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太费劳力了,一个正丁如果种熟田,能养活五口人,现在来开这种荒,十五年才能开出养活五口人的熟田,怎么算都要很久才回本。”
国渊比较会激励算账,他在旁边默默算了一下,就觉得李素这个办法还是不划算。
李素拍拍他肩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一石粮,意义不仅仅是一石粮,更是为了打通嘉陵江航运,盘活整个蜀地与外界的互通有无。
十五年回本又如何,何况就算十五年回本又如何,蜀地如今人口四五百万,再增长下去,迟早跟外面闹黄巾一样,人多地少,有劳力也多出来没地可种,不如组织他们开这种荒。
而且,只要试点下去了,效率会慢慢提高的——一开始我们梯田也别修得太密,就修三四个台阶,隔几层树林,再修三四个台阶,这样可以防止大雨之时水土流失。种好了地,也别跟平原上那样马上砍烧秸秆,把秸秆留着固土蓄水,放过一冬,来年春耕前再把秸秆烧了,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土地肥力。”
李素把军事账和运输损耗账都算上,国渊才算是觉得这门生意有点利益可图。
但他随后又想到一个问题:“可是,这些田比平地田高那么多,灌溉太过费力了。虽说汲水地近,嘉陵江里水那么多,要挑到山上,着实辛苦。”
这个问题李素一开始居然没想到,倒是有些灯下黑了,被国渊提醒他才一拍脑门:“造水车啊!既然上游嘉陵江冲力那么湍急,造个大水车提灌,直接从最上面一级梯田浇下来,比平地灌溉还省力呢。只要浇一层,大水漫灌灌足,下面几级会自动流下来的。”
汉朝肯定已经是有水车的了,但还不成熟,不像隋唐时候那样专门灌溉的“翻车”那么效率,而且汉朝人也没有架设凌空的明渠的习惯。
李素回忆了一下后世历史课本上看到的翻车、轮式大水车的诀窍,稍微图示点拨一下,就交给具体的屯田官自己去琢磨完善,又教他们找最粗的毛竹,把竹节剜掉架起来,至少可以把水车打到高处的江水引到最上面一层的梯田。
普通农民根本没钱也没技术制造水车,只好再由官府组织了。不过既然是屯田,官府出资的事儿早就够多了,大不了用“建成后这些梯田前十年的一半收成”来偿还官方基建投入。
就跟在辽东的时候,让屯民付牛租一个性质,无非这里变成了水车租。
李素觉得再这样折腾下去,整个屯田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航运计划,简直要变成一种计划经济了……或许会像官方出资建造的高速公路那样,收费十年二十年,收回投资并且略有盈利之后,再把折旧后的东西交给百姓管理。
深知其中难处的李素,也是非常头大,心中暗忖:
“要是诸葛亮已经成才就好了,他能制定‘蜀科’,靠法治确保‘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风化肃然’,将来当个交通部长兼国家发GAI委主任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把国家基建和国营计划经济部分盘活下去,肯定没有人贪。要是没有诸葛亮管着,其他人不知要损公肥私多少……”
跟诸葛亮一样无私的人,世上估计还有,但既能像诸葛亮这样目光锐利、识破下属小动作洞若观火,同时还这么无私的人,估计这世上是找不出第二个了。
罢了,先一团糊涂账试点几年吧,战时状态嘛,钱不能算太清楚,就当是稍微效率低点,被经手人捞点,交学费总结经验了。
曹操搞屯田给百姓租牛的时候,还有丁裴之类贪小便宜的家伙,把自家的年老瘦牛掉包公家的壮年肥牛赚差价呢,幸好曹操那边有查吏治的陈群主管抓贪,把丁裴这些反面典型拿去示众。
李素完全可以想象刘备这边的屯田官也会有无数个丁裴的。
等明年打进江州,将来把刘焉彻底搞定、南中平定。今年诸葛亮都十岁了,到时候十二三岁……貌似还是个童工。
……
在广元镇视察督导了几天梯田和水车基建,尽管一切顺利,但鲁肃和国渊、孙乾粗略算了笔账,觉得就凭这个建设速度,明年春耕结束后,这儿能养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还是不够给长期围困钓鱼城和江州的大军运粮船队拉纤盘滩的,至少还有一两倍的缺口。
当然这问题也不是暂时不能解决,无非是多运一些粮,路上多损耗一些,从外地水运民夫到这些地方暂住、为到时候每天过往的船拉纤。
堆后勤损耗,问题总归是可以解决的,反正张鲁被灭的时候,汉中的官仓存粮还颇有一些积蓄。
就是不知道钓鱼城围城战到时候要持续多久,要是一年都拿不下来,这么持久远程运粮围城,对刘备军的战略潜力消耗就太大了。
最后,还是颇有屯田天赋的国渊,在亲自扎下去督导考察了一番之后,向李素提出了一条反对意见:
“中郎,我们为什么非要给粮船盘滩拉纤呢?反正盘滩过湍急江段的时候,船上的货本来就是要卸下来、陆路驮运十几里,然后再装船。
咱把船分成几个航段,上游的船就只在上游开,下游的船就只在下游开,到了险滩附近就直接把货卸了掉头回去拉第二批货,下游的船也是接上货就走,拉空船的纤夫人力不就省下来了?”
李素心中灵光一闪:这特么不就成了宋明时候那些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的组织办法了么?
明朝的时候,在山东临清,一个县城有两百万人口,几乎一大半壮劳力都是槽帮盐帮的,说白了就是码头工人,把大运河下游的货卸船、再到上游重新装船。因为历史上直到明朝大运河还没用上船闸技术,南北有海拔落差,就只能把大运河隔断,在落差段人力扛活重新到高处装船。
李素心中暗忖:“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难道是我灯下黑了。可历史上为什么四川人千百年来都连着空船一起拉过险滩盘滩呢?记得长征的时候到了金沙江,川军还在老君滩盘滩呢。
是了,肯定是因为四川这边金沙江、嘉陵江上的航运密度不如大运河那么密集,民间私人船商规模又不够大、船只不够多,货物也不够多,无法形成分段的集散地。为了一次性把一批货从下游卖到最上游,只能让船全程跟着走。”
但刘备军明年会有持续、稳定的订单供应链,为钓鱼城围城大军运粮的需求是不会衰减的。有官方组织,总船队规模肯定可以保证。大不了原先一百条船每条船都跑完全程,现在改成把嘉陵江全程改成五个运段、每个运段二十条船,跑接力棒。
而且,这一招似乎还能借鉴给上庸那边的汉水运输改良计划,到时候也没必要都指望李素设想的船闸了……
你特酿还真是个搞“计划经济”的人才啊!
“此议甚善!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子尼,把这事儿做好,我让主公加你为屯田都尉,要是一直好好表现,拿下刘焉后,等你资历年限到了,典农中郎将也不是不可能!”李素拍着国渊的肩膀,为这个发明了“码头工人中转站”管理办法的人才表功。
“这如何敢当,您也不过才中郎将而已。”国渊顿时很是惶恐。
他哪里知道,过几年,官位就没现在那么值钱了,到时候,曹操手底下都敢乱封好几个典农中郎将,刘备阵营这边也不能吃亏不是?
到那时候,李素早就升到什么级别都不知道了。
今年冬天把水车、梯田、码头大致开拓出一些,山顶再种上茶树花椒树,让百姓养些适合山地丛林养的鸡鸭、以及如今还没有人人工散养的兔子,把荒山放牧资源都利用起来。
明年,就可以有源源不绝的军粮和高保质期的花椒冷吃兔来支撑钓鱼城战役了。
——
PS:就这样吧,种田情节和日常肯定是要交代的,明天时间线可以快进到190年春天,进入收获季节,开始钓鱼城战役,外面的世界也开始讨董。
不然一点不种田,也理解不了这里面的后勤矛盾、到时候敌人的自大自信也显得不合理。
r />
“太费劳力了,一个正丁如果种熟田,能养活五口人,现在来开这种荒,十五年才能开出养活五口人的熟田,怎么算都要很久才回本。”
国渊比较会激励算账,他在旁边默默算了一下,就觉得李素这个办法还是不划算。
李素拍拍他肩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的一石粮,意义不仅仅是一石粮,更是为了打通嘉陵江航运,盘活整个蜀地与外界的互通有无。
十五年回本又如何,何况就算十五年回本又如何,蜀地如今人口四五百万,再增长下去,迟早跟外面闹黄巾一样,人多地少,有劳力也多出来没地可种,不如组织他们开这种荒。
而且,只要试点下去了,效率会慢慢提高的——一开始我们梯田也别修得太密,就修三四个台阶,隔几层树林,再修三四个台阶,这样可以防止大雨之时水土流失。种好了地,也别跟平原上那样马上砍烧秸秆,把秸秆留着固土蓄水,放过一冬,来年春耕前再把秸秆烧了,也能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土地肥力。”
李素把军事账和运输损耗账都算上,国渊才算是觉得这门生意有点利益可图。
但他随后又想到一个问题:“可是,这些田比平地田高那么多,灌溉太过费力了。虽说汲水地近,嘉陵江里水那么多,要挑到山上,着实辛苦。”
这个问题李素一开始居然没想到,倒是有些灯下黑了,被国渊提醒他才一拍脑门:“造水车啊!既然上游嘉陵江冲力那么湍急,造个大水车提灌,直接从最上面一级梯田浇下来,比平地灌溉还省力呢。只要浇一层,大水漫灌灌足,下面几级会自动流下来的。”
汉朝肯定已经是有水车的了,但还不成熟,不像隋唐时候那样专门灌溉的“翻车”那么效率,而且汉朝人也没有架设凌空的明渠的习惯。
李素回忆了一下后世历史课本上看到的翻车、轮式大水车的诀窍,稍微图示点拨一下,就交给具体的屯田官自己去琢磨完善,又教他们找最粗的毛竹,把竹节剜掉架起来,至少可以把水车打到高处的江水引到最上面一层的梯田。
普通农民根本没钱也没技术制造水车,只好再由官府组织了。不过既然是屯田,官府出资的事儿早就够多了,大不了用“建成后这些梯田前十年的一半收成”来偿还官方基建投入。
就跟在辽东的时候,让屯民付牛租一个性质,无非这里变成了水车租。
李素觉得再这样折腾下去,整个屯田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航运计划,简直要变成一种计划经济了……或许会像官方出资建造的高速公路那样,收费十年二十年,收回投资并且略有盈利之后,再把折旧后的东西交给百姓管理。
深知其中难处的李素,也是非常头大,心中暗忖:
“要是诸葛亮已经成才就好了,他能制定‘蜀科’,靠法治确保‘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风化肃然’,将来当个交通部长兼国家发GAI委主任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把国家基建和国营计划经济部分盘活下去,肯定没有人贪。要是没有诸葛亮管着,其他人不知要损公肥私多少……”
跟诸葛亮一样无私的人,世上估计还有,但既能像诸葛亮这样目光锐利、识破下属小动作洞若观火,同时还这么无私的人,估计这世上是找不出第二个了。
罢了,先一团糊涂账试点几年吧,战时状态嘛,钱不能算太清楚,就当是稍微效率低点,被经手人捞点,交学费总结经验了。
曹操搞屯田给百姓租牛的时候,还有丁裴之类贪小便宜的家伙,把自家的年老瘦牛掉包公家的壮年肥牛赚差价呢,幸好曹操那边有查吏治的陈群主管抓贪,把丁裴这些反面典型拿去示众。
李素完全可以想象刘备这边的屯田官也会有无数个丁裴的。
等明年打进江州,将来把刘焉彻底搞定、南中平定。今年诸葛亮都十岁了,到时候十二三岁……貌似还是个童工。
……
在广元镇视察督导了几天梯田和水车基建,尽管一切顺利,但鲁肃和国渊、孙乾粗略算了笔账,觉得就凭这个建设速度,明年春耕结束后,这儿能养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还是不够给长期围困钓鱼城和江州的大军运粮船队拉纤盘滩的,至少还有一两倍的缺口。
当然这问题也不是暂时不能解决,无非是多运一些粮,路上多损耗一些,从外地水运民夫到这些地方暂住、为到时候每天过往的船拉纤。
堆后勤损耗,问题总归是可以解决的,反正张鲁被灭的时候,汉中的官仓存粮还颇有一些积蓄。
就是不知道钓鱼城围城战到时候要持续多久,要是一年都拿不下来,这么持久远程运粮围城,对刘备军的战略潜力消耗就太大了。
最后,还是颇有屯田天赋的国渊,在亲自扎下去督导考察了一番之后,向李素提出了一条反对意见:
“中郎,我们为什么非要给粮船盘滩拉纤呢?反正盘滩过湍急江段的时候,船上的货本来就是要卸下来、陆路驮运十几里,然后再装船。
咱把船分成几个航段,上游的船就只在上游开,下游的船就只在下游开,到了险滩附近就直接把货卸了掉头回去拉第二批货,下游的船也是接上货就走,拉空船的纤夫人力不就省下来了?”
李素心中灵光一闪:这特么不就成了宋明时候那些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的组织办法了么?
明朝的时候,在山东临清,一个县城有两百万人口,几乎一大半壮劳力都是槽帮盐帮的,说白了就是码头工人,把大运河下游的货卸船、再到上游重新装船。因为历史上直到明朝大运河还没用上船闸技术,南北有海拔落差,就只能把大运河隔断,在落差段人力扛活重新到高处装船。
李素心中暗忖:“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难道是我灯下黑了。可历史上为什么四川人千百年来都连着空船一起拉过险滩盘滩呢?记得长征的时候到了金沙江,川军还在老君滩盘滩呢。
是了,肯定是因为四川这边金沙江、嘉陵江上的航运密度不如大运河那么密集,民间私人船商规模又不够大、船只不够多,货物也不够多,无法形成分段的集散地。为了一次性把一批货从下游卖到最上游,只能让船全程跟着走。”
但刘备军明年会有持续、稳定的订单供应链,为钓鱼城围城大军运粮的需求是不会衰减的。有官方组织,总船队规模肯定可以保证。大不了原先一百条船每条船都跑完全程,现在改成把嘉陵江全程改成五个运段、每个运段二十条船,跑接力棒。
而且,这一招似乎还能借鉴给上庸那边的汉水运输改良计划,到时候也没必要都指望李素设想的船闸了……
你特酿还真是个搞“计划经济”的人才啊!
“此议甚善!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子尼,把这事儿做好,我让主公加你为屯田都尉,要是一直好好表现,拿下刘焉后,等你资历年限到了,典农中郎将也不是不可能!”李素拍着国渊的肩膀,为这个发明了“码头工人中转站”管理办法的人才表功。
“这如何敢当,您也不过才中郎将而已。”国渊顿时很是惶恐。
他哪里知道,过几年,官位就没现在那么值钱了,到时候,曹操手底下都敢乱封好几个典农中郎将,刘备阵营这边也不能吃亏不是?
到那时候,李素早就升到什么级别都不知道了。
今年冬天把水车、梯田、码头大致开拓出一些,山顶再种上茶树花椒树,让百姓养些适合山地丛林养的鸡鸭、以及如今还没有人人工散养的兔子,把荒山放牧资源都利用起来。
明年,就可以有源源不绝的军粮和高保质期的花椒冷吃兔来支撑钓鱼城战役了。
——
PS:就这样吧,种田情节和日常肯定是要交代的,明天时间线可以快进到190年春天,进入收获季节,开始钓鱼城战役,外面的世界也开始讨董。
不然一点不种田,也理解不了这里面的后勤矛盾、到时候敌人的自大自信也显得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