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皇族霸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生故吏啊,万一哪天出几个许贡门客那样的人物,赵旻可不敢说自己比江东小霸王命还硬。
但另一方面,即墨现在的人手不缺,可那些人手都是从即墨当地的土鳖世家里延请的子弟,在即墨这种小地方当当书佐、文吏倒还胜任,可要让他们作为一国的脸面,恐怕还真拿不出手!因为北海这个地方北面贫瘠、南面富庶,光从传承的世家来看,百年的世家大多位于营陵、昌安、高密等县,在这些地方基本也是由这些世家豪族把持了地方事务。这也是为什么陆旭叛乱拉上了西部四县,而赵旻领着东部七县平叛,唯独跟南边诸县没动静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想稳固地方,坐稳北海王这把椅子,没有这些大世家的支持是万万做不到的,无论是人手上的支持还是名义上的支持都是如此。
想到这赵旻拱手对陈真道:“贵之在北海多年,于本地风土人情甚为熟稔,又兼口舌便给,联络世家豪族、寻访各地人才的重任便着落在公身上,贵之意下如何?”
陈真闻言,赶紧起身后退一步,低头躬身而礼:“北海王既委以重任,真敢不效死命!”开玩笑,这可是把发掘人才的重任都交给他了,经他举荐的人才,日后说起来他可都有知遇之恩,当然日后他推荐之人出了问题也有责任。不管怎么说,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殊荣,怎能不叫他感激莫名。
这时候夏侯英好像终于回过魂来了,突然插了一句:“既已立国,国都以剧县耶?以即墨耶?”
此话一出,众皆相顾茫然。对啊!把国都放哪好呢?夏侯英的担心不难理解,他本就是即墨世家,所谓故土难离,他有些舍不得即墨的家产也是人之常情。赵旻等人没有家室拖累,自然不存在故土的难题,可同样也有顾虑:北海最早其实也是置的国,行政长官称为国相,国都定在营陵。嘉通四年才复国为郡,将郡治定在剧,也就是今天的剧县,距今也就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如今又还复为国,这国都定哪可就大有讲究了。
方便起见,把国都就设在剧县当然没问题,不过那里是陆旭经营多年的老巢,天知道有什么猫腻,赵旻想想总觉得不太舒服,就跟买新车的里程表不为零似的,虽然明知道出不了什么问题,可心头总有些腻味;迁回营陵当然也行,不过营陵那地方可不比即墨乡下,士人风气极重,各种世家豪族经营日久,关系盘根错节,想在那地方轻易打开一番局面还真不是件容易事;至于新定都即墨当然最省心,可即墨在北海也只能算二流县城,城小民少不说,就连世家都拿不出手,作为一国之都,面子上须不好看。
这事想想都头疼,刚才光考虑开府之后该做什么,倒把这件麻烦事给忘了。赵旻甩甩头,叹息道:“定都之事事关重大,仓促间决定恐有疏漏,还是待回了即墨后召集众人,集思广益讨论之后再定不迟。”
众人闻言也都点头称是,如此重大的事情确实不宜几个人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这时一直站在赵旻身后的邵琦突然说了一句:“方才所说的人才,通经史的读书人好找,可晓礼乐的祝宰难寻啊!”
赵旻遽然而惊,说的没错啊!读书人遍地都是,可礼乐哪里有?只有皇家才有啊!普通老百姓就不说了,一般的世家不能也不敢随便用乐,那可是违制的!只有千石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于家中设礼乐之品,因此在家中设宴时摆出礼乐在这个时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随着朝纲逐渐崩坏,各地实权大员们的心思都渐渐转向了加强自身实力、巩固统治的方面,还关注礼乐之道的本就日渐稀少;后来再出了红巾****这么一档子事,大家就更没兴趣去关注这种于己无益的小事了。也因此,在整个大夏朝还存有完整的礼乐之训的人才和制品的地方,唯有整个夏朝的中心,皇室之中才有。
邵琦道:“或可上奏,求助于天家,毕竟北海王事也是皇家事嘛!”
赵旻还没回话,一边的孟侯抢道:“不可!若天家真有助北海王之愿,宣旨时天家资助的人员必定随行;如今既不见人,或是不愿为,或是不屑为,再抑或为考验之故。故此绝不宜冒然上奏,至少不可立时便奏。”
陈真闻言皱眉道:“据真所知,立国之时,封赏祭天,皆要全套礼乐,总不成就随便应付了事,日后岂不为他人嗤笑?”
孟侯犹豫了一下,拱手对赵旻道:“侯知一人,或能担此任。然此人性甚乖僻,桀骜不群,虽与侯有旧,未必便肯依从;故此……敢情北海王屈尊亲去延请,或可竟全功。”
赵旻对什么面子之类的看得很淡,因此对于孟侯叫他亲自去请人也没什么想法,不过倒是很好奇到底什么人要这么大面子?因此便道:“可。然何人耶?”
孟侯翻了翻眼睑,两只手下意识的搓了搓,这才期期地开口道:“故太常郑达郑阙之公。”
众人一听,不由手都抖了一下,心说:“原来是他!”
PS:大家说国都定在哪好?三选一哦!
(不知不觉一百章了!这可是个好数字,意味着这本书章节数上三位了!而且刚刚算了一下,本书到这时候刚好三十万字,是不是很吉利呢?话说老马还算厚道吧,基本章都是三千以上,看在老马勤奋的份上,是不是再来点推荐?)
生故吏啊,万一哪天出几个许贡门客那样的人物,赵旻可不敢说自己比江东小霸王命还硬。
但另一方面,即墨现在的人手不缺,可那些人手都是从即墨当地的土鳖世家里延请的子弟,在即墨这种小地方当当书佐、文吏倒还胜任,可要让他们作为一国的脸面,恐怕还真拿不出手!因为北海这个地方北面贫瘠、南面富庶,光从传承的世家来看,百年的世家大多位于营陵、昌安、高密等县,在这些地方基本也是由这些世家豪族把持了地方事务。这也是为什么陆旭叛乱拉上了西部四县,而赵旻领着东部七县平叛,唯独跟南边诸县没动静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想稳固地方,坐稳北海王这把椅子,没有这些大世家的支持是万万做不到的,无论是人手上的支持还是名义上的支持都是如此。
想到这赵旻拱手对陈真道:“贵之在北海多年,于本地风土人情甚为熟稔,又兼口舌便给,联络世家豪族、寻访各地人才的重任便着落在公身上,贵之意下如何?”
陈真闻言,赶紧起身后退一步,低头躬身而礼:“北海王既委以重任,真敢不效死命!”开玩笑,这可是把发掘人才的重任都交给他了,经他举荐的人才,日后说起来他可都有知遇之恩,当然日后他推荐之人出了问题也有责任。不管怎么说,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殊荣,怎能不叫他感激莫名。
这时候夏侯英好像终于回过魂来了,突然插了一句:“既已立国,国都以剧县耶?以即墨耶?”
此话一出,众皆相顾茫然。对啊!把国都放哪好呢?夏侯英的担心不难理解,他本就是即墨世家,所谓故土难离,他有些舍不得即墨的家产也是人之常情。赵旻等人没有家室拖累,自然不存在故土的难题,可同样也有顾虑:北海最早其实也是置的国,行政长官称为国相,国都定在营陵。嘉通四年才复国为郡,将郡治定在剧,也就是今天的剧县,距今也就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如今又还复为国,这国都定哪可就大有讲究了。
方便起见,把国都就设在剧县当然没问题,不过那里是陆旭经营多年的老巢,天知道有什么猫腻,赵旻想想总觉得不太舒服,就跟买新车的里程表不为零似的,虽然明知道出不了什么问题,可心头总有些腻味;迁回营陵当然也行,不过营陵那地方可不比即墨乡下,士人风气极重,各种世家豪族经营日久,关系盘根错节,想在那地方轻易打开一番局面还真不是件容易事;至于新定都即墨当然最省心,可即墨在北海也只能算二流县城,城小民少不说,就连世家都拿不出手,作为一国之都,面子上须不好看。
这事想想都头疼,刚才光考虑开府之后该做什么,倒把这件麻烦事给忘了。赵旻甩甩头,叹息道:“定都之事事关重大,仓促间决定恐有疏漏,还是待回了即墨后召集众人,集思广益讨论之后再定不迟。”
众人闻言也都点头称是,如此重大的事情确实不宜几个人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这时一直站在赵旻身后的邵琦突然说了一句:“方才所说的人才,通经史的读书人好找,可晓礼乐的祝宰难寻啊!”
赵旻遽然而惊,说的没错啊!读书人遍地都是,可礼乐哪里有?只有皇家才有啊!普通老百姓就不说了,一般的世家不能也不敢随便用乐,那可是违制的!只有千石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于家中设礼乐之品,因此在家中设宴时摆出礼乐在这个时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过随着朝纲逐渐崩坏,各地实权大员们的心思都渐渐转向了加强自身实力、巩固统治的方面,还关注礼乐之道的本就日渐稀少;后来再出了红巾****这么一档子事,大家就更没兴趣去关注这种于己无益的小事了。也因此,在整个大夏朝还存有完整的礼乐之训的人才和制品的地方,唯有整个夏朝的中心,皇室之中才有。
邵琦道:“或可上奏,求助于天家,毕竟北海王事也是皇家事嘛!”
赵旻还没回话,一边的孟侯抢道:“不可!若天家真有助北海王之愿,宣旨时天家资助的人员必定随行;如今既不见人,或是不愿为,或是不屑为,再抑或为考验之故。故此绝不宜冒然上奏,至少不可立时便奏。”
陈真闻言皱眉道:“据真所知,立国之时,封赏祭天,皆要全套礼乐,总不成就随便应付了事,日后岂不为他人嗤笑?”
孟侯犹豫了一下,拱手对赵旻道:“侯知一人,或能担此任。然此人性甚乖僻,桀骜不群,虽与侯有旧,未必便肯依从;故此……敢情北海王屈尊亲去延请,或可竟全功。”
赵旻对什么面子之类的看得很淡,因此对于孟侯叫他亲自去请人也没什么想法,不过倒是很好奇到底什么人要这么大面子?因此便道:“可。然何人耶?”
孟侯翻了翻眼睑,两只手下意识的搓了搓,这才期期地开口道:“故太常郑达郑阙之公。”
众人一听,不由手都抖了一下,心说:“原来是他!”
PS:大家说国都定在哪好?三选一哦!
(不知不觉一百章了!这可是个好数字,意味着这本书章节数上三位了!而且刚刚算了一下,本书到这时候刚好三十万字,是不是很吉利呢?话说老马还算厚道吧,基本章都是三千以上,看在老马勤奋的份上,是不是再来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