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三章时也命也
枢密使狄青上书请辞的奏章在朝中引起了轰动,政事堂相公们在接到由狄青长子狄谅转交的请辞奏章后,只是碰头相互传达了一下便立刻呈送内廷请由皇帝圣裁。眼下京师开封都泡在水里,而各路州、军发生水灾的也不在少数,政事堂相公们正忙于救灾,谁也没有想到正在这个当口狄青却突然以身体病重无法担当指责为由请辞。
文彦博瞥了一眼桌上的奏折,这是知谏院范镇的奏折,上面陈述了京师和各地的灾情,并且请求皇帝询问大臣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消灾之法,并诏令两制、台阁的常参官极力进言政治得失,陛下亲自裁决选用,以制止天变云云。
范镇奏折的内容并无出奇之处,不过文彦博却看出了更深的东西——这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范镇的目的肯定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政治得失和天变,他的目标如果自己没有猜错的话就应该是脸上刻字的枢密使狄青!在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排名上仅次于宰相刘沆,不过因为刘沆进谗言诋毁文彦博未果现在已经不安其位了,是以政事堂皆以文彦博和富弼为首做出决策。
坐在这个位置上,范镇奏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文彦博就已经想到范镇要弹劾的谁了——还有谁能够比狄青更能招惹大臣们的怨恨?远的不说,就是三司使韩琦和枢密副使王尧臣这两人肯定看见狄青不自在,他们两人一个曾是狄青的上级,另外一个是状元郎,一个武人能够坐到枢密使的位置上,这能不让那些状元、进士出身的高官们眼红心嫉么?就是他文彦博自己也是心中多少有些不自在的,只是狄青掌管枢密院这几年一直谨小慎微没有给自己找过麻烦而已。
文彦博与狄青相处无碍,他不是刘沆,也知道自己无法做那个独相,朝中名望与自己相当的大臣有不少。远的诸如贾昌朝不说,就是韩琦和富弼都不弱于自己,假使刘沆真的被贬,那韩琦和富弼必然会成为与自己比肩所在,还不如现在刘沆当傀儡自己做主来的痛快。
不过天下间少有如意算盘能够打响的,四月六塔河决口,五月大水倒灌京师,先前贾昌朝就想要用天象和六塔河决口扳倒自己,不过贾昌朝人缘不好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没有不对他排斥的,加之威逼内侍余威犹在,文彦博顺利的渡过了这个关口。可是这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文彦博是大杀四方砍了禁兵都虞候,将两个司天监官员逼出京师,不过这也惹下了极大的怨恨,尤其是曹皇后的怨恨。
适才刚刚看到知谏院范镇的奏折,他就想推范镇一把让朝廷上下的目光从堤坝决口和大水倒灌京师这两件事上转移开来,将狄青弄到前台来替他分担一些压力。没成想这范镇的奏折还没看完,狄青的辞呈就已经摆在他的面前。
“时也!命也!”文彦博心中一阵叹息,还是将刚才的想法抛到一边,整理了一下衣冠会同政事堂诸位相公一起面圣。
狄青的辞呈给所有大臣的感觉就是惊愕,在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之后就他是否升任枢密使的问题上,朝廷内部也进行过一次相当有力的碰撞,只是皇帝给压了下来。之后宰相庞籍身陷麻烦,副相梁适接替庞籍却又因为皇帝召回陈执中未能做成独相,这都是那次碰撞后的延续,当然在这几年当中狄青也是饱受流言攻击,连自己的狗头上长出龙角这样啼笑皆非的流言都冒了出来。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与狄青无关,狄青依旧小心谨慎的坐着枢密使的位置,所有或明或暗的攻击他都谨慎应对,就是有一条——打死不辞枢密使!狄青这种以旁观者脱离是非圈的做法,让所有的大臣都感到有些无力,加之皇帝的信任,有人会怀疑狄青也许会完成立国之初曹彬未能做到的事情——由武人出身升任枢密使,然后再由枢密使迈向宰相宝座!
曹彬出身贵族,又是追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大功臣,功勋位列文武之首,甚至还两次担任枢密使,这已经几近神话,可就是这样曹彬也没有成为宰相——曹彬出身贵胄,但再尊贵的出身也无法掩饰他是武人的根脚,五代之乱犹在眼前,曹彬能够升任枢密使已经是天大的奇迹。由曹彬推及狄青,朝中的诸位大臣心中就更加恐惧了——狄青可没有像曹彬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没有显赫的出身,就是一个农家子弟凭借军功一步步从小兵走到了今天,更可怕的是狄青可比曹彬要年轻,也许宰相和枢密使之间的那条鸿沟真的会被他跨过!
就是这样一个死不退让的狄青,他居然自己辞去枢密使了?!虽然两府大臣们心中都存有疑虑,但是谁也不会说出来,只是用眼神相互碰撞了一下便迅速移开——枢密使是何等显贵的职位,没有一个人会无动于衷,当年梁适使出浑身解数逼走了独相庞籍为的是什么?众人在消化了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最初的冲击后,立刻意识到新一轮的权利分配来了!
尽管皇帝身体病重初愈还很虚弱,但狄青辞去枢密使一职对帝国而言是何等大事?狄青今年才四十八,而立国之初的曹彬可是活了六十八岁,这段ri子虽然没有见过狄青但谁都知道狄青身体健朗,哪能说病重就病重?就如同宰相对皇帝的重要xing一样,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虽然枢密院的职能因为唐五代的殷鉴被压缩远不如中书省这么强大,但枢密使作为西府首脑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威武,枢密使的去留绝对是要由皇帝陛下本人来决定的,更何况狄青这个枢密使是当年皇帝非常坚决任命的。
王景范本来在白沙书院中一心著书求名,中庸一书的底稿早已完成,只是他心中还存有疑虑,便邀请所有寄居在白沙书院中的赴考学子一起来参详寻找失误,每ri都是在与人争辩书中章句中渡过。不过因为狄青寄居在白沙书院,使得朝堂上的争论也延续到了平静的白沙书院,也给白沙书院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告——狄青以身体染恙为由辞官,皇帝还是记得这位为他平定诸多难题的第一战将的,宫里面的太监也来过几次,不是传旨就是问安,没过几ri不仅是白沙书院就连整个京师开封都知道狄青住在这里了。
不过比起狄青来,王景范这个白沙书院的主人早就在这段时间内让所寄宿的赴考学子们谈论的沸沸扬扬了,以至于就算得知名满天下的狄青和自己做邻居,也没有什么心思跑去看看人家额头上刺字——学子们竞相传阅中庸章句新解,并且在王景范的引导下连续十几天进行辩论,声称谁要是能够挑出大家都认可的错误来,就请客喝眉寿酒。
王景范开始时只是和俞樾两人之间相互讨论中庸,毕竟这种将小戴礼记中的中庸原文打散重组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打散重组先贤名篇说到底还是以先贤的名声来为自己的学说奠定基础,于自己有利的东西可以留下,于自己学说相反的则删掉。
先贤大儒这么做也就罢了... -->>
第十三章时也命也
枢密使狄青上书请辞的奏章在朝中引起了轰动,政事堂相公们在接到由狄青长子狄谅转交的请辞奏章后,只是碰头相互传达了一下便立刻呈送内廷请由皇帝圣裁。眼下京师开封都泡在水里,而各路州、军发生水灾的也不在少数,政事堂相公们正忙于救灾,谁也没有想到正在这个当口狄青却突然以身体病重无法担当指责为由请辞。
文彦博瞥了一眼桌上的奏折,这是知谏院范镇的奏折,上面陈述了京师和各地的灾情,并且请求皇帝询问大臣灾害产生的原因和消灾之法,并诏令两制、台阁的常参官极力进言政治得失,陛下亲自裁决选用,以制止天变云云。
范镇奏折的内容并无出奇之处,不过文彦博却看出了更深的东西——这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范镇的目的肯定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政治得失和天变,他的目标如果自己没有猜错的话就应该是脸上刻字的枢密使狄青!在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排名上仅次于宰相刘沆,不过因为刘沆进谗言诋毁文彦博未果现在已经不安其位了,是以政事堂皆以文彦博和富弼为首做出决策。
坐在这个位置上,范镇奏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文彦博就已经想到范镇要弹劾的谁了——还有谁能够比狄青更能招惹大臣们的怨恨?远的不说,就是三司使韩琦和枢密副使王尧臣这两人肯定看见狄青不自在,他们两人一个曾是狄青的上级,另外一个是状元郎,一个武人能够坐到枢密使的位置上,这能不让那些状元、进士出身的高官们眼红心嫉么?就是他文彦博自己也是心中多少有些不自在的,只是狄青掌管枢密院这几年一直谨小慎微没有给自己找过麻烦而已。
文彦博与狄青相处无碍,他不是刘沆,也知道自己无法做那个独相,朝中名望与自己相当的大臣有不少。远的诸如贾昌朝不说,就是韩琦和富弼都不弱于自己,假使刘沆真的被贬,那韩琦和富弼必然会成为与自己比肩所在,还不如现在刘沆当傀儡自己做主来的痛快。
不过天下间少有如意算盘能够打响的,四月六塔河决口,五月大水倒灌京师,先前贾昌朝就想要用天象和六塔河决口扳倒自己,不过贾昌朝人缘不好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没有不对他排斥的,加之威逼内侍余威犹在,文彦博顺利的渡过了这个关口。可是这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文彦博是大杀四方砍了禁兵都虞候,将两个司天监官员逼出京师,不过这也惹下了极大的怨恨,尤其是曹皇后的怨恨。
适才刚刚看到知谏院范镇的奏折,他就想推范镇一把让朝廷上下的目光从堤坝决口和大水倒灌京师这两件事上转移开来,将狄青弄到前台来替他分担一些压力。没成想这范镇的奏折还没看完,狄青的辞呈就已经摆在他的面前。
“时也!命也!”文彦博心中一阵叹息,还是将刚才的想法抛到一边,整理了一下衣冠会同政事堂诸位相公一起面圣。
狄青的辞呈给所有大臣的感觉就是惊愕,在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之后就他是否升任枢密使的问题上,朝廷内部也进行过一次相当有力的碰撞,只是皇帝给压了下来。之后宰相庞籍身陷麻烦,副相梁适接替庞籍却又因为皇帝召回陈执中未能做成独相,这都是那次碰撞后的延续,当然在这几年当中狄青也是饱受流言攻击,连自己的狗头上长出龙角这样啼笑皆非的流言都冒了出来。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与狄青无关,狄青依旧小心谨慎的坐着枢密使的位置,所有或明或暗的攻击他都谨慎应对,就是有一条——打死不辞枢密使!狄青这种以旁观者脱离是非圈的做法,让所有的大臣都感到有些无力,加之皇帝的信任,有人会怀疑狄青也许会完成立国之初曹彬未能做到的事情——由武人出身升任枢密使,然后再由枢密使迈向宰相宝座!
曹彬出身贵族,又是追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大功臣,功勋位列文武之首,甚至还两次担任枢密使,这已经几近神话,可就是这样曹彬也没有成为宰相——曹彬出身贵胄,但再尊贵的出身也无法掩饰他是武人的根脚,五代之乱犹在眼前,曹彬能够升任枢密使已经是天大的奇迹。由曹彬推及狄青,朝中的诸位大臣心中就更加恐惧了——狄青可没有像曹彬那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没有显赫的出身,就是一个农家子弟凭借军功一步步从小兵走到了今天,更可怕的是狄青可比曹彬要年轻,也许宰相和枢密使之间的那条鸿沟真的会被他跨过!
就是这样一个死不退让的狄青,他居然自己辞去枢密使了?!虽然两府大臣们心中都存有疑虑,但是谁也不会说出来,只是用眼神相互碰撞了一下便迅速移开——枢密使是何等显贵的职位,没有一个人会无动于衷,当年梁适使出浑身解数逼走了独相庞籍为的是什么?众人在消化了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最初的冲击后,立刻意识到新一轮的权利分配来了!
尽管皇帝身体病重初愈还很虚弱,但狄青辞去枢密使一职对帝国而言是何等大事?狄青今年才四十八,而立国之初的曹彬可是活了六十八岁,这段ri子虽然没有见过狄青但谁都知道狄青身体健朗,哪能说病重就病重?就如同宰相对皇帝的重要xing一样,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虽然枢密院的职能因为唐五代的殷鉴被压缩远不如中书省这么强大,但枢密使作为西府首脑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威武,枢密使的去留绝对是要由皇帝陛下本人来决定的,更何况狄青这个枢密使是当年皇帝非常坚决任命的。
王景范本来在白沙书院中一心著书求名,中庸一书的底稿早已完成,只是他心中还存有疑虑,便邀请所有寄居在白沙书院中的赴考学子一起来参详寻找失误,每ri都是在与人争辩书中章句中渡过。不过因为狄青寄居在白沙书院,使得朝堂上的争论也延续到了平静的白沙书院,也给白沙书院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告——狄青以身体染恙为由辞官,皇帝还是记得这位为他平定诸多难题的第一战将的,宫里面的太监也来过几次,不是传旨就是问安,没过几ri不仅是白沙书院就连整个京师开封都知道狄青住在这里了。
不过比起狄青来,王景范这个白沙书院的主人早就在这段时间内让所寄宿的赴考学子们谈论的沸沸扬扬了,以至于就算得知名满天下的狄青和自己做邻居,也没有什么心思跑去看看人家额头上刺字——学子们竞相传阅中庸章句新解,并且在王景范的引导下连续十几天进行辩论,声称谁要是能够挑出大家都认可的错误来,就请客喝眉寿酒。
王景范开始时只是和俞樾两人之间相互讨论中庸,毕竟这种将小戴礼记中的中庸原文打散重组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打散重组先贤名篇说到底还是以先贤的名声来为自己的学说奠定基础,于自己有利的东西可以留下,于自己学说相反的则删掉。
先贤大儒这么做也就罢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