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特意带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来了,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的问题严重,还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自杀了。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战后总结大会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现在开始: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但却很值得分析,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涵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决定因素的,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明军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先说五军营,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最后,我们要介绍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队,神机营。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
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队,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我们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点了点头,没有错,在靖难的时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骑兵,但是盛庸先生却大量使用火器袭击他和他的军队,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朱棣同志自己也几次差点在战场上被干掉。
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训,在他后来组建军队时,便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以使用火器为主的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在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下面我们就探讨第二个问题:明军使用了怎样的战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军的战法是非常先进的,那到底先进到什么水平?
客观地说,明军的战术虽不能说领先世界几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当时,绝无可望其项背者。
这并不是信口胡说,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请大家坐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朝军队先进战法的发展过程。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些人使用骑兵作战堪称不世出之奇才,连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但除了他们率领的骑兵之外,明朝在军事上还有另一招看家本领,那就是火器。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并不仅仅用它制作鞭炮,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改进,明代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铳等,而相应于擅长使用骑兵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将领。这些将领中的佼佼者就是邓愈和沐英。
邓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卫战中,他的部下就曾经使用火器重创过陈友谅的军队,但朱元璋时代,对火器战术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却并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将星闪耀的年代,沐英并不如徐达等人那么耀眼夺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将领,洪武十四年,他随同傅友德、蓝玉攻击云南,虽不是主帅,但他的排名仅次于蓝玉,可见绝非等闲之辈,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傅友德、蓝玉先后奉调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暂不回京,镇守云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而这份合同的年限也实在有点长——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灭亡。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沐英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火器战法。
沐英时代的云南绝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云南之地少平原,骑兵没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军事行动要靠步兵,本来毫无组织的少数民族应该不是训练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对手,可偏偏当地有一种特产,而这种特产又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并极其乐于使用的。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话说大象这种动物,身高体胖皮厚,虽不惹事但也不好惹,连山中王老虎见了也要给它三分面子,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大象数量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造反时,总喜欢使用这种当地特产。
明军骑马,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但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沐英时代所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这种火铳射程不远,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换黑火药和铅子,无法形成持续的杀伤力,发射火铳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就会被大象踩死,这种赔本买卖沐英是不会做的。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这种战法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行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这种战法由于其使用的地域性,并没有在明军中广泛流传,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当然,这位普鲁士国王认为自己才是三线战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如果此事发生在发明权和知识产权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们是很有理由向这位国王收取专利权使用费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虽然并没有在明军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使用,但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一种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战法将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发明这种战法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朱棣同志。
在明朝永乐时期,由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等一群猛将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骑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并非玩笑),不如他们的先辈,明朝骑兵对蒙古骑兵的个体战略优势已经失去,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抢劫的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必须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志根据其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设置了三大营,并正式将火炮军队引入了明军的战斗序列,他希望用火器来压制蒙古骑兵的冲击,但问题在于,骑兵不同于象兵,其速度极快,由于当时火器杀伤力和射击距离以及换火药时间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也是无法抵御骑兵冲击的。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明军终于找到了一套能够有效克制蒙古骑兵的战法,本人给明军使用的这套战法取了一个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使用说明书
明军的这个三板斧战法是建立在三大营基础上的,与“要你命3000”武器系统类似的是,明军是对三大营军事力量进行合理调配与组合,达到克制蒙古骑兵的目的。
所谓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法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发现蒙古骑兵后,神机营的士兵会立刻向阵形前列靠拢,并做好火炮和火铳的发射准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齐射。这轮齐射是对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打击,也就是第一斧头。
神机营射击完毕后,会立刻撤退到队伍的两翼,然后三千营与五军营的骑兵会立刻补上空位,对已经受创的蒙古骑兵发动突击,这就是明军的第二斧头。
骑兵突击后,五军营的步兵开始进攻,他们经常手持制骑兵武器(如长矛等),对蒙古骑兵发动最后一轮打击,这也是明军的最后一斧头。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系统,明军使用火器压制敌人骑兵推进挫其锐气后,立刻发动反突击,然后用步兵巩固战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步卒次之),这一系统的具体使用根据战场条件的不同各异,其细节操作过程也要复杂得多,比如多兵种部队的队形转换等,但其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以冲击力见长的蒙古骑兵就是败在了明军的这套战术之下,无论多么凶悍的骑兵也扛不住这三斧头,这套“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经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明军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点的,据考证,当时的明军骑兵使用的兵器与蒙古骑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骑兵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另一种威力更大的独门兵器——狼牙棒。
虽然骑兵多数使用的是弯马刀,但据现代科技人员研究表明,高速移动中的骑兵在与敌方骑兵交锋时,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优势的,这是因为狼牙棒的打击范围广,使用方便,马刀只有单面开刃,狼牙棒却是周面铁刺,无论哪一部分击打对手都会造成伤害,此外还兼具棍棒打击功能,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斗殴时“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制作费用低廉,没有统一标准,在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几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简单方便,还可自由发挥创造力,如个别心理阴暗者会加装倒钩、倒刺等,不死也让你掉层皮,实在让人胆寒,正是所谓价格便宜,量又足,他们一直用它。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胜利绝不是侥幸,在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是对先进武器的研发、战术的科学分析和战斗过程的细节编排,是无数军事战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的结晶。
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推动力这句话实在是极为正确的。
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沐英的三行战法一样,朱棣的这套战法在后来的时代里也有很多类似品。
三百多年后,一位矮个子开始使用与朱棣类似的战法,他的战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这套战法和朱棣时代的明军战法是比较类似的,正是凭借这套战法,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最终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这位矮个子就是法国的拿破仑,他威震天下的资本正是他那独特而富于机动性的炮骑结合战术。
天才总是有某些共通点的。
会议开到现在,也该散会了,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总结会议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战术思想和技巧,也算没白开这个会。
对了,差点说漏了最重要一点,以上我们已经概括了明军的战术思想和战斗方法,虽然这些都是明军取胜的重要原因,但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并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古往今来,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马哈木失败了,他的挑衅行为终于换来了教训,明白自己没有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后,他也步阿鲁台后尘,于永乐十三年向明朝朝贡称臣。
不过总体看来,马哈木这个人还是比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鲁台强,或者说他很识时务,可能是那惨烈的一仗给他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他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侵犯过明朝边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史料来看,他也并没有闲着,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子孙的培养中。
很明显,他认识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绝对不是明朝政府的对手,但他也明白,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从来都不是胜利的保障,统帅和参与战争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事实证明,他确实培养出了堪称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儿子叫脱欢,二十年后杀掉了鞑靼首领阿鲁台,最终统一蒙古。
他的孙子叫额森,这位仁兄比他老子还厉害,干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事,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也先。
他特意带上朱瞻基,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借此机会见见世面,锻炼一下。
话虽如此,也不过是锻炼而已,就如同今天的领导下基层体验生活,挂职锻炼,不会真的动刀动枪去上阵拼杀。朱棣喜欢亲自抄家伙砍人,那是因为他长年从事该项运动,经验丰富,且善于躲闪,能够砍人而不被人砍,朱瞻基不过是个毛孩子,带出来转转而已,但这个毛孩子竟然不知深浅,一时头热,跟着李谦逞英雄去了。
当朱棣发现自己身边少了朱瞻基时,顿时傻了眼,冷汗直冒,这一仗胜负不要紧,输了可以重来,但要是把接班人弄没了,那才真是得不偿失。他火冒三丈,立刻派人询问朱瞻基和李谦的去向,得知他们已经追到了九龙口(地名)后,便火速派出军队接应自己的孙子回来,也算老天有眼,瓦剌军慌乱之间,也没有想到自己围住的是这么个大人物,见有人来接应,也就四散奔逃了。
朱瞻基平安回来了,但内侍李谦却不敢回来,他极为后怕,感到自己的问题严重,还没等朱棣向他问罪,就自杀了。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但此次战役,明军还是彻底击败了瓦剌军主力,自此之后几十年内,瓦剌再也不敢向明军挑衅,边境从此太平了一段时间。
现代的一位伟人曾经这样描述过战争和和平的关系:
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至理名言,古今通用。
战后总结大会
下面我们就这次战役开一个总结大会,现在开始:
这次忽兰忽失温战役虽然并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但却很值得分析,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战役中蕴涵了一些明军作战的秘密和规律,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次会议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明军能够战胜?
要知道,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决定因素的,之前我们介绍过,明军的骑兵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够胜过瓦剌骑兵,但为什么明军却能在瓦剌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击败瓦剌呢?
这是因为朱棣统帅下的明军有一套极有技术含量的战法和几支高素质的部队。战法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下面再讨论,先说说明军的高素质部队:三大营。
明军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同志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也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它们分别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先说五军营,五军营并不是指五个军种,实际上,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
下面说一下三千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五军营是明军主力,那么为什么还要单设一个三千营呢,这是因为三千营与五军营并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
之所以叫三千营,是因为组建此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最后,我们要介绍朱棣手下最特殊的一支部队,神机营。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支部队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在明朝时候,人们称呼这些火器为神机炮,许多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是丧命于这些神机炮下,马哈木同志就不要哭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
可以说,这支部队就是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队,朱棣同志之所以要组建这样的一支部队,那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我们看到朱棣同志沉痛地点了点头,没有错,在靖难的时候,朱棣同志主要使用的就是骑兵,但是盛庸先生却大量使用火器袭击他和他的军队,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朱棣同志自己也几次差点在战场上被干掉。
这也使得朱棣同志深刻吸取了教训,在他后来组建军队时,便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以使用火器为主的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在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了,以上我们介绍了朱棣的高素质部队,但这并不是他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明军获胜的真正秘诀在于他们的战法。
下面我们就探讨第二个问题:明军使用了怎样的战法?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明军的战法是非常先进的,那到底先进到什么水平?
客观地说,明军的战术虽不能说领先世界几百年,但放眼全球,至少在当时,绝无可望其项背者。
这并不是信口胡说,是有着充分的证据的,请大家坐好,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明朝军队先进战法的发展过程。
在朱元璋时代,明朝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十分优秀的骑兵将领,这些人使用骑兵作战堪称不世出之奇才,连靠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也被他们打得狼狈不堪,但除了他们率领的骑兵之外,明朝在军事上还有另一招看家本领,那就是火器。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发明火药之后,并不仅仅用它制作鞭炮,经过上百年的演化改进,明代时候朱元璋的军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铳等,而相应于擅长使用骑兵的徐达等人,朱元璋的手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使用火器作战的将领。这些将领中的佼佼者就是邓愈和沐英。
邓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卫战中,他的部下就曾经使用火器重创过陈友谅的军队,但朱元璋时代,对火器战术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却并不是他,而是沐英。
在那将星闪耀的年代,沐英并不如徐达等人那么耀眼夺目,但他也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将领,洪武十四年,他随同傅友德、蓝玉攻击云南,虽不是主帅,但他的排名仅次于蓝玉,可见绝非等闲之辈,一年之后,云南平定,傅友德、蓝玉先后奉调回京,朱元璋下令,沐英暂不回京,镇守云南。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安排,然而沐英却迟迟没有等到调动工作的机会,慢慢地,他由临时工变成了合同工,他留在了云南。
他死后,他的子孙也留在了云南,接着执行祖辈与朱元璋签订的那份长期镇守合同,从此沐氏就成为了云南的镇守者,而这份合同的年限也实在有点长——二百六十年,直到明朝灭亡。
但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沐英创造出了他独特的火器战法。
沐英时代的云南绝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春城和旅游胜地,实际上,当时的云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且以造反为日常主要活动项目,云南之地少平原,骑兵没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军事行动要靠步兵,本来毫无组织的少数民族应该不是训练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对手,可偏偏当地有一种特产,而这种特产又是少数民族喜闻乐见,并极其乐于使用的。
这种特产就是大象。
话说大象这种动物,身高体胖皮厚,虽不惹事但也不好惹,连山中王老虎见了也要给它三分面子,当年象牙也没现在这么值钱,所以大象数量很多。当地少数民族造反时,总喜欢使用这种当地特产。
明军骑马,反军骑大象,这仗怎么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铳和火炮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大象,在开枪时发出的响声还能起到威吓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当年明军唯一可以克制大象军团的方法。
但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沐英时代所使用的火铳是洪武火铳,这种火铳射程不远,且每次发射后都需要换黑火药和铅子,无法形成持续的杀伤力,发射火铳的士兵往往射完第一发子弹后就会被大象踩死,这种赔本买卖沐英是不会做的。
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思考后,沐英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先进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战法。
这种战法根据敌军大象兵打前阵的特点,将火铳兵列队为三行,发现敌象兵前进后,第一行首先发射火铳,然后第二行、第三行继续发射,在二三行发射时,第一行就可以从容装好子弹,形成完备而持续的强大火力(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种开创性的战术克服了当时火铳的局限性,三行轮流开火,没有丝毫停歇,足以将任何敢于来犯之敌人(包括大象)打成漏斗。
正是凭借着这种战法,沐英彻底平定了云南境内的叛乱,这种战法由于其使用的地域性,并没有在明军中广泛流传,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军事史上的伟大意义。
在沐英发明三行火铳战法的百年之后,普鲁士国王腓特列二世经过长期钻研,发明了与之类似的三线战法,其排兵布阵方法与沐英如出一辙,后来,他凭借着这一战法称雄欧洲。
当然,这位普鲁士国王认为自己才是三线战术当之无愧的首创者,如果此事发生在发明权和知识产权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们是很有理由向这位国王收取专利权使用费的。
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虽然并没有在明军中得以广泛流传和使用,但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遗憾,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一种威力更大、更先进的战法将代替它的位置,在明朝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发明这种战法的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朱棣同志。
在明朝永乐时期,由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等一群猛将都已故去,新一代的骑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并非玩笑),不如他们的先辈,明朝骑兵对蒙古骑兵的个体战略优势已经失去,想要克制整日游牧抢劫的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必须配合使用其他武力手段。
朱棣同志根据其长期武装斗争的经验,设置了三大营,并正式将火炮军队引入了明军的战斗序列,他希望用火器来压制蒙古骑兵的冲击,但问题在于,骑兵不同于象兵,其速度极快,由于当时火器杀伤力和射击距离以及换火药时间上的限制,即使朱棣使用沐英的三行火器战法,也是无法抵御骑兵冲击的。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明军终于找到了一套能够有效克制蒙古骑兵的战法,本人给明军使用的这套战法取了一个名字,叫“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使用说明书
明军的这个三板斧战法是建立在三大营基础上的,与“要你命3000”武器系统类似的是,明军是对三大营军事力量进行合理调配与组合,达到克制蒙古骑兵的目的。
所谓的要你命三板斧战法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发现蒙古骑兵后,神机营的士兵会立刻向阵形前列靠拢,并做好火炮和火铳的发射准备,在统一指挥下进行齐射。这轮齐射是对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打击,也就是第一斧头。
神机营射击完毕后,会立刻撤退到队伍的两翼,然后三千营与五军营的骑兵会立刻补上空位,对已经受创的蒙古骑兵发动突击,这就是明军的第二斧头。
骑兵突击后,五军营的步兵开始进攻,他们经常手持制骑兵武器(如长矛等),对蒙古骑兵发动最后一轮打击,这也是明军的最后一斧头。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系统,明军使用火器压制敌人骑兵推进挫其锐气后,立刻发动反突击,然后用步兵巩固战场(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步卒次之),这一系统的具体使用根据战场条件的不同各异,其细节操作过程也要复杂得多,比如多兵种部队的队形转换等,但其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以冲击力见长的蒙古骑兵就是败在了明军的这套战术之下,无论多么凶悍的骑兵也扛不住这三斧头,这套“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经常搞得蒙古人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明军使用的武器也是很有特点的,据考证,当时的明军骑兵使用的兵器与蒙古骑兵也多有不同,某些明朝骑兵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另一种威力更大的独门兵器——狼牙棒。
虽然骑兵多数使用的是弯马刀,但据现代科技人员研究表明,高速移动中的骑兵在与敌方骑兵交锋时,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优势的,这是因为狼牙棒的打击范围广,使用方便,马刀只有单面开刃,狼牙棒却是周面铁刺,无论哪一部分击打对手都会造成伤害,此外还兼具棍棒打击功能,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斗殴时“要你命三板斧战斗系统”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制作费用低廉,没有统一标准,在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几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简单方便,还可自由发挥创造力,如个别心理阴暗者会加装倒钩、倒刺等,不死也让你掉层皮,实在让人胆寒,正是所谓价格便宜,量又足,他们一直用它。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胜利绝不是侥幸,在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是对先进武器的研发、战术的科学分析和战斗过程的细节编排,是无数军事战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的结晶。
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推动力这句话实在是极为正确的。
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沐英的三行战法一样,朱棣的这套战法在后来的时代里也有很多类似品。
三百多年后,一位矮个子开始使用与朱棣类似的战法,他的战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这套战法和朱棣时代的明军战法是比较类似的,正是凭借这套战法,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最终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这位矮个子就是法国的拿破仑,他威震天下的资本正是他那独特而富于机动性的炮骑结合战术。
天才总是有某些共通点的。
会议开到现在,也该散会了,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总结会议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战术思想和技巧,也算没白开这个会。
对了,差点说漏了最重要一点,以上我们已经概括了明军的战术思想和战斗方法,虽然这些都是明军取胜的重要原因,但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并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古往今来,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马哈木失败了,他的挑衅行为终于换来了教训,明白自己没有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后,他也步阿鲁台后尘,于永乐十三年向明朝朝贡称臣。
不过总体看来,马哈木这个人还是比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鲁台强,或者说他很识时务,可能是那惨烈的一仗给他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他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侵犯过明朝边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史料来看,他也并没有闲着,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子孙的培养中。
很明显,他认识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绝对不是明朝政府的对手,但他也明白,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从来都不是胜利的保障,统帅和参与战争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事实证明,他确实培养出了堪称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儿子叫脱欢,二十年后杀掉了鞑靼首领阿鲁台,最终统一蒙古。
他的孙子叫额森,这位仁兄比他老子还厉害,干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事,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