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龙争大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再完善的计划也存在着变数,而有了变数的存在,计划便有可能出现意外,于是乎,就有了“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么句名言,而这也恰好就是李贞眼前的烦恼之根由,也正是李贞此番不顾天寒地冻匆匆从和州赶往大都护府新驻地——高昌城的缘由之所在。≥
按李贞先前制定的安西总体战计划,荡平天山以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说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步,其间也有着不少的波折在,可好歹算是顺顺当当的完成了,至于州县规划、棉田基地建设乃至作为抵御吐蕃的最前线之策勒要塞的建设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于此同时,西突厥两大联盟也按着李贞所预料的那般在那拉提草原上展开了无比血腥的厮杀,双方连番大战,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眼看再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就要分出个胜负了,到了那时,早已秘密集结在达坂隘口附近的唐军主力一万五千精锐以及秘密运动到了七角井山口附近的六千游骑军和两千精锐步兵将会在陈武与董千里的统帅下趁着西突厥陷于极度衰弱的当口,分头全力出击天山以北,为此,李贞还故意留在和州府西城以迷惑交战中的西突厥双方,只可惜,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李贞的预定作战计划无情地打成了碎片——天气骤冷之下,西突厥两大势力都已各自收兵,此时突然出击的话,最多只能击溃一方,却达不到彻底歼灭西突厥全部有生力量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唐军也无法在这等冰天雪地中动千里奇袭,除非李贞真打算拼光自个儿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家底,就这么着,北伐战役尚未开打便已胎死腹中。
北伐没能赶上倒也罢了,最多不过是推迟些时日而已,实也算不了甚大事情,毕竟如今的安西可不是两年前那等仅仅只有六千不到人马的安西了,在李贞自动请老爷子往安西掺沙子之后,老爷子总算是同意将安西唐军的建制设为四镇五万余正规军的总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线的一万兵力因防备吐蕃势力北上而无法轻动之外,算上各地守备营,李贞能调用的兵力已经多达近六万之众,虽说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可好在这些新兵绝大部分都来自原先西域三国的士兵,稍加训练便已能派得上用场,只是战斗力却是不免有所下降了,不过么,用来对付因内战而虚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却已是绰绰有余了的,是故,今年北伐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让新军多上些训练的时间,明年再开战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生却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尽快赶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这件事就是高句丽捅出大篓子了!
李贞前世那会儿并不算很精通历史,可因着爱好军事故,对贞观年月的大事件却是曾下苦功去涉猎过的,尤其对于一代大帝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不果之事有过详细的研究,也曾在网络上表过不少这一方面的文章,自是知晓李世民征高句丽的起因及相对准确的时间,在李贞的记忆中,高丽大将渊盖苏文动政变,屠戮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权是生在贞观十六年底,然则,其真正叛唐却是在贞观十七年底——高句丽联合百济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国,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盖苏文的拒绝,唐军遣李绩为大将军于贞观十八年六月率军出征高句丽,却恰逢辽河大水,以致无功而返,随即,李世民下诏征伐高句丽,并于贞观十九年三月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战不胜而退,其后连着两次征高句丽,却都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得手,三征高丽而不果便成为了李世民一生征战中最大的遗憾。
历史就是历史,自有着强大的惯性在,尽管有了李贞这么头蝴蝶(当然,这头蝴蝶好像太大只了些。)在其中瞎搅动,可大的趋势却依旧没有生变化,该生的事还是生了,只不过时间和程度上却起了些的变化——事情还是照旧生了,依旧是渊盖苏文杀了高建武,也依旧是立其弟高藏为王,只不过时间却提前了贞观十六年五月中旬,事时恰逢大唐诸皇子夺嫡正急,朝中无人过问高句丽之事,此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待得贞观十七年七月,渊盖苏文联合百济悍然动了对新罗的全面攻击,新罗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余,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贞观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罗使节抵达长安,朝廷决议出兵征讨高句丽,然则却一致反对李世民亲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劝谏,可到了九月底,却突然一反先前的态度,下了亲征诏书,准备于贞观十八年四月中旬兵辽东,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分三路征讨高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赶回高昌城主持高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头疼,头疼得紧!一想起征高句丽之事李贞便头疼欲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马令李贞的安西战略出现了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大军亲征高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出征大军做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出兵天山以北的可能性了——尽管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道李贞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出产的棉花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食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部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点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根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部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眼下征高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食,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出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食,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粗粮之类的顶上一顶,麻烦的是高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头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部,所要花费的代价和付出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管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囊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能靠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 -->>
再完善的计划也存在着变数,而有了变数的存在,计划便有可能出现意外,于是乎,就有了“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么句名言,而这也恰好就是李贞眼前的烦恼之根由,也正是李贞此番不顾天寒地冻匆匆从和州赶往大都护府新驻地——高昌城的缘由之所在。≥
按李贞先前制定的安西总体战计划,荡平天山以南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说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步,其间也有着不少的波折在,可好歹算是顺顺当当的完成了,至于州县规划、棉田基地建设乃至作为抵御吐蕃的最前线之策勒要塞的建设也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当中,于此同时,西突厥两大联盟也按着李贞所预料的那般在那拉提草原上展开了无比血腥的厮杀,双方连番大战,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眼看再有个十天半个月的就要分出个胜负了,到了那时,早已秘密集结在达坂隘口附近的唐军主力一万五千精锐以及秘密运动到了七角井山口附近的六千游骑军和两千精锐步兵将会在陈武与董千里的统帅下趁着西突厥陷于极度衰弱的当口,分头全力出击天山以北,为此,李贞还故意留在和州府西城以迷惑交战中的西突厥双方,只可惜,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李贞的预定作战计划无情地打成了碎片——天气骤冷之下,西突厥两大势力都已各自收兵,此时突然出击的话,最多只能击溃一方,却达不到彻底歼灭西突厥全部有生力量的效果,更糟糕的是唐军也无法在这等冰天雪地中动千里奇袭,除非李贞真打算拼光自个儿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家底,就这么着,北伐战役尚未开打便已胎死腹中。
北伐没能赶上倒也罢了,最多不过是推迟些时日而已,实也算不了甚大事情,毕竟如今的安西可不是两年前那等仅仅只有六千不到人马的安西了,在李贞自动请老爷子往安西掺沙子之后,老爷子总算是同意将安西唐军的建制设为四镇五万余正规军的总兵力,扣除扼守和州一线的一万兵力因防备吐蕃势力北上而无法轻动之外,算上各地守备营,李贞能调用的兵力已经多达近六万之众,虽说大部分官兵都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可好在这些新兵绝大部分都来自原先西域三国的士兵,稍加训练便已能派得上用场,只是战斗力却是不免有所下降了,不过么,用来对付因内战而虚弱不已的西突厥各部却已是绰绰有余了的,是故,今年北伐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让新军多上些训练的时间,明年再开战也成,可另一件事情的生却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尽快赶回高昌城以主持大局,这件事就是高句丽捅出大篓子了!
李贞前世那会儿并不算很精通历史,可因着爱好军事故,对贞观年月的大事件却是曾下苦功去涉猎过的,尤其对于一代大帝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不果之事有过详细的研究,也曾在网络上表过不少这一方面的文章,自是知晓李世民征高句丽的起因及相对准确的时间,在李贞的记忆中,高丽大将渊盖苏文动政变,屠戮其王高建武,更立其年幼的弟弟高藏为王,自为“莫离支”专权是生在贞观十六年底,然则,其真正叛唐却是在贞观十七年底——高句丽联合百济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国,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调解制止,遭到盖苏文的拒绝,唐军遣李绩为大将军于贞观十八年六月率军出征高句丽,却恰逢辽河大水,以致无功而返,随即,李世民下诏征伐高句丽,并于贞观十九年三月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战不胜而退,其后连着两次征高句丽,却都因各种原因而没能得手,三征高丽而不果便成为了李世民一生征战中最大的遗憾。
历史就是历史,自有着强大的惯性在,尽管有了李贞这么头蝴蝶(当然,这头蝴蝶好像太大只了些。)在其中瞎搅动,可大的趋势却依旧没有生变化,该生的事还是生了,只不过时间和程度上却起了些的变化——事情还是照旧生了,依旧是渊盖苏文杀了高建武,也依旧是立其弟高藏为王,只不过时间却提前了贞观十六年五月中旬,事时恰逢大唐诸皇子夺嫡正急,朝中无人过问高句丽之事,此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地过去了,待得贞观十七年七月,渊盖苏文联合百济悍然动了对新罗的全面攻击,新罗王金春秋力不能支之余,派急使向大唐求救。
贞观十七年八月中旬,新罗使节抵达长安,朝廷决议出兵征讨高句丽,然则却一致反对李世民亲征,李世民原已同意群臣之劝谏,可到了九月底,却突然一反先前的态度,下了亲征诏书,准备于贞观十八年四月中旬兵辽东,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分三路征讨高句丽,消息传到安西,顿时令李贞伤透了脑筋,不得不赶回高昌城主持高层会议,商讨相关对策。
头疼,头疼得紧!一想起征高句丽之事李贞便头疼欲裂——这场征战哪怕是迟来个半年,有或是今年的雪没来得这么早也成,偏生这两件事一凑合在一起,立马令李贞的安西战略出现了个大麻烦,道理很简单,一旦真要是按李世民诏书中所言的大军亲征高句丽,势必要将朝廷所控制的粮草辎重集中起来为出征大军做好准备,如此一来,安西就绝无在明年出兵天山以北的可能性了——尽管李贞在安西已是下了大力气去整顿民生,只可惜时日尚短,安西尚无法做到自给自足,虽说从表面上来看,安西唐军之粮草辎重并不怎么依赖于朝廷支持,可谁又知道李贞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金钱的投入,不说别的,光是将安西出产的棉花及相关制品运回内地换取粮食就动用了“燕记商号”绝大部分的商队,而光靠这些换回来的粮食加上朝廷拨与的那么点儿可怜的粮草辎重根本无法满足安西唐军征战的需求,不足部分就得李贞自己去掏腰包,这也就罢了,可眼下征高丽之战若是打响,李贞便是有钱也难调到足够的粮食,很显然,没了充足的粮草供应,大军要想出动势必比登天还难,当然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从关内搞不到粮食,李贞还可以从绍武九姓国或是吐蕃换取些粗粮之类的顶上一顶,麻烦的是高句丽战事一起,李世民未必会同意安西这一头也开打,如此一来,一旦让西突厥缓过了气来,再想剿灭西突厥各部,所要花费的代价和付出的牺牲那可就大得多了,或许还有波折也说不定,这等险李贞实是不想冒的。
若说安西的建设受影响是明面上的理由的话,李贞心中还隐藏着说不出口的担忧,那就是在他所来自的时空里,李世民是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而此时已是贞观十七年十月了,也就只剩下短短的五年多一些的时间,若是不能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将安西建成铁打的营盘,李贞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参与夺位之战,尽管李贞也清楚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然则,李贞却不敢肯定到时候李世民会废黜李治这个窝囊废,毕竟在李贞来自的时空里,最无能的李治却是笑到了最后,李贞当然不可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能靠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势力来保证自己夺位的资本,是故,建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