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谒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缴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地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来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终于造反了!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吗?!造反了!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朋友?交情?呸!时务!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 -->>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
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
有一次,他去给父亲上坟(谒陵),回来时路过昌平(今北京昌平区),看到农田里有几个老农在很辛勤地干活,类似这种的劳动模范皇帝自然十分喜欢,他便叫身边侍卫叫了一个农民过来问话,询问为何他们如此勤劳耕作,估计这位农民不知道他的身份,于是皇帝得到了一个自己绝对想不到的答案。
农民回答他:我们春天耕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稻子。如果任何一个时候偷懒,这一年的生活就没有着落,连田租也缴不起。要养活老婆孩子,只能每天不停地干活了。
朱瞻基叹了口气,他这才明白,这些人这么拼命地干,并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是要活下去而已。
这样的回答也让朱瞻基十分尴尬,他只好打圆场地说:“那你们冬天可以休息吧。”
这次轮到农民叹气了,他说:“冬天的时候,官府的徭役就派下来了,我们还得去出力气呢。”
朱瞻基看了看田地里农民那总也直不起来的腰,感触良多,吩咐侍卫准备回宫。
这位农民想必并不知道问他话的这个人的身份,他也绝对想不到,他和这个人的这番对话将会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朱瞻基回到了皇宫,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把他的这次经历描述了一番,发给各位大臣,他动情地说道:“百姓如此辛苦,才能谋生,我们怎能不爱惜民力啊。”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感叹是否能够对下面这些权谋老手有所触动,那倒是很不一定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是个明白人,也是一个能够体谅老百姓的疾苦的人。
事实上,由于他的爷爷朱棣先生实在过于威猛,谁敢不服他就打谁,甚至有时候是没事找事,主动去找别人麻烦,一来二去虽然确实很威风,但给百姓们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大军出征要粮食、要民工、要很多的钱。朱棣自己既不种地,也不赚钱,他会向下级官吏去要,官吏大人们自然也不会去种地,他们便会把所有的负担加在老百姓身上。
所以到了永乐后期,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逃荒的现象,生产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瞻基没有他爷爷那么伟大的志向,但他很明白,现在已到了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所幸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像“三杨”这样的助手,面对着民生凋敝的现状,朱瞻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可是在大干之前,他必须先料理一个人。
终于造反了!
朱高煦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感叹自己找错了工作,干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干阴谋家,这一行虽然竞争不激烈,但对素质要求极高,虽然有姚广孝这样的成功人士作为自己的光荣榜样,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成功。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坏人、阴谋家,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
朱高煦的素质不行,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几个皇帝就在自己眼前不断上下,现在连自己的晚辈朱瞻基也上台了,作为一位阴谋家,朱高煦的事业是失败的,也实在混得太差。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想造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大家都知道这位先生想要造反。阴谋家这一职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隐秘工作和地下工作,相比之下,朱高煦先生可以算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颇为同行们所嘲笑。
二十多年一事无成,造反造得人尽皆知,所有一切不但侮辱了朱高煦先生的人格,也侮辱了他的智商。
不想再等,也不想再忍了,兄弟我混二十多年容易吗?!造反了!
朱高煦虽然激动,但并没有丧失理智。他在造反之前,派出了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一个人,他相信,凭着多年的交情,这个人一定能够站在他的这边,只要能把这个人拉过来,大事必成!
宣德元年(1426)七月,枚青潜入京城,去找朱高煦的好朋友——张辅。
张辅热情地接待了他,共叙友谊之后,问清了朱高煦的意图和枚青的来意,要说这张辅为人也实在没话说,是个直爽人,他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来得及给枚青安排,就把他捆起来,连夜送给了朱瞻基。
朋友?交情?呸!时务!
朱瞻基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并不想动手,他希望和平解决。
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山东乐安找朱高煦,希望对方能够悬崖勒马。
可是下面发生的事情却实在让人大出所料。
侯泰奉皇帝之命前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全。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