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帝王师:刘伯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然,刘伯温这时候是不会像屈原那样往绝路上走的,但他心中又确实沟壑难平,总想对世人说些什么,就像屈原一样。挠了半天头皮后,他还是决定用文字把心情记下来,于是他仿照《离骚》的格式写了篇长诗,抒发内心的痛苦之情。
《剑桥中国明代史》说:“(元朝末年)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如果说元王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王朝的叛乱分子……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合作。”刘伯温正是这一类精英分子中的一个典型。
在处州三年后的1358年,刘伯温离开处州回到老家青田,跟随他的是他那支能打硬仗的小部队。
谁是真的齐桓公
刘伯温的眼界只限于南方,他目力所及处只能看到石抹宜孙。如果他能再来次大都之行,路过中原时,他就会看到一位身高七尺、长眉遮住眼睛、左脸上有三根长毛的壮汉。这个人叫察罕帖木儿,武侠迷会告诉你,他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父亲,张无忌的老丈人。
他才是那个时代货真价实的齐桓公,再确切点说,是个如假包换的元王朝的中兴名将。如果不是察罕帖木儿,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差一点就成功了。
察罕帖木儿祖籍北庭(在今新疆)。他的祖上后来到中原做官,所以,察罕帖木儿就成了颍州人,察罕帖木儿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训练,后来还中了进士,就给自己起了个汉名“李察罕”。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在察罕帖木儿的老家颍州革命,如风卷残云一样,江淮方面全部沦陷。中央政府组织征讨部队,但成效甚微。
如果手边有张地图,打开它,我们就会发现察罕帖木儿所居的沈丘(今安徽临泉),距离刘福通的革命地——颍州仅百里之遥,也就是说,按当时刘福通的军力,必然会把战火蔓延到这里。察罕帖木儿冲冠一怒,脸上的三根毫发坚硬如针。他组织了一支武装部队开始保家卫国。这支武装部队可怜兮兮的只有几百人,但察罕帖木儿认为它能胜过千军万马,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且对他和他的祖国忠贞不贰。
察罕帖木儿第一次“亮剑”的目标是罗山县(今河南罗山),刘福通有一支红巾军在这里驻守。命运垂青于他,罗山县汉人李思齐忧国忧民,主动找他,把罗山县的防御情况透露给他。察罕帖木儿就用他的几百士兵,里应外合,光复了罗山。他的第一步走得很漂亮,前程似锦,万里无云。
李思齐也是个硬汉,后来他独立于察罕帖木儿,用手中的武装为元王朝延长了寿命。后来他投降了明王朝,当朱元璋派他去劝降跑到北方的元朝英雄人物、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时,王保保对他以礼相待,但就是不投降。再后来,王保保派骑兵送他出境,即将离境时,骑兵对他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件东西再走。”李思齐摊开双手,说:“我什么都没有。”骑兵说:“你有,而且是两个,就是你的胳膊。”李思齐暗骂了朱元璋十八辈祖宗后,抽出骑兵的刀,手起刀落,一条胳膊便离开了他身体。回去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死。
但在罗山城上,欢呼光复时,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一样,认为前程似锦,万里无云,国家在他们的努力下将会恢复青春。
察罕帖木儿收复罗山的消息传到大都后,人心振奋,元政府马上派出使者前去慰问并授予官职。由于当时大都和罗山的交通已被红巾军切断,这名使者曲折辗转,走过各种各样的路,翻过无数狰狞的山,涉过无数险恶的江河,在盗贼的袭击、自身的病痛和绝望的折磨下,终于到达了罗山城下。察罕帖木儿为中央政府的真心实意所感动,接下授命书,流下眼泪,誓言要以生命的代价保卫祖国。
他是个知行合一的人,信奉“先干了再说”的真理。就在接受政府的任命书后,作为一支独立于政府军之外的察罕帖木儿兵团,四处出击,歼灭了红巾军无数支小股部队。他像蚂蚁一样秘密而又不懈地工作,又像蚕吃桑叶一样,持续不断地、小声地吃着红巾军。
1352年,察罕帖木儿的部队扩充到一万人,他光复了沈丘并将其作为根据地,开始改变从前小心翼翼的作风,正式大张旗鼓地和红巾军较量。
对于时势,察罕帖木儿和刘伯温的想法截然不同。刘伯温认为这是灾难,察罕帖木儿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刘伯温想进入体制内来完成保卫祖国的愿望,察罕帖木儿却决定自己动手来完成保卫祖国的愿望。
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思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人全靠自己;有人希望找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有人自己搭建平台。
察罕帖木儿自己搭建的平台在1355年大显神威。前一年,元朝四十万精锐在高邮城下不战自溃,战局极度恶化,各路革命家纷纷扩张势力范围。1355年阴历十一月,刘福通的赵明远兵团北渡孟津(今河南孟津),攻破覃怀(今河南沁阳),威胁晋、冀。察罕帖木儿出兵阻击,双方在黄河岸边发生激烈的冲杀战,血流成河。最终,赵明远兵团全部被歼。
1355年冬末,之前被征调来对付刘福通的苗人兵团突然在驻地荥阳(今河南荥阳)叛变。察罕帖木儿傍晚得到消息,晚上就带领他的兵团急行军抵达荥阳城下,一抵达即发动进攻,苗人兵团手忙脚乱,荥阳城瞬间而下。
从刘福通的角度来看察罕帖木儿,他是个绝对的劲敌。察罕帖木儿兵团把在战场上失踪多年的蒙古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兵团善于野战、攻城战、防御战和突袭战。特别是察罕帖木儿兵团在战场上锲而不舍的缠斗让刘福通和他的将军们头痛不已。刘福通他们和元王朝的正规军作战,日出接触,日中时胜负已分。但和察罕帖木儿兵团战斗,日出接触,日落时还未分出胜负。刘福通如果不是靠人海战术,早就溃败。察罕帖木儿本人出色的指挥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其兵团所向无敌的主要因素,刘福通深知,如果不把这只拦路虎清除,他的革命大业将备受折磨。
1356年春节刚过,刘福通集结重兵三十万向驻扎在中牟(今河南中牟)的察罕帖木儿部发动全面总攻。察罕帖木儿遇到了自起兵保卫祖国以来最大的困难,刘福通几乎是倾巢而来,目的再明确不过,彻底歼灭察部。察罕帖木儿兵团当时只有几万人,而且还算上了收编的苗人兵团。他的参谋们说:“这是一场左右为难的战役,要提起十二分的战斗精神对刘福通,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防备苗人兵团。”
有人认为应该坚守城池,但察罕帖木儿胆大包天,亲自带领他最精锐的兵团大开城门,冲出城去和刘福通的三十万人硬碰硬。双方一接触,察罕帖木儿兵团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动地,在城墙上观看的苗人兵团个个面无人色,浑身发抖。最终,凭借着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察罕帖木儿兵团渐渐赢得主动,刘福通兵团体力不支,逐渐败下阵来。在溃逃途中,察罕帖木儿兵团苦苦追击,刘福通的三十万大军伤亡殆尽。
因此一战,察罕帖木儿名声远扬,红巾军听到他的大名,马上魂不附体。1356年九月,刘福通三路北伐,察罕帖木儿再次发挥他的兵团快速机动的优势,把刘福通北伐军的西路军打得措手不及,只好... -->>
当然,刘伯温这时候是不会像屈原那样往绝路上走的,但他心中又确实沟壑难平,总想对世人说些什么,就像屈原一样。挠了半天头皮后,他还是决定用文字把心情记下来,于是他仿照《离骚》的格式写了篇长诗,抒发内心的痛苦之情。
《剑桥中国明代史》说:“(元朝末年)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如果说元王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王朝的叛乱分子……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合作。”刘伯温正是这一类精英分子中的一个典型。
在处州三年后的1358年,刘伯温离开处州回到老家青田,跟随他的是他那支能打硬仗的小部队。
谁是真的齐桓公
刘伯温的眼界只限于南方,他目力所及处只能看到石抹宜孙。如果他能再来次大都之行,路过中原时,他就会看到一位身高七尺、长眉遮住眼睛、左脸上有三根长毛的壮汉。这个人叫察罕帖木儿,武侠迷会告诉你,他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父亲,张无忌的老丈人。
他才是那个时代货真价实的齐桓公,再确切点说,是个如假包换的元王朝的中兴名将。如果不是察罕帖木儿,刘福通的斩首行动差一点就成功了。
察罕帖木儿祖籍北庭(在今新疆)。他的祖上后来到中原做官,所以,察罕帖木儿就成了颍州人,察罕帖木儿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训练,后来还中了进士,就给自己起了个汉名“李察罕”。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在察罕帖木儿的老家颍州革命,如风卷残云一样,江淮方面全部沦陷。中央政府组织征讨部队,但成效甚微。
如果手边有张地图,打开它,我们就会发现察罕帖木儿所居的沈丘(今安徽临泉),距离刘福通的革命地——颍州仅百里之遥,也就是说,按当时刘福通的军力,必然会把战火蔓延到这里。察罕帖木儿冲冠一怒,脸上的三根毫发坚硬如针。他组织了一支武装部队开始保家卫国。这支武装部队可怜兮兮的只有几百人,但察罕帖木儿认为它能胜过千军万马,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部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且对他和他的祖国忠贞不贰。
察罕帖木儿第一次“亮剑”的目标是罗山县(今河南罗山),刘福通有一支红巾军在这里驻守。命运垂青于他,罗山县汉人李思齐忧国忧民,主动找他,把罗山县的防御情况透露给他。察罕帖木儿就用他的几百士兵,里应外合,光复了罗山。他的第一步走得很漂亮,前程似锦,万里无云。
李思齐也是个硬汉,后来他独立于察罕帖木儿,用手中的武装为元王朝延长了寿命。后来他投降了明王朝,当朱元璋派他去劝降跑到北方的元朝英雄人物、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时,王保保对他以礼相待,但就是不投降。再后来,王保保派骑兵送他出境,即将离境时,骑兵对他说:“主帅有命,请您留下一件东西再走。”李思齐摊开双手,说:“我什么都没有。”骑兵说:“你有,而且是两个,就是你的胳膊。”李思齐暗骂了朱元璋十八辈祖宗后,抽出骑兵的刀,手起刀落,一条胳膊便离开了他身体。回去后不久,便因伤势过重而死。
但在罗山城上,欢呼光复时,李思齐和察罕帖木儿一样,认为前程似锦,万里无云,国家在他们的努力下将会恢复青春。
察罕帖木儿收复罗山的消息传到大都后,人心振奋,元政府马上派出使者前去慰问并授予官职。由于当时大都和罗山的交通已被红巾军切断,这名使者曲折辗转,走过各种各样的路,翻过无数狰狞的山,涉过无数险恶的江河,在盗贼的袭击、自身的病痛和绝望的折磨下,终于到达了罗山城下。察罕帖木儿为中央政府的真心实意所感动,接下授命书,流下眼泪,誓言要以生命的代价保卫祖国。
他是个知行合一的人,信奉“先干了再说”的真理。就在接受政府的任命书后,作为一支独立于政府军之外的察罕帖木儿兵团,四处出击,歼灭了红巾军无数支小股部队。他像蚂蚁一样秘密而又不懈地工作,又像蚕吃桑叶一样,持续不断地、小声地吃着红巾军。
1352年,察罕帖木儿的部队扩充到一万人,他光复了沈丘并将其作为根据地,开始改变从前小心翼翼的作风,正式大张旗鼓地和红巾军较量。
对于时势,察罕帖木儿和刘伯温的想法截然不同。刘伯温认为这是灾难,察罕帖木儿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刘伯温想进入体制内来完成保卫祖国的愿望,察罕帖木儿却决定自己动手来完成保卫祖国的愿望。
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思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人全靠自己;有人希望找个已经搭建好的平台,有人自己搭建平台。
察罕帖木儿自己搭建的平台在1355年大显神威。前一年,元朝四十万精锐在高邮城下不战自溃,战局极度恶化,各路革命家纷纷扩张势力范围。1355年阴历十一月,刘福通的赵明远兵团北渡孟津(今河南孟津),攻破覃怀(今河南沁阳),威胁晋、冀。察罕帖木儿出兵阻击,双方在黄河岸边发生激烈的冲杀战,血流成河。最终,赵明远兵团全部被歼。
1355年冬末,之前被征调来对付刘福通的苗人兵团突然在驻地荥阳(今河南荥阳)叛变。察罕帖木儿傍晚得到消息,晚上就带领他的兵团急行军抵达荥阳城下,一抵达即发动进攻,苗人兵团手忙脚乱,荥阳城瞬间而下。
从刘福通的角度来看察罕帖木儿,他是个绝对的劲敌。察罕帖木儿兵团把在战场上失踪多年的蒙古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兵团善于野战、攻城战、防御战和突袭战。特别是察罕帖木儿兵团在战场上锲而不舍的缠斗让刘福通和他的将军们头痛不已。刘福通他们和元王朝的正规军作战,日出接触,日中时胜负已分。但和察罕帖木儿兵团战斗,日出接触,日落时还未分出胜负。刘福通如果不是靠人海战术,早就溃败。察罕帖木儿本人出色的指挥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其兵团所向无敌的主要因素,刘福通深知,如果不把这只拦路虎清除,他的革命大业将备受折磨。
1356年春节刚过,刘福通集结重兵三十万向驻扎在中牟(今河南中牟)的察罕帖木儿部发动全面总攻。察罕帖木儿遇到了自起兵保卫祖国以来最大的困难,刘福通几乎是倾巢而来,目的再明确不过,彻底歼灭察部。察罕帖木儿兵团当时只有几万人,而且还算上了收编的苗人兵团。他的参谋们说:“这是一场左右为难的战役,要提起十二分的战斗精神对刘福通,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防备苗人兵团。”
有人认为应该坚守城池,但察罕帖木儿胆大包天,亲自带领他最精锐的兵团大开城门,冲出城去和刘福通的三十万人硬碰硬。双方一接触,察罕帖木儿兵团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动地,在城墙上观看的苗人兵团个个面无人色,浑身发抖。最终,凭借着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察罕帖木儿兵团渐渐赢得主动,刘福通兵团体力不支,逐渐败下阵来。在溃逃途中,察罕帖木儿兵团苦苦追击,刘福通的三十万大军伤亡殆尽。
因此一战,察罕帖木儿名声远扬,红巾军听到他的大名,马上魂不附体。1356年九月,刘福通三路北伐,察罕帖木儿再次发挥他的兵团快速机动的优势,把刘福通北伐军的西路军打得措手不及,只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