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溯流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前面的一篇后记《宇宙大沙漏理论》中,我大概讲述了我在高中时代,也就是最初开始构思《溯流者》时的精神状态。
学业上的受挫和糟糕的处境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或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开始表现得叛逆、固执和狂妄自大。那时,我尤其热衷于批判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理论,只要是我看不太懂的理论,便一律斥之为谬论。年代越久远的思想家,我就看他们越不顺眼,因为光是那些艰深难懂,听起来炫酷又玄乎的文言文,便足以让我头痛不已。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行为,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先贤们最大的罪证。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一本教辅书上看到了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就是装模作样的典范。可是,那天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在那本教辅书的底下,对这句话有一句白话文的释义:所有能够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瞬间,我的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击打了一下。当时,我正开始痴迷科幻小说,也正在尝试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类究竟有没有可能获得终极理论,洞悉宇宙的终极奥秘?
道可道,非常道。这简单的六个字似乎对这个问题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人类无法获得终极理论。不知道为何,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呢?
那段时间,我的厌学情绪极其严重,上课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讲。于是,连续两天的时间里,我就呆呆坐在课堂上,盯着这《道德经》的开篇六个字,苦思冥想,想要想出一个清晰可证的原因来。
我尝试使用顺藤摸瓜的办法。这短短的六个字里,有三个“道”字,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个“道”字,这个“道”是“说”的意思,也就是表达。而要进行表达,就必须使用到人类一种非常基本的工具——语言。
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感觉自己已经抓住的问题的关键。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是智慧是源泉。然而,语言却也是人类最大的谬误。
我的脑海里很快冒出了这样的一段话。这一段话,算是“比喻论”最初的思想核心吧。我拿出了自己原本准备用来写小说的一个笔记本,翻到了最后的几页,写下了“比喻论”三个大字,然后将上面的一段话写在了标题下面。我用很快的速度,写下了我一点心得,写了三页纸。可是我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的思路还不是特别的清晰,而且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把这些写下来干吗。
当时,我基本上的想法是这样:人类交流、学习各种文化和知识,需要使用到语言;人类独立思考,创造出各种文化和知识,也是需要使用到语言的。
思考是什么?思考是一种不出声的自我对话,是一种在我们的思维层面进行的自问自答。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脑海中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再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是需要使用到语言的。甚至许多的时候,在沉思的过程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小声地念出来。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不使用语言,我们根本是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的。
所以,语言其实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是智慧的源泉。因而,语言是一切的关键。
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语言是由无数词语组成的,词语就是概念。
那么,概念又是什么呢?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将世界割裂划分成无数个小碎片,然后给每一块碎片贴上标签而得到的。然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宇宙是混沌一体,不可分割的。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那么答案是很明显的:先有蛋。因为世界上没有鸡的时候,就已经有恐龙了,恐龙蛋也是蛋。
现在,让我们来把这个题目完善一下:在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呢?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很值得讨论了。科学家认为,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而这个进化的过程是相当缓慢而漫长的,如果某一只龙鸟在诞生后,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我们认为变异后的它可以称之为一只鸡,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鸡。那么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就是先有鸡后有鸡蛋。
而如果有一只龙鸟产下了一只蛋,这只蛋在孵化前就已经产生了变异,我们认为变异后的蛋可以被称为鸡蛋,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鸡蛋,它将会孵化出世界上的第一只鸡。那么上述问题的答案,就会变成先有鸡蛋而后有鸡。
如果以时间来划分的话,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当然可以指定其中诞生的一个生物,认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鸟类,在它前面的都是恐龙,而它的后代是鸟类。
但是如果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在恐龙和鸟类两个概念的中间,可能存在无数种生物,我们永远都可以没完没了地去纠结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只生物是恐龙还是鸟类?那么那一只呢?那么那边那一只呢?
“恐龙”和“鸟类”两个相距并不是很近的概念,界限模糊不清。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人类,哪些元素或者说是条件是必须的?是手,是脚,是心脏吗?还是体内的其他器官?听起来都不是,没手没脚的残疾人,或是安装了人造心脏的残疾人,都依然是人,除了大脑,人体的其他器官都是可以用人造的机器来替代的。缺失了这些器官,人依旧是人。
那么大脑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条件吗?可是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人的思维、记忆就像电脑里的数据一样,变得可以随意删除、复制、篡改甚至凭空创造出来,那时大脑还是那么重要吗?如果两人的思维和记忆相互交换了,那么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吗?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和记忆被转存到了一块电脑硬盘里,那么拥有一颗空白大脑的躯体,和电脑里的那个思想,究竟哪一个才是人类?如果将一个人工智能复刻到一颗空白的大脑里,操控着一具人类的躯体,那么这算是一个人类吗?
大脑的功能,也并非绝对不可取代。
只要存在着这样的可能,那么“人”这个概念,包括我们每个人自我的身份,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对生物种类的划分。起初,我们认为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在对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微生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于是又将其划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其中某些真菌的体型巨大,已经有点不太符合“微生物”这个概念;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米米病毒等生物类型,这些生物的出现,不仅让原本划分好的生物类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对“生命”这个概念本身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还只是在地球上,对微观生命的深入研究,如果跨出了地球,踏上了太空,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生命进行深入研究,还不知道我们将会发现怎么惊人形态的生命。
对生物类型的划分,很具有代表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科学家们会发现,许多原本拟定好的概念之间,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于是只能不断细分,划分出许多新的概念。可是,如果这样的细分无止尽地进行下去,则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宇宙的本质是浑然一体,不容分割的。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认为很确定的概念,原来是不堪一击,很容易被模糊的。
高中时代,压抑而无聊的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单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有两对概念很难将其模糊化:“有”和“无”;“物质”和“精神”。
这两对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都是一回事。当时无聊的我,苦思冥想,试图证明这两对概念事实上也是不准确的。
我假设了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或者说是灵魂,其本质是一种物质微粒。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假设实在是相当的没有必要,因为现代物理学中,类似于“灵魂”这样的,模糊了“有”和“无”的概念,原本就比比皆是。
这种微粒体积极其微小,或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组成单位,它无法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其他的物质上。因而,人类无法观测证实它的存在,更无法对它进行提纯。这种物质,对人类而言,就像是神话故事里的鬼魂,它的存在与否,“有”或是“无”,失去了意义。
 ... -->>
在前面的一篇后记《宇宙大沙漏理论》中,我大概讲述了我在高中时代,也就是最初开始构思《溯流者》时的精神状态。
学业上的受挫和糟糕的处境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或许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开始表现得叛逆、固执和狂妄自大。那时,我尤其热衷于批判古代先哲们的思想理论,只要是我看不太懂的理论,便一律斥之为谬论。年代越久远的思想家,我就看他们越不顺眼,因为光是那些艰深难懂,听起来炫酷又玄乎的文言文,便足以让我头痛不已。这种“不好好说话”的行为,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先贤们最大的罪证。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在一本教辅书上看到了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这样的句子,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就是装模作样的典范。可是,那天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在那本教辅书的底下,对这句话有一句白话文的释义:所有能够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瞬间,我的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击打了一下。当时,我正开始痴迷科幻小说,也正在尝试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类究竟有没有可能获得终极理论,洞悉宇宙的终极奥秘?
道可道,非常道。这简单的六个字似乎对这个问题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人类无法获得终极理论。不知道为何,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呢?
那段时间,我的厌学情绪极其严重,上课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讲。于是,连续两天的时间里,我就呆呆坐在课堂上,盯着这《道德经》的开篇六个字,苦思冥想,想要想出一个清晰可证的原因来。
我尝试使用顺藤摸瓜的办法。这短短的六个字里,有三个“道”字,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个“道”字,这个“道”是“说”的意思,也就是表达。而要进行表达,就必须使用到人类一种非常基本的工具——语言。
我的思路豁然开朗。我感觉自己已经抓住的问题的关键。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工具,是智慧是源泉。然而,语言却也是人类最大的谬误。
我的脑海里很快冒出了这样的一段话。这一段话,算是“比喻论”最初的思想核心吧。我拿出了自己原本准备用来写小说的一个笔记本,翻到了最后的几页,写下了“比喻论”三个大字,然后将上面的一段话写在了标题下面。我用很快的速度,写下了我一点心得,写了三页纸。可是我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的思路还不是特别的清晰,而且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把这些写下来干吗。
当时,我基本上的想法是这样:人类交流、学习各种文化和知识,需要使用到语言;人类独立思考,创造出各种文化和知识,也是需要使用到语言的。
思考是什么?思考是一种不出声的自我对话,是一种在我们的思维层面进行的自问自答。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脑海中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再设法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是需要使用到语言的。甚至许多的时候,在沉思的过程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小声地念出来。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不使用语言,我们根本是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的。
所以,语言其实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是智慧的源泉。因而,语言是一切的关键。
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语言是由无数词语组成的,词语就是概念。
那么,概念又是什么呢?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将世界割裂划分成无数个小碎片,然后给每一块碎片贴上标签而得到的。然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宇宙是混沌一体,不可分割的。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那么答案是很明显的:先有蛋。因为世界上没有鸡的时候,就已经有恐龙了,恐龙蛋也是蛋。
现在,让我们来把这个题目完善一下:在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呢?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很值得讨论了。科学家认为,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而这个进化的过程是相当缓慢而漫长的,如果某一只龙鸟在诞生后,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我们认为变异后的它可以称之为一只鸡,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鸡。那么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就是先有鸡后有鸡蛋。
而如果有一只龙鸟产下了一只蛋,这只蛋在孵化前就已经产生了变异,我们认为变异后的蛋可以被称为鸡蛋,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鸡蛋,它将会孵化出世界上的第一只鸡。那么上述问题的答案,就会变成先有鸡蛋而后有鸡。
如果以时间来划分的话,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当然可以指定其中诞生的一个生物,认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只鸟类,在它前面的都是恐龙,而它的后代是鸟类。
但是如果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在恐龙和鸟类两个概念的中间,可能存在无数种生物,我们永远都可以没完没了地去纠结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只生物是恐龙还是鸟类?那么那一只呢?那么那边那一只呢?
“恐龙”和“鸟类”两个相距并不是很近的概念,界限模糊不清。
我们再来看看“人类”这个概念。作为一个人类,哪些元素或者说是条件是必须的?是手,是脚,是心脏吗?还是体内的其他器官?听起来都不是,没手没脚的残疾人,或是安装了人造心脏的残疾人,都依然是人,除了大脑,人体的其他器官都是可以用人造的机器来替代的。缺失了这些器官,人依旧是人。
那么大脑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条件吗?可是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人的思维、记忆就像电脑里的数据一样,变得可以随意删除、复制、篡改甚至凭空创造出来,那时大脑还是那么重要吗?如果两人的思维和记忆相互交换了,那么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吗?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和记忆被转存到了一块电脑硬盘里,那么拥有一颗空白大脑的躯体,和电脑里的那个思想,究竟哪一个才是人类?如果将一个人工智能复刻到一颗空白的大脑里,操控着一具人类的躯体,那么这算是一个人类吗?
大脑的功能,也并非绝对不可取代。
只要存在着这样的可能,那么“人”这个概念,包括我们每个人自我的身份,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一谈对生物种类的划分。起初,我们认为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种;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在对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微生物相互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于是又将其划分为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其中某些真菌的体型巨大,已经有点不太符合“微生物”这个概念;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米米病毒等生物类型,这些生物的出现,不仅让原本划分好的生物类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对“生命”这个概念本身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还只是在地球上,对微观生命的深入研究,如果跨出了地球,踏上了太空,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生命进行深入研究,还不知道我们将会发现怎么惊人形态的生命。
对生物类型的划分,很具有代表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科学家们会发现,许多原本拟定好的概念之间,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于是只能不断细分,划分出许多新的概念。可是,如果这样的细分无止尽地进行下去,则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宇宙的本质是浑然一体,不容分割的。
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认为很确定的概念,原来是不堪一击,很容易被模糊的。
高中时代,压抑而无聊的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单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有两对概念很难将其模糊化:“有”和“无”;“物质”和“精神”。
这两对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都是一回事。当时无聊的我,苦思冥想,试图证明这两对概念事实上也是不准确的。
我假设了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或者说是灵魂,其本质是一种物质微粒。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假设实在是相当的没有必要,因为现代物理学中,类似于“灵魂”这样的,模糊了“有”和“无”的概念,原本就比比皆是。
这种微粒体积极其微小,或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组成单位,它无法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其他的物质上。因而,人类无法观测证实它的存在,更无法对它进行提纯。这种物质,对人类而言,就像是神话故事里的鬼魂,它的存在与否,“有”或是“无”,失去了意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