“太祖亦敬惮焉”就是曹操见了崔琰是又尊敬还有点害怕。崔琰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不但被曹操杀害,而且完全是诬杀。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人,曹操对崔琰也是非常敬畏的。然而,在公元216年,崔琰被曹操杀死。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崔琰是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位一身正气的人,他为什么会惹怒曹操呢?据史书记载,崔琰因为牵扯一个蹊跷的文字狱案件被曹操杀死。聪明一世的曹操又为什么会用文字狱来加害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当时给崔琰定的罪名是什么呢?“腹诽心谤”什么叫腹诽心谤呢?腹就是肚子,就是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这是地地道道的混帐逻辑。说这个人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你怎么知道?如果“腹诽心谤”可以作为罪名的话,什么人都可以杀了。事因有没有一点呢?你总不能无缘无故地说我先逮住一个,说你现在在腹诽心谤,你在肚子里骂我,那不行吧?总要有一点点什么痕迹。
有那么一丁点。什么事呢?就是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表章给皇帝,写表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曹操做了魏王,那么他封了魏王以后,这个杨训就给皇帝写了一封表章,对曹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势,歌颂曹操。这个事情就在朝廷上就引起了反响,就说杨训这个人是个马屁精,这样子拍马屁太不像话了。议论多了以后就议论到了崔琰的身上,说崔琰你看你作为一个组织部长,或者说干部部长,你是负责选拔官员的人,你怎么选了这么个马屁精呢?是不是你失职啊?这个事情既然牵扯到崔琰,崔琰就要来过问一下了,就跟杨训说你把你写的那封表章拿过来我看看,让我看看到底你写了些什么东西,拍了些什么马屁。看完以后崔琰回了一封信,原文是这样的:“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成了他的死因了。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直译过来这段话就这个意思,那么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崔琰是支持了杨训,是在反击那些批评的人。就是你杨训上了这封表章歌颂曹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大家都批判你,将来大家会理解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陈寿的观点,这封信就是这样理解。
但是崔琰写给杨训的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这个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种理解了。就是说,你歌颂曹操的文章我看过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还算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嘛。这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对不对。所以曹操看到这个报告以后非常愤怒,曹操说什么呢?他说“事佳耳”“而已”嘛,这个“耳”它不是好词啊,这个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处“髡刑输徒”什么叫髡刑输徒呢?就是把头发剃掉,然后去做苦工。
这种处分对于崔琰这样的人来说是很重的。我前面讲过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的人。你把这样一个人把头发一剃掉,穿个破衣服去做苦工,对他是极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没有任何或者说愤怒啊、或者说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郁闷啊,都没有。那也就是说“髡刑输徒”这个处分并没有打击了崔琰。于是曹操就派人去说了:是这样吗?三天以后,我们来听消息啊。三天以后,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还是神色自若,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所以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然这不是正史里面的,这是裴注里面的,根据裴注里面的材料,当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崔琰什么意思啊?难道还要本王亲自动手吗?马上就有人把这句话传给崔琰,崔琰听了以后点点头说:啊,这就是我的不对了,我没有想到曹公是有那个意思。好吧,自杀了,崔琰就自杀了。
崔琰之死,再次显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时年龄已过六十的曹操,简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将崔琰信中的“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这句话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崔琰因此被冤杀。这句话,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当时崔琰为什么没有申辩?曹操又为什么不去询问一下呢?曹操再怎么着也不至于神经错乱,难道他真的老糊涂了吗,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上对崔琰的死因是怎么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这个事情不用分析,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说曹操现在野心膨胀,权力也大了,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有这个因素。但是曹操再怎么着还不至于神经错乱,还没到神经错乱的份上。那么他杀崔琰,总归会有他的原因。第二个,这个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刚才我讲过了对不对,那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崔琰为什么不答辩呢?他一句都不给自己申辩,这又是为什么呢?崔琰的死三国志是有结论的,陈寿给的结论是四个字叫做“恃旧不虔”什么叫恃旧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不虔诚。而且举了例子,比方说许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比方说孔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死的,这是陈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讨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叫做神经过敏。因为你知道曹操从如萧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晋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大家看来他就是要篡汉的,这几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现任的皇帝,维护现王朝,这是所谓正人君子要坚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经过敏,认为崔琰的那封信说的就是将来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这样的意见。那问题是崔琰为什么不答辩?他解释一下,我说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个态就行了嘛,表个忠心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当然是猜测了,一种叫做不屑于,一种叫做用不着。什么叫不屑于... -->>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
杨修则是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聪明才智,却因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杀。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和杨修呢?他们究竟触动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经?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从前面两集讲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决不允许别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对,尤其是不能允许公开作对。但是,在此之后,曹操又杀死了不曾与他作对的崔琰和杨修,这更是为曹操留下了“无端杀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当时的一个大冤案,而且是公认的冤案,没有疑问的冤案。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掉的,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就不敢给孔融作传。但是陈寿的三国志是给崔琰做了传的,而且就在崔琰传里面说,崔琰的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认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大家还认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么崔琰的死为什么是冤案?那我们就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崔琰是怎么死的。
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评价是十六个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时候他是学剑的,学剑术、学击剑,剑术很好,后来才开始读书。这个人很聪明啊,他一读书就读得非常好,就成了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随袁绍的,后来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和帮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当时的说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宫,皇宫,丞相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府,叫做相府,我们去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开府,丞相府下面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东曹,一个叫西曹,东曹和西曹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负责选拔干部的。崔琰是第一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第二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那么崔琰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的时候选拔了很多的人才,当时的说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选拔这些干部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公心,唯才是举,而且要求德才兼备,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称赞。而曹操也明确地表示,崔琰这个人作风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个表率,他可以使贪婪的人变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四点,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们前面也讲过,曹操担任魏王以后,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个子又矮,长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远国,请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装,接待这个匈奴的使节。一表人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而且还一身正气。这个人一旦一身正气了以后,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见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国志?崔琰传的说法是:“太祖亦敬惮焉”就是曹操见了崔琰是又尊敬还有点害怕。崔琰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不但被曹操杀害,而且完全是诬杀。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人,曹操对崔琰也是非常敬畏的。然而,在公元216年,崔琰被曹操杀死。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崔琰是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位一身正气的人,他为什么会惹怒曹操呢?据史书记载,崔琰因为牵扯一个蹊跷的文字狱案件被曹操杀死。聪明一世的曹操又为什么会用文字狱来加害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当时给崔琰定的罪名是什么呢?“腹诽心谤”什么叫腹诽心谤呢?腹就是肚子,就是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这是地地道道的混帐逻辑。说这个人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你怎么知道?如果“腹诽心谤”可以作为罪名的话,什么人都可以杀了。事因有没有一点呢?你总不能无缘无故地说我先逮住一个,说你现在在腹诽心谤,你在肚子里骂我,那不行吧?总要有一点点什么痕迹。
有那么一丁点。什么事呢?就是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表章给皇帝,写表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曹操做了魏王,那么他封了魏王以后,这个杨训就给皇帝写了一封表章,对曹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势,歌颂曹操。这个事情就在朝廷上就引起了反响,就说杨训这个人是个马屁精,这样子拍马屁太不像话了。议论多了以后就议论到了崔琰的身上,说崔琰你看你作为一个组织部长,或者说干部部长,你是负责选拔官员的人,你怎么选了这么个马屁精呢?是不是你失职啊?这个事情既然牵扯到崔琰,崔琰就要来过问一下了,就跟杨训说你把你写的那封表章拿过来我看看,让我看看到底你写了些什么东西,拍了些什么马屁。看完以后崔琰回了一封信,原文是这样的:“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成了他的死因了。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直译过来这段话就这个意思,那么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崔琰是支持了杨训,是在反击那些批评的人。就是你杨训上了这封表章歌颂曹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大家都批判你,将来大家会理解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陈寿的观点,这封信就是这样理解。
但是崔琰写给杨训的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这个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种理解了。就是说,你歌颂曹操的文章我看过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还算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嘛。这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对不对。所以曹操看到这个报告以后非常愤怒,曹操说什么呢?他说“事佳耳”“而已”嘛,这个“耳”它不是好词啊,这个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处“髡刑输徒”什么叫髡刑输徒呢?就是把头发剃掉,然后去做苦工。
这种处分对于崔琰这样的人来说是很重的。我前面讲过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的人。你把这样一个人把头发一剃掉,穿个破衣服去做苦工,对他是极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没有任何或者说愤怒啊、或者说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郁闷啊,都没有。那也就是说“髡刑输徒”这个处分并没有打击了崔琰。于是曹操就派人去说了:是这样吗?三天以后,我们来听消息啊。三天以后,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还是神色自若,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所以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然这不是正史里面的,这是裴注里面的,根据裴注里面的材料,当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崔琰什么意思啊?难道还要本王亲自动手吗?马上就有人把这句话传给崔琰,崔琰听了以后点点头说:啊,这就是我的不对了,我没有想到曹公是有那个意思。好吧,自杀了,崔琰就自杀了。
崔琰之死,再次显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时年龄已过六十的曹操,简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将崔琰信中的“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这句话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崔琰因此被冤杀。这句话,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当时崔琰为什么没有申辩?曹操又为什么不去询问一下呢?曹操再怎么着也不至于神经错乱,难道他真的老糊涂了吗,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上对崔琰的死因是怎么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这个事情不用分析,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说曹操现在野心膨胀,权力也大了,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有这个因素。但是曹操再怎么着还不至于神经错乱,还没到神经错乱的份上。那么他杀崔琰,总归会有他的原因。第二个,这个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刚才我讲过了对不对,那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崔琰为什么不答辩呢?他一句都不给自己申辩,这又是为什么呢?崔琰的死三国志是有结论的,陈寿给的结论是四个字叫做“恃旧不虔”什么叫恃旧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不虔诚。而且举了例子,比方说许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比方说孔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死的,这是陈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讨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叫做神经过敏。因为你知道曹操从如萧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晋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大家看来他就是要篡汉的,这几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现任的皇帝,维护现王朝,这是所谓正人君子要坚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经过敏,认为崔琰的那封信说的就是将来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这样的意见。那问题是崔琰为什么不答辩?他解释一下,我说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个态就行了嘛,表个忠心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当然是猜测了,一种叫做不屑于,一种叫做用不着。什么叫不屑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