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崔长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诗集?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这首诗描写了出征者不忍与亲人离别的依依心情。他蹬鞍上马,并不挥鞭而去,反而折下鲜嫩而绵长的柳枝,来表达自己的一怀愁绪。凄然如诉的笛声,从送行的人群中飘出,更增添了他此时的悲苦与惆怅。
再者,我们从后来的诗词里,也可以感知到“折柳”的真挚爱意与千千情结。比如:
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雍裕之?江边柳:“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陶?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沈佺期?横吹曲辞?折杨柳:“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
乔知之?横吹曲辞?折杨柳:“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独能久。”
温庭筠?杂曲歌辞?杨柳枝:“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古代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外、驿馆旁、官道边、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饮酒话别、折柳相赠、吟诗赋词之外,有时还要吹笛唱歌。尽管曲调不尽相同,但比较常见而固定,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见惯、耳熟能详。故而,古诗词中常常把劝酒、折柳、吹笛、唱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忧伤别情。与送别相关的著名曲子有三支:一是上面提到的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二是唐代的渭城曲,又称为阳关三叠,源自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有人将此诗谱入乐曲,成为风靡一时的送别曲,又因为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咏之再三,因此又被后人冠之以阳关三叠。三是唐代的杨柳枝词,此曲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柳,藉以表达绵绵不绝的离别之情。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歌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一般都是用五言古体来抒写的。而唐代不少诗人所作的杨柳枝词则大都是七言近体的七绝,虽然其内容仍是咏柳或与之相关的事物,但在形式上却予以翻新了。在唐代,人们常用绝句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我们也可以从不少诗作中感受到“别筵离歌”的普遍性。诸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二:“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么,古人何以折柳送别呢?大致想来,其因有三:一是华夏文化的承续性使然,赋予“柳”的特别含义,应发端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恋和牵绊正好表达了出征将士怀家恋土的离愁别绪,更使得这种思绪化虚为实、具体可感、形象逼真,这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情谊绵长、难割难舍的文化基调。二是柳树的习性使然,柳树本身具有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入土而活、随遇而安,正如清朝褚人穫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所指出的:“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众所周知,柳树与其它树木相比,其特点就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借来祝愿远别之人,身处异乡、随缘随遇、一切顺遂。这种解释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更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三是“柳”谐“留”音,折柳相赠表示“留念”之意,用以体现深情挽留、不忍相别、永志不忘的真情厚意。
诗集?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这首诗描写了出征者不忍与亲人离别的依依心情。他蹬鞍上马,并不挥鞭而去,反而折下鲜嫩而绵长的柳枝,来表达自己的一怀愁绪。凄然如诉的笛声,从送行的人群中飘出,更增添了他此时的悲苦与惆怅。
再者,我们从后来的诗词里,也可以感知到“折柳”的真挚爱意与千千情结。比如:
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雍裕之?江边柳:“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陶?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沈佺期?横吹曲辞?折杨柳:“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
乔知之?横吹曲辞?折杨柳:“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独能久。”
温庭筠?杂曲歌辞?杨柳枝:“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古代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外、驿馆旁、官道边、津渡口、柳堤上,除了饮酒话别、折柳相赠、吟诗赋词之外,有时还要吹笛唱歌。尽管曲调不尽相同,但比较常见而固定,为一般的文人雅士司空见惯、耳熟能详。故而,古诗词中常常把劝酒、折柳、吹笛、唱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忧伤别情。与送别相关的著名曲子有三支:一是上面提到的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二是唐代的渭城曲,又称为阳关三叠,源自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有人将此诗谱入乐曲,成为风靡一时的送别曲,又因为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咏之再三,因此又被后人冠之以阳关三叠。三是唐代的杨柳枝词,此曲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柳,藉以表达绵绵不绝的离别之情。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歌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一般都是用五言古体来抒写的。而唐代不少诗人所作的杨柳枝词则大都是七言近体的七绝,虽然其内容仍是咏柳或与之相关的事物,但在形式上却予以翻新了。在唐代,人们常用绝句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我们也可以从不少诗作中感受到“别筵离歌”的普遍性。诸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二:“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么,古人何以折柳送别呢?大致想来,其因有三:一是华夏文化的承续性使然,赋予“柳”的特别含义,应发端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恋和牵绊正好表达了出征将士怀家恋土的离愁别绪,更使得这种思绪化虚为实、具体可感、形象逼真,这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情谊绵长、难割难舍的文化基调。二是柳树的习性使然,柳树本身具有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入土而活、随遇而安,正如清朝褚人穫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所指出的:“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众所周知,柳树与其它树木相比,其特点就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借来祝愿远别之人,身处异乡、随缘随遇、一切顺遂。这种解释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更具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位。三是“柳”谐“留”音,折柳相赠表示“留念”之意,用以体现深情挽留、不忍相别、永志不忘的真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