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王阳明心学智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所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太愿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借机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李白正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又听了老婆婆的这番话,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笃行,即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汇,却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即使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冯友兰大师才在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个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发展下去时,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便是退缩与放弃,成功就此夭折。如果在面对诸多阻挠与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往往能迎来期望中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令人扼腕叹息。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便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正视自己的弱点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认为,在白天学习时,如果感觉自己被外界繁乱打扰,就学习静坐;如果觉得自己懒于看书,就去看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一词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本是指医生针对病症用药,后用来比喻人们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行为。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却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多久,病就全好了。
华佗能够区分病情,对症下药,因而能很快治好病人的病。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对关键,抓住问题的“症结”。在生活中遭遇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认真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策,就能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一位幼儿园老师每个月都被评为优秀员工,许多同事向她请教和孩子相处的技巧。她只说了四个字——对症下药。
同事不解,这位老师解释道:“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比如,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一定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如果孩子是因为担心、害怕,我一般会以轻松的口气告诉他不用着急,并用科学知识为他释疑,缓解他的不良情绪。比如,孩子做噩梦了,我便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噩梦,这并不丢脸,做噩梦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玩得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们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梦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没关系,因为它不是真的。有时候,我还会以感同身受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担心,如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害怕,后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己解决的,等等。
如果孩子是无理取闹,我一般是冷处理,放任他自我宣泄,并且不屈服于他的哭闹(不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我还会告诉他:‘生气会使人变丑、变老哦!’这样,孩子往往会因为自讨无趣而接受我的合理建议。
如果孩子是因为生病等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绪,我则会比较宽容,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告,并尽量满足他一些要求,还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和游戏引导他,使他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尽快抽离出来。”
看似同样的事或表面现象,其实蕴藏着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如果人们忽视那些细微的差别,笼统地对待问题,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也就无法对症下药,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环节,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办事情、做工作应从关键处下手,尽量避免过程烦琐,更不要面面俱到。正如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吴甘霖博士说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对症下药”。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有弟子问王阳明道:“孟子主张‘巧、力、圣、智’的说法,朱熹先生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这样说对吗?”
王阳明回答说:“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个人不仅有‘力’,而且还有‘巧’,‘巧’与‘力’实际上并非两回事,‘力’中要有‘巧’。有‘力’却无‘巧’,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如果用射箭作比喻,他们三个人里,一个能够步行射箭,一个能够骑马射箭,一个能够远程射箭。只要他们都能射到靶子那里,便都能叫作有力;只要能正中靶心,便都能叫作巧。但是,步行射箭的不能够骑马射箭,骑马射箭的又不能远程射箭,他们三个各有所长,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则是身皆三长,然而,孔子的‘和’最多也只能达到柳下惠的水平,而‘清’最多能够达到伯夷的水平,‘任’也最多只能达到伊尹的水平,未曾再添加什么了。如果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他们的力加在一起反倒能超过孔子了。巧、力只是为了阐明圣、智的含义,如果认识到了圣、智的本体,自然就能够了然于心。”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夜深才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远大于苦干的奥妙,总能找到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让自己获得成功。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格获得的第一桶金,就和他做事善于巧干有关。
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丹尼尔·洛维格不甘心过平凡穷苦的生活,他想要赚很多的钱,让自己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在他看来,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经过多番思考后,洛维格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借贷方法:他将自己的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重新修理改装后,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的各大银行申请贷款,理由是——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每月可收到固定的租金,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许多银行听了洛维格的想法,都觉得既无信用可言,又荒唐可笑。但大通银行的总裁却不那么认为。他想:洛维格一文不名,也许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拿着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钱,这自然十分稳妥。
洛维格终于贷到了第一笔款,然后买下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把它改装成油轮,租给了石油公司。然后又利用这艘船做抵押,借了另一笔款,再买了一艘船。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年,每当一笔贷款付清后,他就成了这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走,而是进了自己的腰包。
就是凭借这样巧妙的借贷方法,洛维格赚得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也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业旅程。
生活中,会苦干,更要会巧干。会巧干的人,不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总会努力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荆棘丛生;会巧干的人与众不同,而且并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的人从不循规蹈矩,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去干老的工作;会巧干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总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如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总之,会巧干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平庸的东西或陈腐的东西;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固有答案;并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感到其乐无穷,因此,他们往往能够避免王阳明所说的“有力却无巧,只是白费力气”的做事误区。
,让这些信息一次次地刺激潜意识,以便把知识提炼、消化,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在拥有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后,人们就能避免浅尝辄止的毛病,学会深入地了解事物,即儒家所说的“笃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坚持到底的做事精神。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在众人的赞赏声中,年幼的李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太愿下苦功学习。
李白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不思进取,很是担忧,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希望他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然而,李白一点也没有改变。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想看看李白有没有进步,就考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自恃其才进行解说,却解说得乱七八糟。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说去练书法,就借机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叹息不已。
李白正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一下把他吸引住了,他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又听了老婆婆的这番话,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作为天资聪颖的一代大诗人,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普通人,要想取得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笃行,即坚持,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汇,却也是一个鲜有人达到的标准。国学大师冯友兰曾说:“我们在一生中,所想做的事不一定都能成功,而尤其是新兴的事业,那更没有把握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即使遇到失败,千万不要灰心,仍然要继续做下去。”也正是秉持着这份坚持,冯友兰大师才在哲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一个决定,总是很容易,但当事情发展下去时,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没有时间、外界干扰、条件不允许……分歧也在此产生。很多人开始动摇,开始心存疑惑:我真的能做完这件事吗?接着,开始气馁、灰心丧气,随后便是退缩与放弃,成功就此夭折。如果在面对诸多阻挠与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往往能迎来期望中的成功。
很多时候,成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千万人的失败,都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还差一步,便终止不做了。”这样的失败,无疑令人扼腕叹息。其实,我们与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便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正视自己的弱点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认为,在白天学习时,如果感觉自己被外界繁乱打扰,就学习静坐;如果觉得自己懒于看书,就去看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一词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本是指医生针对病症用药,后用来比喻人们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行为。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却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多久,病就全好了。
华佗能够区分病情,对症下药,因而能很快治好病人的病。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对关键,抓住问题的“症结”。在生活中遭遇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问题,认真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策,就能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一位幼儿园老师每个月都被评为优秀员工,许多同事向她请教和孩子相处的技巧。她只说了四个字——对症下药。
同事不解,这位老师解释道:“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比如,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一定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如果孩子是因为担心、害怕,我一般会以轻松的口气告诉他不用着急,并用科学知识为他释疑,缓解他的不良情绪。比如,孩子做噩梦了,我便告诉他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噩梦,这并不丢脸,做噩梦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玩得太累或者睡姿不好造成的,只要我们注意就可以避免,而且噩梦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很可怕也没关系,因为它不是真的。有时候,我还会以感同身受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担心,如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担心和害怕,后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自己解决的,等等。
如果孩子是无理取闹,我一般是冷处理,放任他自我宣泄,并且不屈服于他的哭闹(不答应他的不合理要求),我还会告诉他:‘生气会使人变丑、变老哦!’这样,孩子往往会因为自讨无趣而接受我的合理建议。
如果孩子是因为生病等或碰到挫折有一些小小的情绪,我则会比较宽容,给予耐心的安慰和劝告,并尽量满足他一些要求,还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和游戏引导他,使他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尽快抽离出来。”
看似同样的事或表面现象,其实蕴藏着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如果人们忽视那些细微的差别,笼统地对待问题,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也就无法对症下药,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处理生活问题,都要讲究方法。只有抓住关键环节,切中问题的要害,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事半功倍。办事情、做工作应从关键处下手,尽量避免过程烦琐,更不要面面俱到。正如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吴甘霖博士说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对症下药”。
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问:“孟子‘巧、力、圣、智’之说,朱子云:‘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俱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孔子则三者皆长。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极,清只到得伯夷而极,任只到得伊尹而极,何曾加得些子。若谓‘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则其力反过孔子了。巧、力只是发明圣、知之义,若识得圣,知本体是何物,便自了然。”
有弟子问王阳明道:“孟子主张‘巧、力、圣、智’的说法,朱熹先生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这样说对吗?”
王阳明回答说:“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个人不仅有‘力’,而且还有‘巧’,‘巧’与‘力’实际上并非两回事,‘力’中要有‘巧’。有‘力’却无‘巧’,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如果用射箭作比喻,他们三个人里,一个能够步行射箭,一个能够骑马射箭,一个能够远程射箭。只要他们都能射到靶子那里,便都能叫作有力;只要能正中靶心,便都能叫作巧。但是,步行射箭的不能够骑马射箭,骑马射箭的又不能远程射箭,他们三个各有所长,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则是身皆三长,然而,孔子的‘和’最多也只能达到柳下惠的水平,而‘清’最多能够达到伯夷的水平,‘任’也最多只能达到伊尹的水平,未曾再添加什么了。如果说‘三子力有余而巧不足’,那他们的力加在一起反倒能超过孔子了。巧、力只是为了阐明圣、智的含义,如果认识到了圣、智的本体,自然就能够了然于心。”
生活中,有人日出而作,夜深才息,一天甚至埋头苦干十一二个小时,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生平庸,碌碌无为。有人却深谙巧干远大于苦干的奥妙,总能找到更简单、更轻松、更快捷的方法,让自己获得成功。
美国船王丹尼尔·洛维格获得的第一桶金,就和他做事善于巧干有关。
出身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丹尼尔·洛维格不甘心过平凡穷苦的生活,他想要赚很多的钱,让自己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在他看来,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经过多番思考后,洛维格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借贷方法:他将自己的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重新修理改装后,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的各大银行申请贷款,理由是——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每月可收到固定的租金,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许多银行听了洛维格的想法,都觉得既无信用可言,又荒唐可笑。但大通银行的总裁却不那么认为。他想:洛维格一文不名,也许没有什么信用可言,但是那家石油公司的信用却是可靠的。拿着他的租契去石油公司按月收钱,这自然十分稳妥。
洛维格终于贷到了第一笔款,然后买下了他所要的旧货轮,把它改装成油轮,租给了石油公司。然后又利用这艘船做抵押,借了另一笔款,再买了一艘船。这种情形持续了几年,每当一笔贷款付清后,他就成了这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走,而是进了自己的腰包。
就是凭借这样巧妙的借贷方法,洛维格赚得了他事业的第一桶金,也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业旅程。
生活中,会苦干,更要会巧干。会巧干的人,不一味走别人走过的路,总会努力开辟一条新途径,寻找新的机遇,尽管路上荆棘丛生;会巧干的人与众不同,而且并不介意与众不同;会巧干的人从不循规蹈矩,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以新的方法去干老的工作;会巧干的人具有独立性,他们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喜欢独处,对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总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会巧干会变通的人看问题具有与常人不同的眼光,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如当别人说1+1=2时,他们却说1+1>2或1+1=11。
总之,会巧干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东西、世俗的东西、平庸的东西或陈腐的东西;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固有答案;并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感到其乐无穷,因此,他们往往能够避免王阳明所说的“有力却无巧,只是白费力气”的做事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