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国姓窃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比如,他发现明军各种火枪所用的霰弹,弹丸形状貌似不是很讲究——明军火枪的铅弹,只有大号的独头弹是比较圆溜溜的。但霰弹因为需要的碎片数量多、加工频次太高,就懒得搞得形状很规则了,很多就是奇形怪状的铁屑。
斑鸠铳被汉人仿制,最早是崇祯元年(1629)广东巡抚王尊私仿的,但是也就在广东地面上私下使用,被扩散献进京城,已经是崇祯八年(1636)了,此后各地将领才有正式接触斑鸠铳,所以也就最近四五年的事儿,不懂正确用法也是很正常的。
此前明军给大炮装霰弹时,也是随便抓一把铁钉铁屑甚至碎石头,压在火药上面,能打出去、碎片够多、贴脸喷能喷死更多人,也就行了,不讲究有效射程。连大炮都这么随意,仿制版斑鸠铳也被装上铁砂铁屑甚至碎石发射,也就不奇怪了。
沈树人继续往下复盘,很快又注意到左子雄和皮萨罗装霰弹的另一个重要操作差异——
西班牙人即使装霰弹,也会用一颗足够大、而且质量较好较为贴合枪管的独头弹,压紧整个后续装药。
说白了,就是后来18世纪西方火枪霰弹标准操典要求的BUCK加BALL模式,BUCK是小弹丸,顶上要用独头弹BALL压紧。
而左子雄用霰弹的时候,有时就是纯霰弹了,顶上的压紧弹丸质量层次不齐,有时甚至就随便用些碎铅子压紧塞满表面即可。
崇祯十三年的地方武备,也确实不能要求更多,粗制滥造已经非常严重。
沈树人却是有物理知识的,他稍一排查,就想明白原因了。
“我大明鸟铳设计时,因常年发射独头弹,没考虑过远程以霰弹伤敌,也不注重霰弹有效射程,对霰弹的适配技术有些脱节了。
发射霰弹时,有枪管气密性好的压顶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防止火药燃气爆膨时,气体在枪管内部时、就从弹丸上下左右泄露出去、吹歪了弹丸飞行的方向。
独头弹因为口径跟枪管内径差不多,稍有泄露还吹不歪,会被枪管束缚住前进方向。霰弹的口径比枪管内径小得多,旁边有气体吹过,霰弹会在枪管里上下左右乱撞乱跳,出膛时当然就毫无准头可言了。”
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有所领悟后,再转述给别人听。在好为人师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也能被整理得更加清晰。
沈树人讲解着讲解着,忽然融会贯通,自行想通了为何米歇尔.莱法耶特在七年战争里会鼓捣出“让滑膛枪同时装两颗一样口径大小的独头弹”的骚操作。
又要多弹丸、又要打得远,关键就是弹丸和枪管之间的气密性、防止弹丸比枪管内径小太多而漏气乱跳。
不是霰弹打不远,是不够圆的霰弹打不远。
到了近代,不管是S686还是温彻斯特1897,这些霰弹枪用的弹药,拆开来之后都能看到其实每一颗钢珠都是跟枪管内径一样粗的,只不过会有6到9枚钢珠直线排列、尾部是火药。
皮萨罗现在用的斑鸠铳没那么多弹丸,听说最多前后排列四颗次口径的弹丸,但是外面必须用皮革包裹着装填,以填堵口径空隙。
三人各自切磋着,沈树人内心很快升起了一个临时折衷的办法:
自己也可以学习大多数穿越者都能想到的所谓“纸弹壳定装弹药”,稍微优化一下,用厚一点气密性好的纸,或者是弹性皮革,把几颗次口径球形弹丸依次排列、尾部装火药,那不也接近近代喷子的发射效果了么?
只是在装填方面,目前依然得前膛装,而且要打一发装一发,在火力持续性上依然是明朝的水平,达不到后世喷子的威力。
想到这儿,沈树人立刻吩咐左子雄:“左都司,如果让你学习皮萨罗教头的斑鸠铳弹药,弄小一号口径的多枚圆球铅弹给鸟铳用,做得到么?
只要装药不增加,把弹丸变多变小,不至于会炸膛吧?至于密封,可以在铅弹外面包弹性好气密强的皮革,暂时撑住瞬息防止跳动就好了”
左子雄想了想:“这个听起来倒是不危险,不过弹丸制作起来怕是费力得多,如今的铅弹都是把铅熔成铅水,灌在模具里凝成球。同样分量铅弹变小数倍,就要多数倍模铸的量,原先我大明军队,就是因为太费事,才用铁砂铁屑做霰弹的。”
以明朝的工业实力,霰弹的每颗小弹子还要精确控制形状尺寸,确实是有点浪费产能了。
沈树人又想了想,拍板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么,咱做两手准备,一边打造小子弹的模具,一边试试直接把铅水往凉水里倒。
我记得铅的表面张力挺大的,直接往冷水里灌一下子就会受激凝成小球,还挺圆的,就是直径不太好控制。不过如果未来外面要包裹皮革堵气,直径稍微差一点也无所谓了。”
左子雄和皮萨罗听了,都是眼前一亮,这种随机应变的做法,他们还真是闻所未闻。
但不管怎么说,这确实值得一试,霰弹准不准,小弹丸圆不圆是个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只有够圆,因自身滚转旋转导致的飞行方向不稳才能缓解,克服马格努斯效应。
——
PS:唉,更新得太快了,一个月新书期还没到,就因为超过20万字,提前挤出新书榜了。算了,挤出就挤出吧,反正这次在榜单上本来也很靠后。
比如,他发现明军各种火枪所用的霰弹,弹丸形状貌似不是很讲究——明军火枪的铅弹,只有大号的独头弹是比较圆溜溜的。但霰弹因为需要的碎片数量多、加工频次太高,就懒得搞得形状很规则了,很多就是奇形怪状的铁屑。
斑鸠铳被汉人仿制,最早是崇祯元年(1629)广东巡抚王尊私仿的,但是也就在广东地面上私下使用,被扩散献进京城,已经是崇祯八年(1636)了,此后各地将领才有正式接触斑鸠铳,所以也就最近四五年的事儿,不懂正确用法也是很正常的。
此前明军给大炮装霰弹时,也是随便抓一把铁钉铁屑甚至碎石头,压在火药上面,能打出去、碎片够多、贴脸喷能喷死更多人,也就行了,不讲究有效射程。连大炮都这么随意,仿制版斑鸠铳也被装上铁砂铁屑甚至碎石发射,也就不奇怪了。
沈树人继续往下复盘,很快又注意到左子雄和皮萨罗装霰弹的另一个重要操作差异——
西班牙人即使装霰弹,也会用一颗足够大、而且质量较好较为贴合枪管的独头弹,压紧整个后续装药。
说白了,就是后来18世纪西方火枪霰弹标准操典要求的BUCK加BALL模式,BUCK是小弹丸,顶上要用独头弹BALL压紧。
而左子雄用霰弹的时候,有时就是纯霰弹了,顶上的压紧弹丸质量层次不齐,有时甚至就随便用些碎铅子压紧塞满表面即可。
崇祯十三年的地方武备,也确实不能要求更多,粗制滥造已经非常严重。
沈树人却是有物理知识的,他稍一排查,就想明白原因了。
“我大明鸟铳设计时,因常年发射独头弹,没考虑过远程以霰弹伤敌,也不注重霰弹有效射程,对霰弹的适配技术有些脱节了。
发射霰弹时,有枪管气密性好的压顶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防止火药燃气爆膨时,气体在枪管内部时、就从弹丸上下左右泄露出去、吹歪了弹丸飞行的方向。
独头弹因为口径跟枪管内径差不多,稍有泄露还吹不歪,会被枪管束缚住前进方向。霰弹的口径比枪管内径小得多,旁边有气体吹过,霰弹会在枪管里上下左右乱撞乱跳,出膛时当然就毫无准头可言了。”
学习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有所领悟后,再转述给别人听。在好为人师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路也能被整理得更加清晰。
沈树人讲解着讲解着,忽然融会贯通,自行想通了为何米歇尔.莱法耶特在七年战争里会鼓捣出“让滑膛枪同时装两颗一样口径大小的独头弹”的骚操作。
又要多弹丸、又要打得远,关键就是弹丸和枪管之间的气密性、防止弹丸比枪管内径小太多而漏气乱跳。
不是霰弹打不远,是不够圆的霰弹打不远。
到了近代,不管是S686还是温彻斯特1897,这些霰弹枪用的弹药,拆开来之后都能看到其实每一颗钢珠都是跟枪管内径一样粗的,只不过会有6到9枚钢珠直线排列、尾部是火药。
皮萨罗现在用的斑鸠铳没那么多弹丸,听说最多前后排列四颗次口径的弹丸,但是外面必须用皮革包裹着装填,以填堵口径空隙。
三人各自切磋着,沈树人内心很快升起了一个临时折衷的办法:
自己也可以学习大多数穿越者都能想到的所谓“纸弹壳定装弹药”,稍微优化一下,用厚一点气密性好的纸,或者是弹性皮革,把几颗次口径球形弹丸依次排列、尾部装火药,那不也接近近代喷子的发射效果了么?
只是在装填方面,目前依然得前膛装,而且要打一发装一发,在火力持续性上依然是明朝的水平,达不到后世喷子的威力。
想到这儿,沈树人立刻吩咐左子雄:“左都司,如果让你学习皮萨罗教头的斑鸠铳弹药,弄小一号口径的多枚圆球铅弹给鸟铳用,做得到么?
只要装药不增加,把弹丸变多变小,不至于会炸膛吧?至于密封,可以在铅弹外面包弹性好气密强的皮革,暂时撑住瞬息防止跳动就好了”
左子雄想了想:“这个听起来倒是不危险,不过弹丸制作起来怕是费力得多,如今的铅弹都是把铅熔成铅水,灌在模具里凝成球。同样分量铅弹变小数倍,就要多数倍模铸的量,原先我大明军队,就是因为太费事,才用铁砂铁屑做霰弹的。”
以明朝的工业实力,霰弹的每颗小弹子还要精确控制形状尺寸,确实是有点浪费产能了。
沈树人又想了想,拍板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么,咱做两手准备,一边打造小子弹的模具,一边试试直接把铅水往凉水里倒。
我记得铅的表面张力挺大的,直接往冷水里灌一下子就会受激凝成小球,还挺圆的,就是直径不太好控制。不过如果未来外面要包裹皮革堵气,直径稍微差一点也无所谓了。”
左子雄和皮萨罗听了,都是眼前一亮,这种随机应变的做法,他们还真是闻所未闻。
但不管怎么说,这确实值得一试,霰弹准不准,小弹丸圆不圆是个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只有够圆,因自身滚转旋转导致的飞行方向不稳才能缓解,克服马格努斯效应。
——
PS:唉,更新得太快了,一个月新书期还没到,就因为超过20万字,提前挤出新书榜了。算了,挤出就挤出吧,反正这次在榜单上本来也很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