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明灯医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七章 学习中药的一点方法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食物”、“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因此,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对症的就是最好药。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血压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后,就感到头清醒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已经消失,病就治愈了,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效,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位叠加,则难获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其能引气血下行,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医学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出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研究中药,就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
举个例子: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运用中药柴胡,升发郁结的肝气,就能立时缓解。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为老熟人,我说你就用生麦芽泡水喝,病人说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碰面就说,生麦芽提气好,胸不闷了,这就是生麦芽具有升发作用的效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中药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
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
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
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麦芽、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 -->>
第七章 学习中药的一点方法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食物”、“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因此,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对症的就是最好药。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血压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后,就感到头清醒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已经消失,病就治愈了,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行滞活血、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效,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药物的药性,处方时只是按照药物功效一位叠加,则难获奇效,上面例子中的大蒜,就取其能引气血下行,气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现代医学研究,喜欢从药物的成分进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软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就无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气血下行这一条出来,为什么?这是药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药,研究中药,就不会受现代研究思维的限制,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用药,当升则用具有升发性的药物,当降则用具有降气、沉降性质的药物,不受其成分的局限。
举个例子:肝气郁结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气有些费力,严重者会有心慌,甚至胸闷的症状,运用中药柴胡,升发郁结的肝气,就能立时缓解。有一次刚好柴胡没货了,病号为老熟人,我说你就用生麦芽泡水喝,病人说生麦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吗?也能治疗胸闷,我费了很大劲才讲明白这其中的作用机理,最后给她包了一两生麦芽,第二天碰面就说,生麦芽提气好,胸不闷了,这就是生麦芽具有升发作用的效果,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肝气不疏所致的疾病,只要能够疏理肝气,升发肝气的药物都可以,比如薄荷也可以!
这就是药性的运用,能够熟练掌握了这种思维,在临床上用药就非常轻松自如了。
现在的中医教材中,《中药学》里的中药是按照功能分类的,比如麻黄归于辛温解表;薄荷归于辛凉解表;麦芽归于消食类。这样对不对呢?也对,对于学习中药的人而言,容易明白药物的大体功效,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模式学习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药治疗什么病”!
但这与“什么病用什么药”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只是颠倒顺序,但却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药治疗什么病”,只能说明你书读到位了,只是记住了书上的东西,没有与临床结合。
打个比方: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明白了每个士兵的特点,每种武器的特点,但不一定会打仗,你只有在战场中熟练运用你的士兵,利用现有的武器,针对目前的战役,组织最适合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第一步,我在此文就不说了,教材上写的很清楚,我要谈的是如何站在疾病的角度,站在脏腑的角度来学习中药,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首先能记住我上一章讲的指南针,记住了,学习就方便了。
我们按照“指南针”的几个点来谈中药,顺便学习人体生病的机理。
人体生命的运行,如同这两个轮子一样,每一个点卡壳了,轮子就无法前进,治疗疾病,就如同修复卡住的轮子,找到卡住的原因,并修理它,就可以了,首先看看肝脏:
1、临床上常见的是肝气郁结,郁结之后就好比轮子上肝这个点卡住了,通过疏理肝气就可以修复,疏理肝气的要有哪些呢?
疏理肝气:柴胡、麦芽、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