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爨,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所食。死者相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
关于朱先生家的遭遇,我也不细说了,我只能告诉你们,朱先生家虽然穷,却一直非常和睦,家人彼此依靠,感情很深。那一年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饿病交加而死;初九,正当壮年的大哥去世;四月十二,死去的是大哥的长子;又过了十天,母亲也饿死了。
这一年他十七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一个个在他面前死去,却丝毫无能为力,只有和还活着的人相对痛哭。十几天内,连失四个亲人,对一个半大孩子心灵的摧残不言而喻。我想,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心变成了铁石,对世界的仇恨牢牢地在他心里生了根。大嫂带着剩下的儿女去逃荒了,只剩下他和二哥,连埋葬亲人的坟地都没有。实在没办法,狠狠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谁知刘德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他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了他们一块荒地,这才没让亲人的尸体去喂野狗。
朱元璋:你们说,那大户哪有一个是好心的?那饥荒年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你一个个饿死,家里一样是大鱼大肉。其实半个月前家里断粮的时候,爹去他家借过一回粮,也是给他骂出来的。哪怕他把家里喂狗的粮食给我们,爹娘也不至于饿死。后来,来了放赈的官,我们满心欢喜,以为爹娘有救了,谁料这官偷偷把粮卖给了商人!你说这贪官可不可恨?
张宏杰:这一经历对朱先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此,你没有了家,成了游方和尚,实际上就是乞丐,在大江南北乞讨了三年。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没有了,你的生命中唯一可贵的东西被命运剥夺了,只剩下饥饿、寒冷、冷眼,在你眼里,整个世界和你都是敌对的,他人对你都心怀恶意。在寒冷的冬夜,你仇恨一切穿暖吃饱的人。
卡伦: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都是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虐待中长大的人都有一颗铁石般的心。他们报复起别人来绝不会心慈手软。他们的经历教他们相信,世界就是一个角斗场,适者生存,强者必须消灭弱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情地追求自我利益是最高法则。严酷的事实粉碎了他们身上最后一点诗意,生活告诉他们,弱者只有灭亡一条路,活下去,就必须成为强者,必须去打击、消灭、压制别人。这种人需要与任何软弱的感情做斗争……尼采为这种心理动力提供了极好的例证:他的超人把任何形式的同情都视为第五纵队,“是敌人从内部进行破坏”。他们害怕并且时刻提防心中的柔情,因为这将使他们在这个邪恶的世界中解除武装,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傻瓜,会威胁他们与自己进行的交易。这种人从不指望世界会给他们任何东西,他们深信,如果继续忠于自己的生活观——生活就是战斗,并拒绝传统道德和内心柔情的诱惑,那么他们就能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
因此,他们常常是虐待狂,他们希望奴役他人,玩弄他人的感情,诽谤、羞辱他人,使他人受到挫折。
张宏杰:朱先生的整个后半生的努力都是对早年经历的补偿。桩桩件件都是如此。他在穷困时,无力给父母买坟地、买棺材。即位后,他在家乡修了异常高大、华丽的皇陵。皇陵建筑坚固精良,至今犹存。他的家庭贫穷得无立锥之地,四处搬家,渴望定居而不能。即位后,他非要将首都定在十年九旱的家乡不可,大臣怎么劝阻都不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了九年,后因他事作废。他受尽贫苦,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甚至由于缺少照顾而差点死亡,所以他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保护。他为子孙后代规定了林林总总的规矩,详细到不用他们自己做任何思考的程度。他规定自己的后代不必工作,享受终身福利。结果到明末社会经济情况恶化,无力供应皇族时,这些没有谋生技能的子孙只能去当仆人甚至乞丐。他出身赤贫,属于社会最底层,做了皇帝之后,虽然生活上比较俭朴,但排场上一丝也不能含糊。他特别强调等级尊卑,一旦有谁不注意,越了规矩,处罚非常严厉。
弗洛姆:你们两个人的分析都很精彩,但我想着重指出一点:任何一种精神问题,其起源都是复杂的,一个简单的模型不会说明所有因素。在我看来,朱先生的问题至少还有两个侧面:施虐狂,也就是反社会型人格,以及囤积心向。
从你们的叙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朱先生难以控制他的暴力攻击、侮辱他人的倾向,并且行为中缺乏道德标准,没有羞耻感。他充满强烈的虐待狂冲动,他从使他人遭受不幸与受其统治中获得满足、寻求欢乐,这是反社会型人格的重要特征。造成这种人格障碍的原因应该是早期情感剥夺、社会歧视两大因素。朱先生起义前很长一段半流氓式生活对他的一生也具有很大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
中国的小农社会造成社会心理中的囤积心向,在这一点上,朱先生也有明显表现。有囤积心向的人的特征是重秩序和条理,他们的安全感建立在囤积的节省上。在他们看来,外部世界在威胁、冲破其牢固的阵地,井然有序意味着已控制了外部世界,为了免受被侵犯的危险,就须把一切东西放置、保存在适当的位置上。朱先生为自己的子孙和人民制定了那样多的规定,限制人民自由外出,我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他想把一切固定住。他对人民的活力有一种天然的恐惧。他们那种强迫性的清洁是要摆脱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另一种表现。在自己藩篱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都认为是危险和“不清洁的”。他们通过强制性的洗涤,以消除有威胁性的接触所带来的“污染”。所以,朱先生采取了一定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历代伟大的君主中,只有他对扩张领土没有任何兴趣。相反,他对外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且把“里通外国”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想清除的大臣头上,以此强化人民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威胁,只有远离或者占有他人,才被看作是一种安全。从他这一代开始,中国明显地内向化了。
朱元璋:刚才诸位先生说了那么多,我大略听懂了。先生们都是好意,为了我的病。可是有些话,说得我心里不服。譬如说我虐待狂,说我无德。我的确是嗜杀,但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身为一国之君,过于仁柔,如何驱除强暴,护助弱小?我正是为了维持天下道德。弗先生说我杀人时快乐,凭天发誓,我从没有过,我只是生气啊!
弗洛姆:这涉及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文饰作用。朱先生的话我可以理解。受到基本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有施虐倾向,所以人们会在心理上抑制这种“不道德”的冲动。然而,弗洛伊德已经揭示,受到抑制的冲动依然会发生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是隐蔽的,行为者自己往往还蒙在鼓里,不知道究竟干了些什么。虐待狂患者就不会察觉到他的虐待狂,很有可能还满以为他统治他人是出于对其关心,让他们获得最佳利益,他这样做是出于强烈的责任感。
张宏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不得不结束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给朱先生什么样的帮助呢?就我所知,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卡伦:通常心理分析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早期经历形成的,我们通过帮助患者回忆和分析自己的经验,可以部分达到心理矫治的目的。然而,在这个病例里,我们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文化障碍。事实上,坦率地说,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在我看来就是心理症状的表现。例如刚刚弗洛姆所说的囤积心向问题。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静态的,这必然导致囤积心向。而且在中国文化中,互不信任是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到朱先生时代的中国去旅行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个城镇都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筑了坚固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是中国人猜疑心理的极好象征。朱先生屠杀大臣,何尝不是“斩草除根”这一古训的忠实体现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朱先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这个民族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朱先生个人,对整个民族心理疾病的恶化又起了很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解决的办法还应该是中国式的,那就是相信时间,时间和耐心能给我们以最大帮助。
张宏杰:对朱先生个人,我们能有什么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弗洛姆: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和diazepam(安定)显然是最有效的办法,它们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狂躁和焦虑症状。另外,我们还建议朱先生多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忘掉这个帝国,让太孙接管政务。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我和卡伦甚至可以到宫中去和您住在一起,一直为您服务。为了科学,我们宁可冒这个险。可惜这只是个富于刺激的设想,据我所知,起码今生您不会接受这个建议。
[1]《明朝小史》,卷一。
[2]《草木子》,卷四。
第五章
正德:不愿做皇帝的人
一
二十七岁那一年,皇帝再也憋不住了。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到边疆走一趟,感受一下蒙古大漠的风霜,看一看传说中骁勇无敌的蒙古骑兵。
那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也就是说,他大权在握、乾纲独断已经十三年了。可是在自己的帝国之内遛个弯儿,似乎仍然是不可能的任务:祖制规定,没有战争、送葬、祭陵等重大事件,皇帝不得出京。如果必须出京,则必先聚会群臣,颁发诏书,明告天下。可是,这样的诏书一下,朝廷马上就得开锅,反对的折子一个时辰之内就会把他的书桌淹没。在那些蝎蝎蜇蜇老婆汉像的文官想象中,通往宣府的路上步步都是危险:骑马摔了,被塞外的风吹感冒了,遇到土匪了,水土不服病了,路上突然窜出个野兽把皇帝吓着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个责任。他们会引用n个圣人的话,告诫他“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告诉他“皇帝者,天下安危之所系也,一举一动,当千虑万虑,至慎至当”……一想到这些,他就脑仁疼。
为了出关,皇帝煞费苦心。八月初一这天清晨,皇帝换上了一件事先淘弄来的衣领已经磨破的蓝色半旧长衫,带着十来个同样市民打扮的太监,混在百姓中,骑马溜出了德胜门。史书记载,有生以来头一次出京城的皇帝如同出了笼的鸟,看什么都新鲜,一路游山玩水,在马背上颠簸了六天,才遥遥望见居庸关。这是通向蒙古草原的必经之路。可是打头的探路太监纵马来到关前一看,心已经凉了半截:崇山峻岭之间的这座雄关关门紧闭,关上甲兵林立,剑戟鲜明。关门之下,满脸书生气的守关御史张钦怀抱一把利剑,端坐在正中。很显然,皇帝出京的消息早已传到这里。探路太监索性拿出平日在京城摆惯的凌人盛气,来到张钦面前,高声宣布:“皇帝巡视宣府,着张钦开关迎接!”
白面书生张钦纹丝不动。他很清楚皇帝微服出京是违祖制的行为。制止这种荒诞不经的行为,是一个御史的基本责任。他板着脸对探路太监说:“你应该懂得规矩。皇帝出巡这样的大事,必然诏告天下,按照祖制,先修御道,再修行宫,然后带着全副銮驾,按照规矩一站站前行。因此,想要出关,请拿出经内阁发下的盖有两宫御宝的诏书来!如今你们青衣小帽,轻骑潜行,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冒充皇上,或者违祖制而出。不论真相如何,我万死不敢奉诏!”
太监还想说什么,张钦抽出宝剑:“再多说,我就杀了你!”
太监吓得浑身一抖,拨转马头,飞驰而去。
听了太监的汇报,皇帝也无可奈何。他有心硬闯过去,不过身边这十来个人显然不是守关官兵的对手。没有办法,他只好顺路折返到昌平的御马房玩了一天,第二天闷闷不乐地起驾返程。
这不过是登基十二年来与文官的连绵斗争中一次小小的失败,对于这种挫折,他早已经习惯了。
二
他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代皇帝。本来,他也应该是大明王朝最有福气、最安闲快乐的皇帝。
上天给他铺设的是笔直宽阔的人生之路。大明弘治四年(1491年),他作为大明王朝开国一百二十三年来身份最为贵重的孩子降生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交泰殿。之所以说“最为贵重”,是因为如下六种原因:第一,他是皇子;第二,他是皇长子;第三,他是皇后亲生的嫡长子;第四,他在皇帝成婚五年后才在全国臣民的苦苦盼望中迟迟出生;第五,由于后来唯一的弟弟夭折,他成了皇帝的独生子;第六,大明开国一百二十三年来,由于种种阴差阳错,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能兼嫡子和长子身份于一身。也就是说,他们或是皇后所生,却不是皇帝的长子;或者是长子,却是“庶出”。这对最重宗族礼法的大明皇室来说一直是一个遗憾。因此,如果他能顺利长大,继承大统,那将是王朝开辟以来第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登上皇位的人。这对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似乎是为了突出他命运的这种与众不同,上天为他选择的降生时刻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八字算法,他出生于申时、酉日、戌月、亥年,“申、酉、戌、亥”恰是地支的顺序。这种命相在八字中叫“贯如联珠”,属于绝对大富大贵的极品星相。巧合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星相也是这样的“贯如联珠”。
更何况这个皇子长得“粹质如玉,神采焕发”,十分漂亮。史书记载,他一生下就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经常啼哭,而是十分爱笑。只要谁一逗,那双乌黑的眼珠就滴溜溜转动,反应比普通孩子要迅捷得多。
出生仅仅五个多月,皇帝即颁发圣旨,封这个还不会爬的婴儿为皇太子。这在大明王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皇帝给这个皇子起名为“厚照”,并且解释这个“照”字的含义说:“四海虽大,人民虽众,无不在此子照临之下。朕之江山,永为得人。”(《明武宗实录》)饱读经史的大臣由衷地相信,这个孩子将成为大明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幸福的皇帝。因为经过列祖列宗的九世经营,大明王朝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平稳期,外无边患、内无灾荒,并且,经过一百多年运转,大明帝国的政治车轮磨合得恰到好处。这个婴儿未来的命运就是做一个四平八稳的太平天子。
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切情节还都按上天的布置顺利进行。这一年,弘治皇帝突然去世,太子顺利登基。虽然十四岁就要承担皇帝这项工作稍小了些,但是正是这个年龄使他绕过了专制政治中通常会出现的父子猜忌、宫廷斗争,避免了封建政治中太子接班路上通常会经历的坎坎坷坷,因此,这其实是新君的运气。人们期待着有着特殊“八字”的正德皇帝会把他的运气贯注到国运当中,给万民带来一个安定和富庶的时代。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情从此出现了偏差,而且越来越离谱。
首先是人们发现十四岁的新君不爱在大内居住,隔三岔五就要到南苑去放鹰走马,行围打猎。
还没等大臣上书劝谏,新皇帝又爆出“单骑轻出宫禁”的大新闻,也就是说他单人匹马、龙衣黄袍出宫遛弯儿,弄得举国哗然。人们都知道,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须谨守祖制,这种不带随扈、轻易外出的行为绝对是祖制所不许的。
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皇帝干脆搬出了大内,在太液池边盖了一座豹房,离群索居,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皇帝应该居住的乾清宫。
正德九年(1514年),人们在北京的红灯区内的一处戏院发现了微服的皇帝,并且听说皇帝经常微服出宫,来此听戏。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皇帝微服出行的第一次。
这不,到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皇帝又闹了这场私自出京的特大新闻,震惊全国。
继位十二年来,这个皇帝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坐不了金銮殿、住不惯紫禁城,似乎皇宫大内里头有什么让他坐立不安的邪祟鬼怪似的。这十二年间,他一次次往外跑,而且越跑圈越大。这个最初被臣民寄予厚望的新君,现在已经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实在搞不懂:这个皇帝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放着人间最辉煌壮丽的宫殿不住,非得搬到海子边上一个局促小院不可?为什么放着万乘之尊不享,非要一个人单骑独马、独来独往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帝一顿饭九十九道大菜不吃,非要跑到街上吃大排档里的鸡毛小菜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家乐队的丝竹之声不听,非要听戏园子里的低俗小戏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家园林的清幽景色不游,非要到长城以外的荒凉大漠去顶风冒雪不可?莫非他撞了魔?
三
离北京越近,皇帝的心绪就越低落。他像一个逃学归来的孩子,不得不再次回到课桌和书本旁边。他强忍着不耐烦,一言不发地接受着出城迎接圣驾的大臣一拨拨行礼。“人臣不可一日无君”,见到皇帝平安归来,这些大臣如同孩子见到父母(成年孩子找到了走丢了的父母),女子找回情郎(一个过于花心的情郎),一个个满脸欣喜、如释重负。如果依着他,直接从德胜门进神武门,只需片刻工夫他就可以回到公廨。可是这些满怀欢喜迎接圣上归来的大臣已经按礼制把卤簿大驾准备好了。没办法,他只好下了马,登上御辇,在四百一十七人组成的庞大仪卫队伍的护送下,绕道正阳门,进入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中右门、后右门、乾清门……一重重大屋顶迢递而来,一层层,沉甸甸地经过他的头。皇帝露出惯常的忍耐表情,如同泥塑木雕一般,任由他们抬着游街似的游完了规定的路程,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到豹房公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者说狂想。如果你问皇帝的梦想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不当皇帝!
皇帝是天下最幸福的职业,这是天下流传最广的谬误之一。如果反过来说,也许离事实更近一些。十二年来,他一直忍受着这个职业。在他看来,太和殿那个宽大的紫檀木宝座,简直就是一副特殊的刑具。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爨,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所食。死者相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矣。
关于朱先生家的遭遇,我也不细说了,我只能告诉你们,朱先生家虽然穷,却一直非常和睦,家人彼此依靠,感情很深。那一年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饿病交加而死;初九,正当壮年的大哥去世;四月十二,死去的是大哥的长子;又过了十天,母亲也饿死了。
这一年他十七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一个个在他面前死去,却丝毫无能为力,只有和还活着的人相对痛哭。十几天内,连失四个亲人,对一个半大孩子心灵的摧残不言而喻。我想,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心变成了铁石,对世界的仇恨牢牢地在他心里生了根。大嫂带着剩下的儿女去逃荒了,只剩下他和二哥,连埋葬亲人的坟地都没有。实在没办法,狠狠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谁知刘德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他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看不过眼,给了他们一块荒地,这才没让亲人的尸体去喂野狗。
朱元璋:你们说,那大户哪有一个是好心的?那饥荒年月,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你一个个饿死,家里一样是大鱼大肉。其实半个月前家里断粮的时候,爹去他家借过一回粮,也是给他骂出来的。哪怕他把家里喂狗的粮食给我们,爹娘也不至于饿死。后来,来了放赈的官,我们满心欢喜,以为爹娘有救了,谁料这官偷偷把粮卖给了商人!你说这贪官可不可恨?
张宏杰:这一经历对朱先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此,你没有了家,成了游方和尚,实际上就是乞丐,在大江南北乞讨了三年。家庭中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没有了,你的生命中唯一可贵的东西被命运剥夺了,只剩下饥饿、寒冷、冷眼,在你眼里,整个世界和你都是敌对的,他人对你都心怀恶意。在寒冷的冬夜,你仇恨一切穿暖吃饱的人。
卡伦:在冬季里能活下来的树木都是有角质层保护的针叶,在虐待中长大的人都有一颗铁石般的心。他们报复起别人来绝不会心慈手软。他们的经历教他们相信,世界就是一个角斗场,适者生存,强者必须消灭弱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情地追求自我利益是最高法则。严酷的事实粉碎了他们身上最后一点诗意,生活告诉他们,弱者只有灭亡一条路,活下去,就必须成为强者,必须去打击、消灭、压制别人。这种人需要与任何软弱的感情做斗争……尼采为这种心理动力提供了极好的例证:他的超人把任何形式的同情都视为第五纵队,“是敌人从内部进行破坏”。他们害怕并且时刻提防心中的柔情,因为这将使他们在这个邪恶的世界中解除武装,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傻瓜,会威胁他们与自己进行的交易。这种人从不指望世界会给他们任何东西,他们深信,如果继续忠于自己的生活观——生活就是战斗,并拒绝传统道德和内心柔情的诱惑,那么他们就能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
因此,他们常常是虐待狂,他们希望奴役他人,玩弄他人的感情,诽谤、羞辱他人,使他人受到挫折。
张宏杰:朱先生的整个后半生的努力都是对早年经历的补偿。桩桩件件都是如此。他在穷困时,无力给父母买坟地、买棺材。即位后,他在家乡修了异常高大、华丽的皇陵。皇陵建筑坚固精良,至今犹存。他的家庭贫穷得无立锥之地,四处搬家,渴望定居而不能。即位后,他非要将首都定在十年九旱的家乡不可,大臣怎么劝阻都不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了九年,后因他事作废。他受尽贫苦,从小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甚至由于缺少照顾而差点死亡,所以他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保护。他为子孙后代规定了林林总总的规矩,详细到不用他们自己做任何思考的程度。他规定自己的后代不必工作,享受终身福利。结果到明末社会经济情况恶化,无力供应皇族时,这些没有谋生技能的子孙只能去当仆人甚至乞丐。他出身赤贫,属于社会最底层,做了皇帝之后,虽然生活上比较俭朴,但排场上一丝也不能含糊。他特别强调等级尊卑,一旦有谁不注意,越了规矩,处罚非常严厉。
弗洛姆:你们两个人的分析都很精彩,但我想着重指出一点:任何一种精神问题,其起源都是复杂的,一个简单的模型不会说明所有因素。在我看来,朱先生的问题至少还有两个侧面:施虐狂,也就是反社会型人格,以及囤积心向。
从你们的叙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朱先生难以控制他的暴力攻击、侮辱他人的倾向,并且行为中缺乏道德标准,没有羞耻感。他充满强烈的虐待狂冲动,他从使他人遭受不幸与受其统治中获得满足、寻求欢乐,这是反社会型人格的重要特征。造成这种人格障碍的原因应该是早期情感剥夺、社会歧视两大因素。朱先生起义前很长一段半流氓式生活对他的一生也具有很大影响,这一点不容忽视。
中国的小农社会造成社会心理中的囤积心向,在这一点上,朱先生也有明显表现。有囤积心向的人的特征是重秩序和条理,他们的安全感建立在囤积的节省上。在他们看来,外部世界在威胁、冲破其牢固的阵地,井然有序意味着已控制了外部世界,为了免受被侵犯的危险,就须把一切东西放置、保存在适当的位置上。朱先生为自己的子孙和人民制定了那样多的规定,限制人民自由外出,我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他想把一切固定住。他对人民的活力有一种天然的恐惧。他们那种强迫性的清洁是要摆脱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另一种表现。在自己藩篱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都认为是危险和“不清洁的”。他们通过强制性的洗涤,以消除有威胁性的接触所带来的“污染”。所以,朱先生采取了一定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历代伟大的君主中,只有他对扩张领土没有任何兴趣。相反,他对外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且把“里通外国”这样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想清除的大臣头上,以此强化人民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被视为一种威胁,只有远离或者占有他人,才被看作是一种安全。从他这一代开始,中国明显地内向化了。
朱元璋:刚才诸位先生说了那么多,我大略听懂了。先生们都是好意,为了我的病。可是有些话,说得我心里不服。譬如说我虐待狂,说我无德。我的确是嗜杀,但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身为一国之君,过于仁柔,如何驱除强暴,护助弱小?我正是为了维持天下道德。弗先生说我杀人时快乐,凭天发誓,我从没有过,我只是生气啊!
弗洛姆:这涉及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文饰作用。朱先生的话我可以理解。受到基本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有施虐倾向,所以人们会在心理上抑制这种“不道德”的冲动。然而,弗洛伊德已经揭示,受到抑制的冲动依然会发生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是隐蔽的,行为者自己往往还蒙在鼓里,不知道究竟干了些什么。虐待狂患者就不会察觉到他的虐待狂,很有可能还满以为他统治他人是出于对其关心,让他们获得最佳利益,他这样做是出于强烈的责任感。
张宏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不得不结束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给朱先生什么样的帮助呢?就我所知,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卡伦:通常心理分析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是早期经历形成的,我们通过帮助患者回忆和分析自己的经验,可以部分达到心理矫治的目的。然而,在这个病例里,我们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文化障碍。事实上,坦率地说,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在我看来就是心理症状的表现。例如刚刚弗洛姆所说的囤积心向问题。中国人的世界观是静态的,这必然导致囤积心向。而且在中国文化中,互不信任是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到朱先生时代的中国去旅行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个城镇都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筑了坚固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是中国人猜疑心理的极好象征。朱先生屠杀大臣,何尝不是“斩草除根”这一古训的忠实体现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朱先生的心理问题,就是这个民族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朱先生个人,对整个民族心理疾病的恶化又起了很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解决的办法还应该是中国式的,那就是相信时间,时间和耐心能给我们以最大帮助。
张宏杰:对朱先生个人,我们能有什么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弗洛姆: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和diazepam(安定)显然是最有效的办法,它们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狂躁和焦虑症状。另外,我们还建议朱先生多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户外活动。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忘掉这个帝国,让太孙接管政务。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我和卡伦甚至可以到宫中去和您住在一起,一直为您服务。为了科学,我们宁可冒这个险。可惜这只是个富于刺激的设想,据我所知,起码今生您不会接受这个建议。
[1]《明朝小史》,卷一。
[2]《草木子》,卷四。
第五章
正德:不愿做皇帝的人
一
二十七岁那一年,皇帝再也憋不住了。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到边疆走一趟,感受一下蒙古大漠的风霜,看一看传说中骁勇无敌的蒙古骑兵。
那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也就是说,他大权在握、乾纲独断已经十三年了。可是在自己的帝国之内遛个弯儿,似乎仍然是不可能的任务:祖制规定,没有战争、送葬、祭陵等重大事件,皇帝不得出京。如果必须出京,则必先聚会群臣,颁发诏书,明告天下。可是,这样的诏书一下,朝廷马上就得开锅,反对的折子一个时辰之内就会把他的书桌淹没。在那些蝎蝎蜇蜇老婆汉像的文官想象中,通往宣府的路上步步都是危险:骑马摔了,被塞外的风吹感冒了,遇到土匪了,水土不服病了,路上突然窜出个野兽把皇帝吓着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个责任。他们会引用n个圣人的话,告诫他“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告诉他“皇帝者,天下安危之所系也,一举一动,当千虑万虑,至慎至当”……一想到这些,他就脑仁疼。
为了出关,皇帝煞费苦心。八月初一这天清晨,皇帝换上了一件事先淘弄来的衣领已经磨破的蓝色半旧长衫,带着十来个同样市民打扮的太监,混在百姓中,骑马溜出了德胜门。史书记载,有生以来头一次出京城的皇帝如同出了笼的鸟,看什么都新鲜,一路游山玩水,在马背上颠簸了六天,才遥遥望见居庸关。这是通向蒙古草原的必经之路。可是打头的探路太监纵马来到关前一看,心已经凉了半截:崇山峻岭之间的这座雄关关门紧闭,关上甲兵林立,剑戟鲜明。关门之下,满脸书生气的守关御史张钦怀抱一把利剑,端坐在正中。很显然,皇帝出京的消息早已传到这里。探路太监索性拿出平日在京城摆惯的凌人盛气,来到张钦面前,高声宣布:“皇帝巡视宣府,着张钦开关迎接!”
白面书生张钦纹丝不动。他很清楚皇帝微服出京是违祖制的行为。制止这种荒诞不经的行为,是一个御史的基本责任。他板着脸对探路太监说:“你应该懂得规矩。皇帝出巡这样的大事,必然诏告天下,按照祖制,先修御道,再修行宫,然后带着全副銮驾,按照规矩一站站前行。因此,想要出关,请拿出经内阁发下的盖有两宫御宝的诏书来!如今你们青衣小帽,轻骑潜行,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冒充皇上,或者违祖制而出。不论真相如何,我万死不敢奉诏!”
太监还想说什么,张钦抽出宝剑:“再多说,我就杀了你!”
太监吓得浑身一抖,拨转马头,飞驰而去。
听了太监的汇报,皇帝也无可奈何。他有心硬闯过去,不过身边这十来个人显然不是守关官兵的对手。没有办法,他只好顺路折返到昌平的御马房玩了一天,第二天闷闷不乐地起驾返程。
这不过是登基十二年来与文官的连绵斗争中一次小小的失败,对于这种挫折,他早已经习惯了。
二
他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代皇帝。本来,他也应该是大明王朝最有福气、最安闲快乐的皇帝。
上天给他铺设的是笔直宽阔的人生之路。大明弘治四年(1491年),他作为大明王朝开国一百二十三年来身份最为贵重的孩子降生于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交泰殿。之所以说“最为贵重”,是因为如下六种原因:第一,他是皇子;第二,他是皇长子;第三,他是皇后亲生的嫡长子;第四,他在皇帝成婚五年后才在全国臣民的苦苦盼望中迟迟出生;第五,由于后来唯一的弟弟夭折,他成了皇帝的独生子;第六,大明开国一百二十三年来,由于种种阴差阳错,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能兼嫡子和长子身份于一身。也就是说,他们或是皇后所生,却不是皇帝的长子;或者是长子,却是“庶出”。这对最重宗族礼法的大明皇室来说一直是一个遗憾。因此,如果他能顺利长大,继承大统,那将是王朝开辟以来第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登上皇位的人。这对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似乎是为了突出他命运的这种与众不同,上天为他选择的降生时刻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八字算法,他出生于申时、酉日、戌月、亥年,“申、酉、戌、亥”恰是地支的顺序。这种命相在八字中叫“贯如联珠”,属于绝对大富大贵的极品星相。巧合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星相也是这样的“贯如联珠”。
更何况这个皇子长得“粹质如玉,神采焕发”,十分漂亮。史书记载,他一生下就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经常啼哭,而是十分爱笑。只要谁一逗,那双乌黑的眼珠就滴溜溜转动,反应比普通孩子要迅捷得多。
出生仅仅五个多月,皇帝即颁发圣旨,封这个还不会爬的婴儿为皇太子。这在大明王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皇帝给这个皇子起名为“厚照”,并且解释这个“照”字的含义说:“四海虽大,人民虽众,无不在此子照临之下。朕之江山,永为得人。”(《明武宗实录》)饱读经史的大臣由衷地相信,这个孩子将成为大明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幸福的皇帝。因为经过列祖列宗的九世经营,大明王朝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平稳期,外无边患、内无灾荒,并且,经过一百多年运转,大明帝国的政治车轮磨合得恰到好处。这个婴儿未来的命运就是做一个四平八稳的太平天子。
直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切情节还都按上天的布置顺利进行。这一年,弘治皇帝突然去世,太子顺利登基。虽然十四岁就要承担皇帝这项工作稍小了些,但是正是这个年龄使他绕过了专制政治中通常会出现的父子猜忌、宫廷斗争,避免了封建政治中太子接班路上通常会经历的坎坎坷坷,因此,这其实是新君的运气。人们期待着有着特殊“八字”的正德皇帝会把他的运气贯注到国运当中,给万民带来一个安定和富庶的时代。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情从此出现了偏差,而且越来越离谱。
首先是人们发现十四岁的新君不爱在大内居住,隔三岔五就要到南苑去放鹰走马,行围打猎。
还没等大臣上书劝谏,新皇帝又爆出“单骑轻出宫禁”的大新闻,也就是说他单人匹马、龙衣黄袍出宫遛弯儿,弄得举国哗然。人们都知道,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须谨守祖制,这种不带随扈、轻易外出的行为绝对是祖制所不许的。
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皇帝干脆搬出了大内,在太液池边盖了一座豹房,离群索居,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皇帝应该居住的乾清宫。
正德九年(1514年),人们在北京的红灯区内的一处戏院发现了微服的皇帝,并且听说皇帝经常微服出宫,来此听戏。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皇帝微服出行的第一次。
这不,到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皇帝又闹了这场私自出京的特大新闻,震惊全国。
继位十二年来,这个皇帝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坐不了金銮殿、住不惯紫禁城,似乎皇宫大内里头有什么让他坐立不安的邪祟鬼怪似的。这十二年间,他一次次往外跑,而且越跑圈越大。这个最初被臣民寄予厚望的新君,现在已经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实在搞不懂:这个皇帝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放着人间最辉煌壮丽的宫殿不住,非得搬到海子边上一个局促小院不可?为什么放着万乘之尊不享,非要一个人单骑独马、独来独往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帝一顿饭九十九道大菜不吃,非要跑到街上吃大排档里的鸡毛小菜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家乐队的丝竹之声不听,非要听戏园子里的低俗小戏不可?为什么放着皇家园林的清幽景色不游,非要到长城以外的荒凉大漠去顶风冒雪不可?莫非他撞了魔?
三
离北京越近,皇帝的心绪就越低落。他像一个逃学归来的孩子,不得不再次回到课桌和书本旁边。他强忍着不耐烦,一言不发地接受着出城迎接圣驾的大臣一拨拨行礼。“人臣不可一日无君”,见到皇帝平安归来,这些大臣如同孩子见到父母(成年孩子找到了走丢了的父母),女子找回情郎(一个过于花心的情郎),一个个满脸欣喜、如释重负。如果依着他,直接从德胜门进神武门,只需片刻工夫他就可以回到公廨。可是这些满怀欢喜迎接圣上归来的大臣已经按礼制把卤簿大驾准备好了。没办法,他只好下了马,登上御辇,在四百一十七人组成的庞大仪卫队伍的护送下,绕道正阳门,进入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中右门、后右门、乾清门……一重重大屋顶迢递而来,一层层,沉甸甸地经过他的头。皇帝露出惯常的忍耐表情,如同泥塑木雕一般,任由他们抬着游街似的游完了规定的路程,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才回到豹房公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者说狂想。如果你问皇帝的梦想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不当皇帝!
皇帝是天下最幸福的职业,这是天下流传最广的谬误之一。如果反过来说,也许离事实更近一些。十二年来,他一直忍受着这个职业。在他看来,太和殿那个宽大的紫檀木宝座,简直就是一副特殊的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