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咱们这胭脂首饰街呢?跟您这个铺子大小差不多的,不知道要多少?”
路掌柜有点迟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追问了一句,“小娘子是要卖首饰还是胭脂?”她自然是不愿意多一个竞争对手的,肯定要问清楚。
周琳明白她的顾虑,指着福生笑着说,“我家里这个会点木匠活计,想着开个铺子卖些木头玩意,指定不敢跟掌柜您抢生意,有您在,哪还有我们的活路啊。”
路掌柜放了心,就爽快多了,“我这样的铺子现在差不多得二十两,如果靠近后面,还会再便宜一点,十五六两银子也能盘得到。如果小娘子打算开铺子,就得早早打听好了哪家要出兑,好铺子可不好寻。”
福生从周琳说起盘铺子的事情时,就想问怎么回事,终于等周琳跟掌柜的道了谢走出了门,他才忍不住问,“媳妇,你怎么想起要盘铺子了?咱们家现在没有这么多银子啊?”他想都没敢想过,能在镇上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铺子。
周磊事先也不知情,但是他对自己这个妹妹比较信任,知道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况且这是小两口的事情,他就不多嘴了,不过他倒是也想听听妹妹是怎么想的。
周琳对福生解释,“只靠赶集在路边摆摊子也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的是有了钱还是开个铺子,我再想点花样,你做点别致一点的东西来卖,也能多赚点钱。开铺子说是投入大,但是回报也大,就看你敢不敢做了。”
看着自信地侃侃而谈的媳妇,福生也立马雄心万丈了,他毕竟是个男人,也有野心。他想给媳妇盖一栋不输她娘家的青砖大瓦房,让媳妇和将来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过上好日子。
“我倒是也想,只不过这银子哪里来呢?差一点的也要十五六两银子呢,再修整一下店面准备货物啥的,至少得二十两银子才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福生为银子犯起了愁,更觉得媳妇嫁给自己委屈了。
周琳问了他,“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银子?”她自己的私房加上压箱银子倒有十一二两,但是她最多只能拿出十两,不然她男人更觉得自己是吃软饭的了。
福生有些羞愧地说,“四两零四百二十六文。”这是他全部的家当了,之前攒了五两还多。娶媳妇的时候,娘给的钱有数,为了不委屈媳妇,买礼品请花轿他又贴了不少进去,现在也只剩这么多了,离二十两还遥遥无期。
周琳盘算了一下,“我手里也有点,你再辛苦多做点东西,再攒上几个月,明年估计就差不多了。”
虽然福生不想用媳妇的嫁妆,但抵不住周琳的坚持,只想着到时候把铺子放在媳妇名下就好了,反正男人赚钱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一家子么。
周磊虽然有点羡慕,但想得更多的是,能不能把家里的杂货铺子也开到镇上来。周鑫也学得差不多了,管一个铺子没有问题。爷爷常说,土地是根,他是长子长孙,就留在家里守着家里的田地,反正父母的分红将来也有他的一份。
“赶紧去买东西吧,你们俩别傻愣着了。”周琳催着不知道想着什么的两个男人,要买的东西可不少,得好一阵子转呢。
说是不少,其实也不过是灶房里的那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口锅了,没有这个,搬了新家也是吃不上饭的。因为东西不太多,没用多久就买完了,几个人扛着锅抱着碗的回到酒铺,把东西放到牛车上,就在路边等吴春华。
也不知道吴春华都买了多少东西,这都过了申时还不见人影。就在周琳等得不耐烦,想去找她时,吴春华远远走了过来。只见她空着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两个小伙子,每个人身上都挂了不少东西。
周琳看着有点眼熟,正琢磨呢,就听到两个小子走过来叫了一声,“福生哥,嫂子。”
原来这两人也是上湾村的,农闲时也在镇上打点零工,赚几个家用。今天下午主家无事,两个人出来耍,不巧被吴春华碰上抓了“壮丁”。一个认识的妇人,好歹也叫声嫂子的,他们不好推辞,也只能帮忙了。
打了招呼,两个人放下东西就跑了,生怕再被抓去做苦工。周琳有点好笑,这大嫂是逮了人就往死了使,自己倒好意思一件东西都不拿。幸好自己说还有别的事先做,跟她分开走了,不然她大哥和福生可就要受累了。
看到周琳没买多少东西,吴春华有点后悔,“早知道你们就买这些东西,就让你们来个人帮我拿东西了,我一个人买这些东西累得够呛。”敢情刚才两个小子拿着东西,她大爷一样指挥着的场景是他们三个的错觉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是桂圆在医院一边候诊一边码出来的……没有存稿无限辛酸……
☆、第36章燎锅底
前两天家具、农具之类的大件已经搬过去了,新买的锅碗也放到了新居,今天主要就是把分给他们的粮食搬过去就行了。
刚收了秋季庄稼,周琳和福生两口子只分到了一袋子麦子,最多的是几袋子苞谷粟米之类的杂粮,一天三顿怎么算也吃不到明年收麦,要是一天两顿倒也勉强够了,但是她不习惯啊。她穿过来的时候周家日子已经起来了,经常都是一天三顿饭,这几天在蒋家,跟着他们一天吃两顿,她都觉得腰围都细了一指。
一脸喜气的福生因为期待着和媳妇的二人世界,不知疲倦地来来回回搬着东西,丝毫没有考虑到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毕竟他十几年都是一天两顿饭,邻居也是这样,早已经习惯了,哪知道她的小媳妇每天都觉得没吃饱呢。
周琳看着这点粮食直犯愁,难不成要回娘家拿?她可没有那么大脸;要是买着吃,估计又要被人说嘴:其他人家都能一天吃两顿,怎地你这小媳妇就要吃三顿?额?你娘家就三顿!不知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她一想那画面就打了个激灵,画美不看。
一筹莫展的周琳在看到爹娘从牛车上搬下来的两袋子小麦时,又是高兴又有些担心,“你们带了家里的粮食来,我大伯娘没说什么吗?”她大伯娘虽然不是什么坏人,但是这么明显的拿家里的共同财产贴外嫁的女儿,她肯定看不过去的。
赵氏看着自家男人把粮食放进仓房,才跟女儿说,“你娘哪是那种做事不周全的人,这两袋子麦子我是按市价给了你爷奶钱的。一路上都用草毡和菜盖着呢,也省得哪个碎嘴的看见到处说闲话。”毕竟时下女儿家外嫁后,还是贴娘家的比较多,要是还要娘家时不时贴补,那就是当闺女的拎不清,当爹娘的脑子进了水。也许是之前十几年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赵氏两口子倒没有这么想过,甚至更看重女儿一些。
把粮食放好后,周爹和赵氏在福生的带领下仔细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新居,这还是他第一次来这边。新房是这里常见的三间泥肧房,墙壁是稻草混了黄泥垒起来的,房顶倒是铺了黑色小瓦,跟邻居的茅草顶的房子一比,立即上了一个档次。周爹点点头,还算像点样子,倒是一旁的福生还是觉得不足,生怕老丈人不满意,不过再怎样也只能等以后攒了钱再重新起一栋砖瓦房了。
房子坐北朝南,进屋就是堂屋,一左一右两个卧房,一间福生两口子住,一间留给将来的孩子住。东边盖了一个仓房,是放些杂物农具,以及屯粮食用的;西边挨着大路的是灶房;茅房在东南角,挨着前面邻居的后墙和东边的墙头,农家的茅房大多都是这样,能省两面墙的材料和功夫。
新居参观完,福生看着老丈人一家平静的脸色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心,赶紧把他们让进堂屋歇着。赵氏却推辞了,搬新家燎锅底是最紧要的事情,还是先把新买的铁锅开了锅,中午才好做饭。居家过日子,吃喝头等大事,锅是必不可少的。生铁锅买回来必须要开锅才能除去锈味,还能在以后使用的时候不易生锈。
早就知道闺女想不到这点,因此赵氏提前就备了一条带着猪皮的肥猪肉来给闺女燎锅底了。虽然很多人家都用砂子除锈,但是赵氏嫌弃用砂子开锅锈味去得不彻底,还不能养锅。
周琳看到自家娘手里的肥猪肉,还以为是送来给自己炼油用的,听了赵氏的话就懵了。她和福生面面相觑,都没想到还有开锅这回事情,她还以为燎锅底只是暖房的一种说法,就是吃吃喝喝的意思,哪想到还真得“燎”。
赵氏看了这不靠谱的两个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幸好她有先见之明,本来也没打算指望他们。周爹搬了几块石头,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把新锅架上,拿稻草引了火,又加了几根柴小火烧了起来。
不明白家里有新砌的灶台,怎么爹娘还在院里烧锅,周琳不耻下问,“娘怎么不在灶屋烧锅啊,莫非是我们的灶台有问题”?福生也慌了,他可是请了村里手艺最好的匠人来搭的啊,不应该啊。
赵氏没有说话,直到铁锅烧黑以后又恢复了原色,她把肥肉条放进锅里,用筷子夹着在锅底由内向外一圈一圈擦着。随意黑色的油滋滋地冒出,锅里也开始冒气狼烟的。周琳和福生对视一眼,都了然了,这要是在屋里,恐怕一屋子都是烟气,冒气狼烟的,熏得够呛。
等到锅里积聚了不少的油以后,赵氏就把油倒到一个大碗里,都是些好东西,就算有铁锈,人不能吃,还能给牲畜吃呢。然后她把肥肉烧焦的那一面切去一层,又放进锅里继续转着圈蹭着。来回几次,直到肥肉用完了,开锅也成功了。
等把另一口小锅也开了锅,蒋家一家子也过来了。看着两口油光锃亮的新锅,陈氏没口子夸道,“亲家这锅开得真是好,我还想这自己来帮孩子弄呢,幸好你弄好了,不然我这回可丢人现眼了。”不过这并不是她的手艺比赵氏差多少,而是她可没舍得用肥猪肉来开锅,人都要吃不上呢,这效果自然也比不上赵氏了。
既然人都来齐了,娘家和婆家人带了菜肉过来,周琳就想着中午吃锅子算了。她到灶房里把头天集上买的大骨头拿出来,拿了洗干净的石头砸裂,加了水放了葱姜调料在在新锅里炖上。不大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引起一院子人都看了过去。
年纪最小的蒋福亮已经蹲在锅前流起了口水,迫不及待地问周琳,“嫂子,你放了什么这么香?中午是不是就吃这个?什么时候能吃啊?”蒋家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莫非是要炖个汤水?那要吃什么菜呢。
赵氏呵呵一笑,解释了起来,“这是二丫在家里的时候捣鼓出来的,说是什么锅子,听人说是府城里人的吃法。不过做起来也简单方便,用大骨头熬了汤,再洗了蔬菜,切了肉片放进去涮一涮就能吃了。要是等下了雪,一家子围着炉子吃锅子就更合适了,吃完浑身都暖洋洋的。”
听了赵氏的话,大家都想尝尝这传说中府城的人吃的新鲜菜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为了能尽快吃上锅子,蒋家人都开始跟着周琳和赵氏一起洗菜,切肉,切萝卜,忙得热火朝天。吴春华还一直打听具体的做法,不知道做些什么打算。
等到周琳说汤好了的时候,望眼欲穿的一群人立马开始往里下东西,七手八脚的下了一锅,周琳赶紧劝住,“别放这么多,一样一样的放,先放菌菇和肉,再放蔬菜粉条。”喊了好几遍才勉强维持住了秩序,可是之前下的一锅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能捞出来了,只能耐心等着。
菇类熟的比较慢,肉片和蔬菜很快就能吃了,这会儿也顾不得长幼老少了,一双双筷子飞快的挥舞,锅里的东西吃完了又放,一锅又一锅,最后每个人都吃了个肚皮滚圆。
“就是有点费东西,不过冬天偶尔吃上一顿也挺好。”陈氏看着洗的那么多菜,还有一捆子粉条,两斤肉都吃得干干净净,有点心疼,虽然味道确实好,要是经常这么吃可吃不起。不过等到冬天里,倒可以抽空一家子围着炉子热热闹闹吃上一次。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隔了一天,蒋大家搬家,撩完锅底做的暖房饭居然也是锅子。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吴春华用砂子开的锅还是别的,周琳觉得这锅子吃着味道总有点怪怪的。吴春华倒是一点也不尴尬,还高兴地很,自觉很有面子。
在咱们这胭脂首饰街呢?跟您这个铺子大小差不多的,不知道要多少?”
路掌柜有点迟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追问了一句,“小娘子是要卖首饰还是胭脂?”她自然是不愿意多一个竞争对手的,肯定要问清楚。
周琳明白她的顾虑,指着福生笑着说,“我家里这个会点木匠活计,想着开个铺子卖些木头玩意,指定不敢跟掌柜您抢生意,有您在,哪还有我们的活路啊。”
路掌柜放了心,就爽快多了,“我这样的铺子现在差不多得二十两,如果靠近后面,还会再便宜一点,十五六两银子也能盘得到。如果小娘子打算开铺子,就得早早打听好了哪家要出兑,好铺子可不好寻。”
福生从周琳说起盘铺子的事情时,就想问怎么回事,终于等周琳跟掌柜的道了谢走出了门,他才忍不住问,“媳妇,你怎么想起要盘铺子了?咱们家现在没有这么多银子啊?”他想都没敢想过,能在镇上有一间属于自己的铺子。
周磊事先也不知情,但是他对自己这个妹妹比较信任,知道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况且这是小两口的事情,他就不多嘴了,不过他倒是也想听听妹妹是怎么想的。
周琳对福生解释,“只靠赶集在路边摆摊子也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的是有了钱还是开个铺子,我再想点花样,你做点别致一点的东西来卖,也能多赚点钱。开铺子说是投入大,但是回报也大,就看你敢不敢做了。”
看着自信地侃侃而谈的媳妇,福生也立马雄心万丈了,他毕竟是个男人,也有野心。他想给媳妇盖一栋不输她娘家的青砖大瓦房,让媳妇和将来的孩子吃香的喝辣的,过上好日子。
“我倒是也想,只不过这银子哪里来呢?差一点的也要十五六两银子呢,再修整一下店面准备货物啥的,至少得二十两银子才行。”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福生为银子犯起了愁,更觉得媳妇嫁给自己委屈了。
周琳问了他,“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银子?”她自己的私房加上压箱银子倒有十一二两,但是她最多只能拿出十两,不然她男人更觉得自己是吃软饭的了。
福生有些羞愧地说,“四两零四百二十六文。”这是他全部的家当了,之前攒了五两还多。娶媳妇的时候,娘给的钱有数,为了不委屈媳妇,买礼品请花轿他又贴了不少进去,现在也只剩这么多了,离二十两还遥遥无期。
周琳盘算了一下,“我手里也有点,你再辛苦多做点东西,再攒上几个月,明年估计就差不多了。”
虽然福生不想用媳妇的嫁妆,但抵不住周琳的坚持,只想着到时候把铺子放在媳妇名下就好了,反正男人赚钱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一家子么。
周磊虽然有点羡慕,但想得更多的是,能不能把家里的杂货铺子也开到镇上来。周鑫也学得差不多了,管一个铺子没有问题。爷爷常说,土地是根,他是长子长孙,就留在家里守着家里的田地,反正父母的分红将来也有他的一份。
“赶紧去买东西吧,你们俩别傻愣着了。”周琳催着不知道想着什么的两个男人,要买的东西可不少,得好一阵子转呢。
说是不少,其实也不过是灶房里的那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一大一小两口锅了,没有这个,搬了新家也是吃不上饭的。因为东西不太多,没用多久就买完了,几个人扛着锅抱着碗的回到酒铺,把东西放到牛车上,就在路边等吴春华。
也不知道吴春华都买了多少东西,这都过了申时还不见人影。就在周琳等得不耐烦,想去找她时,吴春华远远走了过来。只见她空着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两个小伙子,每个人身上都挂了不少东西。
周琳看着有点眼熟,正琢磨呢,就听到两个小子走过来叫了一声,“福生哥,嫂子。”
原来这两人也是上湾村的,农闲时也在镇上打点零工,赚几个家用。今天下午主家无事,两个人出来耍,不巧被吴春华碰上抓了“壮丁”。一个认识的妇人,好歹也叫声嫂子的,他们不好推辞,也只能帮忙了。
打了招呼,两个人放下东西就跑了,生怕再被抓去做苦工。周琳有点好笑,这大嫂是逮了人就往死了使,自己倒好意思一件东西都不拿。幸好自己说还有别的事先做,跟她分开走了,不然她大哥和福生可就要受累了。
看到周琳没买多少东西,吴春华有点后悔,“早知道你们就买这些东西,就让你们来个人帮我拿东西了,我一个人买这些东西累得够呛。”敢情刚才两个小子拿着东西,她大爷一样指挥着的场景是他们三个的错觉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是桂圆在医院一边候诊一边码出来的……没有存稿无限辛酸……
☆、第36章燎锅底
前两天家具、农具之类的大件已经搬过去了,新买的锅碗也放到了新居,今天主要就是把分给他们的粮食搬过去就行了。
刚收了秋季庄稼,周琳和福生两口子只分到了一袋子麦子,最多的是几袋子苞谷粟米之类的杂粮,一天三顿怎么算也吃不到明年收麦,要是一天两顿倒也勉强够了,但是她不习惯啊。她穿过来的时候周家日子已经起来了,经常都是一天三顿饭,这几天在蒋家,跟着他们一天吃两顿,她都觉得腰围都细了一指。
一脸喜气的福生因为期待着和媳妇的二人世界,不知疲倦地来来回回搬着东西,丝毫没有考虑到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毕竟他十几年都是一天两顿饭,邻居也是这样,早已经习惯了,哪知道她的小媳妇每天都觉得没吃饱呢。
周琳看着这点粮食直犯愁,难不成要回娘家拿?她可没有那么大脸;要是买着吃,估计又要被人说嘴:其他人家都能一天吃两顿,怎地你这小媳妇就要吃三顿?额?你娘家就三顿!不知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吗?她一想那画面就打了个激灵,画美不看。
一筹莫展的周琳在看到爹娘从牛车上搬下来的两袋子小麦时,又是高兴又有些担心,“你们带了家里的粮食来,我大伯娘没说什么吗?”她大伯娘虽然不是什么坏人,但是这么明显的拿家里的共同财产贴外嫁的女儿,她肯定看不过去的。
赵氏看着自家男人把粮食放进仓房,才跟女儿说,“你娘哪是那种做事不周全的人,这两袋子麦子我是按市价给了你爷奶钱的。一路上都用草毡和菜盖着呢,也省得哪个碎嘴的看见到处说闲话。”毕竟时下女儿家外嫁后,还是贴娘家的比较多,要是还要娘家时不时贴补,那就是当闺女的拎不清,当爹娘的脑子进了水。也许是之前十几年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赵氏两口子倒没有这么想过,甚至更看重女儿一些。
把粮食放好后,周爹和赵氏在福生的带领下仔细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新居,这还是他第一次来这边。新房是这里常见的三间泥肧房,墙壁是稻草混了黄泥垒起来的,房顶倒是铺了黑色小瓦,跟邻居的茅草顶的房子一比,立即上了一个档次。周爹点点头,还算像点样子,倒是一旁的福生还是觉得不足,生怕老丈人不满意,不过再怎样也只能等以后攒了钱再重新起一栋砖瓦房了。
房子坐北朝南,进屋就是堂屋,一左一右两个卧房,一间福生两口子住,一间留给将来的孩子住。东边盖了一个仓房,是放些杂物农具,以及屯粮食用的;西边挨着大路的是灶房;茅房在东南角,挨着前面邻居的后墙和东边的墙头,农家的茅房大多都是这样,能省两面墙的材料和功夫。
新居参观完,福生看着老丈人一家平静的脸色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心,赶紧把他们让进堂屋歇着。赵氏却推辞了,搬新家燎锅底是最紧要的事情,还是先把新买的铁锅开了锅,中午才好做饭。居家过日子,吃喝头等大事,锅是必不可少的。生铁锅买回来必须要开锅才能除去锈味,还能在以后使用的时候不易生锈。
早就知道闺女想不到这点,因此赵氏提前就备了一条带着猪皮的肥猪肉来给闺女燎锅底了。虽然很多人家都用砂子除锈,但是赵氏嫌弃用砂子开锅锈味去得不彻底,还不能养锅。
周琳看到自家娘手里的肥猪肉,还以为是送来给自己炼油用的,听了赵氏的话就懵了。她和福生面面相觑,都没想到还有开锅这回事情,她还以为燎锅底只是暖房的一种说法,就是吃吃喝喝的意思,哪想到还真得“燎”。
赵氏看了这不靠谱的两个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幸好她有先见之明,本来也没打算指望他们。周爹搬了几块石头,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把新锅架上,拿稻草引了火,又加了几根柴小火烧了起来。
不明白家里有新砌的灶台,怎么爹娘还在院里烧锅,周琳不耻下问,“娘怎么不在灶屋烧锅啊,莫非是我们的灶台有问题”?福生也慌了,他可是请了村里手艺最好的匠人来搭的啊,不应该啊。
赵氏没有说话,直到铁锅烧黑以后又恢复了原色,她把肥肉条放进锅里,用筷子夹着在锅底由内向外一圈一圈擦着。随意黑色的油滋滋地冒出,锅里也开始冒气狼烟的。周琳和福生对视一眼,都了然了,这要是在屋里,恐怕一屋子都是烟气,冒气狼烟的,熏得够呛。
等到锅里积聚了不少的油以后,赵氏就把油倒到一个大碗里,都是些好东西,就算有铁锈,人不能吃,还能给牲畜吃呢。然后她把肥肉烧焦的那一面切去一层,又放进锅里继续转着圈蹭着。来回几次,直到肥肉用完了,开锅也成功了。
等把另一口小锅也开了锅,蒋家一家子也过来了。看着两口油光锃亮的新锅,陈氏没口子夸道,“亲家这锅开得真是好,我还想这自己来帮孩子弄呢,幸好你弄好了,不然我这回可丢人现眼了。”不过这并不是她的手艺比赵氏差多少,而是她可没舍得用肥猪肉来开锅,人都要吃不上呢,这效果自然也比不上赵氏了。
既然人都来齐了,娘家和婆家人带了菜肉过来,周琳就想着中午吃锅子算了。她到灶房里把头天集上买的大骨头拿出来,拿了洗干净的石头砸裂,加了水放了葱姜调料在在新锅里炖上。不大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引起一院子人都看了过去。
年纪最小的蒋福亮已经蹲在锅前流起了口水,迫不及待地问周琳,“嫂子,你放了什么这么香?中午是不是就吃这个?什么时候能吃啊?”蒋家其他人也不太清楚,莫非是要炖个汤水?那要吃什么菜呢。
赵氏呵呵一笑,解释了起来,“这是二丫在家里的时候捣鼓出来的,说是什么锅子,听人说是府城里人的吃法。不过做起来也简单方便,用大骨头熬了汤,再洗了蔬菜,切了肉片放进去涮一涮就能吃了。要是等下了雪,一家子围着炉子吃锅子就更合适了,吃完浑身都暖洋洋的。”
听了赵氏的话,大家都想尝尝这传说中府城的人吃的新鲜菜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为了能尽快吃上锅子,蒋家人都开始跟着周琳和赵氏一起洗菜,切肉,切萝卜,忙得热火朝天。吴春华还一直打听具体的做法,不知道做些什么打算。
等到周琳说汤好了的时候,望眼欲穿的一群人立马开始往里下东西,七手八脚的下了一锅,周琳赶紧劝住,“别放这么多,一样一样的放,先放菌菇和肉,再放蔬菜粉条。”喊了好几遍才勉强维持住了秩序,可是之前下的一锅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能捞出来了,只能耐心等着。
菇类熟的比较慢,肉片和蔬菜很快就能吃了,这会儿也顾不得长幼老少了,一双双筷子飞快的挥舞,锅里的东西吃完了又放,一锅又一锅,最后每个人都吃了个肚皮滚圆。
“就是有点费东西,不过冬天偶尔吃上一顿也挺好。”陈氏看着洗的那么多菜,还有一捆子粉条,两斤肉都吃得干干净净,有点心疼,虽然味道确实好,要是经常这么吃可吃不起。不过等到冬天里,倒可以抽空一家子围着炉子热热闹闹吃上一次。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隔了一天,蒋大家搬家,撩完锅底做的暖房饭居然也是锅子。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吴春华用砂子开的锅还是别的,周琳觉得这锅子吃着味道总有点怪怪的。吴春华倒是一点也不尴尬,还高兴地很,自觉很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