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奥尼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翠楼吟醉中感怀
作者:勇者无惧
一点离愁,三更醉意,合为四方羁绊。独酌琴月影,万千事、尽浮杯盏。弦声幽怨,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昔时燕,晚风朝露,与谁成伴?
黯黯,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柳烟弥漫。旧约多少错,恰春水、频拍江岸。陈舟搁浅,怎过数重山?惟余嗟叹!青丝乱,正如思绪,恨无长剑。
“一点离愁,三更醉意,合为四方羁绊。”对仗开篇,使用了一个类似于加法的文字游戏,巧妙的说明了主题,时间,气氛,心情。主题便是离愁,在夜半酒后,发作了,像一个囚笼般,令人压抑,因而成就了这篇作品。一般长调创作中,废话过多,拼凑感太强,是初习者的通病。原因大多因为,落笔时,全词创作的路线不清晰,导致节奏失去控制,只好拼拼凑凑马马虎虎了。本篇起句十四个字,字字有用意,字字不可缺,由此粗略看出,作者填词的功底,相当深厚。
“独酌琴月影,万千事、尽浮杯盏。”其中“独酌琴月影”乃是交代环境,一个人饮酒,惟琴声月影相伴,同时为后句的“弦声幽怨”预备了铺垫。而“万千事、尽浮杯盏。”则像是一个链条,目的是使得开篇至今的场景介绍,能与后面的回忆也好问候也好伤逝也好,连贯起来。有的长词,细品感觉像是几首独立的小令,硬是合并为一首,这种状况大都是因为衔接与转换的不到位。本文此句,很自然的便准备引出“万千事”了。“自然”才能使全篇显得流畅,才能让情景交融不觉突兀。
“弦声幽怨,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和着弦声,提出了第一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不知芳踪何处的佳人啊,你是否还记得我的模样?为何会填这首长词,为何会如此之愁,在这第一问中“杳缈”一词,逐渐涉及真相。紧接着作者提出了第二问“昔时燕,晚风朝露,与谁成伴?”——昔时的燕啊,今时的晚风朝露中,有谁正在陪伴着你呢?全词佳句众多,但这一句,当数第一!作者刻意连续两个问句,恰似两个强音,使得上阙情绪,瞬间达到了高潮。昔日的相伴佳人,今夜的云水杳缈,更不知已经有谁陪伴这种愁,这种痛,随着这如同追问一样的两句词,汹涌而出。读者追随至此,亦觉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黯黯,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柳烟弥漫。”上阙强音结尾,下阕必然舒缓起头,才能营造出跌宕起伏之感。由“黯黯”一词,开始了愁肠百结的下阕,黯然的心情,黯然的独饮,再怎么问,也不会有人回答了,寂寞。“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借用了范仲淹词作苏幕遮中名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名作赏析中曾提到,范仲淹此词乃“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也暗示了,作者铁石心肠,惟酒后方作此黯然销魂之作吧。“柳烟弥漫”用的非常精妙!“欲引相思泪”后,到底流泪了没有?却不明说,只侧面提到,眼前确实模糊了,大概是因为弥漫的柳烟。若是直接说,我醉了我哭了,恐怕就失去了古体诗词委婉含蓄曲折之美了,而这恰是精髓所在。
“旧约多少错,恰春水、频拍江岸。”就在这种问而无果,黯黯的气氛中,思索开始了。佳人离去,是由于曾经犯下多少的错,不堪回首的往事,如同这不断拍打江岸的春水,拍打着心房,无休无止。这个比喻,一波一波,真是形象!前有“柳烟”后有“江岸”前后呼应,点明此刻位置,在江边柳下。随后继续思索道“陈舟搁浅,怎过数重山?惟余嗟叹!”同为双重涵义,江边的老船已经搁浅了,无法越过那几重山去找寻;今非昔比,旧时的牵连已断,两颗心的距离已太远,难以逾越。只能在这里,借助这首长词,感叹一番了。
既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不如完全割舍了吧。读至此处的人,可能会有如此想法。于是作者尾句提到“青丝乱,正如思绪,恨无长剑。”——头发乱了,就像这乱麻般的思绪,恨自己没有长剑斩断青丝,恨自己没有慧剑斩断情丝。“剪不断,理还乱”矛盾的心情,一览无遗。长调创作中,另一个容易犯错的地方,便是结尾,精华都已过早用尽,只能草草了事。本文中,在“恨”里,全词戛然而止,只留下意犹未尽的读者,各自遐想着被勾起的伤感记忆。笔法之老道,足以看出勇者无惧先生的长调造诣。
通读全篇,句句精雕细琢,句句感人肺腑,句句衔接紧密,说明了作者用心用情用笔,都是非常认真。唯一的缺点,却又正是,过于煽情。独立都是佳句,合起却显得略微做作,有点浓妆艳抹了。营造场景部分过多,追求唯美的反面,就有可能显得虚幻,不够贴近生活。科学家指出,酒精能促使人的情绪得到放大,由本词可窥见一斑。不过,瑕不掩瑜,这篇作品,确为网络上难得一见的长词佳作!读罢,逼得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论文,费时作此评论。虽可能被笑为班门弄斧,但共鸣之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翠楼吟醉中感怀
作者:勇者无惧
一点离愁,三更醉意,合为四方羁绊。独酌琴月影,万千事、尽浮杯盏。弦声幽怨,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昔时燕,晚风朝露,与谁成伴?
黯黯,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柳烟弥漫。旧约多少错,恰春水、频拍江岸。陈舟搁浅,怎过数重山?惟余嗟叹!青丝乱,正如思绪,恨无长剑。
“一点离愁,三更醉意,合为四方羁绊。”对仗开篇,使用了一个类似于加法的文字游戏,巧妙的说明了主题,时间,气氛,心情。主题便是离愁,在夜半酒后,发作了,像一个囚笼般,令人压抑,因而成就了这篇作品。一般长调创作中,废话过多,拼凑感太强,是初习者的通病。原因大多因为,落笔时,全词创作的路线不清晰,导致节奏失去控制,只好拼拼凑凑马马虎虎了。本篇起句十四个字,字字有用意,字字不可缺,由此粗略看出,作者填词的功底,相当深厚。
“独酌琴月影,万千事、尽浮杯盏。”其中“独酌琴月影”乃是交代环境,一个人饮酒,惟琴声月影相伴,同时为后句的“弦声幽怨”预备了铺垫。而“万千事、尽浮杯盏。”则像是一个链条,目的是使得开篇至今的场景介绍,能与后面的回忆也好问候也好伤逝也好,连贯起来。有的长词,细品感觉像是几首独立的小令,硬是合并为一首,这种状况大都是因为衔接与转换的不到位。本文此句,很自然的便准备引出“万千事”了。“自然”才能使全篇显得流畅,才能让情景交融不觉突兀。
“弦声幽怨,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和着弦声,提出了第一问“杳缈佳人,堪识君面?”——不知芳踪何处的佳人啊,你是否还记得我的模样?为何会填这首长词,为何会如此之愁,在这第一问中“杳缈”一词,逐渐涉及真相。紧接着作者提出了第二问“昔时燕,晚风朝露,与谁成伴?”——昔时的燕啊,今时的晚风朝露中,有谁正在陪伴着你呢?全词佳句众多,但这一句,当数第一!作者刻意连续两个问句,恰似两个强音,使得上阙情绪,瞬间达到了高潮。昔日的相伴佳人,今夜的云水杳缈,更不知已经有谁陪伴这种愁,这种痛,随着这如同追问一样的两句词,汹涌而出。读者追随至此,亦觉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黯黯,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柳烟弥漫。”上阙强音结尾,下阕必然舒缓起头,才能营造出跌宕起伏之感。由“黯黯”一词,开始了愁肠百结的下阕,黯然的心情,黯然的独饮,再怎么问,也不会有人回答了,寂寞。“清酒柔肠,欲引相思泪”借用了范仲淹词作苏幕遮中名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名作赏析中曾提到,范仲淹此词乃“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也暗示了,作者铁石心肠,惟酒后方作此黯然销魂之作吧。“柳烟弥漫”用的非常精妙!“欲引相思泪”后,到底流泪了没有?却不明说,只侧面提到,眼前确实模糊了,大概是因为弥漫的柳烟。若是直接说,我醉了我哭了,恐怕就失去了古体诗词委婉含蓄曲折之美了,而这恰是精髓所在。
“旧约多少错,恰春水、频拍江岸。”就在这种问而无果,黯黯的气氛中,思索开始了。佳人离去,是由于曾经犯下多少的错,不堪回首的往事,如同这不断拍打江岸的春水,拍打着心房,无休无止。这个比喻,一波一波,真是形象!前有“柳烟”后有“江岸”前后呼应,点明此刻位置,在江边柳下。随后继续思索道“陈舟搁浅,怎过数重山?惟余嗟叹!”同为双重涵义,江边的老船已经搁浅了,无法越过那几重山去找寻;今非昔比,旧时的牵连已断,两颗心的距离已太远,难以逾越。只能在这里,借助这首长词,感叹一番了。
既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不如完全割舍了吧。读至此处的人,可能会有如此想法。于是作者尾句提到“青丝乱,正如思绪,恨无长剑。”——头发乱了,就像这乱麻般的思绪,恨自己没有长剑斩断青丝,恨自己没有慧剑斩断情丝。“剪不断,理还乱”矛盾的心情,一览无遗。长调创作中,另一个容易犯错的地方,便是结尾,精华都已过早用尽,只能草草了事。本文中,在“恨”里,全词戛然而止,只留下意犹未尽的读者,各自遐想着被勾起的伤感记忆。笔法之老道,足以看出勇者无惧先生的长调造诣。
通读全篇,句句精雕细琢,句句感人肺腑,句句衔接紧密,说明了作者用心用情用笔,都是非常认真。唯一的缺点,却又正是,过于煽情。独立都是佳句,合起却显得略微做作,有点浓妆艳抹了。营造场景部分过多,追求唯美的反面,就有可能显得虚幻,不够贴近生活。科学家指出,酒精能促使人的情绪得到放大,由本词可窥见一斑。不过,瑕不掩瑜,这篇作品,确为网络上难得一见的长词佳作!读罢,逼得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论文,费时作此评论。虽可能被笑为班门弄斧,但共鸣之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