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得不频繁更换巢穴。最终,他在青田县金炉乡金山村后面的金山顶上建立最终巢穴,后人称为吴成七寨。几年后,前来招安他的官员说:“这是个货真价实的易守难攻之处,海拔700余米,孤峰耸立,地势险要。吴成七把寨子分为三级,每一级都有重兵把守,加之地利,想要突破这样的贼巢,惨重代价在所难免。”
人其实就像动物,出发捕猎前,必须要巩固自己的窝。中国人对一个混得惨兮兮的人经常用一句话:把窝都混没了。但特别重视自己的窝,也会使人的防御思维特别突出,而进攻思维退居二线。
吴成七一直在加固他的老巢,就如孙悟空当年始终巩固他的水帘洞一样。所以,一年下来,他震撼的一次军事行动只是攻击了青田县城。
但对于当时风声鹤唳的元政府而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已足够他们惊恐万分了。江浙行省马上派遣剿匪部队去找吴成七。吴成七最开始时还心惊肉跳,但他的担心实属多余,因为政府剿匪部队走到南田山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溃散了。几个月后,第二批剿匪部队又移动到了南田山,吴成七试探着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山顶敲锣打鼓,那支剿匪部队刚闻鼓声就一哄而散。
勇气固然来自我心,但很多时候,勇气的产生是因为对手的无能。元政府剿匪军的无能让吴成七有了走出巢穴的勇气,开始扩大他的势力范围。短时间内,他的部队犹如修炼成精的妖怪出山,横扫处、温、婺州及闽北建瓯一带。吴成七稳扎稳打,打下一地马上建立军事营垒(寨子),结果,如你所知,吴成七的势力就如一条蜈蚣,首尾联络百余寨。元政府头痛万分,只好再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招安。
然而,双方的谈判过程没有任何进展,因为大家讨价还价,谁都不相信谁。所以,吴成七继续做他的山大王,元政府这时才命令石抹宜孙对吴成七作坚决彻底的剿杀。
刘伯温看完这份档案,对这位老乡的评价并不高:吴成七很难成事,他喜欢建寨,这样的人不是进取型人才。
石抹宜孙说:“固然如此,但他建寨的同时在屠杀我们的子民,所以还请你出计策。”刘伯温笑了笑,看了看他的同僚们。当他正在看档案时,石抹宜孙的三位最得力的下属已经陆续来到。其实,对这些人,刘伯温都认识。而且,刘伯温也认定他们是肯做事而且能把事做成的人。
比如站在石抹宜孙身边那个儒雅但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英气的章溢,是元朝大儒王毅的关门弟子,1352年,红巾军把他的侄子捉获,他挺身而出,主动替换侄子。红巾军曾闻他是个人才,想要他为己效力,章溢死都不肯。后来,他贿赂看守,逃出囚牢,散尽家财组建民团,帮助石抹宜孙把进入龙泉的红巾军打退。石抹宜孙对章溢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台州之民的救世主。
另外那个章溢的老乡胡深,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龙泉大乱时,他集结家族子弟,组成武装部队投靠石抹宜孙。多次不动一兵一卒,仅靠嘴皮子招降山贼海盗。
刘伯温看档案时,他就站在刘伯温身边,皱眉思考。
坐在那里的那个五短身材的叫叶琛,脸横着比竖着宽,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契丹人,也有人说他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统、二分之一汉人血统。他初做官时就来到处州,和石抹宜孙成为莫逆之交。这三人中,他和吴成七打的交道最多,曾亲自去招降过吴成七,对坚不可摧的吴成七寨有着深刻印象。
还有传言说,叶琛初到青田时,曾被吴成七俘虏过,而且和吴成七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元政府准备招降吴成七时,他成了最佳人选。但这种说法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叶琛自认根正苗红,说他和吴成七有瓜葛,那就是在侮辱他。
刘伯温是个有话就直说的人,所以他就对石抹宜孙说了他的计划:第一步当然是写安民告示,因为现在处州附近不仅是吴成七,还有很多山贼。历来战争,讲究的都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伯温这一招起到的就是“平乱”前安抚民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吃不起饭、穿不起衣被迫落草为寇的百姓,如果能在战争之初就把他们争取过来,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是战争最理想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点,没有参加山贼的普通百姓也是潜在的山贼,这些人就是山贼的招生对象,所以,必须要堵塞山贼的兵源,暂时可行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政府是正义的,山贼是邪恶的。
叶琛听完刘伯温的话,站了起来,鼓掌说:“其实所谓安民告示,无非就是替咱们政府辩护一下吧?”
刘伯温对他的聪明很认可,但是,为元王朝辩护是件苦活。因为在那时,如果不是聋子或者是瞎子,都能看出来,政府和山贼没有不同之处。
可这难不倒刘伯温,因为激情和忠贞是智慧的源泉。刘伯温的安民告示是这样的:一开头,总结了元王朝建国八十余年是怎么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证明元顺帝还有为民之心,然后就开始替皇帝作自我检讨,他认为现在社会这么浮躁、险恶,都是当官的问题,皇帝问题并不大,接着,刘伯温开始循循善诱,告诉百姓:“我的父老乡亲啊,不要再被蒙蔽啦,欺侮你们的是贪官污吏,我也知道你们是被逼的,但是你们的矛头指错了,不应该对着我们圣明的皇上啊!你们无知的行为已经惊扰了皇上,何况那些贪官污吏你们也杀了不少,该够本了吧,该收手时就收手,你们再胡闹的话,皇上不客气了。”
实际上,刘伯温纵然有如椽大笔,有点石成金的水平,由于事实所限,他的论点也没有办法使所有人都信服。因为百姓们的认识都没他那么深,何况他们忠君意识并不强,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是好皇帝,那当官的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安民告示没有起到作用,这就证明有时候攻心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恰好相反,有时候,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吴成七的军队号称十万,其实只有几万人,这几万人里还有被逼当贼的人。所以,吴成七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不过,此人的部队有个优点,就是善于山地作战。叶琛最有体会,他指出,吴成七那些喽啰简直不是人,在南方的山地之间,吴成七和他的部队如同鬼魅,飘然而来,砍了几颗脑袋又飘然而去,有时候又像是山神,可以移山挪树。老实说,元朝的陆军横扫天下时,对森林和山地也是束手无策。忽必烈活着时曾对安南和缅国进行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结果都是惨败而回。蒙古军队的名利场在大平原,而不是深山老林中。
刘伯温对叶琛说:“打仗,就四个字,扬长避短。绝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对方的长处,那不是打仗,而是自杀。应该把吴成七叫到咱们的平原上来打。”
叶琛也是打过仗的人,而且读过兵法。纸上谈兵大家都是高手,都明白战役不是请客,要人家来就来。刘伯温又补充说:“要引蛇出洞。”
叶琛苦起脸来说:“我的部队一听说跟吴成七打架,就浑身无力,四肢发抖。引蛇出洞这种事,他们肯定不愿意干,我也不想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刘伯温说:“这简单,给我权力,我来招聘在山地生活的平民。贼最了解贼,用山地平民对付山地平民就是这个套路。”
据说,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刘伯温招收山地山民,给吃给穿给兵器,和吴成七交战数次,吴成七屡战屡败,最后他的武装部队土崩瓦解,吴成七死在乱兵中。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石抹宜孙和刘伯温等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1356年三月份,计划开始实施。叶琛被任命为剿匪司令,带领当时江浙行省所能集结起来的一万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对吴成七发动全面进攻。一个月后,叶琛的部队一举荡平吴成七的二十余座军寨,并且击杀了吴成七的军师周一公。吴成七在总寨惶恐不安,就在他惊魂未定时,叶琛的部队又破了他三十余座军寨,同时还消灭了吴成七派去增援的五千精锐。
得不频繁更换巢穴。最终,他在青田县金炉乡金山村后面的金山顶上建立最终巢穴,后人称为吴成七寨。几年后,前来招安他的官员说:“这是个货真价实的易守难攻之处,海拔700余米,孤峰耸立,地势险要。吴成七把寨子分为三级,每一级都有重兵把守,加之地利,想要突破这样的贼巢,惨重代价在所难免。”
人其实就像动物,出发捕猎前,必须要巩固自己的窝。中国人对一个混得惨兮兮的人经常用一句话:把窝都混没了。但特别重视自己的窝,也会使人的防御思维特别突出,而进攻思维退居二线。
吴成七一直在加固他的老巢,就如孙悟空当年始终巩固他的水帘洞一样。所以,一年下来,他震撼的一次军事行动只是攻击了青田县城。
但对于当时风声鹤唳的元政府而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已足够他们惊恐万分了。江浙行省马上派遣剿匪部队去找吴成七。吴成七最开始时还心惊肉跳,但他的担心实属多余,因为政府剿匪部队走到南田山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溃散了。几个月后,第二批剿匪部队又移动到了南田山,吴成七试探着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山顶敲锣打鼓,那支剿匪部队刚闻鼓声就一哄而散。
勇气固然来自我心,但很多时候,勇气的产生是因为对手的无能。元政府剿匪军的无能让吴成七有了走出巢穴的勇气,开始扩大他的势力范围。短时间内,他的部队犹如修炼成精的妖怪出山,横扫处、温、婺州及闽北建瓯一带。吴成七稳扎稳打,打下一地马上建立军事营垒(寨子),结果,如你所知,吴成七的势力就如一条蜈蚣,首尾联络百余寨。元政府头痛万分,只好再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招安。
然而,双方的谈判过程没有任何进展,因为大家讨价还价,谁都不相信谁。所以,吴成七继续做他的山大王,元政府这时才命令石抹宜孙对吴成七作坚决彻底的剿杀。
刘伯温看完这份档案,对这位老乡的评价并不高:吴成七很难成事,他喜欢建寨,这样的人不是进取型人才。
石抹宜孙说:“固然如此,但他建寨的同时在屠杀我们的子民,所以还请你出计策。”刘伯温笑了笑,看了看他的同僚们。当他正在看档案时,石抹宜孙的三位最得力的下属已经陆续来到。其实,对这些人,刘伯温都认识。而且,刘伯温也认定他们是肯做事而且能把事做成的人。
比如站在石抹宜孙身边那个儒雅但眉宇之间却透着一股英气的章溢,是元朝大儒王毅的关门弟子,1352年,红巾军把他的侄子捉获,他挺身而出,主动替换侄子。红巾军曾闻他是个人才,想要他为己效力,章溢死都不肯。后来,他贿赂看守,逃出囚牢,散尽家财组建民团,帮助石抹宜孙把进入龙泉的红巾军打退。石抹宜孙对章溢的评价很高,说他是台州之民的救世主。
另外那个章溢的老乡胡深,是个有责任心的人,龙泉大乱时,他集结家族子弟,组成武装部队投靠石抹宜孙。多次不动一兵一卒,仅靠嘴皮子招降山贼海盗。
刘伯温看档案时,他就站在刘伯温身边,皱眉思考。
坐在那里的那个五短身材的叫叶琛,脸横着比竖着宽,有人说他是蒙古人,有人说他是契丹人,也有人说他有二分之一蒙古血统、二分之一汉人血统。他初做官时就来到处州,和石抹宜孙成为莫逆之交。这三人中,他和吴成七打的交道最多,曾亲自去招降过吴成七,对坚不可摧的吴成七寨有着深刻印象。
还有传言说,叶琛初到青田时,曾被吴成七俘虏过,而且和吴成七结下了深厚友谊,所以元政府准备招降吴成七时,他成了最佳人选。但这种说法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叶琛自认根正苗红,说他和吴成七有瓜葛,那就是在侮辱他。
刘伯温是个有话就直说的人,所以他就对石抹宜孙说了他的计划:第一步当然是写安民告示,因为现在处州附近不仅是吴成七,还有很多山贼。历来战争,讲究的都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刘伯温这一招起到的就是“平乱”前安抚民心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吃不起饭、穿不起衣被迫落草为寇的百姓,如果能在战争之初就把他们争取过来,不费一兵一卒就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是战争最理想的效果。另外还有一点,没有参加山贼的普通百姓也是潜在的山贼,这些人就是山贼的招生对象,所以,必须要堵塞山贼的兵源,暂时可行的办法就是告诉他们,政府是正义的,山贼是邪恶的。
叶琛听完刘伯温的话,站了起来,鼓掌说:“其实所谓安民告示,无非就是替咱们政府辩护一下吧?”
刘伯温对他的聪明很认可,但是,为元王朝辩护是件苦活。因为在那时,如果不是聋子或者是瞎子,都能看出来,政府和山贼没有不同之处。
可这难不倒刘伯温,因为激情和忠贞是智慧的源泉。刘伯温的安民告示是这样的:一开头,总结了元王朝建国八十余年是怎么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证明元顺帝还有为民之心,然后就开始替皇帝作自我检讨,他认为现在社会这么浮躁、险恶,都是当官的问题,皇帝问题并不大,接着,刘伯温开始循循善诱,告诉百姓:“我的父老乡亲啊,不要再被蒙蔽啦,欺侮你们的是贪官污吏,我也知道你们是被逼的,但是你们的矛头指错了,不应该对着我们圣明的皇上啊!你们无知的行为已经惊扰了皇上,何况那些贪官污吏你们也杀了不少,该够本了吧,该收手时就收手,你们再胡闹的话,皇上不客气了。”
实际上,刘伯温纵然有如椽大笔,有点石成金的水平,由于事实所限,他的论点也没有办法使所有人都信服。因为百姓们的认识都没他那么深,何况他们忠君意识并不强,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是好皇帝,那当官的也不敢这么胡作非为。
安民告示没有起到作用,这就证明有时候攻心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恰好相反,有时候,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吴成七的军队号称十万,其实只有几万人,这几万人里还有被逼当贼的人。所以,吴成七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不过,此人的部队有个优点,就是善于山地作战。叶琛最有体会,他指出,吴成七那些喽啰简直不是人,在南方的山地之间,吴成七和他的部队如同鬼魅,飘然而来,砍了几颗脑袋又飘然而去,有时候又像是山神,可以移山挪树。老实说,元朝的陆军横扫天下时,对森林和山地也是束手无策。忽必烈活着时曾对安南和缅国进行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结果都是惨败而回。蒙古军队的名利场在大平原,而不是深山老林中。
刘伯温对叶琛说:“打仗,就四个字,扬长避短。绝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碰对方的长处,那不是打仗,而是自杀。应该把吴成七叫到咱们的平原上来打。”
叶琛也是打过仗的人,而且读过兵法。纸上谈兵大家都是高手,都明白战役不是请客,要人家来就来。刘伯温又补充说:“要引蛇出洞。”
叶琛苦起脸来说:“我的部队一听说跟吴成七打架,就浑身无力,四肢发抖。引蛇出洞这种事,他们肯定不愿意干,我也不想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刘伯温说:“这简单,给我权力,我来招聘在山地生活的平民。贼最了解贼,用山地平民对付山地平民就是这个套路。”
据说,这件事后来的结果是,刘伯温招收山地山民,给吃给穿给兵器,和吴成七交战数次,吴成七屡战屡败,最后他的武装部队土崩瓦解,吴成七死在乱兵中。
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石抹宜孙和刘伯温等人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1356年三月份,计划开始实施。叶琛被任命为剿匪司令,带领当时江浙行省所能集结起来的一万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对吴成七发动全面进攻。一个月后,叶琛的部队一举荡平吴成七的二十余座军寨,并且击杀了吴成七的军师周一公。吴成七在总寨惶恐不安,就在他惊魂未定时,叶琛的部队又破了他三十余座军寨,同时还消灭了吴成七派去增援的五千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