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大宋名将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万将士中,骑兵策马纷纷下水,步兵善泳者也纷纷下水。
太宗、八王以及几个文臣老将们见到这一情景,无不热泪盈眶。
高怀德不知从何处背来一条大麻绳,他一边将大麻绳交到将士们手里,指挥他们手牵着大绳淌水过涧,一边拔出佩剑向全军发出号令:“弟兄们!抢过横山涧!奋力冲上前!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
十万将士呐喊着:”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全部跳入水中,牵绳挽臂,奋勇过涧。连太宗、八王以及文臣老将们也无一人例外。
十万将士呐喊着:”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围住了太原南门,架云梯、放火炮、冒擂木、顶箭矢,勇猛攻城。
三日后,下午申时。在太原府通往应州火塘关的官道上,杨光美、呼延赞轻装快骑带着十余名随从士兵疾如飞箭般,一掠而过。
横山涧大捷之后,潘仁美统帅三军不待架桥即强渡涧水北上,急速追歼溃败辽兵,并立即布置攻打太原,致使耶律沙来不及整顿兵力应战,只带着二百余残兵龟缩回了幽州;又致使刘继元措手不及,四门冒火,各处危情迭报,数次险失城关。幸亏太原城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其四城建筑包括城门、城墙、城道、角楼和敌台,均为尺半见方、四尺长短的大青石垒成,坚实无比,固若金汤;更亏了左丞相丁贵组织起全城的军民凭关死守,方才保得太原四城暂时无事。
宋军连攻太原三日毫无进展,潘仁美愁的寝食不安。
进攻屡屡失利的消息报与太宗赵光义,他却一点儿不愁。
近一段时期,太宗把招降杨继业看的重过于得太原。他认为:得太原易,得杨继业难;得了太原不一定能得杨继业,而得了杨继业,则必定可以得到太原!因此,他和八王赵德芳商量了一下,决定暂缓攻打太原,先派出杨光美、呼延赞文武二大臣到应州火塘关去招降杨继业。
当晚酉时,杨光美、呼延赞赶到了火塘关。
杨继业带着延平、延定、延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等七兄弟将杨光美和呼延赞迎进了杨家大院后院的书房。因为杨光美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呼延赞是宋军的先锋大将,杨继业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和怠慢,香茶细点,热乎寒暄,礼貌谦恭,唯唯诺诺,招待的唯恐不到。
他自太原狱中脱险后,即被丁府管家送回火塘关已有数日。
数日来,他念念不忘大宋君臣的恩情。想起国舅赵遂竟敢到狱中结果自己性命,想起生死关头是杨光美帮助丁贵营救自己,更想起杨光美“草鸡”与“凤凰”、“流星”与“太阳”、“千古骂名”与“万古流芳”犹如赞美诗一般的比喻,他知道这个人情简直是太大了!
数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归宋的问题。联宋抗辽是他很多年以来定下的人生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在河东已花费了很大的努力。但这只是“联宋”,而不是“降宋”;即便真是要“降宋”了,也要说服刘继元,跟着刘继元一块儿降。不然,自己就真的成了叛臣!
他的思想根源深深地陷在了“要做忠臣、不做叛臣”之上。
杨光美、呼延赞不知他的思想根源,为完成自己肩上的使命,他二人三言两语的便将话题转到了宋太宗期待杨继业归宋之上。
而杨继业仿佛早有准备,他一面小心翼翼地以温言应付杨光美和呼延赞,一面又把“忠臣不事二主”的说法几次推出,抗拒归宋。
呼延赞是个文才不高、说话大不咧咧、一竿子能插到底的直性子,耳听杨继业连三缀四的说“忠臣”,道“二主”,早已是心烦不耐,焦躁了面皮。他一推茶碗,站起身来喝道:“杨老将军哪!不是我呼延赞鲁莽不识趣儿,你这‘忠臣’来‘忠臣’去的我不爱听!何谓‘忠臣’?何谓‘二主’?你知道我呼延赞的身世吗?”
杨继业笑望着呼延赞,微微摇了摇头。
呼延赞解释道:“我是呼延寿廷的儿子小福郎啊!”
“什么?你是小福郎?”杨继业激动地扑上去,抱住呼延赞。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杨信与呼延寿廷同在汉王刘钧和刘继元手下做节度使,在统一联宋方面也有共同的见解,两家交情甚深。只是杨继业带兵为刘继元卖命时,呼延赞还是个孩子,时隔不久,呼延寿廷又遭到了奸贼欧阳方和国舅赵遂的迫害举家被罢黜回乡而断了音信……这会儿,他紧紧拥住呼延赞,上上下下细细的打量,又依父辈的交情论道:“福郎,我的好兄弟!这将近三十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杨继业这一举动大出呼延赞所料,他被杨继业的热情所感动,同时又下定决心劝说杨继业归降大宋,二人携起手来,共同做一番大事。
呼延赞讲述道:“那一年,汉王刘继元听信了欧阳方谗言,屈杀了我父、母、姐、弟三十三口,只剩我一人逃到了太行山上。我当过草寇,劫过客商,也干过许多伤天害理之事……二十年前,我下山刺死了老贼欧阳
方,报了我呼延家大仇。今春我又投奔大宋,当上了副先锋……想我呼延赞原为河东人,保的是刘汉主,如此作为,算不算忠臣?老哥哥呀,我是个粗人,讲不出啥道道儿来,我只知道刘继元昏庸无能,宋太宗英明有道,是忠臣的,只有跟着他,才可以大展鸿图!”
延昭劝道:“爹!是不是忠臣,应当看大节!”
延嗣插言道:“您不是说过对不义小人可以先使不义手段吗?”
延德也插言道:“一个人活着不但要讲‘忠’,也要讲‘义’!刘家父子对咱们不‘义’,咱们对他可是‘义’够了!”
&n... -->>
十万将士中,骑兵策马纷纷下水,步兵善泳者也纷纷下水。
太宗、八王以及几个文臣老将们见到这一情景,无不热泪盈眶。
高怀德不知从何处背来一条大麻绳,他一边将大麻绳交到将士们手里,指挥他们手牵着大绳淌水过涧,一边拔出佩剑向全军发出号令:“弟兄们!抢过横山涧!奋力冲上前!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
十万将士呐喊着:”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全部跳入水中,牵绳挽臂,奋勇过涧。连太宗、八王以及文臣老将们也无一人例外。
十万将士呐喊着:”攻克太原府!活捉刘继元!”围住了太原南门,架云梯、放火炮、冒擂木、顶箭矢,勇猛攻城。
三日后,下午申时。在太原府通往应州火塘关的官道上,杨光美、呼延赞轻装快骑带着十余名随从士兵疾如飞箭般,一掠而过。
横山涧大捷之后,潘仁美统帅三军不待架桥即强渡涧水北上,急速追歼溃败辽兵,并立即布置攻打太原,致使耶律沙来不及整顿兵力应战,只带着二百余残兵龟缩回了幽州;又致使刘继元措手不及,四门冒火,各处危情迭报,数次险失城关。幸亏太原城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城史,其四城建筑包括城门、城墙、城道、角楼和敌台,均为尺半见方、四尺长短的大青石垒成,坚实无比,固若金汤;更亏了左丞相丁贵组织起全城的军民凭关死守,方才保得太原四城暂时无事。
宋军连攻太原三日毫无进展,潘仁美愁的寝食不安。
进攻屡屡失利的消息报与太宗赵光义,他却一点儿不愁。
近一段时期,太宗把招降杨继业看的重过于得太原。他认为:得太原易,得杨继业难;得了太原不一定能得杨继业,而得了杨继业,则必定可以得到太原!因此,他和八王赵德芳商量了一下,决定暂缓攻打太原,先派出杨光美、呼延赞文武二大臣到应州火塘关去招降杨继业。
当晚酉时,杨光美、呼延赞赶到了火塘关。
杨继业带着延平、延定、延安、延辉、延德、延昭、延嗣等七兄弟将杨光美和呼延赞迎进了杨家大院后院的书房。因为杨光美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呼延赞是宋军的先锋大将,杨继业不敢有一丝的疏忽和怠慢,香茶细点,热乎寒暄,礼貌谦恭,唯唯诺诺,招待的唯恐不到。
他自太原狱中脱险后,即被丁府管家送回火塘关已有数日。
数日来,他念念不忘大宋君臣的恩情。想起国舅赵遂竟敢到狱中结果自己性命,想起生死关头是杨光美帮助丁贵营救自己,更想起杨光美“草鸡”与“凤凰”、“流星”与“太阳”、“千古骂名”与“万古流芳”犹如赞美诗一般的比喻,他知道这个人情简直是太大了!
数日来,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归宋的问题。联宋抗辽是他很多年以来定下的人生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在河东已花费了很大的努力。但这只是“联宋”,而不是“降宋”;即便真是要“降宋”了,也要说服刘继元,跟着刘继元一块儿降。不然,自己就真的成了叛臣!
他的思想根源深深地陷在了“要做忠臣、不做叛臣”之上。
杨光美、呼延赞不知他的思想根源,为完成自己肩上的使命,他二人三言两语的便将话题转到了宋太宗期待杨继业归宋之上。
而杨继业仿佛早有准备,他一面小心翼翼地以温言应付杨光美和呼延赞,一面又把“忠臣不事二主”的说法几次推出,抗拒归宋。
呼延赞是个文才不高、说话大不咧咧、一竿子能插到底的直性子,耳听杨继业连三缀四的说“忠臣”,道“二主”,早已是心烦不耐,焦躁了面皮。他一推茶碗,站起身来喝道:“杨老将军哪!不是我呼延赞鲁莽不识趣儿,你这‘忠臣’来‘忠臣’去的我不爱听!何谓‘忠臣’?何谓‘二主’?你知道我呼延赞的身世吗?”
杨继业笑望着呼延赞,微微摇了摇头。
呼延赞解释道:“我是呼延寿廷的儿子小福郎啊!”
“什么?你是小福郎?”杨继业激动地扑上去,抱住呼延赞。
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杨信与呼延寿廷同在汉王刘钧和刘继元手下做节度使,在统一联宋方面也有共同的见解,两家交情甚深。只是杨继业带兵为刘继元卖命时,呼延赞还是个孩子,时隔不久,呼延寿廷又遭到了奸贼欧阳方和国舅赵遂的迫害举家被罢黜回乡而断了音信……这会儿,他紧紧拥住呼延赞,上上下下细细的打量,又依父辈的交情论道:“福郎,我的好兄弟!这将近三十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杨继业这一举动大出呼延赞所料,他被杨继业的热情所感动,同时又下定决心劝说杨继业归降大宋,二人携起手来,共同做一番大事。
呼延赞讲述道:“那一年,汉王刘继元听信了欧阳方谗言,屈杀了我父、母、姐、弟三十三口,只剩我一人逃到了太行山上。我当过草寇,劫过客商,也干过许多伤天害理之事……二十年前,我下山刺死了老贼欧阳
方,报了我呼延家大仇。今春我又投奔大宋,当上了副先锋……想我呼延赞原为河东人,保的是刘汉主,如此作为,算不算忠臣?老哥哥呀,我是个粗人,讲不出啥道道儿来,我只知道刘继元昏庸无能,宋太宗英明有道,是忠臣的,只有跟着他,才可以大展鸿图!”
延昭劝道:“爹!是不是忠臣,应当看大节!”
延嗣插言道:“您不是说过对不义小人可以先使不义手段吗?”
延德也插言道:“一个人活着不但要讲‘忠’,也要讲‘义’!刘家父子对咱们不‘义’,咱们对他可是‘义’够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