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裸戏风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大杂烩,可作者把这些因素很巧妙地揉和在一起,作品非常迎合广大读者的口味,那年还获得了某杂志社的一个畅销文学大奖。只是作者当时还不具备足够的商业眼光,没有在影视改编权上做够文章,被那家杂志社占了先。杂志社借口原作首先发表在该社的一份文学刊物上,版权与改编权应归该社所有,半年前一转手,把改编权卖给了电视台,只象征性地给了原作者一点补贴。
韩乐山倒不在乎这几个钱。他原来不过是江南一个中等城市的中学老师,爱好业余写作,写了几篇小说,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他认识了香港某报文艺副刊的一位女记者,两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不到半年,就喜结连理。再以港澳作家身份重回大陆文坛后,身价倍增,一群附庸风雅的富商趋之若骛。电视台买断《关山日月》改编权后,却一时筹措不出足够的资金,倒是韩乐山自己施展手段,从商界新交那里拉来了足够的赞助。
马清明早就读过原作。她并不欣赏作者那种哗众取宠的创作手法,但很喜欢韩乐山清新流畅的文笔和潇洒飘逸的文采。所以当台里把《关》剧文学本改编的任务交给她时,她愉快地接受了。
这时轮到另一个演员试戏。只见她在镜头前扭捏作态,声嘶力竭,马清明都没注意她在念什么台词,只是暗自思忖,这样的嗓子,唱卡拉OK都会把听众吓跑。
改编这样的通俗剧对马清明来说是驾轻就熟,几个星期内她就拿出了二十集电视剧的初稿,比她读大学时写那几个短篇都轻松。不过那些短篇真是她呕心沥血之作,帮她一炮打红,从此在文坛也小有名气,所以毕业时她能分到电视台做专职编剧也是轻而易举。
到电视台这几年间,她参与撰写改编了四五部长篇多集电视连续剧,其中两部是原创的,为此她也多次获得文化部与全国各类评选的优秀奖。但台里还从未放她单挑大梁,总是做为第二或第三作者,所以她总觉得受重视不够,一直憋着要单独编一部长剧。
这次她以为机会来了,很有些兴奋,下笔也得心应手。就在她着手写几段关键场次时,台里忽然通知她,做为今年台里的一部重头戏,需要一位老将把关,所以特意请台里资深编剧罗老罗建树来挂帅,希望她支持罗老的工作。
她的第一个感觉是被人耍了。眼看整部电视剧的文学本就要大功告成,突然有人连笔都不用抬就要来和她争功,简直是欺人太甚。她连续三天没动笔,一行字也没写。她甚至有心把写好的段落都从硬盘上消掉,让那老头重新打鼓另开张。
最后是台长尹善贤亲自叫她去谈话。台长对她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强调罗老就要退休了,近年来没有像样作品问世,对他最后一次评职称、落实退休后福利待遇等都有诸多不利,希望她不要让罗老过于失望。
她最后听从了台长的劝告。不是因为她同情罗建树,而是因为尹台长是父亲的大学校友,是父亲当年尊重的学长。马清明最后能分配到电视台工作,自然是靠她出色的写作能力,而当时这个做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尹叔叔”也没少帮她说好话。
另一个原因更加实际:这是她苦干数周、废寝忘食的创作成果,与其真付之一炬,还不如找个机会发表,而且台里人人都会认可这是她马清明的杰作。
罗建树也很识相,非常配合,在关键时刻出些有用的点子,却很虚心地先征得她的同意,最后都搞不清到底是谁挂帅,谁打下手了。
她看见胡艳冲她做了个手势,知道该轮到自己上场了。
她走到场地中间站定,静了静神。
摄影棚里上部戏的布景正好刚拆了一半,马清明有意站到形似废墟的断壁残垣、枯花摧柳前面,因为她现在要表现的是发配流放前的石秀竹,正在京城石府破败的花园里悲切地感慨自己凄惨的身世。
胡艳在取景框里看到的是一个满清民女妆束的马清明,身着绿色绣花衣裤,两只裤腿处各绣了一只翠竹。只见她取出一方手帕,握在手中,眉头微蹙,边徐步向前走来,边朗声吟诵绝句一首:关防万里王命催,山高水远何日回?日落枝头栖孤鹊,月明星稀旧墙颓。
绝句出自马清明的手笔,她念起来自然是声情并茂,感慨良深。四句诗的句首嵌入了电视剧的剧名,似乎暗示石秀竹的命运就概括了全剧,无意中体现出马清明对这个角色的偏爱。
然而更令马清明难以释怀的是剧外角色的郁闷。身为台里公认的才女,前途无量的年轻编剧,却同秀竹一样,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马清明感觉自己和石秀竹太相像了,感觉自己已和角色融为一体,不由得感慨交加,几乎流下泪来。她情不自禁地抬起手,用那方手帕擦了擦眼角。
这时有人喊“停”,不是胡艳清脆的女声,而是一个男子雄浑的嗓音。马清明知道这是谁,她转过头来,果然看见全剧总导演熊伟正向她走来。
“不错呀,清明。”熊伟轻轻拍了下她的肩膀,调侃道:“胡导慧眼识珠,你是当之无愧。这个石秀竹,就非你莫属了。”
马清明笑了,冲熊伟轻轻点了点头。
这时那个唱评剧的女演员正好走过马清明身边,轻声嘟囔了一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马清明的耳中:“要知道还有光屁股镜头,我就根本不稀罕来争。”
马清明不屑地瞥了一眼她的背影,也轻声自语道:“俗气!”
的大杂烩,可作者把这些因素很巧妙地揉和在一起,作品非常迎合广大读者的口味,那年还获得了某杂志社的一个畅销文学大奖。只是作者当时还不具备足够的商业眼光,没有在影视改编权上做够文章,被那家杂志社占了先。杂志社借口原作首先发表在该社的一份文学刊物上,版权与改编权应归该社所有,半年前一转手,把改编权卖给了电视台,只象征性地给了原作者一点补贴。
韩乐山倒不在乎这几个钱。他原来不过是江南一个中等城市的中学老师,爱好业余写作,写了几篇小说,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他认识了香港某报文艺副刊的一位女记者,两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不到半年,就喜结连理。再以港澳作家身份重回大陆文坛后,身价倍增,一群附庸风雅的富商趋之若骛。电视台买断《关山日月》改编权后,却一时筹措不出足够的资金,倒是韩乐山自己施展手段,从商界新交那里拉来了足够的赞助。
马清明早就读过原作。她并不欣赏作者那种哗众取宠的创作手法,但很喜欢韩乐山清新流畅的文笔和潇洒飘逸的文采。所以当台里把《关》剧文学本改编的任务交给她时,她愉快地接受了。
这时轮到另一个演员试戏。只见她在镜头前扭捏作态,声嘶力竭,马清明都没注意她在念什么台词,只是暗自思忖,这样的嗓子,唱卡拉OK都会把听众吓跑。
改编这样的通俗剧对马清明来说是驾轻就熟,几个星期内她就拿出了二十集电视剧的初稿,比她读大学时写那几个短篇都轻松。不过那些短篇真是她呕心沥血之作,帮她一炮打红,从此在文坛也小有名气,所以毕业时她能分到电视台做专职编剧也是轻而易举。
到电视台这几年间,她参与撰写改编了四五部长篇多集电视连续剧,其中两部是原创的,为此她也多次获得文化部与全国各类评选的优秀奖。但台里还从未放她单挑大梁,总是做为第二或第三作者,所以她总觉得受重视不够,一直憋着要单独编一部长剧。
这次她以为机会来了,很有些兴奋,下笔也得心应手。就在她着手写几段关键场次时,台里忽然通知她,做为今年台里的一部重头戏,需要一位老将把关,所以特意请台里资深编剧罗老罗建树来挂帅,希望她支持罗老的工作。
她的第一个感觉是被人耍了。眼看整部电视剧的文学本就要大功告成,突然有人连笔都不用抬就要来和她争功,简直是欺人太甚。她连续三天没动笔,一行字也没写。她甚至有心把写好的段落都从硬盘上消掉,让那老头重新打鼓另开张。
最后是台长尹善贤亲自叫她去谈话。台长对她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强调罗老就要退休了,近年来没有像样作品问世,对他最后一次评职称、落实退休后福利待遇等都有诸多不利,希望她不要让罗老过于失望。
她最后听从了台长的劝告。不是因为她同情罗建树,而是因为尹台长是父亲的大学校友,是父亲当年尊重的学长。马清明最后能分配到电视台工作,自然是靠她出色的写作能力,而当时这个做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尹叔叔”也没少帮她说好话。
另一个原因更加实际:这是她苦干数周、废寝忘食的创作成果,与其真付之一炬,还不如找个机会发表,而且台里人人都会认可这是她马清明的杰作。
罗建树也很识相,非常配合,在关键时刻出些有用的点子,却很虚心地先征得她的同意,最后都搞不清到底是谁挂帅,谁打下手了。
她看见胡艳冲她做了个手势,知道该轮到自己上场了。
她走到场地中间站定,静了静神。
摄影棚里上部戏的布景正好刚拆了一半,马清明有意站到形似废墟的断壁残垣、枯花摧柳前面,因为她现在要表现的是发配流放前的石秀竹,正在京城石府破败的花园里悲切地感慨自己凄惨的身世。
胡艳在取景框里看到的是一个满清民女妆束的马清明,身着绿色绣花衣裤,两只裤腿处各绣了一只翠竹。只见她取出一方手帕,握在手中,眉头微蹙,边徐步向前走来,边朗声吟诵绝句一首:关防万里王命催,山高水远何日回?日落枝头栖孤鹊,月明星稀旧墙颓。
绝句出自马清明的手笔,她念起来自然是声情并茂,感慨良深。四句诗的句首嵌入了电视剧的剧名,似乎暗示石秀竹的命运就概括了全剧,无意中体现出马清明对这个角色的偏爱。
然而更令马清明难以释怀的是剧外角色的郁闷。身为台里公认的才女,前途无量的年轻编剧,却同秀竹一样,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马清明感觉自己和石秀竹太相像了,感觉自己已和角色融为一体,不由得感慨交加,几乎流下泪来。她情不自禁地抬起手,用那方手帕擦了擦眼角。
这时有人喊“停”,不是胡艳清脆的女声,而是一个男子雄浑的嗓音。马清明知道这是谁,她转过头来,果然看见全剧总导演熊伟正向她走来。
“不错呀,清明。”熊伟轻轻拍了下她的肩膀,调侃道:“胡导慧眼识珠,你是当之无愧。这个石秀竹,就非你莫属了。”
马清明笑了,冲熊伟轻轻点了点头。
这时那个唱评剧的女演员正好走过马清明身边,轻声嘟囔了一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马清明的耳中:“要知道还有光屁股镜头,我就根本不稀罕来争。”
马清明不屑地瞥了一眼她的背影,也轻声自语道:“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