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这玩意,不可多得。
在黑板上的东西,一擦掉就啥都没有了。
诗歌爱好者,从一开始就是抄诗,收录多了,慢慢尝试着去写诗,被杂志诗刊成功发表了,才算是诗人。
像海子那样火遍全国,就成为大诗人。不过大诗人,可不容易。这玩意比娱乐圈明星还稀少。
所以不要觉得诗歌门槛低,谁都可以写诗,但能发表出来可不容易,能在著名的杂志发表出来就更难了。想要火遍全国,像《致橡树》这样成为人人争相朗读的诗歌,就更难了。
一年,也没几首。
苏亦写完。
台下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夸奖,“汉字更好看。”
苏亦认同,“确实,汉字更好看。”
李志虹笑着解释,“我是说小师兄的汉字书法更好看。”
夸奖别人的时候,话语越少越有分量。
比如现在的李志虹。
一个女人能用好看来形容一个东西,分量已经不低了。
被中文系的才女夸奖,这个体验感,还是很不错的。
李志虹这个才女是真才女。
后世,北大中文系流行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话不假。
因为历来培养的都是学者跟教学者。
然而,77-78级确实北大中文系最神奇的存在,因为这两届出现了一大堆著名的作家。
比如陈建功、刘震云、张承志、张蔓菱、黄蓓佳、查建英、少君,以小说成名的一代扶摇直上。
恰好,这些人都是五四文学社之中的主力军。
尤其是文学77级,刚入学就有五大才女的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黄蓓佳、查建英、少君外,还有李志虹跟王小平。
不过后来各自境遇不同,在中国文坛上,有人一枝独秀,有人消声觅迹罢了。
但在这个年代,在北大之中,一个五四文学社的社长,分量还是不轻的。
怀着这种愉悦的心情,苏亦继续朗读。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象蔓藤卷缠着树木、
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
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
可是我的棕榈树呀,你该明白,
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更亲更宝贵的你!我宁可你显现
你自己的存在;象一株坚强的树
沙沙地摇撼枝杈,挣出了赤裸的
躯干来,叫这些重重叠叠的绿叶
都摔下来狼藉满地。因为在
看着你、听着你、在你荫影里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洋溢着深深的喜悦时,
我再不想你——我是那么地贴紧你。”
苏亦朗读完毕。
众人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赞叹,“翻译的真好。”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小师兄真厉害。”
苏亦连忙摇头,“这不是我翻译的,没有这样的功底。”
“那小师兄能说这是谁翻译的吗?”李志虹问,“其实,我以前也看过其他一些版本,但没有小师兄读的这版好。”
苏亦说,“这是方平先生翻译的,现在应该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吧。”
苏亦实话实说。
这个版本确实方平译版。
而且,方平先生在国内翻译界名声也不小,没有必要盗用人家的成果,天知道老先生是什么时候翻译完这首诗歌的。
拿来装逼一下就可以,盗取别人劳动成果,大可不必。
主要是没法盗取。
苏亦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歌,还是跟《致橡树》有关。都是描写树的爱情诗,白朗宁夫人的《我的棕榈树》更加直接一下。
全诗采用整体比喻的手法。
不是把自己比喻成棕榈树,而是把她的爱人白朗宁比喻成棕榈树。
全诗在情绪上分为三层:她的相思;不愿因相思而使对方失去独立性;探究其原因。
这其实跟白朗宁夫人的经历有关。
她父亲是英国的新兴贵族,是一个庄园主,所以接受英国传统的精英教育,从小喜欢诗歌跟文学,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歌剧,还会骑马。
不过她自幼丧母,跟最亲的弟弟也溺水早夭,15岁时,她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
独处深闺,斜躺病榻,幽怨成了她生活的主调。情爱于她简直是不可企及的奢望。对突然射来的丘比特之箭,她既惊且喜还疑。
当她认定白朗宁是真诚的之后,便以身相许了。
所以才有最后一句,“我再不想你——我是那么地贴紧你。”
这首诗可是比《致橡树》直接多了。
苏亦朗读完毕。
再次获取一片热烈的掌声。
因为他算是开了一个头,直接把外国诗歌带入了五四文学社。
之前,大家的诗歌朗读主要还是以国内的诗歌为主。
他倒好,一来就直接英国诗歌,不仅如此,还原文朗读。
瞬间把文学社诗歌朗读环节提升了一个level,很nice!
这样一来,一首诗歌怎么行。
必须要好几首。
苏亦也不拒绝。
反正,他这段时间少背诵诗歌,直接把白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的其他诗歌读一遍。
不过这一次,大家也没继续让他板书了,更多是听他读。
仅仅读,就足够吸引人。
然而,就在苏亦以为事情就结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想多了。
他读完。
就有人问。
“小师兄,有没有原创诗歌?来一首啊。”
苏亦连忙摇头,“这个真没有。”
旁边的李志虹笑,“我不信。”
瞬间,这姑娘鲁豫附体。
她又问,“大家信吗?”
“不信!”
大家跟着起哄。
看着这架势,不来一首糊弄是不行了。
苏亦想缓一缓,脑海的诗歌太多,一时半会还不知道要抄哪一首。
难不成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拿出来?
这样一来,也算是拯救一个大诗人了,说不定他先把人家的成名作剽窃了,对方,也不需要因为成名抑郁选择那么惨烈的离世方式。
/> 这玩意,不可多得。
在黑板上的东西,一擦掉就啥都没有了。
诗歌爱好者,从一开始就是抄诗,收录多了,慢慢尝试着去写诗,被杂志诗刊成功发表了,才算是诗人。
像海子那样火遍全国,就成为大诗人。不过大诗人,可不容易。这玩意比娱乐圈明星还稀少。
所以不要觉得诗歌门槛低,谁都可以写诗,但能发表出来可不容易,能在著名的杂志发表出来就更难了。想要火遍全国,像《致橡树》这样成为人人争相朗读的诗歌,就更难了。
一年,也没几首。
苏亦写完。
台下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夸奖,“汉字更好看。”
苏亦认同,“确实,汉字更好看。”
李志虹笑着解释,“我是说小师兄的汉字书法更好看。”
夸奖别人的时候,话语越少越有分量。
比如现在的李志虹。
一个女人能用好看来形容一个东西,分量已经不低了。
被中文系的才女夸奖,这个体验感,还是很不错的。
李志虹这个才女是真才女。
后世,北大中文系流行一句话,“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这话不假。
因为历来培养的都是学者跟教学者。
然而,77-78级确实北大中文系最神奇的存在,因为这两届出现了一大堆著名的作家。
比如陈建功、刘震云、张承志、张蔓菱、黄蓓佳、查建英、少君,以小说成名的一代扶摇直上。
恰好,这些人都是五四文学社之中的主力军。
尤其是文学77级,刚入学就有五大才女的称呼,除了上面提到的黄蓓佳、查建英、少君外,还有李志虹跟王小平。
不过后来各自境遇不同,在中国文坛上,有人一枝独秀,有人消声觅迹罢了。
但在这个年代,在北大之中,一个五四文学社的社长,分量还是不轻的。
怀着这种愉悦的心情,苏亦继续朗读。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象蔓藤卷缠着树木、
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延的
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
可是我的棕榈树呀,你该明白,
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更亲更宝贵的你!我宁可你显现
你自己的存在;象一株坚强的树
沙沙地摇撼枝杈,挣出了赤裸的
躯干来,叫这些重重叠叠的绿叶
都摔下来狼藉满地。因为在
看着你、听着你、在你荫影里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洋溢着深深的喜悦时,
我再不想你——我是那么地贴紧你。”
苏亦朗读完毕。
众人再次鼓掌。
李志虹再次赞叹,“翻译的真好。”
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小师兄真厉害。”
苏亦连忙摇头,“这不是我翻译的,没有这样的功底。”
“那小师兄能说这是谁翻译的吗?”李志虹问,“其实,我以前也看过其他一些版本,但没有小师兄读的这版好。”
苏亦说,“这是方平先生翻译的,现在应该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吧。”
苏亦实话实说。
这个版本确实方平译版。
而且,方平先生在国内翻译界名声也不小,没有必要盗用人家的成果,天知道老先生是什么时候翻译完这首诗歌的。
拿来装逼一下就可以,盗取别人劳动成果,大可不必。
主要是没法盗取。
苏亦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歌,还是跟《致橡树》有关。都是描写树的爱情诗,白朗宁夫人的《我的棕榈树》更加直接一下。
全诗采用整体比喻的手法。
不是把自己比喻成棕榈树,而是把她的爱人白朗宁比喻成棕榈树。
全诗在情绪上分为三层:她的相思;不愿因相思而使对方失去独立性;探究其原因。
这其实跟白朗宁夫人的经历有关。
她父亲是英国的新兴贵族,是一个庄园主,所以接受英国传统的精英教育,从小喜欢诗歌跟文学,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歌剧,还会骑马。
不过她自幼丧母,跟最亲的弟弟也溺水早夭,15岁时,她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
独处深闺,斜躺病榻,幽怨成了她生活的主调。情爱于她简直是不可企及的奢望。对突然射来的丘比特之箭,她既惊且喜还疑。
当她认定白朗宁是真诚的之后,便以身相许了。
所以才有最后一句,“我再不想你——我是那么地贴紧你。”
这首诗可是比《致橡树》直接多了。
苏亦朗读完毕。
再次获取一片热烈的掌声。
因为他算是开了一个头,直接把外国诗歌带入了五四文学社。
之前,大家的诗歌朗读主要还是以国内的诗歌为主。
他倒好,一来就直接英国诗歌,不仅如此,还原文朗读。
瞬间把文学社诗歌朗读环节提升了一个level,很nice!
这样一来,一首诗歌怎么行。
必须要好几首。
苏亦也不拒绝。
反正,他这段时间少背诵诗歌,直接把白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的其他诗歌读一遍。
不过这一次,大家也没继续让他板书了,更多是听他读。
仅仅读,就足够吸引人。
然而,就在苏亦以为事情就结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想多了。
他读完。
就有人问。
“小师兄,有没有原创诗歌?来一首啊。”
苏亦连忙摇头,“这个真没有。”
旁边的李志虹笑,“我不信。”
瞬间,这姑娘鲁豫附体。
她又问,“大家信吗?”
“不信!”
大家跟着起哄。
看着这架势,不来一首糊弄是不行了。
苏亦想缓一缓,脑海的诗歌太多,一时半会还不知道要抄哪一首。
难不成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拿出来?
这样一来,也算是拯救一个大诗人了,说不定他先把人家的成名作剽窃了,对方,也不需要因为成名抑郁选择那么惨烈的离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