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督抚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了良久,阮元道:“你可知那张广泗日后如何?之后不过数年,第一次大金川之战里,张广泗因为师出无功,被皇上斩了。他天性凉薄,终也没有好下场。”
杨吉道:“他上菜市口,也就是一刀毙命,便宜他了!可伯元,你不能因为糟老头子做了一件好事,就把别的忘了啊?恩公的事,柴将军的事,他不一样冤枉了好人?”其实张广泗当年失机被斩,反是有些小题大做,杨吉只想着自家恩怨,又不知当年详情,故而不依不饶。
阮元道:“可祖父毕竟只过了两年,就重新授官了啊?”
“伯元,凭恩公的武艺才干,我看就该戴红顶子。可最后呢,你说恩公过世的时候,是个游击,这还不如参将吧?恩公这一辈子,依我看,是被糟老头子耽误了才对。”
想到这里,杨吉更觉得阮玉堂遭遇不公,道:“你平日读书,外面的事可能不太了解,我平日经常去城里的酒楼,那里有不少那种遛鸟的……叫旗人对吧?他们说和珅就是他们那种人,平日就想着贪钱,就想着排挤忠良,就这种人,糟老头子居然用得那是一个不亦乐乎。那你说,这糟老头子做的事,是对的多,还是错的多?”
其实杨吉并未弄清楚“旗人”和“遛鸟”究竟是什么含义。阮元听了,也没太在意,道:“那你可知道,杨叔当年有什么故事吗?杨叔家离你家不远,叫横坡寨,当年死伤,比你们大箐寨惨多了。他那寨子里,凡成年的男子,几乎是死绝了。杨叔当年还是个孩子,被祖父救了,这才留下一条命。后来他早早到扬州家里做事,故而祖父罢了官,杨叔还留在我们家。”
“后来,祖父告诉了他相关身世,杨叔也觉得,祖父有救命之恩,他无论如何,也想用一生来报答我们阮家。祖父过世之后,爹爹想让他回家,他怎么都不依,才留在家里。只是……只是杨叔对朝廷,却没有半点好感。”
“记得我五岁那年,有一次出去看庙会,回家的时候,正好路过州府衙门。眼看着只要转个弯,就能到家了,杨叔却说什么不愿意从府门前面走过去。我当时也问他,说马上就回家了,为什么要再绕一个弯子?可我问他好久,他都不答,只是对那府衙,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后来多走了小半个时辰,才绕远回了家。也是我无知,回家之后还哭了好久,说杨叔不喜欢我……可杨叔他,一直是把我当亲生孩子看的啊……”
“那你读书做官的事,杨叔怎么看?”杨吉想到若是阮元做了官,难免要和官府有来往,故而有此一问。
“你或许不知,离开扬州之前,我特意和杨叔说起过这件事。因为我记得,每次我考试中了功名,杨叔绝无半点失望之情,相反,却比我爹爹还要开心。可杨叔也应该知道,若我一直考下去,将来必然会做官的道理啊?”
“当时,杨叔对我说:‘伯元,叔知道,你这一去,考了进士,就要做官了。叔认识的人不多,可刘大人谢大人,叔也亲眼见过。他们戴红顶子的,想来见的人是比叔多。他们都说你以后必定成才,那叔就相信,你做了官,也一定是好官大官。’”
“‘其实伯元,你这么聪明,叔的事你也应该知道了吧?叔也知道,你爹爹不喜官府,但你爹爹和官府并无我这般深仇大恨。可你要做官,叔为什么不拦着你?因为你啊,是叔看着长大的,你天性纯良,人也聪明,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你以后啊,肯定能把你这份聪明,用到该用的地方。’”
“‘伯元,叔活这么大年纪了,心里这个坎,叔确实过不去了。但叔不傻,叔知道,这做官的,也分好官坏官。刘大人谢大人那般光明磊落,那就是好官。当年打咱们家那总督,那就是坏官。叔听你们说话,也大概清楚,官就那么多,这多一个好官,也就少一个坏官,你说是也不是?那你想,若是你做了大官,那这世上,不就有一个恶人不敢作恶了吗?伯元,你去做官,是为民除害啊,你说,你去为民除害,叔为啥不支持你?’”
杨吉忽然感觉,阮元的眼中,出现了几丝异样的光芒,此时已是一更时分,可阮元的眼睛,却意外比白天更加有神。
“为民除害……”阮元低声吟道,忽然,他转过身子,对着杨吉道:“杨吉,这个进士,我想考下去。”
杨吉只觉得,阮元的眼神比之前坚定了许多。
“杨吉,我想清楚了。祖父的事,朝廷冤枉了祖父,这自然不假。可若是当日朝廷里面,有一个熟悉祖父的人愿意为他伸冤,或许祖父也就不会被罢官了。祖父的事,我们改变不了,可你我眼下也看着,这世上还有和祖父一样,无故受过,甚至身首异处之人。若是我只是个平民百姓,那朝廷行事,无论对错,我只能受着。可如果我做了官,或许……或许有朝一日,再遇到含冤受屈的人,我可以说上话呢?”
“我知道,你不相信其他做官的人,可你应该相信我吧?杨吉,我们坐在这里,什么也改变不了。倒不如我放手一搏,去搏个进士的功名回来!到那时,或许这朝廷,这天下,就会因为有了我,多一个敢说话的人,少一个胆小怕事,甚至助纣为虐的人。如果真有那一天,可能也会有许多无辜之人,因为我的一句话,就改变了命运呢?所以杨吉,这个进士,我想考下去。”
杨吉听着阮元说话,语气已经渐渐坚定起来,想来阮元对于未来的道路,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心,而且,那是一种无比坚定的决心。
但他仍有疑虑,道:“伯元,你今日有这志向,也没什么。我听那旗人说,和珅开始做官那几年,也是个勤勉能干的好官。可他现在呢?堕落成这个样子。伯元,即便你今日有了志向,日后也还会变的啊?”
“五十年前,祖父把他的性命,交给了你父亲,是也不是?”杨吉也没想到,阮元居然又重复了一遍这件事。但想来确是如此,也点了点头。
“那五十年后,阮家的孙子,也一样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在杨家的儿子手里。”阮元笑道,同时也握住了杨吉的手。
“杨吉,我知道,你虽然读书不多,但你有一颗赤子之心。你分得清是非,担得起正义。所以我即便对我自己不放心,我也对你放心。若是有朝一日,我真的做了伤天害理之事,就请你替天行道,取了我性命,为天下除一大害。如何?”
杨吉听阮元这般诚心相待,自然心中也十分激动,同样,他也握住了阮元的手。只是言辞之上,仍要争个高下,不愿落后。
“那你可记住了,有朝一日,我若真要取你性命,你不许反悔。”
“这个自然。”阮元笑道。
即便日后,阮元回忆起乾隆五十三年,他也从未因为第一次会试落榜而感到遗憾。因为这一年,他收获的,比进士的功名,重要得多。
那是一种,让他永不堕落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阮元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阮承信也正在江府,与江春商议阮元会试之事。阮元走后,阮承信在扬州并无要事,便一边闲居,一边有了精神,就到江府与江春畅谈。这时他已是举人之父,江府便再没有人敢小瞧他。
只是这一日,江春却患了病,无力起身,只好卧在床上。阮承信和江昉坐在他身边,也不敢多说话,怕让江春累着。
只是江春对江家、对阮家,却是各种放心不下。先是说起两淮盐务,接着又和江昉讨论湖广的人手,最后又说到江镇鸿。阮承信觉得江春这样,病情只会越来越重,也安慰道:“舅父,您身子都这样了,外面的事,我和橙里舅父应对就好,不必如此操心的。”
“湘圃啊,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今年六十八了,若是还不知自己命数,那才是白活了一场啊。”江春笑道。可阮承信听来,却已经听出了一丝哀伤,若不是江春自知大限将至,恐怕也不会这样说话。
“可是舅父,您这样事事都要思虑一番,这不是、不是更容易……”
“湘圃,这些事我需要想着,也怪我之前糊涂,有的事没安排好,有的事,我也没告诉你们真相。还有件事,湘圃,我一直没问,需要你把前因后果告诉我才是。对当今天子,我知道你心中有不满之情,我也理解。可我想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就好,你怎么说,舅父都不怪你。”江春知道,阮承信可能想到他和乾隆有交情,就不会说实话,故而多费了些口舌。
“我还能有什么想法,皇恩浩荡,便是家中受些委屈,也只能认下不是?舅父这样问,又能改变什么啊?爹爹当年的事,总是过去了,改变不了了。”
“可眼下,是伯元要做官啊。湘圃,你有心结,我知道。可若是你的心结打不开,只怕你和伯元,日后都会受到束缚。只有你们的心结打开了,以后你们,才能走你们想走的那条路。”
没想阮承信却说道:“舅父放心,当年的事,我和伯元,已经说过了。”
这样一说,江春也有些疑惑,笑道:“湘圃啊,当年你有什么事,我却是不知啊?我也不妨与你说了,乾隆十六年,皇上南巡的时候,我知道琢庵的事,我清楚他是被冤枉的,所以接见皇上之时,我把事情来龙去脉,说给皇上听了。最后,皇上也召见了琢庵,给了他四品都司之职。”阮玉堂号琢庵,江春以号称之。
“其实当日,父亲突然受召,我也一直不解,不知父亲只是三品参将,皇上却如何识得父亲?可当日康山酒会,我见着舅父与皇上乃是故交,也就明白了。但舅父或许不知,皇上复了父亲官职,重任父亲去做都司,又升到游击,我是一直感激皇上的。”
“但我知道,你心中总有些不快。”江春虽然言语已渐无力,但想着上一辈的心结,总是要解开,故而依然想让阮承信把其中内情说出来。
“也不算什么不快,只是当日看着,有些不舒服罢了。说到底,还是父亲为国为民之心,过于强烈了。”阮承信见江春神色憔悴,知道若不和江春说明这些,只怕江春要抱憾终生,故而这时,也不愿再隐瞒往事。
“父亲当日罢官归家,我也瞧得清楚。父亲平日,诗酒自娱,看着是若无其事,可一日深夜,我却听到父亲哭泣之声。那时我才知晓,父亲一直认为,做官无论文武,总是上报皇恩,下安黎庶之事。自己是武官,也可以保境安民,是以虽然天下太平,他却勤于军务,虽然卫辉营几十年没有战事,他却不愿任由绿营堕落。可结果呢?他想报效朝廷,朝廷却辜负了他,他想守护百姓平安,百姓却不领情,以为他是个虐待兵士的暴徒。”
“所以……所以父亲心中,总是有个解不开的结。他想告诉那些被蒙蔽了的百姓,自己是依法办事,是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不是什么暴徒酷吏!可他这一罢官,就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若是……若是日后就这样背着骂名撒手人寰,只怕父亲在天有灵,也不得安息啊。”
“故而那日父亲意外得到朝廷传信,说圣驾在高旻寺,让他入寺见驾,他当即便起身前往,想着禀明圣上实情,让圣上还自己一个清白。当日我也年轻,不知皇帝是何许人也,于是随着父亲,到了高旻寺面见圣上。不想皇上也不问父亲当日为何罢了官,便说父亲当日有功,可以重新启用。父亲补了都司,又是四品官了。原本……这确实是件好事。可父亲当时,情绪激动,竟连连叩头,泣涕不止。我知朝廷规矩,平日朝会,便三跪九叩,也就罢了。可当日父亲叩头,竟有三十余次之多,后来回家一看,头都破了一大块。”
“若说父亲叩头,便也罢了,可皇上呢,即没说停,也没说好,便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看着。那感觉就像……就像父亲这三十多次叩头,都是应尽之仪一般。最后还是皇上身边张公公出言提醒,父亲才停下。我当日也在场,只好也跟着跪下磕头。其实我跪得远,连皇上相貌如何,都没看清楚。”
“也正是那时候,我对皇上,便也说不出好话了。其实我也知道,皇上视察河工、普免钱粮,对天下是有功的。可他当时的样子,我看着只觉他自比神佛出世,父亲却不过是蝼蚁一只,那般神情,我实在看着不是滋味。所以……我也支持伯元进京会试,只是,还是有那么三分不情愿。”
江春并未生气,反而笑道:“湘圃啊,你对皇上了解不多,故而会这般想。皇上平日从来如此,臣下说些什么,他不会直接同意,也不会直接否决。只是一动不动,听你说话。事后决断,也往往出人意料。便是舅父和他相识多年,有时说话,都未必猜到他心意。所谓天子之心,不可为旁人所知,或许便是如此罢?”
阮承信也叹道:“天子之心……其实我又何尝没想过这些?只是……只是最后付出代价的,是我们家啊。若是父亲没有当年那次罢官,即使提督做不上,总兵也够了。他一身本领,却只落个游击,才真是可惜。”
江春道:“那伯元听了你说的这些,也还是要进京?”
阮承信道:“伯元的事,当年橙里舅父来找我的时候,我就想清楚了。他未来的道路,不应该由我做主。更何况,皇上毕竟比舅父还大着十岁。”
江春知道,阮承信是想说等阮元在朝廷立住脚跟了,或许就已经是新皇帝了。乾隆时代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许也会得到改变,自己更不该干预阮元的未来。想到这里,也不禁笑道:“伯元这孩子我从小便看着,无论文韬武略,我看都不输给琢庵,故而我一直相信伯元。而且,和他一起出去那个仆人,我知道,是个忠直之人。有他守着伯元,我也放心。”
“舅父,杨吉是湖南人,来我家也不过两年,舅父却如何识得他?”阮承信颇为不解。
“我认识他父亲。”没想到江春居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见阮承信不解,江春道:“橙里,这事我和你说过,当时我只说是听闻,是为了不多生事端,其实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我和琢庵虽是连襟,我也知他忠义英勇,可单凭这些,我还不至于视琢庵为至交。那是乾隆六七年间,我当时刚继任了两淮总商,想着为朝廷捐输效力,便备了些粮食,充作军粮,送到琢庵的九溪营去。没想到就是那日夜里,竟有人要刺杀琢庵……”
... -->>
过了良久,阮元道:“你可知那张广泗日后如何?之后不过数年,第一次大金川之战里,张广泗因为师出无功,被皇上斩了。他天性凉薄,终也没有好下场。”
杨吉道:“他上菜市口,也就是一刀毙命,便宜他了!可伯元,你不能因为糟老头子做了一件好事,就把别的忘了啊?恩公的事,柴将军的事,他不一样冤枉了好人?”其实张广泗当年失机被斩,反是有些小题大做,杨吉只想着自家恩怨,又不知当年详情,故而不依不饶。
阮元道:“可祖父毕竟只过了两年,就重新授官了啊?”
“伯元,凭恩公的武艺才干,我看就该戴红顶子。可最后呢,你说恩公过世的时候,是个游击,这还不如参将吧?恩公这一辈子,依我看,是被糟老头子耽误了才对。”
想到这里,杨吉更觉得阮玉堂遭遇不公,道:“你平日读书,外面的事可能不太了解,我平日经常去城里的酒楼,那里有不少那种遛鸟的……叫旗人对吧?他们说和珅就是他们那种人,平日就想着贪钱,就想着排挤忠良,就这种人,糟老头子居然用得那是一个不亦乐乎。那你说,这糟老头子做的事,是对的多,还是错的多?”
其实杨吉并未弄清楚“旗人”和“遛鸟”究竟是什么含义。阮元听了,也没太在意,道:“那你可知道,杨叔当年有什么故事吗?杨叔家离你家不远,叫横坡寨,当年死伤,比你们大箐寨惨多了。他那寨子里,凡成年的男子,几乎是死绝了。杨叔当年还是个孩子,被祖父救了,这才留下一条命。后来他早早到扬州家里做事,故而祖父罢了官,杨叔还留在我们家。”
“后来,祖父告诉了他相关身世,杨叔也觉得,祖父有救命之恩,他无论如何,也想用一生来报答我们阮家。祖父过世之后,爹爹想让他回家,他怎么都不依,才留在家里。只是……只是杨叔对朝廷,却没有半点好感。”
“记得我五岁那年,有一次出去看庙会,回家的时候,正好路过州府衙门。眼看着只要转个弯,就能到家了,杨叔却说什么不愿意从府门前面走过去。我当时也问他,说马上就回家了,为什么要再绕一个弯子?可我问他好久,他都不答,只是对那府衙,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后来多走了小半个时辰,才绕远回了家。也是我无知,回家之后还哭了好久,说杨叔不喜欢我……可杨叔他,一直是把我当亲生孩子看的啊……”
“那你读书做官的事,杨叔怎么看?”杨吉想到若是阮元做了官,难免要和官府有来往,故而有此一问。
“你或许不知,离开扬州之前,我特意和杨叔说起过这件事。因为我记得,每次我考试中了功名,杨叔绝无半点失望之情,相反,却比我爹爹还要开心。可杨叔也应该知道,若我一直考下去,将来必然会做官的道理啊?”
“当时,杨叔对我说:‘伯元,叔知道,你这一去,考了进士,就要做官了。叔认识的人不多,可刘大人谢大人,叔也亲眼见过。他们戴红顶子的,想来见的人是比叔多。他们都说你以后必定成才,那叔就相信,你做了官,也一定是好官大官。’”
“‘其实伯元,你这么聪明,叔的事你也应该知道了吧?叔也知道,你爹爹不喜官府,但你爹爹和官府并无我这般深仇大恨。可你要做官,叔为什么不拦着你?因为你啊,是叔看着长大的,你天性纯良,人也聪明,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你以后啊,肯定能把你这份聪明,用到该用的地方。’”
“‘伯元,叔活这么大年纪了,心里这个坎,叔确实过不去了。但叔不傻,叔知道,这做官的,也分好官坏官。刘大人谢大人那般光明磊落,那就是好官。当年打咱们家那总督,那就是坏官。叔听你们说话,也大概清楚,官就那么多,这多一个好官,也就少一个坏官,你说是也不是?那你想,若是你做了大官,那这世上,不就有一个恶人不敢作恶了吗?伯元,你去做官,是为民除害啊,你说,你去为民除害,叔为啥不支持你?’”
杨吉忽然感觉,阮元的眼中,出现了几丝异样的光芒,此时已是一更时分,可阮元的眼睛,却意外比白天更加有神。
“为民除害……”阮元低声吟道,忽然,他转过身子,对着杨吉道:“杨吉,这个进士,我想考下去。”
杨吉只觉得,阮元的眼神比之前坚定了许多。
“杨吉,我想清楚了。祖父的事,朝廷冤枉了祖父,这自然不假。可若是当日朝廷里面,有一个熟悉祖父的人愿意为他伸冤,或许祖父也就不会被罢官了。祖父的事,我们改变不了,可你我眼下也看着,这世上还有和祖父一样,无故受过,甚至身首异处之人。若是我只是个平民百姓,那朝廷行事,无论对错,我只能受着。可如果我做了官,或许……或许有朝一日,再遇到含冤受屈的人,我可以说上话呢?”
“我知道,你不相信其他做官的人,可你应该相信我吧?杨吉,我们坐在这里,什么也改变不了。倒不如我放手一搏,去搏个进士的功名回来!到那时,或许这朝廷,这天下,就会因为有了我,多一个敢说话的人,少一个胆小怕事,甚至助纣为虐的人。如果真有那一天,可能也会有许多无辜之人,因为我的一句话,就改变了命运呢?所以杨吉,这个进士,我想考下去。”
杨吉听着阮元说话,语气已经渐渐坚定起来,想来阮元对于未来的道路,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心,而且,那是一种无比坚定的决心。
但他仍有疑虑,道:“伯元,你今日有这志向,也没什么。我听那旗人说,和珅开始做官那几年,也是个勤勉能干的好官。可他现在呢?堕落成这个样子。伯元,即便你今日有了志向,日后也还会变的啊?”
“五十年前,祖父把他的性命,交给了你父亲,是也不是?”杨吉也没想到,阮元居然又重复了一遍这件事。但想来确是如此,也点了点头。
“那五十年后,阮家的孙子,也一样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在杨家的儿子手里。”阮元笑道,同时也握住了杨吉的手。
“杨吉,我知道,你虽然读书不多,但你有一颗赤子之心。你分得清是非,担得起正义。所以我即便对我自己不放心,我也对你放心。若是有朝一日,我真的做了伤天害理之事,就请你替天行道,取了我性命,为天下除一大害。如何?”
杨吉听阮元这般诚心相待,自然心中也十分激动,同样,他也握住了阮元的手。只是言辞之上,仍要争个高下,不愿落后。
“那你可记住了,有朝一日,我若真要取你性命,你不许反悔。”
“这个自然。”阮元笑道。
即便日后,阮元回忆起乾隆五十三年,他也从未因为第一次会试落榜而感到遗憾。因为这一年,他收获的,比进士的功名,重要得多。
那是一种,让他永不堕落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阮元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阮承信也正在江府,与江春商议阮元会试之事。阮元走后,阮承信在扬州并无要事,便一边闲居,一边有了精神,就到江府与江春畅谈。这时他已是举人之父,江府便再没有人敢小瞧他。
只是这一日,江春却患了病,无力起身,只好卧在床上。阮承信和江昉坐在他身边,也不敢多说话,怕让江春累着。
只是江春对江家、对阮家,却是各种放心不下。先是说起两淮盐务,接着又和江昉讨论湖广的人手,最后又说到江镇鸿。阮承信觉得江春这样,病情只会越来越重,也安慰道:“舅父,您身子都这样了,外面的事,我和橙里舅父应对就好,不必如此操心的。”
“湘圃啊,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今年六十八了,若是还不知自己命数,那才是白活了一场啊。”江春笑道。可阮承信听来,却已经听出了一丝哀伤,若不是江春自知大限将至,恐怕也不会这样说话。
“可是舅父,您这样事事都要思虑一番,这不是、不是更容易……”
“湘圃,这些事我需要想着,也怪我之前糊涂,有的事没安排好,有的事,我也没告诉你们真相。还有件事,湘圃,我一直没问,需要你把前因后果告诉我才是。对当今天子,我知道你心中有不满之情,我也理解。可我想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就好,你怎么说,舅父都不怪你。”江春知道,阮承信可能想到他和乾隆有交情,就不会说实话,故而多费了些口舌。
“我还能有什么想法,皇恩浩荡,便是家中受些委屈,也只能认下不是?舅父这样问,又能改变什么啊?爹爹当年的事,总是过去了,改变不了了。”
“可眼下,是伯元要做官啊。湘圃,你有心结,我知道。可若是你的心结打不开,只怕你和伯元,日后都会受到束缚。只有你们的心结打开了,以后你们,才能走你们想走的那条路。”
没想阮承信却说道:“舅父放心,当年的事,我和伯元,已经说过了。”
这样一说,江春也有些疑惑,笑道:“湘圃啊,当年你有什么事,我却是不知啊?我也不妨与你说了,乾隆十六年,皇上南巡的时候,我知道琢庵的事,我清楚他是被冤枉的,所以接见皇上之时,我把事情来龙去脉,说给皇上听了。最后,皇上也召见了琢庵,给了他四品都司之职。”阮玉堂号琢庵,江春以号称之。
“其实当日,父亲突然受召,我也一直不解,不知父亲只是三品参将,皇上却如何识得父亲?可当日康山酒会,我见着舅父与皇上乃是故交,也就明白了。但舅父或许不知,皇上复了父亲官职,重任父亲去做都司,又升到游击,我是一直感激皇上的。”
“但我知道,你心中总有些不快。”江春虽然言语已渐无力,但想着上一辈的心结,总是要解开,故而依然想让阮承信把其中内情说出来。
“也不算什么不快,只是当日看着,有些不舒服罢了。说到底,还是父亲为国为民之心,过于强烈了。”阮承信见江春神色憔悴,知道若不和江春说明这些,只怕江春要抱憾终生,故而这时,也不愿再隐瞒往事。
“父亲当日罢官归家,我也瞧得清楚。父亲平日,诗酒自娱,看着是若无其事,可一日深夜,我却听到父亲哭泣之声。那时我才知晓,父亲一直认为,做官无论文武,总是上报皇恩,下安黎庶之事。自己是武官,也可以保境安民,是以虽然天下太平,他却勤于军务,虽然卫辉营几十年没有战事,他却不愿任由绿营堕落。可结果呢?他想报效朝廷,朝廷却辜负了他,他想守护百姓平安,百姓却不领情,以为他是个虐待兵士的暴徒。”
“所以……所以父亲心中,总是有个解不开的结。他想告诉那些被蒙蔽了的百姓,自己是依法办事,是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不是什么暴徒酷吏!可他这一罢官,就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了,若是……若是日后就这样背着骂名撒手人寰,只怕父亲在天有灵,也不得安息啊。”
“故而那日父亲意外得到朝廷传信,说圣驾在高旻寺,让他入寺见驾,他当即便起身前往,想着禀明圣上实情,让圣上还自己一个清白。当日我也年轻,不知皇帝是何许人也,于是随着父亲,到了高旻寺面见圣上。不想皇上也不问父亲当日为何罢了官,便说父亲当日有功,可以重新启用。父亲补了都司,又是四品官了。原本……这确实是件好事。可父亲当时,情绪激动,竟连连叩头,泣涕不止。我知朝廷规矩,平日朝会,便三跪九叩,也就罢了。可当日父亲叩头,竟有三十余次之多,后来回家一看,头都破了一大块。”
“若说父亲叩头,便也罢了,可皇上呢,即没说停,也没说好,便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看着。那感觉就像……就像父亲这三十多次叩头,都是应尽之仪一般。最后还是皇上身边张公公出言提醒,父亲才停下。我当日也在场,只好也跟着跪下磕头。其实我跪得远,连皇上相貌如何,都没看清楚。”
“也正是那时候,我对皇上,便也说不出好话了。其实我也知道,皇上视察河工、普免钱粮,对天下是有功的。可他当时的样子,我看着只觉他自比神佛出世,父亲却不过是蝼蚁一只,那般神情,我实在看着不是滋味。所以……我也支持伯元进京会试,只是,还是有那么三分不情愿。”
江春并未生气,反而笑道:“湘圃啊,你对皇上了解不多,故而会这般想。皇上平日从来如此,臣下说些什么,他不会直接同意,也不会直接否决。只是一动不动,听你说话。事后决断,也往往出人意料。便是舅父和他相识多年,有时说话,都未必猜到他心意。所谓天子之心,不可为旁人所知,或许便是如此罢?”
阮承信也叹道:“天子之心……其实我又何尝没想过这些?只是……只是最后付出代价的,是我们家啊。若是父亲没有当年那次罢官,即使提督做不上,总兵也够了。他一身本领,却只落个游击,才真是可惜。”
江春道:“那伯元听了你说的这些,也还是要进京?”
阮承信道:“伯元的事,当年橙里舅父来找我的时候,我就想清楚了。他未来的道路,不应该由我做主。更何况,皇上毕竟比舅父还大着十岁。”
江春知道,阮承信是想说等阮元在朝廷立住脚跟了,或许就已经是新皇帝了。乾隆时代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或许也会得到改变,自己更不该干预阮元的未来。想到这里,也不禁笑道:“伯元这孩子我从小便看着,无论文韬武略,我看都不输给琢庵,故而我一直相信伯元。而且,和他一起出去那个仆人,我知道,是个忠直之人。有他守着伯元,我也放心。”
“舅父,杨吉是湖南人,来我家也不过两年,舅父却如何识得他?”阮承信颇为不解。
“我认识他父亲。”没想到江春居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见阮承信不解,江春道:“橙里,这事我和你说过,当时我只说是听闻,是为了不多生事端,其实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我和琢庵虽是连襟,我也知他忠义英勇,可单凭这些,我还不至于视琢庵为至交。那是乾隆六七年间,我当时刚继任了两淮总商,想着为朝廷捐输效力,便备了些粮食,充作军粮,送到琢庵的九溪营去。没想到就是那日夜里,竟有人要刺杀琢庵……”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