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东晋烽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除了金牛道这一路,猎人特战队的另一支分队由法本率领,埋伏在米仓道难江,这里属于远古巴国的地界。古代巴国是中国西南地区在公元前7世纪建立的一个奴隶制方国,也是华夏文化发源地之一。

    有人说“巴”实则是一个象形字,意思为蛇。故《说书·巴部》解释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而我国最早的地理志、诞生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也有“巴蛇食象”的记载。

    早在几万年前,大巴山南坡就有人类定居生活、繁衍生息。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9世纪,居住在今湖北长阳一带的土著部落巴、樊、曋、相、郑5个氏族,受长江水患的侵扰,在“廪君”务相的率领下,向西迁徙到川东南,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利用长江上游的渔、盐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养殖业。约在公元前7世纪,他们与渠江流域内的板循蛮、广元白水一带的苴人联合,建成了东至鱼复(今四川奉节),西至財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的奴隶制巴国。国都建在江州(今重庆),国君为廪君后裔。建立的巴国有较完整的国家机构,有军队,还有一套职官制度。

    巴国为了与强邻秦、楚抗衡,允许他族迁入国内发展生产,先有江汉流域内的濮人流入,后来陆续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迁人奴、獽、夷蜑等水乡之族于黔涪一带,谋取渔、盐之利。

    巴国的发家史离不开盐,被传颂为“东方乐土”的巴国曾创造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历史传说,他们似乎生来就擅长经商,在发现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巴国人将盐垄断为己有,于是所有需要盐的人们,只得用自己的特产与他们交换。从那时起,盐又被称为“盐巴”。

    《山海经》中反复提到一个叫“巫咸”的部落首领,还有叫“巫咸国”和“巫臷国”的国度,后来的历史专家和地理学者通过论证后认为:“巫咸国”和“巫臷国”在地理上为同一地方,就在今天重庆市的巫溪县境内,它们距今都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按照《山海经》的描述:巫臷之民不纺织不耕作却衣食无忧,不狩猎却肉食不缺,山谷中满是茂密的森林,鸟兽成群结队,人们载歌载舞、和睦相处。

    “咸”与“盐”音近意同,“巫咸国”必定与盐有联系,一定是上古产盐之地。“巫”、“咸”、“盐”,这些带着上古密码的字眼,它们内部隐藏的秘密,共同指向一个神秘的所在——巫咸国宝源山(今宝泉山盐泉)。

    早在两亿年前,西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扬子海”。七千万年的燕山运动、三四千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因地壳挤压上升,海水干涸,形成一部分宝贵的盐卤层,埋藏在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地表之下。机缘巧合,雨水侵入地表,溶解盐卤层,顺着岩层裂隙流出,就形成了“盐泉”。

    巴人从小在江边长大,船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为了生存,他们充分利用这个便利的生活条件,开始行舟捕鱼,然后将鱼卖给三峡两岸的农牧民族。不久他们发现三峡一带的食盐被巫咸国垄断了。聪明的巴国人马上利用

    起自己善于经商的头脑转而成了水上商人,坐在独木舟上,开起了漂泊在水面上的盐铺,因而被称为“水上流莺”。

    最初巴国人凭借两种方式运送食盐:一个是靠人力背运于两岸山岭中的羊肠小路之中,另一个是用小船拖运。但是这两种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都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巴人在悬崖上修造了栈道,水位正常时,拉着运盐的木船逆流而上,枯水季节,巴人就用骡马驮运食盐,这样保证了运输既安全又高效。

    巴人部落在成为大盐商之后,在不断进行的水上贸易过程中发现通过阻隔淡水,煎煮江水的方式也能够获得食盐,而盐泉的发现,使得巴人真正摆脱了在经济上对乌咸国的依赖。他们又在川东沿长江一线,相继找到了“彭溪”(重庆云阳县)、“涂进溪”(重庆忠县)等盐泉;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中,得到了伏牛山(重庆彭水县)、清江盐泉(湖北长阳县)。这些盐泉的开采利用,无疑极大的增强的巴人的经济实力。因此在当时,巴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被视作“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异类。

    可是随着贸易越做越大,战争也接连不断地发生了。膨胀的贪欲让他们总想要拥有更多的领地,于是他们开始向周边各国发起战争,经过了数十年之久,那个让他们一直愤愤不平的国家——最初切断他们盐路的巫咸国(宝泉山盐泉),最终也一并落在了巴人的手中。

    有了险峻的山势作为屏障,便利的水道以为外联,加上这天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