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大明国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问题,李景隆认为光是靠农业增产,是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的。
所以,这不是成死循环了?
李景隆微微摇头,在他眼里,确实是无解的死循环。
姜星火淡淡一笑,看着两人目光坚定地说道。
“不是没有办法,相反,办法不少,上中下三策,你们想先听哪个?”
两人对视一眼,朱高煦开口抢声说道:“要先听上策!”
“可以,但是有个事先声明。”
姜星火点头说道。
“不管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我们所做的一切讨论、畅想,都极为可能不是现实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只讨论对策本身可操作的合理性,不讨论在当下大明的庙堂环境下,未来是否能真的实现。”
见两人颔首同意,姜星火开始说道。
“上策,作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最为简单的。”
“只要大明在未来的一到二百年内人口达到峰值前,找到更适宜居住的陆地,把一部分超出耕地负担的人口迁徙过去,就可以让这片‘殖民地’成为大明北方气候崩溃时最稳固的压舱石万事开头难,只要找到宜居的陆地登陆,并且随后不断地拓展宜居的陆地,不断输送人口和物资,其实用不了几十年,很快就可以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对大明本土形成初步的反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处还会越来越明显,便可以缓解这次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河期灾害了。”
姜星火开口缓缓说道:“我可以保证,这块新的陆地,农耕条件一定是比大明现有的条件更加优秀的,中部有着广袤的平原和南北贯通的水系,也同样是雨热同期,易于耕作。”
顿了顿,姜星火又补充道:“不过,虽然说起来似乎简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可谓是福泽万代,但耗时耗力。”
既然是畅想讨论,那当然就默认庙堂环境允许这种政策的发生。
朱高煦与李景隆都点了点头。
李景隆皱眉沉默了半晌后,忽然抬起头说道:“若是新的陆地自然禀赋如此优越,开拓新的陆地倒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办法。只不过我华夏素来安土重迁,如何会有人抛家舍业不远万里地去新的陆地上讨生活呢?”
姜星火沉吟剎那,他要是告诉两人,在未来其实会有很多人远赴万里去淘金,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恐怕不是现在的例子也没什么说服力。
可就在姜星火沉思之际,朱高煦却忽然插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个开头的,知晓了那边天地广阔,不用再挤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在那边一个人能种三十亩地,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去了。”
“什么安土重迁。”朱高煦撇撇嘴,“说白了,不就是冒险的收益,没达到能让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吗?”
姜星火一时语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尴尬,道理,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继续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来一百年内的时间段,定然是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就算确实如高、高羽所说,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趋之若鹜,可是新的陆地,别无它物。”
李景隆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一来,一开始的小规模移民恐怕很难积攒出足够的资源供后续人使用,大规模移民过去之后,一开始的数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种自给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获取足够粮食、衣物等基础物资呢?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续大量移民过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办?还得安排人手维持耕种吧。若移民的都是无地的人口还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会有很多有地之人也会卖地而去,到时候大明本土的粮食反而不够吃了怎么办?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听完,亦是连连点头,颇为赞许地瞥向李景隆。
这位仁兄不愧是纸上兵圣,实践能力怎么样不说,起码纸上谈兵的时候,讲的还是头头是道的,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没有这个水平。
面对李景隆的质疑。
姜星火则微笑着说道:“这些问题,当然也有考虑过。先说后一点吧,其实大明本土的耕地这件事,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你可以试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难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担心吗?只要有地种,多少人都能放开了生出来。”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必然会有更加高效的、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器物出现纵观历史,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扩张这条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两件事几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时发生的,反过来,为了追逐利润,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会有更多提高生产能力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来。”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说法。
李景隆认为,如果不纠结以当下的大明来猜度未来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极有可能实现。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人生经验、阅历,也是基于当下的时代。
以至于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难以去放眼未来,设想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无关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局限性。
站在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拨古人,当然并不比现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难以理解、从未见识,就仿佛有一层浓重无法看透的乌云一般挡住了真相,所以才觉得不可能。
若是拨云见日,给他有理有据地描绘出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义所在。
伱把一个现代的婴儿放回古代,他会被培养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出生在古代的婴儿穿越到了现代被人收养,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他如果不考虑身体基因、抗体方面的叠代差距,智力和认知力,有极大可能跟同龄的现代孩子并没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还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虽然有人不愿意学)、走南闯北生活经验丰富(从北砍/逃到南)、参加过实际工作(砍人与指挥砍人)的两个学生。
那么,培养出一点超越时代的视野,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景隆复又问道:“那移民的物资问题呢?”
姜星火干脆说道:“一步一步来,不要想着一次性大规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实跟移山一样,就是个日积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给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码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设完成,而第一代人,只需要建立前哨的滩头驻地;继而稍微进行探索,在合适的港口处建立贸易站;然后向内陆探索的同时,完善港口设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后才会考虑大举进军内陆,拓宽耕地范围的事情。”
“另外……”
姜星火继续说道:“... -->>
这个问题,李景隆认为光是靠农业增产,是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的。
所以,这不是成死循环了?
李景隆微微摇头,在他眼里,确实是无解的死循环。
姜星火淡淡一笑,看着两人目光坚定地说道。
“不是没有办法,相反,办法不少,上中下三策,你们想先听哪个?”
两人对视一眼,朱高煦开口抢声说道:“要先听上策!”
“可以,但是有个事先声明。”
姜星火点头说道。
“不管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我们所做的一切讨论、畅想,都极为可能不是现实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只讨论对策本身可操作的合理性,不讨论在当下大明的庙堂环境下,未来是否能真的实现。”
见两人颔首同意,姜星火开始说道。
“上策,作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最为简单的。”
“只要大明在未来的一到二百年内人口达到峰值前,找到更适宜居住的陆地,把一部分超出耕地负担的人口迁徙过去,就可以让这片‘殖民地’成为大明北方气候崩溃时最稳固的压舱石万事开头难,只要找到宜居的陆地登陆,并且随后不断地拓展宜居的陆地,不断输送人口和物资,其实用不了几十年,很快就可以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对大明本土形成初步的反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处还会越来越明显,便可以缓解这次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河期灾害了。”
姜星火开口缓缓说道:“我可以保证,这块新的陆地,农耕条件一定是比大明现有的条件更加优秀的,中部有着广袤的平原和南北贯通的水系,也同样是雨热同期,易于耕作。”
顿了顿,姜星火又补充道:“不过,虽然说起来似乎简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可谓是福泽万代,但耗时耗力。”
既然是畅想讨论,那当然就默认庙堂环境允许这种政策的发生。
朱高煦与李景隆都点了点头。
李景隆皱眉沉默了半晌后,忽然抬起头说道:“若是新的陆地自然禀赋如此优越,开拓新的陆地倒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办法。只不过我华夏素来安土重迁,如何会有人抛家舍业不远万里地去新的陆地上讨生活呢?”
姜星火沉吟剎那,他要是告诉两人,在未来其实会有很多人远赴万里去淘金,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恐怕不是现在的例子也没什么说服力。
可就在姜星火沉思之际,朱高煦却忽然插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个开头的,知晓了那边天地广阔,不用再挤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在那边一个人能种三十亩地,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去了。”
“什么安土重迁。”朱高煦撇撇嘴,“说白了,不就是冒险的收益,没达到能让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吗?”
姜星火一时语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尴尬,道理,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继续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来一百年内的时间段,定然是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就算确实如高、高羽所说,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趋之若鹜,可是新的陆地,别无它物。”
李景隆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一来,一开始的小规模移民恐怕很难积攒出足够的资源供后续人使用,大规模移民过去之后,一开始的数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种自给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获取足够粮食、衣物等基础物资呢?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续大量移民过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办?还得安排人手维持耕种吧。若移民的都是无地的人口还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会有很多有地之人也会卖地而去,到时候大明本土的粮食反而不够吃了怎么办?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听完,亦是连连点头,颇为赞许地瞥向李景隆。
这位仁兄不愧是纸上兵圣,实践能力怎么样不说,起码纸上谈兵的时候,讲的还是头头是道的,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没有这个水平。
面对李景隆的质疑。
姜星火则微笑着说道:“这些问题,当然也有考虑过。先说后一点吧,其实大明本土的耕地这件事,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你可以试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难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担心吗?只要有地种,多少人都能放开了生出来。”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必然会有更加高效的、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器物出现纵观历史,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扩张这条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两件事几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时发生的,反过来,为了追逐利润,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会有更多提高生产能力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来。”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说法。
李景隆认为,如果不纠结以当下的大明来猜度未来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极有可能实现。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人生经验、阅历,也是基于当下的时代。
以至于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难以去放眼未来,设想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无关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局限性。
站在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拨古人,当然并不比现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难以理解、从未见识,就仿佛有一层浓重无法看透的乌云一般挡住了真相,所以才觉得不可能。
若是拨云见日,给他有理有据地描绘出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义所在。
伱把一个现代的婴儿放回古代,他会被培养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出生在古代的婴儿穿越到了现代被人收养,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他如果不考虑身体基因、抗体方面的叠代差距,智力和认知力,有极大可能跟同龄的现代孩子并没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还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虽然有人不愿意学)、走南闯北生活经验丰富(从北砍/逃到南)、参加过实际工作(砍人与指挥砍人)的两个学生。
那么,培养出一点超越时代的视野,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景隆复又问道:“那移民的物资问题呢?”
姜星火干脆说道:“一步一步来,不要想着一次性大规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实跟移山一样,就是个日积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给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码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设完成,而第一代人,只需要建立前哨的滩头驻地;继而稍微进行探索,在合适的港口处建立贸易站;然后向内陆探索的同时,完善港口设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后才会考虑大举进军内陆,拓宽耕地范围的事情。”
“另外……”
姜星火继续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