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又收了个小弟 (1/2)
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三国之化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表虽然表面表示,不在乎廖化是否效忠于他,只要把事做好就行了。可是却支着一只耳朵观察着南迁的动静呢,廖化干了些什么他一清二楚。
刘表不知道将来曹操南下后会发生的事情,更不可能知道那个时候他就死了,他要知道他哪天死,那他就是神了。
所以他对自己的掌控力是相当自信的,当时廖化居然能看出自己的处境和心思,他不可谓不惊讶,于是他就是好奇而已,这百年不出的妖孽想干什么?
是不是真的像他那样说的报答自己的收留之恩?
刘表确实也有这个自信的能力。廖化就是效忠自己的,不效忠也得效忠,要不然我就坏你的事,看你能干什么,乖乖的效忠自己吧,既然你说了你是为了百姓的话。
要是廖化真能屯田成功,荆南开发出来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那自己的政治实力和范围就更加扩大和巩固了,那时廖化就贴上了刘表的标签,不能背叛,想那时刘表在众人面前当面叫你先生,委以重任,现在你却要背叛自己投靠刘备?那时没人会再相信你了,刘备都不会信任你。
就这样培养出了一个人才,那收获就大了,何乐不为?
最关键的是,在面临八十万难民南迁这个局面的时候,没人明白自己的心思,更不要说替自己利用这个局面替自己谋取最大利益了。
或者说没人愿意明白自己的心思,百姓就是个包袱。谁粘上谁倒霉。蔡瑁等世家在想什么,刘表会不知道?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而偏偏这时就有了一个廖化跳出来表示能担大任。而偏偏这个人自己有很大的信心去掌控住他。不用他用谁?未成年人也要用!
可是这个人实在是和刘备走的太近了。
这就是刘表把这一切想清楚后当时复杂地看着廖化时心中的心态。
至于什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类的。我就是多疑,就是这么任性,我多疑我自豪。
所有知识都是死板的,真要拿着知识一根筋的当教条用,那只能说,你不懂知识。
听到廖化加上监察组的屯田八组的行政班子,结构清晰明了,精准有效。借自己之手随之敲打张允。
还有那什么每日一报,什么智囊团,甚至什么鸡公车。让他称奇不已。
更让他惊奇的是屯田的保甲制度,显然廖化是吃透了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竟然活学活用,将屯田百姓更加精细的管理。
最让他欣赏称奇的是屯田百姓中,居然还有启蒙学院。儿童们晚上识字,白天背书,边走边学。
百姓们自由而有效的做工生活,风气向上,就是太重商业了,莫非他是法家之徒?可他又非常重视教化,又像儒家之派。看不懂。
不过算了,当初他写信自己说湘潭乃中原文化影响之边境,其发展之重点在于不可加赋,最好是永不加赋。
用商业边境税收为主来填补粮食的空缺,还能加强与周边蛮族的交流。一想也是,那边是不毛之地,一片空白,自己对那边也没多大期望,于是就准了。
听到百姓们称颂自己,虽然那南迁八十多万百姓,他从内心里就没把这当回大事。多了这些民众锦上添花,不多这些百姓荆州这么多年也是这么过过来的。重要的是自己的绝对统治。
所以刘表还很是高兴的。于是心里想着是不是过两年把他提个长沙太守?不过还是太年轻了,等他成年在说吧。那时再考察他一回看看。
想道这里,刘表就将廖化放在了一边,将目光放向了北方和江东。
去年官渡一战,曹操用许攸之谋偷袭乌巢,一战而胜,然后兵分十路围剿袁绍,袁绍丢下八万多部队率八百骑逃往河北。
曹操胜了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再次追击袁绍。
而是回军将豫州境内匪徒一扫而空,豫州的刘辟龚都遭了秧,刘辟龚都被杀了。
刘备开始还在穰山帮助他们打赢了一场,后来曹操主力来了,大败后刘备逃回了新野。刘表表示安慰,还送了些粮草给他,刘备感激不尽。
事后,刘备时常对左右感慨,要是元俭在此,我不会这么轻易的就失去豫州啊。
关羽也说元俭早就料到曹操会赢,在官渡曹操退无可退必有决战,而且很快就能赢,现在果然如此,真料事如神也,我们还是听元俭的,以观时变吧。
于是刘备点点头,安下心来一边专心向刘表靠拢一边拉拢刘琦在新野等候时机。
刘表表示勉力安抚。
回头再来说廖化。
百姓们安定下来后,廖化吩咐习温按照计划,将百姓由各户曹参事带领各甲长分散于湘潭各处,然后伐木焚烧杂草,一方面开田,一方面为建造房屋做准备。
一项项事有条不紊地落实,百姓们也有了住的地方,没有疫情发生,土地也烧了出来。而后廖化又召集所有高层管理人员,吩咐了两个月后的春耕准备事宜,让习温带着大家按计划行事,大家各司其职后。
他带着邓艾和陈到开始北上,粮食不够了,他要弄粮食。
按照计划,廖化先是到荆南四郡之前打探到的大地主名单挨个拜访,然后拿出以粮换田的方案。
没想到各个地主早就等着他了,他们对这些百姓可是垂涎三尺,多好的劳动力啊。
廖化却不干了,表示土地开出来是你们的,地也帮你们耕好,种子种好,该是你们的一分不少,但想要百姓,窗户都没有,刘荆州可是说了这些百姓是要在这生根的,有重要的作用,你们想要找刘荆州去要。
听说连蔡瑁都在刘表那碰了一鼻子灰,你们还想分杯羹?想的美。
地主们赶紧说好话,可廖化油盐不进,你爱借不借,要知道这么好的事你不要,那我找别人去。
地主们没法了,只好借了。借一份粮食还一份,还能按借的粮食多少来依照亩产得到相... -->>
刘表虽然表面表示,不在乎廖化是否效忠于他,只要把事做好就行了。可是却支着一只耳朵观察着南迁的动静呢,廖化干了些什么他一清二楚。
刘表不知道将来曹操南下后会发生的事情,更不可能知道那个时候他就死了,他要知道他哪天死,那他就是神了。
所以他对自己的掌控力是相当自信的,当时廖化居然能看出自己的处境和心思,他不可谓不惊讶,于是他就是好奇而已,这百年不出的妖孽想干什么?
是不是真的像他那样说的报答自己的收留之恩?
刘表确实也有这个自信的能力。廖化就是效忠自己的,不效忠也得效忠,要不然我就坏你的事,看你能干什么,乖乖的效忠自己吧,既然你说了你是为了百姓的话。
要是廖化真能屯田成功,荆南开发出来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那自己的政治实力和范围就更加扩大和巩固了,那时廖化就贴上了刘表的标签,不能背叛,想那时刘表在众人面前当面叫你先生,委以重任,现在你却要背叛自己投靠刘备?那时没人会再相信你了,刘备都不会信任你。
就这样培养出了一个人才,那收获就大了,何乐不为?
最关键的是,在面临八十万难民南迁这个局面的时候,没人明白自己的心思,更不要说替自己利用这个局面替自己谋取最大利益了。
或者说没人愿意明白自己的心思,百姓就是个包袱。谁粘上谁倒霉。蔡瑁等世家在想什么,刘表会不知道?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而偏偏这时就有了一个廖化跳出来表示能担大任。而偏偏这个人自己有很大的信心去掌控住他。不用他用谁?未成年人也要用!
可是这个人实在是和刘备走的太近了。
这就是刘表把这一切想清楚后当时复杂地看着廖化时心中的心态。
至于什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类的。我就是多疑,就是这么任性,我多疑我自豪。
所有知识都是死板的,真要拿着知识一根筋的当教条用,那只能说,你不懂知识。
听到廖化加上监察组的屯田八组的行政班子,结构清晰明了,精准有效。借自己之手随之敲打张允。
还有那什么每日一报,什么智囊团,甚至什么鸡公车。让他称奇不已。
更让他惊奇的是屯田的保甲制度,显然廖化是吃透了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竟然活学活用,将屯田百姓更加精细的管理。
最让他欣赏称奇的是屯田百姓中,居然还有启蒙学院。儿童们晚上识字,白天背书,边走边学。
百姓们自由而有效的做工生活,风气向上,就是太重商业了,莫非他是法家之徒?可他又非常重视教化,又像儒家之派。看不懂。
不过算了,当初他写信自己说湘潭乃中原文化影响之边境,其发展之重点在于不可加赋,最好是永不加赋。
用商业边境税收为主来填补粮食的空缺,还能加强与周边蛮族的交流。一想也是,那边是不毛之地,一片空白,自己对那边也没多大期望,于是就准了。
听到百姓们称颂自己,虽然那南迁八十多万百姓,他从内心里就没把这当回大事。多了这些民众锦上添花,不多这些百姓荆州这么多年也是这么过过来的。重要的是自己的绝对统治。
所以刘表还很是高兴的。于是心里想着是不是过两年把他提个长沙太守?不过还是太年轻了,等他成年在说吧。那时再考察他一回看看。
想道这里,刘表就将廖化放在了一边,将目光放向了北方和江东。
去年官渡一战,曹操用许攸之谋偷袭乌巢,一战而胜,然后兵分十路围剿袁绍,袁绍丢下八万多部队率八百骑逃往河北。
曹操胜了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再次追击袁绍。
而是回军将豫州境内匪徒一扫而空,豫州的刘辟龚都遭了秧,刘辟龚都被杀了。
刘备开始还在穰山帮助他们打赢了一场,后来曹操主力来了,大败后刘备逃回了新野。刘表表示安慰,还送了些粮草给他,刘备感激不尽。
事后,刘备时常对左右感慨,要是元俭在此,我不会这么轻易的就失去豫州啊。
关羽也说元俭早就料到曹操会赢,在官渡曹操退无可退必有决战,而且很快就能赢,现在果然如此,真料事如神也,我们还是听元俭的,以观时变吧。
于是刘备点点头,安下心来一边专心向刘表靠拢一边拉拢刘琦在新野等候时机。
刘表表示勉力安抚。
回头再来说廖化。
百姓们安定下来后,廖化吩咐习温按照计划,将百姓由各户曹参事带领各甲长分散于湘潭各处,然后伐木焚烧杂草,一方面开田,一方面为建造房屋做准备。
一项项事有条不紊地落实,百姓们也有了住的地方,没有疫情发生,土地也烧了出来。而后廖化又召集所有高层管理人员,吩咐了两个月后的春耕准备事宜,让习温带着大家按计划行事,大家各司其职后。
他带着邓艾和陈到开始北上,粮食不够了,他要弄粮食。
按照计划,廖化先是到荆南四郡之前打探到的大地主名单挨个拜访,然后拿出以粮换田的方案。
没想到各个地主早就等着他了,他们对这些百姓可是垂涎三尺,多好的劳动力啊。
廖化却不干了,表示土地开出来是你们的,地也帮你们耕好,种子种好,该是你们的一分不少,但想要百姓,窗户都没有,刘荆州可是说了这些百姓是要在这生根的,有重要的作用,你们想要找刘荆州去要。
听说连蔡瑁都在刘表那碰了一鼻子灰,你们还想分杯羹?想的美。
地主们赶紧说好话,可廖化油盐不进,你爱借不借,要知道这么好的事你不要,那我找别人去。
地主们没法了,只好借了。借一份粮食还一份,还能按借的粮食多少来依照亩产得到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