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进步了。
这个世界以后应该就没有什么“珍妮纺纱机”了,而是“诸葛芷纺纱机”。
或许女人本身对于纺织裁缝有天赋,原本历史上改良棉布织机的黄道婆不也是女人么。
而诸葛芷目前所做,对于织棉布环节倒是没什么改良,她只是改良纺棉纱这个生产环节。
不过织布的时候只要直接沿用诸葛亮的弩梭织锦机的设计优势,把织出来的布的宽幅也加到五尺,哪怕别的技术不作改良,依然可以比其他诸侯治下百姓的生产效率高两三倍,不再改良也暂时够用了(按单位面积成品所需的生产时间来算)。
李素看着这水力纺车出神,心中想着改良意见。
他不是很懂技术,但毕竟有生活常识,哪怕仅凭后世从那些晒各行各业工艺的抖音小视频里吸取的常识,他也能判断出一个东西的好坏。
诸葛芷看他不说话,怕氛围尴尬,主动请他评价:“使君觉得如何?若是推广,当得起‘专利’么?”
李素回过神,点评道:“若是真能推广,自然是该给专利,不过,若是还需要其他人与你合作、改善,自当与其他有贡献的人共享。我们要奖励每一个对富民强国有贡献的技术人员,你做出来的东西好,自然该奖励,在你的基础上再进步,也要奖励。”
诸葛芷莞尔一笑:“莫非使君一眼就能看出还要如何改良?”
李素:“多的不说,纺机只带跟缫丝机一样多的线头,那肯定是极大的浪费。缫丝车的作业动作是‘抽’,要带动一个较大的缫丝轮,用力也多。纺车的作业动作‘搓绕’,只要带动一个直径小得多的纺锤,用力很小。
我就算看一眼,也知道你现在浪费水力极大,如果好好优化,带五倍甚至十倍于缫丝车的纺锤纱锭,也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就算是十倍于缫丝轮的纱锭,出纱线的速度也不会超过缫丝出丝线速度的五倍,谁让缫丝抽得快呢。
而且,这次的纺机是从缫丝机临时改过来的,前端的水车是共用的,输出功率大浪费用不完,也情有可原。将来如果是专门做纺机水车,可以把水轮改小一点、水车和水车之间的间距也缩短,这样河边就能部署更多的水车、每个水轮拖动纱锭的动力也不会浪费太多。”
这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历史课本上就写过,珍妮纺纱机出现后动辄有16锭32锭的机器,后期有80锭的,眼前这才哪到哪呢。
而且水力机其实能做的比蒸汽机更大,因为水力机的动力输出是不小的,差距只是在于水力机部署不灵活,在没有优良水利设施、水流动能不稳定的地区没法推广。蜀地之所以能搞,是因为蜀地有都江堰和李素造的乐山堰。
面对李素轻描淡写的“指责”,诸葛芷当然非常不忿了,主要是她觉得李素这点评也太轻易了,这不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和智力成果么?人家想了那么久花了大半年才琢磨出来的,看了一眼一句话就指出不足,感情上也受不了。
诸葛芷毕竟是女人,女人只要你跟她讲道理说她的努力不够好,就容易炸毛,她顿时叉着腰哂笑:
“使君真是好眼力呢,一眼就看出这纺机的不足,不过可惜使君没有细看,没有亲自实践,你可知,我本来是有办法把纱锭加到更多的,但为什么不行么?
水力缫丝车运行了三四年了,始终只能有那么多缫轮,你以为我没试图再加过?把效率再提升一些?是缫丝女工本身剥茧接线头都来不及了!哪怕配两三个女工看一部水车缫机,两三个女工都手忙脚乱剥茧接线头,也只能那么快了。
纺机也是一个道理,我现在后续搓棉接棉检查去籽防止瑕疵,都忙不过来了。再把锭加多,到时候出现夹籽纱、断头纱,次品起码比现在多好多倍,后面拿去织布的时候,遇到断头还要织工自己搓接,费事得多。幸好现在还是自产自销,将来若是民间百姓也织棉布、这纱线要往外卖,还不是倒了自己的招牌!”
诸葛芷也是心里憋着委屈,一口气说了很多曲折,把外行人看不懂的难点都显摆了一番。毕竟家里的兄长也不管这些奇技淫巧,她有时候忙了几个月改良了一点点,兴奋地说给诸葛瑾听,诸葛瑾也不懂,觉得“那不是随便一搞就解决了么,这点小事还来邀功请赏”。
这就让诸葛芷很不爽,内心不知骂了多少次哥哥是大猪蹄子。也就弟弟诸葛亮要是在的话,说不定能理解她的难处和贡献,毕竟诸葛亮比她还内行。
卖弄完之后,她也觉得心里舒服多了:你们这些外行人,现在总算知道这里面有多不容易了吧!就算听不懂,至少也知道这东西应该是很厉害的。
李素也确实虚心听了,承认诸葛芷的摸索和发现的难点很有价值,不过他很快就结合自己的基本生活常识,说道:
“棉花接絮去籽确实比生丝的剥茧接丝更复杂,但这不是你降低纱锭密度、浪费水的动能的理由。这说明你对纺纱工艺流程的拆分还不够细——
纺纱的速度从来不该因为别的环节慢而受制约,否则要是你纺出来的线直接上织布机,是不是织布机织多慢,你纺也要纺多慢?事实证明不是的,你可以一个人纺供五个人十个人织。
你现在应该做的,是把白叠子花拿来纺纱之前那些环节,单独做好,然后再上车。比如弹棉花弹得不够细才残留花籽,比如本身上纺车之前没有梳棉把纤维梳长舒展、线头全部交错牵扯好,再上车。
不要被习惯束缚住了思维,织丝织物只有缫丝织锦两个生产环节,不代表织棉织物也只能有两个生产环节,更不代表你要把弹棉梳棉纺纱硬塞到跟‘缫丝’对标的那个环节里。”
诸葛芷听了这番高屋建瓴的话,才瞬间觉得右将军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说出来的话确实很有哲理,高屋建瓴。
她之所以把纺纱搞得那么累赘,确实是被习惯和经验束缚了,形成了“技术偏见”,因为他觉得缫丝厂的任务就是一步到位,给客户可以直接织锦用的成品生丝。那纺纱厂也该一步到位、提供可以给客户织棉布的成纱。
但解放思想之后就发现,这里面还是可以再细分的,完全可以农民把原棉卖给梳棉厂、梳棉厂弹棉花梳棉花梳顺溜了再给纺纱厂。
没人规定供应链不能再细分、供应商不能再有上游供应商啊。
而且这个上游供应商,也是可以诸葛家自己开的嘛。
诸葛芷想了很久,不得不爽朗地叹服:“妾还以为使君不懂技术,不过使君的管理思维,着实高屋建瓴,给人当头棒喝。惭愧,就这点不入法眼的东西,怎么好意思要‘专利费’呢,就算将来改良了,使君这番‘一言师’,也值得拿走一半专利。”
个进步了。
这个世界以后应该就没有什么“珍妮纺纱机”了,而是“诸葛芷纺纱机”。
或许女人本身对于纺织裁缝有天赋,原本历史上改良棉布织机的黄道婆不也是女人么。
而诸葛芷目前所做,对于织棉布环节倒是没什么改良,她只是改良纺棉纱这个生产环节。
不过织布的时候只要直接沿用诸葛亮的弩梭织锦机的设计优势,把织出来的布的宽幅也加到五尺,哪怕别的技术不作改良,依然可以比其他诸侯治下百姓的生产效率高两三倍,不再改良也暂时够用了(按单位面积成品所需的生产时间来算)。
李素看着这水力纺车出神,心中想着改良意见。
他不是很懂技术,但毕竟有生活常识,哪怕仅凭后世从那些晒各行各业工艺的抖音小视频里吸取的常识,他也能判断出一个东西的好坏。
诸葛芷看他不说话,怕氛围尴尬,主动请他评价:“使君觉得如何?若是推广,当得起‘专利’么?”
李素回过神,点评道:“若是真能推广,自然是该给专利,不过,若是还需要其他人与你合作、改善,自当与其他有贡献的人共享。我们要奖励每一个对富民强国有贡献的技术人员,你做出来的东西好,自然该奖励,在你的基础上再进步,也要奖励。”
诸葛芷莞尔一笑:“莫非使君一眼就能看出还要如何改良?”
李素:“多的不说,纺机只带跟缫丝机一样多的线头,那肯定是极大的浪费。缫丝车的作业动作是‘抽’,要带动一个较大的缫丝轮,用力也多。纺车的作业动作‘搓绕’,只要带动一个直径小得多的纺锤,用力很小。
我就算看一眼,也知道你现在浪费水力极大,如果好好优化,带五倍甚至十倍于缫丝车的纺锤纱锭,也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就算是十倍于缫丝轮的纱锭,出纱线的速度也不会超过缫丝出丝线速度的五倍,谁让缫丝抽得快呢。
而且,这次的纺机是从缫丝机临时改过来的,前端的水车是共用的,输出功率大浪费用不完,也情有可原。将来如果是专门做纺机水车,可以把水轮改小一点、水车和水车之间的间距也缩短,这样河边就能部署更多的水车、每个水轮拖动纱锭的动力也不会浪费太多。”
这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历史课本上就写过,珍妮纺纱机出现后动辄有16锭32锭的机器,后期有80锭的,眼前这才哪到哪呢。
而且水力机其实能做的比蒸汽机更大,因为水力机的动力输出是不小的,差距只是在于水力机部署不灵活,在没有优良水利设施、水流动能不稳定的地区没法推广。蜀地之所以能搞,是因为蜀地有都江堰和李素造的乐山堰。
面对李素轻描淡写的“指责”,诸葛芷当然非常不忿了,主要是她觉得李素这点评也太轻易了,这不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和智力成果么?人家想了那么久花了大半年才琢磨出来的,看了一眼一句话就指出不足,感情上也受不了。
诸葛芷毕竟是女人,女人只要你跟她讲道理说她的努力不够好,就容易炸毛,她顿时叉着腰哂笑:
“使君真是好眼力呢,一眼就看出这纺机的不足,不过可惜使君没有细看,没有亲自实践,你可知,我本来是有办法把纱锭加到更多的,但为什么不行么?
水力缫丝车运行了三四年了,始终只能有那么多缫轮,你以为我没试图再加过?把效率再提升一些?是缫丝女工本身剥茧接线头都来不及了!哪怕配两三个女工看一部水车缫机,两三个女工都手忙脚乱剥茧接线头,也只能那么快了。
纺机也是一个道理,我现在后续搓棉接棉检查去籽防止瑕疵,都忙不过来了。再把锭加多,到时候出现夹籽纱、断头纱,次品起码比现在多好多倍,后面拿去织布的时候,遇到断头还要织工自己搓接,费事得多。幸好现在还是自产自销,将来若是民间百姓也织棉布、这纱线要往外卖,还不是倒了自己的招牌!”
诸葛芷也是心里憋着委屈,一口气说了很多曲折,把外行人看不懂的难点都显摆了一番。毕竟家里的兄长也不管这些奇技淫巧,她有时候忙了几个月改良了一点点,兴奋地说给诸葛瑾听,诸葛瑾也不懂,觉得“那不是随便一搞就解决了么,这点小事还来邀功请赏”。
这就让诸葛芷很不爽,内心不知骂了多少次哥哥是大猪蹄子。也就弟弟诸葛亮要是在的话,说不定能理解她的难处和贡献,毕竟诸葛亮比她还内行。
卖弄完之后,她也觉得心里舒服多了:你们这些外行人,现在总算知道这里面有多不容易了吧!就算听不懂,至少也知道这东西应该是很厉害的。
李素也确实虚心听了,承认诸葛芷的摸索和发现的难点很有价值,不过他很快就结合自己的基本生活常识,说道:
“棉花接絮去籽确实比生丝的剥茧接丝更复杂,但这不是你降低纱锭密度、浪费水的动能的理由。这说明你对纺纱工艺流程的拆分还不够细——
纺纱的速度从来不该因为别的环节慢而受制约,否则要是你纺出来的线直接上织布机,是不是织布机织多慢,你纺也要纺多慢?事实证明不是的,你可以一个人纺供五个人十个人织。
你现在应该做的,是把白叠子花拿来纺纱之前那些环节,单独做好,然后再上车。比如弹棉花弹得不够细才残留花籽,比如本身上纺车之前没有梳棉把纤维梳长舒展、线头全部交错牵扯好,再上车。
不要被习惯束缚住了思维,织丝织物只有缫丝织锦两个生产环节,不代表织棉织物也只能有两个生产环节,更不代表你要把弹棉梳棉纺纱硬塞到跟‘缫丝’对标的那个环节里。”
诸葛芷听了这番高屋建瓴的话,才瞬间觉得右将军虽然不懂技术细节,但说出来的话确实很有哲理,高屋建瓴。
她之所以把纺纱搞得那么累赘,确实是被习惯和经验束缚了,形成了“技术偏见”,因为他觉得缫丝厂的任务就是一步到位,给客户可以直接织锦用的成品生丝。那纺纱厂也该一步到位、提供可以给客户织棉布的成纱。
但解放思想之后就发现,这里面还是可以再细分的,完全可以农民把原棉卖给梳棉厂、梳棉厂弹棉花梳棉花梳顺溜了再给纺纱厂。
没人规定供应链不能再细分、供应商不能再有上游供应商啊。
而且这个上游供应商,也是可以诸葛家自己开的嘛。
诸葛芷想了很久,不得不爽朗地叹服:“妾还以为使君不懂技术,不过使君的管理思维,着实高屋建瓴,给人当头棒喝。惭愧,就这点不入法眼的东西,怎么好意思要‘专利费’呢,就算将来改良了,使君这番‘一言师’,也值得拿走一半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