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一样的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淦昌教授收到电报后,马上把受伤还未痊愈的李政道接到自己家中养伤,轻易不让出门,并苦口婆心的加以劝说,这才断了李政道从军的念头。但是,身在重庆的束星北教授依旧不放心,他最终决定把李政道接到重庆。李政道伤势痊愈后,在束星北推荐下,进入了在昆明落脚办学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师从束星北的好友,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继续攻读他心爱的物理学。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李政道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31岁那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离开浙江大学53年后,在浙江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会上,李政道感慨地说道:“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三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四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1944年10月22日,贵州遵义城北50公里处的娄山关,开来了一辆当时当地很罕见的小汽车。
驾车的是一名英国人,名叫李约瑟。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副驾驶上坐的是他44岁的妻子李大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4年前搬迁到此的国立浙江大学。
李约瑟原名约瑟夫?尼达姆,1900年出生在伦敦,23岁时获得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以研究生物化学而闻名。31岁时他出版《化学胚胎学》一书,被称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在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还特意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才有的号:“十宿道人”,而中国人记住的则是他的中文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在1942年到1946年的时候,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个会员,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搞生物胚胎学研究的一个学者,那么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来,进行抗战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考察。
1942年,李约瑟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援助战时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他亲自驾车,走遍中国大后方的十个省,访问三百多个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六个月前,李约瑟已经到过国立浙江大学,但只是匆匆路过。这一次,他是受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专程到遵义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李约瑟是中国科学社的名誉社员。
中国科学社是1914年,由赵元任、杨杏佛等7位中国留美学生发起。在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的竺可桢随后加入。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
王淦昌教授收到电报后,马上把受伤还未痊愈的李政道接到自己家中养伤,轻易不让出门,并苦口婆心的加以劝说,这才断了李政道从军的念头。但是,身在重庆的束星北教授依旧不放心,他最终决定把李政道接到重庆。李政道伤势痊愈后,在束星北推荐下,进入了在昆明落脚办学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师从束星北的好友,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继续攻读他心爱的物理学。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李政道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31岁那年,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离开浙江大学53年后,在浙江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会上,李政道感慨地说道:“我在浙大读书虽然只有一年,但追寻西迁的浙大却用了三个年头,青春岁月中的四个年头我是与浙大紧密相连的,以此为起点,物理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母校百年,我在一年,百中之一,已得益匪浅。”
1944年10月22日,贵州遵义城北50公里处的娄山关,开来了一辆当时当地很罕见的小汽车。
驾车的是一名英国人,名叫李约瑟。他的身份是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副驾驶上坐的是他44岁的妻子李大斐。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考察4年前搬迁到此的国立浙江大学。
李约瑟原名约瑟夫?尼达姆,1900年出生在伦敦,23岁时获得剑桥大学冈维尔?凯思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以研究生物化学而闻名。31岁时他出版《化学胚胎学》一书,被称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在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还特意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古代文人才有的号:“十宿道人”,而中国人记住的则是他的中文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在1942年到1946年的时候,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个会员,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搞生物胚胎学研究的一个学者,那么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来,进行抗战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考察。
1942年,李约瑟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来到中国,援助战时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他亲自驾车,走遍中国大后方的十个省,访问三百多个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六个月前,李约瑟已经到过国立浙江大学,但只是匆匆路过。这一次,他是受校长竺可桢的邀请,专程到遵义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三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李约瑟是中国科学社的名誉社员。
中国科学社是1914年,由赵元任、杨杏佛等7位中国留美学生发起。在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的竺可桢随后加入。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