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青苗推行的问题上,林昭很严厉,态度很坚决;蔡京很为难,睁只眼闭只眼,可是杭州其他的官员就另当别论了。
时间已经进入熙宁三年的四五月,天气逐渐炎热了,夏收已经开始进行。各地放出去了不少青苗钱,都眼巴巴地等待着夏收之后结账!
在杭州,气氛尤其的紧张。
因为去岁秋雨连绵,导致秋耕秋种都有所耽误,播种情况可能不足正常的一般。所以今年杭州夏收的情况必然是可怜巴巴的,欠收是肯定的。
但是青苗钱的归还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关注。何况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层级的官吏对于获利的情况都格外的关心,所以谁都不敢马虎。
按理说两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担的。青苗法政策本身还是很有优惠的,王安石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此举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想的很好,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了,尤其是在去岁遭遇过水灾,粮食明显欠收的杭州,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尖锐了。
百姓们凭借着州县良机的赈灾粮,以及青苗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最艰苦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因为眼看夏收到来,终于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粮食了,可是尚未来得及喜悦,就该向朝廷归还粮食了。而且是连本带利的。
如果是丰收的年景。这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于相对富裕的殷实之家来说,兴许也不打紧,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为粮食一旦归还,他们在秋收之前又将面临缺乏口粮的局面,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绩。放出去的粮食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于是乎这种强制手段都用上了,毕竟欠债还钱,收回粮食是天经地义的,地方官这么做,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何况在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粮食,于是乎他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这种落差很大的感觉,当真让人有些难受!刚刚才给了他们希望,瞬间又将他们的希望摧毁。将他们逼上了绝望的境地,试问谁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这些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对于朝廷所谓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开始酝酿爆发出来。刚开始发给他们钱粮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可是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
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没有向官府借青苗钱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家底也算殷实,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可是因为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这些殷实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还得起,不必担心到时候的回收问题,利润完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还不用多费用付,这样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机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账目上数字很客观,可是对于这些强摊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闷了。他们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钱粮,等到收获之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现在,他们就得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两成的利息钱。一年辛苦劳作,两成的钱财就这么送了出去,哪个心里能好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地方官府胡乱行事,走样的执行,纷纷认定是这个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绝对不会想到,设计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会变成如此模样,被让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间的风评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经是怨恨与抵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滋生了!
当然了,最为痛苦的应当属于那些上等户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规定,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户来做保人,为借款的百姓担任担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确,互帮互助,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还有担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钱粮收不回来。
这个条文,从一开始设定的就很不合理。可是王安石却浑然不觉,直接无视掉了人性,直接无视掉了上等户的不满与反对。
夏收之后,便是收回债务的时候。
在杭州地面上,因为灾荒的缘故,很多百姓还不起青苗钱的本息。有... -->>
在青苗推行的问题上,林昭很严厉,态度很坚决;蔡京很为难,睁只眼闭只眼,可是杭州其他的官员就另当别论了。
时间已经进入熙宁三年的四五月,天气逐渐炎热了,夏收已经开始进行。各地放出去了不少青苗钱,都眼巴巴地等待着夏收之后结账!
在杭州,气氛尤其的紧张。
因为去岁秋雨连绵,导致秋耕秋种都有所耽误,播种情况可能不足正常的一般。所以今年杭州夏收的情况必然是可怜巴巴的,欠收是肯定的。
但是青苗钱的归还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关注。何况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层级的官吏对于获利的情况都格外的关心,所以谁都不敢马虎。
按理说两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担的。青苗法政策本身还是很有优惠的,王安石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此举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想的很好,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了,尤其是在去岁遭遇过水灾,粮食明显欠收的杭州,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尖锐了。
百姓们凭借着州县良机的赈灾粮,以及青苗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最艰苦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因为眼看夏收到来,终于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粮食了,可是尚未来得及喜悦,就该向朝廷归还粮食了。而且是连本带利的。
如果是丰收的年景。这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于相对富裕的殷实之家来说,兴许也不打紧,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为粮食一旦归还,他们在秋收之前又将面临缺乏口粮的局面,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绩。放出去的粮食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于是乎这种强制手段都用上了,毕竟欠债还钱,收回粮食是天经地义的,地方官这么做,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何况在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粮食,于是乎他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这种落差很大的感觉,当真让人有些难受!刚刚才给了他们希望,瞬间又将他们的希望摧毁。将他们逼上了绝望的境地,试问谁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这些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对于朝廷所谓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开始酝酿爆发出来。刚开始发给他们钱粮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可是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
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没有向官府借青苗钱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家底也算殷实,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可是因为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这些殷实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还得起,不必担心到时候的回收问题,利润完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还不用多费用付,这样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机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账目上数字很客观,可是对于这些强摊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闷了。他们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钱粮,等到收获之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现在,他们就得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两成的利息钱。一年辛苦劳作,两成的钱财就这么送了出去,哪个心里能好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地方官府胡乱行事,走样的执行,纷纷认定是这个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绝对不会想到,设计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会变成如此模样,被让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间的风评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经是怨恨与抵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滋生了!
当然了,最为痛苦的应当属于那些上等户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规定,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户来做保人,为借款的百姓担任担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确,互帮互助,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还有担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钱粮收不回来。
这个条文,从一开始设定的就很不合理。可是王安石却浑然不觉,直接无视掉了人性,直接无视掉了上等户的不满与反对。
夏收之后,便是收回债务的时候。
在杭州地面上,因为灾荒的缘故,很多百姓还不起青苗钱的本息。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