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东唐再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开创大唐基业。安史之乱时,安贼率铁骑自范阳南下,连陷河北、河南。洛阳守将封常清败走陕城,对守陕城的高仙芝说:‘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高仙芝从其计,合兵守潼关。叛军进至潼关,久攻不克。叛军对关中的攻势暂被遏止。哥舒翰代高仙芝守潼关,也一再挫败叛军的进攻。只可惜……”
这后面的话他不敢乱说了,但李曜却不在乎,接口道:“只可惜玄宗皇帝急于求成,诏令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如今皇室衰微,李曜以大镇节帅身份,跟自己的部下说这种话,自然是没人追究得了,史建瑭听了也只是点头,毫无半点不适。唯独李袭吉毕竟是典型的儒家弟子,闻言还是略有些尴尬,岔开话题道:“纵观战史,东、西争战,无不以潼关为必争之地。潼关作为关中与中原之咽喉,扼之则可以断东、西方之间往来通道。潼关为关中所守,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失之则关中必危。故历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的守备。节帅既欲环围长安,制霸关中,则中原不能不虑,潼关不能不守,否则一旦潼关失陷于朱温之手,今后我军在关中,可就十分被动了。”
李曜还未说话,史建瑭已然皱起眉头:“既然潼关必守,那武关岂非也是必守?方才李支使也说了,汉高祖刘邦当时杀入关中,因为担心潼关天险而走了武关,如今我等既要防备朱温,自然也须防备武关这一路。”
武关在后世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武关则在其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为关中东南门户。
李袭吉闻言点头:“既守潼关以备朱温,则武关自然也是必守。”他微微一顿,道:“武关之重要,不让潼关几分。想那春秋之时,陕东一带均属晋国。秦穆公之世,秦向东扩展,将晋逐出陕东,并与楚争夺商洛一带。秦穆公三十八年,秦攻鄀,迫其南迁,武关遂为秦有。此后,武关便成了秦国胁楚、攻楚的前进之基。苏秦在策划其合纵计划时游说楚威王说:‘秦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这便是说,秦据武关对楚国构成的军事压力。战国之世,秦以武关为前进基地,不断打击、削弱楚国,先后攻取楚汉中、南阳及汉北之地。楚怀王三十年,秦王诱楚怀王至武关,怀王到后,秦闭武关,劫怀王至咸阳,胁怀王割地。次年,秦军出武关攻楚,取析十五城。秦亡后,楚汉相争,双方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羽以重兵攻刘邦,刘邦压力很大,有辕生建议刘邦由出武关,屯军宛、叶,以分楚军之势。刘邦采其议,南出武关,项羽南北弄走,渐至衰困。”
他轻咳一声,风采翩然,继续道:“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自东南一入武关。便可径至蓝田,下临长安。且武关距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救援不及。所以关东之兵攻关中,也多取道武关。方才某便说了,刘邦西伐关中,为避潼关之险,绕道南阳攻占武关,进抵蓝田,在蓝田击败秦军,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降,秦遂亡。刘邦自武关入秦算是新开了攻入关中的一条路子。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部将田禄伯献计:‘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可惜刘濞未用。而奉命平叛的周亚夫则为避叛军刺客在函谷关一带狙击,率军自武关而出。再往后,至两汉末,关中形势混乱,武关常为各路军阀出入关中之要道。西晋永嘉五年,匈奴刘汉攻陷洛阳,西晋大臣阎鼎即奉秦王司马邺自武关入关中,重建西晋行台。东晋永和十年,恒温北伐前秦,自武关进至灞上,兵压长安。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除以主力沿黄河西进作正面攻击外,另遣大将沈田子、付弘之趋武关作侧翼进攻,当晋军主力还在潼关之外苦战时,沈田子早已攻入武关,进至青泥,牵制后秦大部主力,有力地配合了潼关正面的进攻。东、西魏对峙,高欢以三路攻关中,除潼关、蒲坂两路外,另遣大将高敖曹自武关入攻青泥。三路之中,只有攻武关的高敖曹取得一定胜利。”
这些东西,也只有李袭吉这种人才记得如此清楚,便是李曜听了,也不禁暗暗记下,更别说史建瑭了。
李袭吉见了他二人模样,心中也微微得意,身为谋臣,如果一切事情都需要主上自己去考虑,那他们这些谋臣存在的意义何在?今日既然难得有此机会,因此趁热打铁道:“国朝藩镇大兴之后,屡有不服朝廷诏命之地,当年东南粟帛转输之路被淮西李希烈所阻,遂改道荆襄,由武关入关中,武关一线,几乎已成朝廷命脉,武关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今武关在冯青面(占据金、商的冯行袭)之手,此人目前虽据其地,但他实力单薄,朝廷所命,还能听上几分,然则山南赵匡凝已为朱温羁縻,若朱温真欲来争关中,即便潼关走不通,也可走赵匡凝之山南而入金商,届时……冯青面是战是降,可就不好说了。因此这武关,最好也是由节帅亲自取之,关中东面才算安全。”
李曜一听还要再取金、商,不禁眉头大皱,道:“照你们这么说来,关中四塞,某须占据两处,若是这般,某还不如将散关、萧关一并占了,做个关中王?”
史建瑭闻言眼前一亮,李袭吉则正色道:“此事某正欲与节帅说起。”
李曜深知自己兵力根本不足以占据整个关中,闻言有些忿忿,没好气道:“怎么,你还真有这想法?”
李袭吉道:“方才节帅欲李巨川所谋,将李茂贞击败之后,我等只取鄜坊、邠宁,然则邠宁既取,何不干脆将泾原一并取之?泾原虽小,边军不弱,我若取之,还可收其一军,更得萧关要塞,更固关中之势。”
萧关,又称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萧关一失,则西北势力取道泾州,下趋长安,便成高屋建瓴之势。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萧关,袭扰北地等郡,致使关中震动。汉武帝时,国力增强,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称雄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为双方对峙前沿。
李曜道:“泾原张公,无过无罪,攻之无名。”
李袭吉便道:“若不取萧关,则必取散关。”
散关,又称大散关,在后世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这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散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必争之地。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则无以图关中。
李曜仍是摇头,这次只说了四个字:“兵力不足。”颇为无奈。
李袭吉却不依不饶:“节帅当心怀天下,岂能因一时之困境而不为后事忧?须知散关乃入川要道,当日汉王刘邦元年,刘邦还定三秦,即出散关出陈仓,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据有关中。东汉初,蜀中公孙述欲图关中,遣将李育出散关,被东汉大将冯异击破。东汉末,曹操讨汉中张鲁,大军由散关南出。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率军出散关,进围陈仓。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北魏与刘宋争仇池,北魏遣占弼督陇右诸军自祁山南进、皮豹子督关中诸军出散关西进,会攻仇池。宋军不敌,北魏遂得仇池之地,控制陇西。梁承圣二年萧绎、萧纪兄弟内讧,萧纪从益州攻萧绎,萧绎请求西魏宇文泰出兵益州。字文泰认为‘取蜀制梁,在兹一举。’派大将尉迟迥率军出散关攻梁之益州,益州遂为西魏所占。安史之乱时,叛军攻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亦取道散关。散关之得失,实乃将来与王建争夺蜀地之要务。如节帅方才所言留李茂贞凤翔本镇不打,恐怕……”
李曜问:“恐怕什么?”
李袭吉道:“李茂贞若果被我军击败,失地如此之多,兵势军威必然一落千丈,而散关要道却在其手,一旦王建趁其势弱,突然出兵击之,散关易手。则今后节帅即便得了关中,也要时刻面对王建的威胁,他日要取蜀地,也须面对散关天险,何其不易?今李茂贞坐拥散关,却无法以散关对抗节帅,必不驻守重兵,只要节帅出兵迅速,一举将李茂贞击溃,则散关必入节帅之手,不复将来之忧!”
刚才李袭吉所说那些散关的旧事,李曜除了知道玄宗南逃那一出,其余都不太清楚。不过他倒是记得历史上在这之后发生的事。南宋初年,张浚在关陕以五路兵攻金失败后,集重兵扼守散关,以阻金人南出;金亦以重兵屯宝鸡,以防南宋再出散关图关中。后来,大散关成为金与南宋的分界线,陆游还有一句名诗“铁马秋风大散关”。再往后蒙古攻金时,为避开金人重兵把守的潼关,遣使假道于宋,派拖雷率骑兵三万,入大散关,经汉中、安康东出,趋金汴京。宋蒙对峙时,蒙古攻南宋,攻四川之军每自散关进军。明初,徐达略定关中后,分军取蜀,亦自凤翔出散关。
其实汉中与关中的通道还有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但三条通道都极尽深险,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通行。如曹操在与刘备争汉中不利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历代兵家轻易不敢出此。这样,作为关中与汉中之间的必经之地,散关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曜听了李袭吉的话,苦笑道:“说来说去,其实你是劝某直接将李茂贞彻底击灭,是也不是?”
第211章掌控四镇(四)
“说来说去,其实你是劝某直接将李茂贞彻底击灭,是也不是?”
李曜这话问得自己一脸无奈,其实他听李袭吉这般从古至今一番分析,关中四塞,的确个个都重要万分,即便现在吐蕃已然衰弱,西北的萧关可以暂缓,仍由泾源节度使张鐇掌握,但潼关肯定是必须拿下的,而武关、散关最好也能拿下。
潼关不必说了,以东直接就是朱温的羁縻镇、陕虢王珙,王珙此人与李曜算起来有“夺业”之恨,如果李曜大军进入关中腹地,他必然怂恿朱温西进。如此一来,潼关必危,而潼关一失,关中就是一马平川。当年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逼出击,败失潼关,潼关一丢,玄宗就只能丢弃长安而“幸蜀”。前事历历在目,李曜自然不能轻忽潼关之重。
而武关与散关,也很有必要掌握住。武关方面如今在控制金商的昭戎军节度使冯行袭手中,冯行袭因为实力不算太强,对朝廷还算保持了一定的恭顺,但他东面的荆襄节度使赵匡凝受朱温羁縻,一旦朱温欲出兵争夺关中而无法攻克潼关,则有可能取道山南西道攻占武关而入关中,所以安全起见,武关也最好由河中掌握。
散关目前还在李茂贞手里,属于凤翔,位于凤翔镇靠南的位置,如果李茂贞被打得只剩本镇凤翔,他与王建的强弱之势立刻倒转,王建很有可能大举北上攻克散关。因为攻克散关则进可以威胁关中,退可以固守蜀地,对于王建而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隘。而对李曜而言,如果占据关中之后有图谋蜀地的打算,那么散关的作用也是和王建一样,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李曜纠结的是兵力。
自李曜掌军以来,军备问题从来不需要担忧,但他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将领毕竟不同,在他的心中,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即便是战争,他也不容许自己麾下的将士出现无谓的伤亡。因此,他仗着军械监掌监的身份,为自己麾下的士兵更换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装备,在出镇河中之后,又立刻进行军医制度的改革。甚至包括推广种植棉花,也算是为此服务。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一贯所推行的,都是精兵政策。
精兵政策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譬如他麾下的军队对他的忠诚度远高于别军,在原先的开山军包括现在的河中军中,李曜的声望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人能挑战他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又譬如他麾下的军队平均战斗力也远高于别军,这一点开山军的战绩就可以说明。种种这些,都是他对后勤保障工作重视带来的良性结果。然而,与此同时,河中军也有劣势,那就是兵力。
纵然李曜眼下以不到四万的战兵,就敢无视拥兵总数达到他出征兵力一倍半的华州,纵然他以不到四万战兵,就敢预计与李茂贞七八万战兵野战获得胜利,但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占领地区扩大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兵力仍然会显得不足。
譬如说潼关纵然是天险,但如果只放三千兵马,就要做好对抗朱温的准备,那就算李曜也没法放心得下。开山、摧城、破阵六军,至少要放一个军在潼关,也就是七千人马;同、华攻克后,也要驻扎兵力以免局势反复,至少也得一个军。如此再减去河中方面留守部队,也就是摧城右军,那么李曜能用于争夺鄜坊、邠宁,包括与李茂贞决战的正规战兵,就只剩三个军外加憨娃儿统领的节帅牙军近卫军,满打满算只有两万四千!
李曜心中也不禁有些感慨:这是蛇吞象啊!
现在的问题是,这点兵力,就算争夺关中,也已经是要小心翼翼不出半点差错的去打了,如果按照李袭吉和史建瑭的想法,要攻破凤翔、占领散关,甚至降服冯行袭、占领武关,那么目前手头的机动兵力根本不够!
李曜想想,以眼下的兵力要占“三关”明显不足,根本不可能实现,只得将这其中碍难之处与李袭吉、史建瑭说了。李袭吉闻言,想也不想,立刻便道:“此事别无他法,唯征募新兵而已。”
史建瑭也点头表示同意,道:“此前节帅只掌河中,五万战兵足以,如今西进关中,非十万战兵,不足以震慑诸藩!”
李曜皱眉道:“养兵过多,易使民疲,非到万不得已,我不欲多募青壮,误农误工。”
这个问题史建瑭插不上嘴,但李袭吉却有话说,他道:“节帅心忧百姓,自是河中之福,关中之福,然则眼下有一事,未知节帅可曾虑及。”
李曜问:“何事?”
李袭吉道:“华州战兵近五万,辅兵三万余,将近八万人,鄜坊、邠宁之战兵,如今虽属李茂贞,但我军日后一旦战胜李茂贞,难道这些人便都能随李茂贞去得了凤翔?更何况此二镇辅兵,俱是本镇固有,将来又该如何安置?这三处战兵、辅兵相加,最后可为我所用者,总数在十万以上,即便一半辅兵、一半战兵,这战兵也不下五万,这五万人久为战兵,若使其务农务工,虽无不可,然则却属浪费,何不将之用来,更训新军,为我所用?一则不会误工误农,二则可使地方安靖。此事,还望节帅三思。”
李曜沉默下来,思索片刻,道:“此事容某细细思量,明日再做决定,你二人且去休息吧。”
李袭吉与史建瑭对视一眼,同时起身一礼,各自回帐内歇息去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李曜大军兵临华州城下的当日,河北局势也有新的发展。原来那日李思安、张存敬屯兵内黄,得知刘守文、单可及率领五万大军来战。张存敬对李思安道:“刘守文有五万大军,又有单可及助阵,此人号称‘单无敌’,扬言要活捉将军,不知将军以为应当如何应敌?”
李思安不屑道:“既非李存孝,又非朱八戒,纵然来他十个单无敌,某又何惧之有,无非力战罢了!”
却见旁边闪出一员小将,系李思安部副将,充左领军卫将军袁象先。这袁象先乃是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之后,也是朱温的外甥,性情宽厚,不忤于物,颇有策略。朱温爱其甚深,视如己出,知李思安勇而鲁莽,故令他为副将辅助。
这时袁象先向李思安赞画:“将军虽勇,却也不可意气用事,燕军虽多,都是强掳入军的乌合之众,刘守文、单可及又是恃勇无谋之辈,末将只须略施小计,定可大破此辈无疑!”
李思安知他在朱温心中地位,便问计从何出。袁象先道:“将军但去迎战,只须……如此这般,必教燕贼横尸百里!”李思安、张存敬闻计都大喜过望,遂听其计。
李思安于是立刻令大军拔营起寨,往魏州进发。两军相遇于繁阳,各列成阵势。李思安跨马持槊立于阵前,呼道:“兀那燕地雏儿,某便是李思安,听说你要擒我,可敢来问问我手中飞槊答不答应?”
刘守文早闻李思安大名,岂敢与他对阵,转头对单可及说道:“姑父号称无敌,李思安鼠辈怎是敌手,侄儿愿将大功相让,姑父只管于阵上将之擒来!”
单可及哼哼一笑,也不点穿,堂而皇之跨马出阵,喝道:“李思安,听说你们汴军新立了什么‘拔队斩’的规矩,你就不怕被我擒来,手下五千将士都要被偷锅贼处死么?”
朱温这偷锅贼被喊得多了,李思安也懒得去辩解,只是大笑道:“你不就是单人欺么?最善被人欺的蝼蚁虾蟹,我手下五千将士都知道我李思安要斩你,有十足把握!你若是不怕死,只管放马过来便是。”这点激将法,就算李思安也是懂的。
,开创大唐基业。安史之乱时,安贼率铁骑自范阳南下,连陷河北、河南。洛阳守将封常清败走陕城,对守陕城的高仙芝说:‘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高仙芝从其计,合兵守潼关。叛军进至潼关,久攻不克。叛军对关中的攻势暂被遏止。哥舒翰代高仙芝守潼关,也一再挫败叛军的进攻。只可惜……”
这后面的话他不敢乱说了,但李曜却不在乎,接口道:“只可惜玄宗皇帝急于求成,诏令哥舒翰主动出关寻战。哥舒翰被迫出关与叛军作战,大败,潼关亦随之失守,叛军遂得以侵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
如今皇室衰微,李曜以大镇节帅身份,跟自己的部下说这种话,自然是没人追究得了,史建瑭听了也只是点头,毫无半点不适。唯独李袭吉毕竟是典型的儒家弟子,闻言还是略有些尴尬,岔开话题道:“纵观战史,东、西争战,无不以潼关为必争之地。潼关作为关中与中原之咽喉,扼之则可以断东、西方之间往来通道。潼关为关中所守,足以保障关中东部门户,失之则关中必危。故历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的守备。节帅既欲环围长安,制霸关中,则中原不能不虑,潼关不能不守,否则一旦潼关失陷于朱温之手,今后我军在关中,可就十分被动了。”
李曜还未说话,史建瑭已然皱起眉头:“既然潼关必守,那武关岂非也是必守?方才李支使也说了,汉高祖刘邦当时杀入关中,因为担心潼关天险而走了武关,如今我等既要防备朱温,自然也须防备武关这一路。”
武关在后世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武关则在其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为关中东南门户。
李袭吉闻言点头:“既守潼关以备朱温,则武关自然也是必守。”他微微一顿,道:“武关之重要,不让潼关几分。想那春秋之时,陕东一带均属晋国。秦穆公之世,秦向东扩展,将晋逐出陕东,并与楚争夺商洛一带。秦穆公三十八年,秦攻鄀,迫其南迁,武关遂为秦有。此后,武关便成了秦国胁楚、攻楚的前进之基。苏秦在策划其合纵计划时游说楚威王说:‘秦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这便是说,秦据武关对楚国构成的军事压力。战国之世,秦以武关为前进基地,不断打击、削弱楚国,先后攻取楚汉中、南阳及汉北之地。楚怀王三十年,秦王诱楚怀王至武关,怀王到后,秦闭武关,劫怀王至咸阳,胁怀王割地。次年,秦军出武关攻楚,取析十五城。秦亡后,楚汉相争,双方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羽以重兵攻刘邦,刘邦压力很大,有辕生建议刘邦由出武关,屯军宛、叶,以分楚军之势。刘邦采其议,南出武关,项羽南北弄走,渐至衰困。”
他轻咳一声,风采翩然,继续道:“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自东南一入武关。便可径至蓝田,下临长安。且武关距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救援不及。所以关东之兵攻关中,也多取道武关。方才某便说了,刘邦西伐关中,为避潼关之险,绕道南阳攻占武关,进抵蓝田,在蓝田击败秦军,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降,秦遂亡。刘邦自武关入秦算是新开了攻入关中的一条路子。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部将田禄伯献计:‘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可惜刘濞未用。而奉命平叛的周亚夫则为避叛军刺客在函谷关一带狙击,率军自武关而出。再往后,至两汉末,关中形势混乱,武关常为各路军阀出入关中之要道。西晋永嘉五年,匈奴刘汉攻陷洛阳,西晋大臣阎鼎即奉秦王司马邺自武关入关中,重建西晋行台。东晋永和十年,恒温北伐前秦,自武关进至灞上,兵压长安。东晋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除以主力沿黄河西进作正面攻击外,另遣大将沈田子、付弘之趋武关作侧翼进攻,当晋军主力还在潼关之外苦战时,沈田子早已攻入武关,进至青泥,牵制后秦大部主力,有力地配合了潼关正面的进攻。东、西魏对峙,高欢以三路攻关中,除潼关、蒲坂两路外,另遣大将高敖曹自武关入攻青泥。三路之中,只有攻武关的高敖曹取得一定胜利。”
这些东西,也只有李袭吉这种人才记得如此清楚,便是李曜听了,也不禁暗暗记下,更别说史建瑭了。
李袭吉见了他二人模样,心中也微微得意,身为谋臣,如果一切事情都需要主上自己去考虑,那他们这些谋臣存在的意义何在?今日既然难得有此机会,因此趁热打铁道:“国朝藩镇大兴之后,屡有不服朝廷诏命之地,当年东南粟帛转输之路被淮西李希烈所阻,遂改道荆襄,由武关入关中,武关一线,几乎已成朝廷命脉,武关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今武关在冯青面(占据金、商的冯行袭)之手,此人目前虽据其地,但他实力单薄,朝廷所命,还能听上几分,然则山南赵匡凝已为朱温羁縻,若朱温真欲来争关中,即便潼关走不通,也可走赵匡凝之山南而入金商,届时……冯青面是战是降,可就不好说了。因此这武关,最好也是由节帅亲自取之,关中东面才算安全。”
李曜一听还要再取金、商,不禁眉头大皱,道:“照你们这么说来,关中四塞,某须占据两处,若是这般,某还不如将散关、萧关一并占了,做个关中王?”
史建瑭闻言眼前一亮,李袭吉则正色道:“此事某正欲与节帅说起。”
李曜深知自己兵力根本不足以占据整个关中,闻言有些忿忿,没好气道:“怎么,你还真有这想法?”
李袭吉道:“方才节帅欲李巨川所谋,将李茂贞击败之后,我等只取鄜坊、邠宁,然则邠宁既取,何不干脆将泾原一并取之?泾原虽小,边军不弱,我若取之,还可收其一军,更得萧关要塞,更固关中之势。”
萧关,又称陇山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萧关一失,则西北势力取道泾州,下趋长安,便成高屋建瓴之势。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萧关,袭扰北地等郡,致使关中震动。汉武帝时,国力增强,重视北边国防。汉武帝曾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称雄塞外,中原政权频受其扰。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称雄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为双方对峙前沿。
李曜道:“泾原张公,无过无罪,攻之无名。”
李袭吉便道:“若不取萧关,则必取散关。”
散关,又称大散关,在后世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这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散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必争之地。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则无以图关中。
李曜仍是摇头,这次只说了四个字:“兵力不足。”颇为无奈。
李袭吉却不依不饶:“节帅当心怀天下,岂能因一时之困境而不为后事忧?须知散关乃入川要道,当日汉王刘邦元年,刘邦还定三秦,即出散关出陈仓,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据有关中。东汉初,蜀中公孙述欲图关中,遣将李育出散关,被东汉大将冯异击破。东汉末,曹操讨汉中张鲁,大军由散关南出。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率军出散关,进围陈仓。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北魏与刘宋争仇池,北魏遣占弼督陇右诸军自祁山南进、皮豹子督关中诸军出散关西进,会攻仇池。宋军不敌,北魏遂得仇池之地,控制陇西。梁承圣二年萧绎、萧纪兄弟内讧,萧纪从益州攻萧绎,萧绎请求西魏宇文泰出兵益州。字文泰认为‘取蜀制梁,在兹一举。’派大将尉迟迥率军出散关攻梁之益州,益州遂为西魏所占。安史之乱时,叛军攻入关中,玄宗被迫幸蜀,亦取道散关。散关之得失,实乃将来与王建争夺蜀地之要务。如节帅方才所言留李茂贞凤翔本镇不打,恐怕……”
李曜问:“恐怕什么?”
李袭吉道:“李茂贞若果被我军击败,失地如此之多,兵势军威必然一落千丈,而散关要道却在其手,一旦王建趁其势弱,突然出兵击之,散关易手。则今后节帅即便得了关中,也要时刻面对王建的威胁,他日要取蜀地,也须面对散关天险,何其不易?今李茂贞坐拥散关,却无法以散关对抗节帅,必不驻守重兵,只要节帅出兵迅速,一举将李茂贞击溃,则散关必入节帅之手,不复将来之忧!”
刚才李袭吉所说那些散关的旧事,李曜除了知道玄宗南逃那一出,其余都不太清楚。不过他倒是记得历史上在这之后发生的事。南宋初年,张浚在关陕以五路兵攻金失败后,集重兵扼守散关,以阻金人南出;金亦以重兵屯宝鸡,以防南宋再出散关图关中。后来,大散关成为金与南宋的分界线,陆游还有一句名诗“铁马秋风大散关”。再往后蒙古攻金时,为避开金人重兵把守的潼关,遣使假道于宋,派拖雷率骑兵三万,入大散关,经汉中、安康东出,趋金汴京。宋蒙对峙时,蒙古攻南宋,攻四川之军每自散关进军。明初,徐达略定关中后,分军取蜀,亦自凤翔出散关。
其实汉中与关中的通道还有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但三条通道都极尽深险,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通行。如曹操在与刘备争汉中不利后多次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历代兵家轻易不敢出此。这样,作为关中与汉中之间的必经之地,散关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曜听了李袭吉的话,苦笑道:“说来说去,其实你是劝某直接将李茂贞彻底击灭,是也不是?”
第211章掌控四镇(四)
“说来说去,其实你是劝某直接将李茂贞彻底击灭,是也不是?”
李曜这话问得自己一脸无奈,其实他听李袭吉这般从古至今一番分析,关中四塞,的确个个都重要万分,即便现在吐蕃已然衰弱,西北的萧关可以暂缓,仍由泾源节度使张鐇掌握,但潼关肯定是必须拿下的,而武关、散关最好也能拿下。
潼关不必说了,以东直接就是朱温的羁縻镇、陕虢王珙,王珙此人与李曜算起来有“夺业”之恨,如果李曜大军进入关中腹地,他必然怂恿朱温西进。如此一来,潼关必危,而潼关一失,关中就是一马平川。当年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逼出击,败失潼关,潼关一丢,玄宗就只能丢弃长安而“幸蜀”。前事历历在目,李曜自然不能轻忽潼关之重。
而武关与散关,也很有必要掌握住。武关方面如今在控制金商的昭戎军节度使冯行袭手中,冯行袭因为实力不算太强,对朝廷还算保持了一定的恭顺,但他东面的荆襄节度使赵匡凝受朱温羁縻,一旦朱温欲出兵争夺关中而无法攻克潼关,则有可能取道山南西道攻占武关而入关中,所以安全起见,武关也最好由河中掌握。
散关目前还在李茂贞手里,属于凤翔,位于凤翔镇靠南的位置,如果李茂贞被打得只剩本镇凤翔,他与王建的强弱之势立刻倒转,王建很有可能大举北上攻克散关。因为攻克散关则进可以威胁关中,退可以固守蜀地,对于王建而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隘。而对李曜而言,如果占据关中之后有图谋蜀地的打算,那么散关的作用也是和王建一样,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李曜纠结的是兵力。
自李曜掌军以来,军备问题从来不需要担忧,但他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将领毕竟不同,在他的心中,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即便是战争,他也不容许自己麾下的将士出现无谓的伤亡。因此,他仗着军械监掌监的身份,为自己麾下的士兵更换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装备,在出镇河中之后,又立刻进行军医制度的改革。甚至包括推广种植棉花,也算是为此服务。
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一贯所推行的,都是精兵政策。
精兵政策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譬如他麾下的军队对他的忠诚度远高于别军,在原先的开山军包括现在的河中军中,李曜的声望无与伦比,没有任何人能挑战他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又譬如他麾下的军队平均战斗力也远高于别军,这一点开山军的战绩就可以说明。种种这些,都是他对后勤保障工作重视带来的良性结果。然而,与此同时,河中军也有劣势,那就是兵力。
纵然李曜眼下以不到四万的战兵,就敢无视拥兵总数达到他出征兵力一倍半的华州,纵然他以不到四万战兵,就敢预计与李茂贞七八万战兵野战获得胜利,但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占领地区扩大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兵力仍然会显得不足。
譬如说潼关纵然是天险,但如果只放三千兵马,就要做好对抗朱温的准备,那就算李曜也没法放心得下。开山、摧城、破阵六军,至少要放一个军在潼关,也就是七千人马;同、华攻克后,也要驻扎兵力以免局势反复,至少也得一个军。如此再减去河中方面留守部队,也就是摧城右军,那么李曜能用于争夺鄜坊、邠宁,包括与李茂贞决战的正规战兵,就只剩三个军外加憨娃儿统领的节帅牙军近卫军,满打满算只有两万四千!
李曜心中也不禁有些感慨:这是蛇吞象啊!
现在的问题是,这点兵力,就算争夺关中,也已经是要小心翼翼不出半点差错的去打了,如果按照李袭吉和史建瑭的想法,要攻破凤翔、占领散关,甚至降服冯行袭、占领武关,那么目前手头的机动兵力根本不够!
李曜想想,以眼下的兵力要占“三关”明显不足,根本不可能实现,只得将这其中碍难之处与李袭吉、史建瑭说了。李袭吉闻言,想也不想,立刻便道:“此事别无他法,唯征募新兵而已。”
史建瑭也点头表示同意,道:“此前节帅只掌河中,五万战兵足以,如今西进关中,非十万战兵,不足以震慑诸藩!”
李曜皱眉道:“养兵过多,易使民疲,非到万不得已,我不欲多募青壮,误农误工。”
这个问题史建瑭插不上嘴,但李袭吉却有话说,他道:“节帅心忧百姓,自是河中之福,关中之福,然则眼下有一事,未知节帅可曾虑及。”
李曜问:“何事?”
李袭吉道:“华州战兵近五万,辅兵三万余,将近八万人,鄜坊、邠宁之战兵,如今虽属李茂贞,但我军日后一旦战胜李茂贞,难道这些人便都能随李茂贞去得了凤翔?更何况此二镇辅兵,俱是本镇固有,将来又该如何安置?这三处战兵、辅兵相加,最后可为我所用者,总数在十万以上,即便一半辅兵、一半战兵,这战兵也不下五万,这五万人久为战兵,若使其务农务工,虽无不可,然则却属浪费,何不将之用来,更训新军,为我所用?一则不会误工误农,二则可使地方安靖。此事,还望节帅三思。”
李曜沉默下来,思索片刻,道:“此事容某细细思量,明日再做决定,你二人且去休息吧。”
李袭吉与史建瑭对视一眼,同时起身一礼,各自回帐内歇息去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李曜大军兵临华州城下的当日,河北局势也有新的发展。原来那日李思安、张存敬屯兵内黄,得知刘守文、单可及率领五万大军来战。张存敬对李思安道:“刘守文有五万大军,又有单可及助阵,此人号称‘单无敌’,扬言要活捉将军,不知将军以为应当如何应敌?”
李思安不屑道:“既非李存孝,又非朱八戒,纵然来他十个单无敌,某又何惧之有,无非力战罢了!”
却见旁边闪出一员小将,系李思安部副将,充左领军卫将军袁象先。这袁象先乃是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之后,也是朱温的外甥,性情宽厚,不忤于物,颇有策略。朱温爱其甚深,视如己出,知李思安勇而鲁莽,故令他为副将辅助。
这时袁象先向李思安赞画:“将军虽勇,却也不可意气用事,燕军虽多,都是强掳入军的乌合之众,刘守文、单可及又是恃勇无谋之辈,末将只须略施小计,定可大破此辈无疑!”
李思安知他在朱温心中地位,便问计从何出。袁象先道:“将军但去迎战,只须……如此这般,必教燕贼横尸百里!”李思安、张存敬闻计都大喜过望,遂听其计。
李思安于是立刻令大军拔营起寨,往魏州进发。两军相遇于繁阳,各列成阵势。李思安跨马持槊立于阵前,呼道:“兀那燕地雏儿,某便是李思安,听说你要擒我,可敢来问问我手中飞槊答不答应?”
刘守文早闻李思安大名,岂敢与他对阵,转头对单可及说道:“姑父号称无敌,李思安鼠辈怎是敌手,侄儿愿将大功相让,姑父只管于阵上将之擒来!”
单可及哼哼一笑,也不点穿,堂而皇之跨马出阵,喝道:“李思安,听说你们汴军新立了什么‘拔队斩’的规矩,你就不怕被我擒来,手下五千将士都要被偷锅贼处死么?”
朱温这偷锅贼被喊得多了,李思安也懒得去辩解,只是大笑道:“你不就是单人欺么?最善被人欺的蝼蚁虾蟹,我手下五千将士都知道我李思安要斩你,有十足把握!你若是不怕死,只管放马过来便是。”这点激将法,就算李思安也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