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万历外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万历外史最新章节!
儒家对上古三代之治极为推崇,似乎那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时代。《禹贡》所述雍州之地,大体尽在明之陕西域内。按书中所言,这一片黄土田地在九州中为第一等。吕成亮所发感慨,便是因此。
杨铮自然难以认同,说道:“先秦时田中作物与此际不尽相同,彼时气候土壤与此际也有很大差异,实不可同日而语。江南以稻为主,产量本就比麦高。听说南直隶、湖广、浙江一带,便是一亩中上水田,种稻两季,也可秋收三石、春收一石半,种麦无论如何也产不了这么。”
吕成亮道:“关中也有许多稻田,却产不了那么多啊。”
杨铮道:“想来和水土、气候有关。关中应当比湖、浙冬天冷不少吧。”
吕成亮道:“说的也是。唉,咱们这的农人,其辛苦与江南农人相类,收获却不足其三一之数,可真是没有道理啊!”
杨铮对此也很无奈。“杨古井”能让旱地便于浇灌,却无法改变土地之贫瘠。若没有好的肥田手段,田地的产量实在很难上去。当下又无合成肥料,只能依靠人蓄粪便,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又或者,可以种些经济收益高的东西,再换成钱买粮食?似乎也不太现实。
二人边说边行。不出两里,吕成亮的书童背着个包袱赶了上来,跟在众人当中。
吕成亮在外游学数年,去过的地方倒不少,不仅走遍了关中,还随泾阳商人到扬州、苏州一带呆过大半年。谈及所见所闻,虽以科场、文会之事居多,杨铮也听得颇有兴味。久在赤峪里不闻外间事,让他有一种被隔离了的感觉。
讲过几桩逸事,吕成亮忽道:“你的官话是跟你家那丫头学的吧?”
杨铮点头称是,又问:“有什么不妥吗?”
吕成亮道:“那倒没有。只是说话音与读书音终有不同。你学了三、百、千,便该学骈句声韵,以为将来写诗文、时文之基础。”
杨铮便又请教何为说话音,何为读书音。吕成亮便为他分说一番。
华夏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为便于交流,需有一共同语,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雅言。孔子教授三千弟子,所用即当时之雅言。至唐宋时,雅言已发展极为成熟,一字一音,遂有唐诗宋词之美,故又名中原雅音。后经蒙元近百年统治,雅音有了很大变化。太祖定鼎天下后,为复华夏正朔,除钦定各阶层衣冠样式外,还集众多博学之士,于洪武八年颁行了《洪武正韵》,以复汉音。但太祖对此书颇为不满,修订后仍觉不当之处甚多。其后又有一版《洪武通韵》,却影响甚小。
究其原因,国初定都于南京,其音自必偏重于江南左近。唐宋时的雅音,则更偏近于关中、河南。
而更为重要的,还是人们说话发音的习惯与宋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唐宋时雅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唐诗宋词格律平仄即以此分。但经蒙元近百年变化,平声已有了阴平、阳平之分,入声字则多有分化、简化。太祖期望以《洪武正韵》而复古音,终是难行。后来成祖迁都于北平,其地口音与江南又不相同,《正韵》的修订也就此不了了之。
按说读书音即是官话,但至永乐后,两者却有了分别。以北直隶口音为主导的说话音成了官话,但诗文中的音韵仍以《洪武正韵》为准,这便是读书音。
吕成亮道:“这般分音也未见得是坏事。不然我们读唐诗,不免总要去疑惑其格律平仄不符。”
杨铮不由感叹道:“说话音总是在变化,此时与国初相比,恐怕又有了些不同。”
吕成亮道:“正是。就拿我们秦州来说,口音也是一直在变化着,三五十年里或许不显,一二百年来就有许多差异了。”
杨铮笑道:“我们即便熟读唐诗,可到了五百年前,却和唐人说不了话。五百年后的人到了我们大明,也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总得学上一段时间,才能与人交流。”
吕成亮笑道:“你这想法倒是有趣,但以理推之,却是实情。不过虽无法言语交流,但可以笔谈,自汉时隶变以来,文字可没多大变化。”
闲聊间不觉便到了秦州城。吕成亮与杨铮在城外别过,领着书童自大城入城。杨铮则带着月盈等人入西关城,先去胡家肉铺。
胡喜子见杨铮等人到来,很是高兴,让伙计拿吃食招呼他们。黑娃、栓子早起虽吃过了,但闻到卤猪下水的香味,不禁就觉得肚子空了。杨铮却不再吃,胡喜子便与他去后院叙话,月盈抱着从吕成亮书童处接来的包袱跟了进去。
在屋中坐下,胡喜子道:“昨日下午,古掌柜与我谈了‘杨古井’合作之事。我按你说的,只承受三成利。古掌柜觉得有些少,但见我坚持,也就同意了。下来我给他那边送十两银子去,算入个份子,你看可好... -->>
,最快更新万历外史最新章节!
儒家对上古三代之治极为推崇,似乎那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时代。《禹贡》所述雍州之地,大体尽在明之陕西域内。按书中所言,这一片黄土田地在九州中为第一等。吕成亮所发感慨,便是因此。
杨铮自然难以认同,说道:“先秦时田中作物与此际不尽相同,彼时气候土壤与此际也有很大差异,实不可同日而语。江南以稻为主,产量本就比麦高。听说南直隶、湖广、浙江一带,便是一亩中上水田,种稻两季,也可秋收三石、春收一石半,种麦无论如何也产不了这么。”
吕成亮道:“关中也有许多稻田,却产不了那么多啊。”
杨铮道:“想来和水土、气候有关。关中应当比湖、浙冬天冷不少吧。”
吕成亮道:“说的也是。唉,咱们这的农人,其辛苦与江南农人相类,收获却不足其三一之数,可真是没有道理啊!”
杨铮对此也很无奈。“杨古井”能让旱地便于浇灌,却无法改变土地之贫瘠。若没有好的肥田手段,田地的产量实在很难上去。当下又无合成肥料,只能依靠人蓄粪便,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又或者,可以种些经济收益高的东西,再换成钱买粮食?似乎也不太现实。
二人边说边行。不出两里,吕成亮的书童背着个包袱赶了上来,跟在众人当中。
吕成亮在外游学数年,去过的地方倒不少,不仅走遍了关中,还随泾阳商人到扬州、苏州一带呆过大半年。谈及所见所闻,虽以科场、文会之事居多,杨铮也听得颇有兴味。久在赤峪里不闻外间事,让他有一种被隔离了的感觉。
讲过几桩逸事,吕成亮忽道:“你的官话是跟你家那丫头学的吧?”
杨铮点头称是,又问:“有什么不妥吗?”
吕成亮道:“那倒没有。只是说话音与读书音终有不同。你学了三、百、千,便该学骈句声韵,以为将来写诗文、时文之基础。”
杨铮便又请教何为说话音,何为读书音。吕成亮便为他分说一番。
华夏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为便于交流,需有一共同语,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雅言。孔子教授三千弟子,所用即当时之雅言。至唐宋时,雅言已发展极为成熟,一字一音,遂有唐诗宋词之美,故又名中原雅音。后经蒙元近百年统治,雅音有了很大变化。太祖定鼎天下后,为复华夏正朔,除钦定各阶层衣冠样式外,还集众多博学之士,于洪武八年颁行了《洪武正韵》,以复汉音。但太祖对此书颇为不满,修订后仍觉不当之处甚多。其后又有一版《洪武通韵》,却影响甚小。
究其原因,国初定都于南京,其音自必偏重于江南左近。唐宋时的雅音,则更偏近于关中、河南。
而更为重要的,还是人们说话发音的习惯与宋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唐宋时雅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唐诗宋词格律平仄即以此分。但经蒙元近百年变化,平声已有了阴平、阳平之分,入声字则多有分化、简化。太祖期望以《洪武正韵》而复古音,终是难行。后来成祖迁都于北平,其地口音与江南又不相同,《正韵》的修订也就此不了了之。
按说读书音即是官话,但至永乐后,两者却有了分别。以北直隶口音为主导的说话音成了官话,但诗文中的音韵仍以《洪武正韵》为准,这便是读书音。
吕成亮道:“这般分音也未见得是坏事。不然我们读唐诗,不免总要去疑惑其格律平仄不符。”
杨铮不由感叹道:“说话音总是在变化,此时与国初相比,恐怕又有了些不同。”
吕成亮道:“正是。就拿我们秦州来说,口音也是一直在变化着,三五十年里或许不显,一二百年来就有许多差异了。”
杨铮笑道:“我们即便熟读唐诗,可到了五百年前,却和唐人说不了话。五百年后的人到了我们大明,也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总得学上一段时间,才能与人交流。”
吕成亮笑道:“你这想法倒是有趣,但以理推之,却是实情。不过虽无法言语交流,但可以笔谈,自汉时隶变以来,文字可没多大变化。”
闲聊间不觉便到了秦州城。吕成亮与杨铮在城外别过,领着书童自大城入城。杨铮则带着月盈等人入西关城,先去胡家肉铺。
胡喜子见杨铮等人到来,很是高兴,让伙计拿吃食招呼他们。黑娃、栓子早起虽吃过了,但闻到卤猪下水的香味,不禁就觉得肚子空了。杨铮却不再吃,胡喜子便与他去后院叙话,月盈抱着从吕成亮书童处接来的包袱跟了进去。
在屋中坐下,胡喜子道:“昨日下午,古掌柜与我谈了‘杨古井’合作之事。我按你说的,只承受三成利。古掌柜觉得有些少,但见我坚持,也就同意了。下来我给他那边送十两银子去,算入个份子,你看可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