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一本书读懂日本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05年8月25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日本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重见天日之后,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遣唐使的研究热潮。墓志的主人是井真成,当年他随着日本第九次遣唐使的船队来到中国的时候,还是个19岁的小青年。
与井真成一道而来的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以及下道真备和大和长冈等人。他们都是日本中层官僚的子女,经过严格挑选,学识、样貌都达到才俊的标准。井真成在这方墓志上被形容为“才称天纵”。然而天才总被老天妒,公元734年,这位才能出众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长安,享年36岁。
墓志展出不久,这位遣唐使的故乡藤井寺市便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会,还发行了关于他的纪念邮票。
公元623年,也就是唐高祖武德六年,隋朝时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福因等人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回到日本。归国后,他们上奏推古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意思是说留学于唐国的学者,都已经学习有成,应该召唤回国。而且大唐国是一个少有的法律完备的国家,我国应该常派人去学习。
在这些学问僧的不断建议与努力下,公元630年,即唐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王朝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从这年开始到895年的260多年间,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没有成行的有3次,实际成行的16次。但是有一次遣唐使只到了朝鲜半岛,而其中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遣唐使久久未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一共12次。
日本第一次派出的遣唐使团由正使犬上御田锹和副使惠日率领,这两个人都曾有入隋的经历,对中土事务非常熟悉。遣唐使团于631年11月抵达唐朝首都长安,唐太宗接见了使团成员,并于第二年派新州刺史高表仁为使臣护送回日本并进行回访。隋朝时留在中国的学问僧灵云、僧旻、留学生胜鸟养等人也随使团返回阔别已久的故乡。
得知唐使回访的消息后,舒明天皇非常重视,马上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团,率32艘船只,在难波津欢迎唐使的到来。然而,高表仁登岸后却与舒明天皇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高表仁要求“天皇下御座,面北接受唐使国书”,舒明天皇无法接受这个要求,双方相持不下,最后高表仁没有递交唐太宗的国书,而是立刻回国。回国后高表仁受到了唐太宗的严厉处分,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而且被罚没两年俸禄。史书评价他“无绥远才”。
653年,孝德天皇派出了120人的赴唐使团前往唐朝。在这艘船上,有著名的学问僧道昭。道昭来到中国,拜玄奘法师为师,学习佛教的经、律、论,后成为日本的一代高僧。次年,孝德天皇又派去遣唐使经朝鲜半岛到长安朝贡。这次使团的副使依然由第一次遣唐使副使惠日担任,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惠日是一位很有贡献的人物。
659年9月15日,齐明天皇派出的遣唐使团中由正使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漂到中国南海的一个岛上。这次暴风夺去了大部分人的生命,只有5个人偷了岛上渔民的渔船到了中国的括州(今浙江温州一带)。而由副使率领的船队于9月22日顺利抵达中国,并于10月15日乘坐驿站的车辆驶往京城长安。途中得知唐高宗正在洛阳,便掉转方向来到洛阳向唐高宗朝贡。与这位副使同来的还有北海道一男一女两个阿依努人。阿依努人向唐高宗敬献了一张白鹿皮、三张弓、八十枝箭。
早期遣唐使到中国的航海路线主要是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东南岸南行,跨过渤海湾后在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再由陆路前往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公元670年到760年这近百年间改由从九州岛南下,沿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然后向西北横跨东海,最后在扬州登陆。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危险性较大。从760年以后到停止派遣遣唐使前,航行路线改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西南横渡东海,在明州(今宁波)登陆,然后转由大运河北上。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只有一二百人,到了中后期,人员增至500余人,最多一次曾达到651人。遣唐使团除了大使、副使等官员外,还有各类随从,而且每次都会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人大多是日本通晓经史、才干出众的第一流人才。尤其是留学生和学问僧,均为国内的优秀人物。遣唐使团抵达唐境后,地方官员马上安排他们的食宿,然后上奏朝廷,而后派专差护送使团正、副使进长安,由内侍引导面见皇帝,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给使臣授爵赏赐。
260多年的遣唐使活动,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文化与生活。遣唐使归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就是以唐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养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革礼仪,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也积极仿效中国。
公元895年,菅原道真向宇多天皇呈上《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请求停止派遣遣唐使团。宇多天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遣唐使耗费巨大,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经过近300年对唐文化的吸收与消化,日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自身的改革,对大唐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像最初那样迫切。在摆脱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影响后,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
2005年8月25日,唯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日本东京展出,日本天皇亲临参观。这方墓志重见天日之后,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遣唐使的研究热潮。墓志的主人是井真成,当年他随着日本第九次遣唐使的船队来到中国的时候,还是个19岁的小青年。
与井真成一道而来的还有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以及下道真备和大和长冈等人。他们都是日本中层官僚的子女,经过严格挑选,学识、样貌都达到才俊的标准。井真成在这方墓志上被形容为“才称天纵”。然而天才总被老天妒,公元734年,这位才能出众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长安,享年36岁。
墓志展出不久,这位遣唐使的故乡藤井寺市便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会,还发行了关于他的纪念邮票。
公元623年,也就是唐高祖武德六年,隋朝时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福因等人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回到日本。归国后,他们上奏推古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意思是说留学于唐国的学者,都已经学习有成,应该召唤回国。而且大唐国是一个少有的法律完备的国家,我国应该常派人去学习。
在这些学问僧的不断建议与努力下,公元630年,即唐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王朝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从这年开始到895年的260多年间,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没有成行的有3次,实际成行的16次。但是有一次遣唐使只到了朝鲜半岛,而其中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遣唐使久久未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一共12次。
日本第一次派出的遣唐使团由正使犬上御田锹和副使惠日率领,这两个人都曾有入隋的经历,对中土事务非常熟悉。遣唐使团于631年11月抵达唐朝首都长安,唐太宗接见了使团成员,并于第二年派新州刺史高表仁为使臣护送回日本并进行回访。隋朝时留在中国的学问僧灵云、僧旻、留学生胜鸟养等人也随使团返回阔别已久的故乡。
得知唐使回访的消息后,舒明天皇非常重视,马上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团,率32艘船只,在难波津欢迎唐使的到来。然而,高表仁登岸后却与舒明天皇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高表仁要求“天皇下御座,面北接受唐使国书”,舒明天皇无法接受这个要求,双方相持不下,最后高表仁没有递交唐太宗的国书,而是立刻回国。回国后高表仁受到了唐太宗的严厉处分,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而且被罚没两年俸禄。史书评价他“无绥远才”。
653年,孝德天皇派出了120人的赴唐使团前往唐朝。在这艘船上,有著名的学问僧道昭。道昭来到中国,拜玄奘法师为师,学习佛教的经、律、论,后成为日本的一代高僧。次年,孝德天皇又派去遣唐使经朝鲜半岛到长安朝贡。这次使团的副使依然由第一次遣唐使副使惠日担任,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惠日是一位很有贡献的人物。
659年9月15日,齐明天皇派出的遣唐使团中由正使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遭遇暴风,漂到中国南海的一个岛上。这次暴风夺去了大部分人的生命,只有5个人偷了岛上渔民的渔船到了中国的括州(今浙江温州一带)。而由副使率领的船队于9月22日顺利抵达中国,并于10月15日乘坐驿站的车辆驶往京城长安。途中得知唐高宗正在洛阳,便掉转方向来到洛阳向唐高宗朝贡。与这位副使同来的还有北海道一男一女两个阿依努人。阿依努人向唐高宗敬献了一张白鹿皮、三张弓、八十枝箭。
早期遣唐使到中国的航海路线主要是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东南岸南行,跨过渤海湾后在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再由陆路前往长安。这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公元670年到760年这近百年间改由从九州岛南下,沿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然后向西北横跨东海,最后在扬州登陆。这条航线主要航行于渺茫无边的东海上,危险性较大。从760年以后到停止派遣遣唐使前,航行路线改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西南横渡东海,在明州(今宁波)登陆,然后转由大运河北上。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只有一二百人,到了中后期,人员增至500余人,最多一次曾达到651人。遣唐使团除了大使、副使等官员外,还有各类随从,而且每次都会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人大多是日本通晓经史、才干出众的第一流人才。尤其是留学生和学问僧,均为国内的优秀人物。遣唐使团抵达唐境后,地方官员马上安排他们的食宿,然后上奏朝廷,而后派专差护送使团正、副使进长安,由内侍引导面见皇帝,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给使臣授爵赏赐。
260多年的遣唐使活动,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文化与生活。遣唐使归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就是以唐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养人才。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革礼仪,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连历法、节令也积极仿效中国。
公元895年,菅原道真向宇多天皇呈上《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请求停止派遣遣唐使团。宇多天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遣唐使耗费巨大,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经过近300年对唐文化的吸收与消化,日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自身的改革,对大唐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像最初那样迫切。在摆脱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影响后,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