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对这个培训班再熟悉不过,都被誉为考古界的黄埔军校。
当时,向达先生恰好担任考古培训班的副主任,他认为邹先生作为非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应该随训练班补课,结果,邹先生偏偏跑去玩了,等会北大的时候,培训班的课堂讲授部分基本已经结束。
邹先生想要回来上课,已经来不及。作为他学术引路人的向达先生,对于此事非常生气,把邹先生叫到家里,就一通臭骂,差点把当年的邹先生骂哭了。
这一幕,苏亦总感觉似曾相识。
不对,完全就是同病相怜啊。
因为他暑假的时候,就被宿先生写信呵斥一通,上一周又被臭骂一顿。
听完这个时候,苏亦只能再次感慨,宿先生不愧是向达先生的弟子,就连脾气都如出一辙。
这事,对邹先生影响还是很大的。
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他一生。
不然,也不会现在拿出来说,也有可能是邹先生怀念向达先生的一种方式吧。
缺席这一次考古培训班的课程,对于邹先生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同年10月份,他跟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到郑州二里岗实习的时候,直接抓瞎了。
说到这里,邹先生顺便讲了一下二里岗的情况。
二里岗遗址的最早发现者,不是别人,正是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先生。
这位先生,可不是普通的小学老师。
二十年代就读于河南国学专修馆,毕业后参加河南古迹研究会,只不过抗战爆发以后研究会解散,韩维周才回乡当小学教员。但,仍然不放弃自己的专业,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干着考古调查,也就是所谓的田野调查。
这种调查,完全就是自费调查。
不是真爱,谁能坚持那么多年呢。
韩维周先生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破旧的城垣周围转悠,就这样转悠着,还别说,真的就有大发现了。
1950年秋,他在郑州南方向二里岗一带采集到一些古陶碎片、石质生产工具、占卜用的卜骨。韩维周看到这些器物,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初步推测应该商代的遗存。
在河南发现商代的遗存,并不稀奇。
自从殷墟被发掘以后,全国的同行都知道河南是考古人的风水宝地。
考古重镇不是说说而已。
韩维周把这些发现上报有关部门,请求派人深入调查。
所以过一年,51年春的时候,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就在二里岗展开调查。
他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要比安阳殷墟更早。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和一片哗然。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还没有正式的考古机构。1952年夏天,文化部社管局中科院考古所还有北大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后,全体师生分批到郑州、洛阳两地进行实习。郑州实习分队,以二里岗遗址为重点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
自此以后,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发掘缓缓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北大的考古培训班开创了国内考古行业的一个田野发掘模式,自从北大培训班开办以后,全国各地只有发现重要的遗址需要发掘,各地的文物系统就开始开办培训班,然后把下面市县的骨干力量全部抽调过来进行发掘。
考古培训班这个模式,就算到了后世依旧还流行着。
社科院考古所组织全国性的培训班,而各省考古所组织地方性的培训班,然后逐级培训。
二里岗绝对是邹先生的福地。后世,他不少的著名学术成果都是跟二里岗相关。
然而,一开始在田野实习过程,他这个研究生也被打击得不轻。
当然,邹先生在二里岗实习,肯定是有优待的,因为当时就是考古所的郭宝均先生作为实习队指导,自家导师当随队指导,完全就是一路开小灶。
最终,因为他错过课堂的学习,又缺乏发掘经验,跟不上其他人的发掘进度,只能换实习地点,被安排到洛阳泰山庙实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都是地方考古系统的骨干分子,比如《洛阳烧沟汉墓》的主编蒋若是先生就是这一届的学生,邹先生没经验,跟不上进度是正常。
这个方面,苏亦深有体会。
他也是半路出家。
直到读研才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当时,整个人都傻眼了,尤其是发掘探方刮面画线的时候,他几乎是双眼呆滞,大脑一片空白。
刮面是考古学的基本功。
啥是刮面,就是拿着手铲慢慢的在探方土层慢慢刮。
那么哪种程度属于刮好?
不好意思,真不知道。
甚至,看到指导老师示范,说,“咱们对比一下,前面两块土层的颜色,同学们仔细看啊。这块土颜色明显深一点,质地也比那块土松一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断这里明显有两个遗迹,这个打破那个。”
当时,苏亦看到的很认真。
实则思想环游太虚。
因为,他压根就看不出来土层颜色有啥区别。
啥都不懂。
咋画线啊?
听到邹先生说自己这段经历,苏亦就可以脑补出当时的画面了。
而且,邹先生的经历比自己当初第一次下工地的经历还要可怕。
因为工地下场,懵逼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跨考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
大家半斤跟八两,都是难兄难弟,大哥也不笑二哥。
其他老师的课堂,讲述的内容太过于高大上,相比较之下,邹先生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接地气太多。
让台下的学生都觉得,原来邹先生读书的时候也跟我们差不多,也有过我们一样的迷茫。
人对这个培训班再熟悉不过,都被誉为考古界的黄埔军校。
当时,向达先生恰好担任考古培训班的副主任,他认为邹先生作为非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应该随训练班补课,结果,邹先生偏偏跑去玩了,等会北大的时候,培训班的课堂讲授部分基本已经结束。
邹先生想要回来上课,已经来不及。作为他学术引路人的向达先生,对于此事非常生气,把邹先生叫到家里,就一通臭骂,差点把当年的邹先生骂哭了。
这一幕,苏亦总感觉似曾相识。
不对,完全就是同病相怜啊。
因为他暑假的时候,就被宿先生写信呵斥一通,上一周又被臭骂一顿。
听完这个时候,苏亦只能再次感慨,宿先生不愧是向达先生的弟子,就连脾气都如出一辙。
这事,对邹先生影响还是很大的。
几乎可以说是影响他一生。
不然,也不会现在拿出来说,也有可能是邹先生怀念向达先生的一种方式吧。
缺席这一次考古培训班的课程,对于邹先生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同年10月份,他跟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到郑州二里岗实习的时候,直接抓瞎了。
说到这里,邹先生顺便讲了一下二里岗的情况。
二里岗遗址的最早发现者,不是别人,正是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先生。
这位先生,可不是普通的小学老师。
二十年代就读于河南国学专修馆,毕业后参加河南古迹研究会,只不过抗战爆发以后研究会解散,韩维周才回乡当小学教员。但,仍然不放弃自己的专业,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干着考古调查,也就是所谓的田野调查。
这种调查,完全就是自费调查。
不是真爱,谁能坚持那么多年呢。
韩维周先生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破旧的城垣周围转悠,就这样转悠着,还别说,真的就有大发现了。
1950年秋,他在郑州南方向二里岗一带采集到一些古陶碎片、石质生产工具、占卜用的卜骨。韩维周看到这些器物,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初步推测应该商代的遗存。
在河南发现商代的遗存,并不稀奇。
自从殷墟被发掘以后,全国的同行都知道河南是考古人的风水宝地。
考古重镇不是说说而已。
韩维周把这些发现上报有关部门,请求派人深入调查。
所以过一年,51年春的时候,中科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发掘团就在二里岗展开调查。
他们根据采集到的标本,进一步推断这里为重要的商代遗址,时代要比安阳殷墟更早。这一重大发现,立刻引起国内考古界的重视和一片哗然。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还没有正式的考古机构。1952年夏天,文化部社管局中科院考古所还有北大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后,全体师生分批到郑州、洛阳两地进行实习。郑州实习分队,以二里岗遗址为重点进行了试探性的发掘。
自此以后,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发掘缓缓拉开了序幕。
可以说,北大的考古培训班开创了国内考古行业的一个田野发掘模式,自从北大培训班开办以后,全国各地只有发现重要的遗址需要发掘,各地的文物系统就开始开办培训班,然后把下面市县的骨干力量全部抽调过来进行发掘。
考古培训班这个模式,就算到了后世依旧还流行着。
社科院考古所组织全国性的培训班,而各省考古所组织地方性的培训班,然后逐级培训。
二里岗绝对是邹先生的福地。后世,他不少的著名学术成果都是跟二里岗相关。
然而,一开始在田野实习过程,他这个研究生也被打击得不轻。
当然,邹先生在二里岗实习,肯定是有优待的,因为当时就是考古所的郭宝均先生作为实习队指导,自家导师当随队指导,完全就是一路开小灶。
最终,因为他错过课堂的学习,又缺乏发掘经验,跟不上其他人的发掘进度,只能换实习地点,被安排到洛阳泰山庙实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都是地方考古系统的骨干分子,比如《洛阳烧沟汉墓》的主编蒋若是先生就是这一届的学生,邹先生没经验,跟不上进度是正常。
这个方面,苏亦深有体会。
他也是半路出家。
直到读研才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当时,整个人都傻眼了,尤其是发掘探方刮面画线的时候,他几乎是双眼呆滞,大脑一片空白。
刮面是考古学的基本功。
啥是刮面,就是拿着手铲慢慢的在探方土层慢慢刮。
那么哪种程度属于刮好?
不好意思,真不知道。
甚至,看到指导老师示范,说,“咱们对比一下,前面两块土层的颜色,同学们仔细看啊。这块土颜色明显深一点,质地也比那块土松一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断这里明显有两个遗迹,这个打破那个。”
当时,苏亦看到的很认真。
实则思想环游太虚。
因为,他压根就看不出来土层颜色有啥区别。
啥都不懂。
咋画线啊?
听到邹先生说自己这段经历,苏亦就可以脑补出当时的画面了。
而且,邹先生的经历比自己当初第一次下工地的经历还要可怕。
因为工地下场,懵逼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跨考的学生也不只有他一个。
大家半斤跟八两,都是难兄难弟,大哥也不笑二哥。
其他老师的课堂,讲述的内容太过于高大上,相比较之下,邹先生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接地气太多。
让台下的学生都觉得,原来邹先生读书的时候也跟我们差不多,也有过我们一样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