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小说网 www.jxjwly.com,渤海边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二十二)现实印象
慧儿茫茫然地等待着,天光的暗淡增加了等待的焦虑。看着自己孤零零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不无焦虑地思忖着:也不知道那个姑娘给村子里的领导打没打电话?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急驶而来,在慧儿等待的店铺前一个急刹车,嘎然停下,从驾驶室里跳下了一个青年。慧儿心惊地看着他,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封信,走到慧儿面前:“这是你写的信吗?”
慧儿接过信封一看:“是的,是我写给村领导的。”
青年人憨厚地笑了:“我是来接你的,上车吧!”他极力想把“普通话”说得标准些。
慧儿坐在车上,这个青年是她将去的村子里第一个和她接触的人,她的第一个感觉是:质朴中透着智慧——这封信既确定了她的身份,又让她放心上车。
慧儿望着车外的景象:残阳下的黄土高原就在车轮下,碾起滚滚的黄尘。几乎看不树木,连荒草都难得寻见。焦渴的土壤,憔悴而衰老。眼前是纵横的沟壑,峥嵘嶙峋,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削过一样清晰。
终于见识到了地理书中所说的黄土的直立性质了,如刀削般峭立着,真有点担心它们会随时坍塌下来呢。
稍微平坦的高坡上,隆起一座座巨大的坟墓似的土堆,又像是一口口巨大的锅反扣在高坡上。奇怪的是:这些“坟墓”有的在熊熊燃烧,火光冲天;有的在浓烟中闷闷地期待着什么;有的则在高压水龙头浇注下腾起弥天的雾霭。地下黑色的污水横流,大地像是一张黄色沧桑的老脸,布满纵横的污浊的泪痕
青年人告诉慧儿:“这是炼焦场,不值钱的煤面子,经过烧炼成了值钱的焦碳。大队有煤矿,家家炼焦碳。人们就是因为这而富裕起来了”
慧儿看着浓烟蔽日的天空,看着黑水横流的大地,看着在炼焦场上黑鬼似的人们——只露着两只白色的眼球和一口白色的牙齿。慧儿感受到了他们摆脱世代贫穷后的喜悦,但是,慧儿的心是沉重的。那时虽然不把环境污染一词挂在报纸上,然而,这不是慧儿想象中要去的地方。在这种过于雄大磅礴荒凉的自然之中,慧儿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等待装进煤面子的炼窑,就如一口巨大的锅了,又像是做了眼球摘除述的病人,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它的下半部分埋在地下,是由砖砌而成,把一卡车一卡车的煤面子装进“锅”里,直到巨大地隆起,像是又反扣了一口巨锅,突兀在地面上。外面用黄泥封上,恰似一座坟墓了。在地下架起木柴,直到把这个巨大的“坟墓”点燃,燃烧至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到整个巨大的“坟墓”燃到通红而透彻时,人们远远架起高压水龙头——滋滋哧哧,正如钢水出炉时淬火那般,瞬间一柱水汽怅怅升起,雾霭弥漫了整个天际。白色的雾气中是黑色的鬼魅般的人影在跳跃,那是庆贺这一窑焦碳的成功!
千年以来,人类为了生命存活曾经忍受了多少辛苦,在如此悲凉严峻苍茫的风景中,苦苦地挣扎、繁衍着
车子转过一道山梁,路面是硬化的水泥路,平坦了许多。慧儿惊异于见到路两旁臂弯般粗细的绿树了,一排排整整齐齐延伸向前方的小村庄。
顺坡而下,道路愈加宽阔了,两旁一座座高大的宅院,俨然的门楼上镌刻有“福馨嗣昌”、“耕读传家”、“五福并临”、“紫气东来”等祥和的门匾。绿树间的花坛里盛开着一簇簇的菊花,傲霜斗艳。
慧儿的心房一颤,简直无法相信这连日来的千里荒凉广阔的背景中会藏有这一方洞天!
在街心的十字路口,站着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像是等待这辆卡车的到来。卡车在离他们十几米处停下。慧儿跳下车来,那要迎上来的人们却站住了。慧儿的倔犟劲也上来了:你们不迎过来,我还就是不走过去呢!
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人群还是移到了慧儿的眼前:“请跟我们到会议室去吧!”
一路无语,没有询问,没有介绍,没有进得一个大院,迎面的屏风彩绘着一幅松鹿图。转过屏风,一簇苍翠的竹林,几株飘着落叶的桃树,恰似一半青光,一半秋色。进入一个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周围是一排红木沙发,墙角适宜地摆放着几盆五针松、山茶花等大型盆栽,装点得绿意浓浓。
大家落座,仍然是沉默。突然响起慧儿爽朗的笑语:“你们没有想到三千里外来的‘待业青年’是个女孩子吧?”
一语既出,惊暴会场。一长者哈哈大笑:“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
于是,大家都跟着笑出了声,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大家左盘问,右核实,终于承认了眼前这个慧儿就是那写出豪言壮语要为山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有一封封的信为证,有慧儿机智的回答为证。
慧儿道出原委:“我担心你们这儿不要女的,所以在信的落款处就署名一个‘待业青年’了。”
在介绍中得知,这些人是村支部与学校的主要领导。那个气宇轩昂的长者就是村支书,有一双睿智有神的眼睛,仿佛能把世事看┧频摹d歉鍪菹骶傻睦贤肪褪呛3ち恕?
慧儿被安置到一位叫映雪的女同事家里暂住。映雪比慧儿大一岁,长着宽脸大嘴巴,厚厚的嘴唇,没有女性窈窕妩媚的身材,像是个壮实的农家女人,人很朴实大方,和慧儿没有陌生感。
映雪引着慧儿向她的家走去。村里华灯初上,整个村庄像是摩崖壁刻似的占据着一座山坡,于是,灯光也是有梯度的一层高似一层的了,直到与繁星相接。走进映雪家的四合院儿,慧儿借着院子里的灯光仔细打量:这个院子,像一个天井的底,东、北、西三面是借助天然直立的黄土高坡凿出的窑洞。窑洞的顶上就是别人家的道路或庭院了。
映雪:“家家都是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构筑自家的窑洞的,随形就势,错落有致,巧夺天工”
门脸有宽大的门窗,窑洞内穹庐似的洞顶比一般的楼房举架要高一些,没有压抑之感;纵深有五六米,显得十分宽阔。周边笔直的洞壁粉刷的雪白。洞与洞之间有一个月亮门相通,洞壁足足有一米厚。这种构筑,采光较好,厚厚的洞壁和洞顶与黄土高坡浑然一体,保证了冬暖夏凉的舒适。
窑洞不似慧儿想象中的低矮阴暗潮湿。窑洞内的摆设都是现代化的。那是八五年,家家却有电视、冰箱、电话、自来水、摩托车
一般是座北朝南的三个窑洞为正房,各自有南向开着的门窗,而且窑洞内又有月亮门相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为客厅和长辈们的起居室。东西窑洞是小辈们的起居室和厨房了,各占一侧。
映雪的妈妈是个瘦小的女人,头上围着白色的羊肚巾,青色的衣褂,很是干净利落的。她给慧儿做刀削面吃,但见映雪的妈妈右手的削面刀在左手的面团上飞快的闪动,一片片三寸长、半指宽的面片飞进一米开外的沸水锅中那简直是“艺术表演”
灶台后面的小锅里就是山西有名的地方菜——“山西烩菜”相当于东北的“烂顿”就是把土豆、白菜、豆腐等等放在一起顿制成一道“大菜”当然少不得的两样原料就是西红柿和山西的老陈醋。
这地方吃饭不摆桌子,是慧儿不适应的。每个人端着一口大碗等在灶台边,映雪用笊篱捞起煮好的削面,分盛在每个人的碗里。依据自己的口味的轻重或菜量的多少,用勺子舀出一定量的烩菜倒在碗里的削面上。另有一个小案子上放着盐碟、韭菜末碟、大蒜和醋罐子
然后,每人端了自己的碗找地方去吃,于是就出现了在路灯下、墙根下,三五成群,你家他家的人凑在一起吃自己碗里的面,唠大家嗑的场面了。当然,那多是男人们,女人们还多是在自家的灶火间吃饭的。
映雪把慧儿领进自己的闺房里。慧儿结束了四天四夜的行程,和映雪躺在一张大双人床上,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亲切、安全、舒适。两个天南地北的女孩子,都没有因了自己的好奇而影响睡眠——没有唠嗑,而是美美地睡着了。
慧儿和映雪的友谊,半年后因了寰宇的缘故而“冻结”了。
(二十三)挑战陋俗
睡梦中的慧儿被映雪唤醒:“该起床上班去了!”
两个女孩穿好衣服,简单洗漱后走出家门。因为时差的关系,西北比东北天亮晚了将近两个小时。6点钟了,天还黑着呢,相当于东北凌晨(后的)4点钟。
慧儿奇怪地问:“你们这儿是几点钟上学啊?”
映雪:“早上6点到8点上早自习,9点到12点是上午课,15点到19点是下午课。”
慧儿:“怎么这样安排时间啊?早上太早,下午放学又太晚。中午的12点到15点做什么啊?”
映雪笑了:“入乡随俗嘛!这儿是依据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来安排作息时间的。中午的三个小时是用来午睡的。”
慧儿:“天还黑着呢,怎么是‘日出而作’呢?”
映雪笑弯了腰:“这叫‘闻鸡起舞’,只有学生才起早来上学的,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是锻炼学子刻苦读书的毅力和精神的。”
慧儿惊诧了:“上午8点到9点的大好时光用来吃早饭,中午的三个小时用来睡午觉,晚上是不是还有晚自习啊?”
映雪:“是的,高年级的学生晚上是要从20点到22点上自习的。这也是磨砺学子的”
慧儿:“太荒谬了,把一白天美好的时光打得支离破碎的,太不科学了!”
映雪无奈地说:“没有办法,这也是根据婆娘们的开饭时间而制定的。婆娘们是天亮了才起床做饭的——捅开封了一宿的煤灶,等火燃烧起来,再把锅里的小米煮熟了,就得到八九点钟了嘛!”
十字路口的街灯亮如白昼,这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建筑物也是拔地而起的红砖黑瓦的楼房了。
映雪引着慧儿路过一座气势非凡的四层高楼时说:“这儿是大队的办公室、招待所。”
穿过大楼,映雪指着一个巨大的院落说:“这是一座能容纳全村或邻村几千人的露天大戏院,舞台高大宽敞,戏院里四周是阶梯座位。每逢节令或大事,都要在这里举行演出或活动的”
说着走着,来到了一座高大而破败不堪的庙宇前。拾级而上,进入院里,见周围一圈破陋的门窗里透出烛光和烛光下的人影,传出学生们背诵课文的声音。
慧儿疑惑地问:“这就是学生们上早自习的地方?”
映雪见慧儿吃惊地怔怔地站在院子里,拉起慧儿的手:“过两天就搬到村西头新建的校园里上课的”
慧儿走进教室,学生们也惊异地看着她。破旧的桌子上摆着一盏盏自制的形状各异的小灯笼,灯笼里的烛光随风摇曳,映照出一张张因睡眠不足而苍白的小脸、呆滞的目光,还有那控制不住的呵欠
映雪:“你也看到了,村子是利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而建的,总有路灯难以照到的沟沟坎坎处的人家,孩子们就自提灯笼照路上学了。看这座木制的古庙也是摇摇欲坠,不适合拉火电的,灯笼也就正好照明学习了。”
慧儿的心里像是打碎了五味瓶,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又似巨浪翻滚,震撼心灵深处:这个经济萌苏的古老的山村是多么的荒唐而不和谐啊!外面的建筑气势恢弘,豪华的街道灯火辉煌,辉煌的背面是这风雨飘摇的古庙学校;古老的窑洞里是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沿循的却是亘古不变的作息理念
慧儿随映雪回家吃早饭,正是西北早上8点钟。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坐落在北山坡上的整个村庄。窑洞高低错落,门楼飞檐斗拱气势如虹,显示出她摆脱贫困走向奢华的招摇和奇异。
当慧儿再次回到学校时,朝阳下的庙宇愈加显得破败。学生们靠在墙脚下晒着太阳,有的在玩“压油油”、“老鹰捉小鸡”等游戏。9点,敲响了古庙里老槐树上的那口大钟,上课了。
慧儿见一班学生在墙脚下背书,有一个五十多岁、样子很和善的男老师在巡视着——原来这是五年级在上语文课。
观察了好久,也不见那位老师讲析课文。学生们也是像电影中古代私塾里的学子那样,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目冥思,有的哼哼唧唧
慧儿走了过去:“您好!”
那位老师热情地迎过来:“你是新来的吧?我姓郭。”
慧儿:“郭老师您好!我还没有上过讲台,想先听听您的课,跟您学习怎样讲课,行吗?”
郭连忙说:“好啊!等我讲课的时候就招呼你来听吧!”
就这样等了一周,郭老师始终也没来“招呼”她去听过一节课。当慧儿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是靠回忆她自己的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自己的体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慧儿到达小山村的第二天,县教育局的王局长,在镇中心校的陈校长陪同下,一班人马来视察搬迁新学校前的准备工作。在会议室里,慧儿见到了全体教职员工,有15名自村的民办教师、5名县里调派来的公办教师、5名镇中心学校调来的半公半民的教师,还有5名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教师——慧儿就是其中之一。有一位郑州大学毕业的教师明天才能赶到。
王局长亲切地问慧儿:“这位新来的老师,由大城市到小山村,有什么感想啊?”
慧儿:“这两天,在映雪老师的陪伴下,我走访了很多家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上学的时间安排得不合理、不科学。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睡眠不足的现象;还有起早贪黑带来的路上的不安全因素——当然不是社会治安不好,而是天黑路滑,有滚下高坡摔伤事件的发生;还有家长也得起早接送孩子误时的现象我建议能不能参照一下城市工作人员的八小时工作制,来合理安排小学生的作息时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场上议论纷纷了。一位年长的老师发言:“这是祖祖辈辈磨砺学子刻苦学习意志的好传统。现在的孩子们不思进取,不懂得‘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的道理”
慧儿急得涨红了脸,声音也拔高了:“披星戴月、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些典故学生们都听家长、老师讲了无数遍了。应该继承的是传统中的精华、精髓,而不是形式。午睡,名存实亡——中午小学生们玩游戏处于兴奋状态,保证不了午睡的时间和质量。小学生严重的睡眠不足,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以此为代价来什么意志的磨砺,不是太荒谬了吗?”
王局长面部的表情也愈加严肃了:“这位新来的老师提出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不科学’的问题,长期以来也困扰着我们局领导班子。‘人为的’让孩子们起早贪晚的习俗,在我们县的所有村办小学普遍存在。经济建设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为什么就不能相应地发生变化呢?”
慧儿恳切地说:“就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而言,八小时的学习时间里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非要有什么早、晚自习来保障的。就是这八小时之间的课程设置上,也应是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体活的课程,让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就得多下功夫了,钻研透教材教参,精讲精练,还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孩子们以充足的睡眠,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座的人都吃惊地看着慧儿。韩校长急得汗都冒出来了,一个劲地给慧儿使眼色,想制止她在这不合适宜的场合说这不合适宜的话题。慧儿看在眼里,但是心中有一种“豁出去”的冲动,心想:“大不了解聘我就是了。”
村支书的眼睛明亮了:“王局长,您拍板,我村带这个头,实行八小时作息时间,取消早、晚自习。该破的习俗也得破一破。让村广播站整理稿子,让懒婆娘们早早起床,给娃娃们按时做好饭。娃娃们睡得好,吃得好,才能学习好嘛!”
王局长和陈校长耳语了片刻,一拍桌子:“好!你村能带这个头,我们也好下令了。明天,我来祝贺你们乔迁新校舍!小同志,我代表娃娃们感谢你啊!”
陈校长宣布:“从明天起,你村先实行八小时作息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3点到18点。”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散会时,支书对慧儿说:“小女子,你真敢说话啊!你就不怕我们解聘你吗?”
慧儿顽皮地一笑:“怕,当然怕了啊!可是,又不怕!”
支书闪动着智慧的眼神:“怕,又不怕,怎么讲啊?”
慧儿表情沉重了:“说怕,这是我一生的第一份工作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这不是碰了一个大壁吗?说不怕呢,如果就因为我提议革除你们的陋俗就被解聘了,一是说明了你们的昏庸,二是说明了你们的愚昧,三是说明我来错地方了”
支书哈哈大笑:“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有个性!我有两个女儿,彩凤比你大一岁,彩云比你小一岁。她俩在矿务局上班,等她俩公休时来陪你好不好?那样你就不会想家了。”
慧儿欢天喜地:“当然好了啊!谢谢您想得这么周全。我还真的是有些想家了呢!”
从此,彩凤、彩云俩姊妹,下班后或公休时,就到学校来陪慧儿。彩凤,身材高挑,端庄秀美;彩云,体态玲珑,俏皮可爱。半年后,当慧儿考上大学离开小山村前,这姐妹俩同一天出嫁到了矿务局所在地。
期间,彩凤、彩云想做媒,要慧儿和矿务局团支书见面呢。结果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约定“相亲”的日子早一天到达了。慧儿终没有见到这位大学毕业、住在知识分子楼里的团支部书记。
老公时常打趣慧儿:“要是见了该多好啊!那你现在还留在西北,说不定下煤窑挖碳呢!”
慧儿就追得他满屋乱跑,嬉闹一团
(二十四)气走记者
慧儿到达小山村的第三天,学校乔迁新校园了。村里举行了欢庆活动:张灯结彩,鞭炮争鸣,狮舞绣球,龙腾吞珠,敲锣打鼓,秧歌队涌入街头
市、县各级领导前来剪彩庆贺,媒体记者采访,好不热闹。慧儿代表教师讲话,陪同领导参观校园。
新校园占地数亩,有四个足球场那样大,用红砖墙围起,占了半个村子的感觉。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正门气势轩昂,中间甬道两侧各有三幢红砖黑瓦的教室(每幢有四个教学班),教室前各有大操场。甬道直通校园最南端的一幢三层的办公楼(会议室、图书室、电教室、教师宿舍等等一应俱全)。
东西两院间有一月亮门。支书说:“西院是足球场和给教师盖家属楼的用地。”
王局长也打哈逗趣:“慧儿老师,别离开这里吧!我看寰宇老师和你是天生一对”
支书赶紧凑趣:“就是嘛,我在西院给你俩盖个小洋楼”
这时,韩校长急急跑过来:“有记者找慧儿老师采访!”
慧儿在小会议室见到了那位记者,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长得黑瘦精干。
记者:“你看过豫剧朝阳沟吗?”
慧儿:“小时候看过。”
记者:“那里面的银环也是城里人,她嫁到了农村,要扎根农村一辈子。”
慧儿扑哧笑了:“我不是银环,这儿也没有栓宝。我明白你的意思。”
记者面露喜色:“你也表个态吧!当个山村女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扎根农村一辈子”
慧儿哈哈大笑:“记者同志,你也是年轻人,这都什么年代了,你居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记者疑惑地问:“那你为什么从城市来这小山村呢?”
慧儿爽快地答道:“一是看看自己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二是因为爱好文学,我是来体验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的。当然,我也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山村的教育事业。”
记者惊异后,欣喜的眼睛放光了:“就是嘛,只要你表个态,说不离开农村,我这篇报道就成了啊!”
慧儿收敛了笑容,郑重地说:“我还要考大学的,我还是要离开这儿的。”
记者摊开双手,指着无法做记录的笔记本:“你这种态度,让我怎么能完成这篇报道呢?”
慧儿:“我爱莫能助。完成完不成,那是你自己的事了。我的态度是明确的——我不会扎根在这个小山村的,但是,我力争做个优秀的教师,教好我的学生。”
记者愤愤地合上笔记本,往腋下一夹,气哼哼地走了。慧儿看着这个年轻而又迂腐的记者的背影,送出了一串朗朗的笑声。
韩校长拉着个脸进来了:“你把记者气走了,你还笑?上级领导都等着这篇报道呢,要大力宣传你们这几个从外地招聘来的教师!不就是表个态嘛,日后你要走,谁还拦着你不成?”
慧儿严肃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提这样可笑的问题,说话是要负责任的!谁爱表态谁去表,我就是说要离开。你们要是这样子,谁还敢来你们这儿呀?动不动就要人家扎根,扎什么根啊?”
韩校长动气了,手一挥:“打住!慧儿老师,你要是不改变态度,就离媒体远一些吧!”
慧儿笑着说:“行啊!韩校长,以后有这样的‘美差’,你可别再叫我了啊!”
一句话,把个胆小怕事的韩校长气得直翻白眼。
这时,香莲来找慧儿帮寰宇搬“家”去。
(二十五)初识寰宇
香莲是教四年级数学的老师,慧儿和她搭档教她班的语文课。她是个身高1。7米的少妇,有几分丰韵,虽然脸型上窄下宽,但是,很白净。她的亲舅舅就是镇中心学校的陈校长,主管全镇教师的人事;她的表舅舅就是村支书。因而,她也有了几分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的“仗头”
昨天下午,香莲就来找慧儿:“咱们去村招待所见个人,是从郑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是一个大学的老师,老家是江苏的。去看看这个老师什么样子!”说着拉了慧儿的手就走。
进得房间,眼前是一个很腼腆的小伙子,不太会讲普通话。个子有1。76米高,身材不是很健壮,但也不文弱,很适中。文静的脸上,长着一双饱满的杏核笑眼,像是总在微笑着。鼻尖也是俏皮地翘着,有几分女孩子般的秀气。
香莲一见就流露出满心欢喜的神情,也就连珠炮似的地发问。这时她忘记了自己在慧儿面前的拿腔作势的“普通话”的腔调了,几乎全是地道的地方话,还带有几分农村少妇式的调侃。
问的内容也无非是:“你是哪里人?你多大了?为什么大学老师不当来这小山村”
窘得寰宇没有了招架之功、还嘴之力,向慧儿投来求助、求救的眼神。说也奇怪,慧儿居然能听懂香莲的“土话”也能听懂寰宇的“方言”慧儿就当起了他们的“翻译”
慧儿在见到寰宇的刹那,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没有逃脱香莲那“过来人”的眼睛。香莲见自己一连串的扭捏作态、满心欢喜并没有引起寰宇的注意,寰宇只是笑而不答或摇头示意听不懂她的话,眼睛却是乞盼地看着慧儿。
香莲:“怎么?看这架势,二位该不是事先约好了来我们村的吧?”
香莲的这句“戏言”日后差点成了慧儿和寰宇“事先有约”的“铁证”了,也成了王局长、郭书记“说媒”的“凭证”了。
慧儿和寰宇都涨红了脸,一再向香莲解释以前并不认识,既然都是异乡人,自然见面要感觉亲切几分的。
香莲是不肯相信的,有了几分气恼,拉起慧儿:“既然以前不认识,你怎么能听懂他说的话?我却听不懂?”
慧儿笑着:“我和你以前也不认识,我不也能听懂你的地方话吗?”
香莲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得了,咱们告辞吧!”
不容慧儿回答,也不容寰宇挽留,拉着慧儿回到了新校园。教师的宿舍是那三层楼的第一层,居中的楼梯把一层一分为二了,东边住的是男教师,西边住的是女教师。新来的李校长住在东边的二层上。
慧儿从映雪家搬来,和香莲住隔壁,被褥等日用品都是村里提供的。这晚,全体教师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
支书说:“明天就要乔迁新校园了,各位老师提前入住一步。五位招聘的教师也到齐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村里的情况吧!我们村有二千多人口,实行全员社会保障,青壮年是按劳分配;老弱病残实行按需分配——每月、每年定期发放生活费,公费医疗。学生实行全额供给制——校服、教科书、学习用品等,全部免费提供,其中学习用品随用完随配发”
慧儿打趣:“该不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吧!”
支书自豪地说:“就是了,离共产主义社会不远了”
李校长问:“那么老师的待遇是怎么样的呢?”
支书看着慧儿,像是抓住了她的小辫子似的,得意地说:“咱们的慧儿老师,在信中说了,是不讲待遇的。”
慧儿笑道:“我不讲待遇,那是我高姿态;给不给,那是你们的问题了。我只是好奇你这‘共产主义社会’下的教师命运”
支书说:“小女子,别这么厉害嘛!你们五个招聘来的教师,每月工资100元,免费食宿;公办教师的工资教育局支付,村里提供免费食宿;半公半民的,像香莲这样的教师,公的那一半由镇中心校发放,是每月30元,另一半由我们村里出,也是30元,也是免费食宿;民办教师就按村里青壮年的标准执行了,月薪不超过60元,年终按村民人头分社会保障福利,食宿自理。强调一点,招聘的五个人的工资待遇已经超过大学毕业生每月63元的工资标准了,也超过了一般大学的教师待遇了。”
慧儿调皮地回敬:“是啊,各大媒体都在为你们宣传呢——高薪招聘教师,振兴山村教育事业嘛!”
但见民办教师的头凑在一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时不时瞅瞅慧儿他们。日后证实,这不平等的待遇为教师间的排压埋下了“祸根”不到半年的时间,招聘来的五个教师被种种教学质量上的借口解聘掉了三人。只剩下慧儿和寰宇了。
寰宇为什么从大学里跑到这个小山村里来,成了悬在人们心头上一个的谜;慧儿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为什么从三千里远的城市跑到这个小山村来,同样也让人猜度。
好在西北人的性格大都内向含蓄,偶有探询,也不至于让寰宇和慧儿多么尴尬困窘,只有香莲不依不饶非要问个水落石出,终究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
寰宇是笑而不答;慧儿是答了香莲也不相信。
(二十六)小有成绩
慧儿在登上讲台前,很想跟教五年级语文的郭老师学一学讲课艺术。这位貌似和善的老师也是满口应承:“好的,等我讲课文的时候就招呼你来听的!”
最终,慧儿也没有等到郭老师来“招呼”她去听课。慧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只好自己用心钻研教材教参,备好课;还到学生中走访,发现一个难题:四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还听不太懂普通话。
慧儿还要调整自己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转化为山村小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香莲是班主任,性情暴躁,学生们见了她像是老鼠见了猫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脸上常常有她给留下的印记——黑紫色的扭痕。慧儿惊异家长们没有来学校找领导反映的,这也是缘于“严师出高徒”的习俗吧!
好在慧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学生们也喜欢她的可亲,喜欢她甜美的普通话,喜欢她把诗词典故讲得妙趣横生。
不觉间,慧儿来这儿两个月了,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中心学校期末统考中,慧儿所教的这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的名次,由以前的倒数变为全镇同年级组的前茅了。
支书和校长乐得合不拢嘴,一再说:“要重奖!要重奖!”
一向恭谦有余、胆小怕事的韩老校长,其实像个和善的父亲。他利用去城里办事的机会,带慧儿进了一趟城——算是奖励了吧!
下了早班车,他请慧儿在路边小摊上吃“山西烩面”——碗里有三分之一的海带丝,再加上三分之二的手拉面,最后浇上牛肉和牛肉汤,外加油炸辣椒和香菜末。当然,少不了倒上老陈醋,别有风味。
然后把慧儿送到一个大书店里,他去办公事了。慧儿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很多教学参考书。其中,有一本是给支书捎的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有个小插曲:一日,支书问一个字,但见慧儿查词典,好似顺手一翻,就到了那个字所在的页码了。支书好奇不已,就连连找出几个疑难的字,要慧儿查给他看,慧儿还是“手到擒来”支书拿起那本词典左翻右看,就是看不出有什么稀奇。
慧儿说:“这没什么神秘的,词典里的字是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你只要记住拼音字母所排列次序,再记住每个字母在词典中的大致页码,就能翻到它了”
支书又拿过词典来尝试,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很不服气:“那你进城时给我捎一本词典回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到了中午,老校长回来接慧儿,还是在路边的小摊上,请慧儿吃的是西北特色小吃“甩饼”——就是把擀好的一张很薄的面饼,用一个小擀面杖挑起甩到鳌子(形状像是一个反扣过来的锅)上,反复挑甩,饼就烙好了然后用单饼卷上很薄的熟的“上党驴肉片”、大葱和面酱等。
老校长边吃边给慧儿讲上党古城的历史:“因地处太行之巅,地势高,自... -->>
(二十二)现实印象
慧儿茫茫然地等待着,天光的暗淡增加了等待的焦虑。看着自己孤零零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不无焦虑地思忖着:也不知道那个姑娘给村子里的领导打没打电话?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急驶而来,在慧儿等待的店铺前一个急刹车,嘎然停下,从驾驶室里跳下了一个青年。慧儿心惊地看着他,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封信,走到慧儿面前:“这是你写的信吗?”
慧儿接过信封一看:“是的,是我写给村领导的。”
青年人憨厚地笑了:“我是来接你的,上车吧!”他极力想把“普通话”说得标准些。
慧儿坐在车上,这个青年是她将去的村子里第一个和她接触的人,她的第一个感觉是:质朴中透着智慧——这封信既确定了她的身份,又让她放心上车。
慧儿望着车外的景象:残阳下的黄土高原就在车轮下,碾起滚滚的黄尘。几乎看不树木,连荒草都难得寻见。焦渴的土壤,憔悴而衰老。眼前是纵横的沟壑,峥嵘嶙峋,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削过一样清晰。
终于见识到了地理书中所说的黄土的直立性质了,如刀削般峭立着,真有点担心它们会随时坍塌下来呢。
稍微平坦的高坡上,隆起一座座巨大的坟墓似的土堆,又像是一口口巨大的锅反扣在高坡上。奇怪的是:这些“坟墓”有的在熊熊燃烧,火光冲天;有的在浓烟中闷闷地期待着什么;有的则在高压水龙头浇注下腾起弥天的雾霭。地下黑色的污水横流,大地像是一张黄色沧桑的老脸,布满纵横的污浊的泪痕
青年人告诉慧儿:“这是炼焦场,不值钱的煤面子,经过烧炼成了值钱的焦碳。大队有煤矿,家家炼焦碳。人们就是因为这而富裕起来了”
慧儿看着浓烟蔽日的天空,看着黑水横流的大地,看着在炼焦场上黑鬼似的人们——只露着两只白色的眼球和一口白色的牙齿。慧儿感受到了他们摆脱世代贫穷后的喜悦,但是,慧儿的心是沉重的。那时虽然不把环境污染一词挂在报纸上,然而,这不是慧儿想象中要去的地方。在这种过于雄大磅礴荒凉的自然之中,慧儿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等待装进煤面子的炼窑,就如一口巨大的锅了,又像是做了眼球摘除述的病人,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它的下半部分埋在地下,是由砖砌而成,把一卡车一卡车的煤面子装进“锅”里,直到巨大地隆起,像是又反扣了一口巨锅,突兀在地面上。外面用黄泥封上,恰似一座坟墓了。在地下架起木柴,直到把这个巨大的“坟墓”点燃,燃烧至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到整个巨大的“坟墓”燃到通红而透彻时,人们远远架起高压水龙头——滋滋哧哧,正如钢水出炉时淬火那般,瞬间一柱水汽怅怅升起,雾霭弥漫了整个天际。白色的雾气中是黑色的鬼魅般的人影在跳跃,那是庆贺这一窑焦碳的成功!
千年以来,人类为了生命存活曾经忍受了多少辛苦,在如此悲凉严峻苍茫的风景中,苦苦地挣扎、繁衍着
车子转过一道山梁,路面是硬化的水泥路,平坦了许多。慧儿惊异于见到路两旁臂弯般粗细的绿树了,一排排整整齐齐延伸向前方的小村庄。
顺坡而下,道路愈加宽阔了,两旁一座座高大的宅院,俨然的门楼上镌刻有“福馨嗣昌”、“耕读传家”、“五福并临”、“紫气东来”等祥和的门匾。绿树间的花坛里盛开着一簇簇的菊花,傲霜斗艳。
慧儿的心房一颤,简直无法相信这连日来的千里荒凉广阔的背景中会藏有这一方洞天!
在街心的十字路口,站着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像是等待这辆卡车的到来。卡车在离他们十几米处停下。慧儿跳下车来,那要迎上来的人们却站住了。慧儿的倔犟劲也上来了:你们不迎过来,我还就是不走过去呢!
就这样僵持了几分钟,人群还是移到了慧儿的眼前:“请跟我们到会议室去吧!”
一路无语,没有询问,没有介绍,没有进得一个大院,迎面的屏风彩绘着一幅松鹿图。转过屏风,一簇苍翠的竹林,几株飘着落叶的桃树,恰似一半青光,一半秋色。进入一个宽敞明亮的会客厅,周围是一排红木沙发,墙角适宜地摆放着几盆五针松、山茶花等大型盆栽,装点得绿意浓浓。
大家落座,仍然是沉默。突然响起慧儿爽朗的笑语:“你们没有想到三千里外来的‘待业青年’是个女孩子吧?”
一语既出,惊暴会场。一长者哈哈大笑:“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
于是,大家都跟着笑出了声,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大家左盘问,右核实,终于承认了眼前这个慧儿就是那写出豪言壮语要为山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有一封封的信为证,有慧儿机智的回答为证。
慧儿道出原委:“我担心你们这儿不要女的,所以在信的落款处就署名一个‘待业青年’了。”
在介绍中得知,这些人是村支部与学校的主要领导。那个气宇轩昂的长者就是村支书,有一双睿智有神的眼睛,仿佛能把世事看┧频摹d歉鍪菹骶傻睦贤肪褪呛3ち恕?
慧儿被安置到一位叫映雪的女同事家里暂住。映雪比慧儿大一岁,长着宽脸大嘴巴,厚厚的嘴唇,没有女性窈窕妩媚的身材,像是个壮实的农家女人,人很朴实大方,和慧儿没有陌生感。
映雪引着慧儿向她的家走去。村里华灯初上,整个村庄像是摩崖壁刻似的占据着一座山坡,于是,灯光也是有梯度的一层高似一层的了,直到与繁星相接。走进映雪家的四合院儿,慧儿借着院子里的灯光仔细打量:这个院子,像一个天井的底,东、北、西三面是借助天然直立的黄土高坡凿出的窑洞。窑洞的顶上就是别人家的道路或庭院了。
映雪:“家家都是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构筑自家的窑洞的,随形就势,错落有致,巧夺天工”
门脸有宽大的门窗,窑洞内穹庐似的洞顶比一般的楼房举架要高一些,没有压抑之感;纵深有五六米,显得十分宽阔。周边笔直的洞壁粉刷的雪白。洞与洞之间有一个月亮门相通,洞壁足足有一米厚。这种构筑,采光较好,厚厚的洞壁和洞顶与黄土高坡浑然一体,保证了冬暖夏凉的舒适。
窑洞不似慧儿想象中的低矮阴暗潮湿。窑洞内的摆设都是现代化的。那是八五年,家家却有电视、冰箱、电话、自来水、摩托车
一般是座北朝南的三个窑洞为正房,各自有南向开着的门窗,而且窑洞内又有月亮门相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分别为客厅和长辈们的起居室。东西窑洞是小辈们的起居室和厨房了,各占一侧。
映雪的妈妈是个瘦小的女人,头上围着白色的羊肚巾,青色的衣褂,很是干净利落的。她给慧儿做刀削面吃,但见映雪的妈妈右手的削面刀在左手的面团上飞快的闪动,一片片三寸长、半指宽的面片飞进一米开外的沸水锅中那简直是“艺术表演”
灶台后面的小锅里就是山西有名的地方菜——“山西烩菜”相当于东北的“烂顿”就是把土豆、白菜、豆腐等等放在一起顿制成一道“大菜”当然少不得的两样原料就是西红柿和山西的老陈醋。
这地方吃饭不摆桌子,是慧儿不适应的。每个人端着一口大碗等在灶台边,映雪用笊篱捞起煮好的削面,分盛在每个人的碗里。依据自己的口味的轻重或菜量的多少,用勺子舀出一定量的烩菜倒在碗里的削面上。另有一个小案子上放着盐碟、韭菜末碟、大蒜和醋罐子
然后,每人端了自己的碗找地方去吃,于是就出现了在路灯下、墙根下,三五成群,你家他家的人凑在一起吃自己碗里的面,唠大家嗑的场面了。当然,那多是男人们,女人们还多是在自家的灶火间吃饭的。
映雪把慧儿领进自己的闺房里。慧儿结束了四天四夜的行程,和映雪躺在一张大双人床上,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亲切、安全、舒适。两个天南地北的女孩子,都没有因了自己的好奇而影响睡眠——没有唠嗑,而是美美地睡着了。
慧儿和映雪的友谊,半年后因了寰宇的缘故而“冻结”了。
(二十三)挑战陋俗
睡梦中的慧儿被映雪唤醒:“该起床上班去了!”
两个女孩穿好衣服,简单洗漱后走出家门。因为时差的关系,西北比东北天亮晚了将近两个小时。6点钟了,天还黑着呢,相当于东北凌晨(后的)4点钟。
慧儿奇怪地问:“你们这儿是几点钟上学啊?”
映雪:“早上6点到8点上早自习,9点到12点是上午课,15点到19点是下午课。”
慧儿:“怎么这样安排时间啊?早上太早,下午放学又太晚。中午的12点到15点做什么啊?”
映雪笑了:“入乡随俗嘛!这儿是依据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来安排作息时间的。中午的三个小时是用来午睡的。”
慧儿:“天还黑着呢,怎么是‘日出而作’呢?”
映雪笑弯了腰:“这叫‘闻鸡起舞’,只有学生才起早来上学的,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是锻炼学子刻苦读书的毅力和精神的。”
慧儿惊诧了:“上午8点到9点的大好时光用来吃早饭,中午的三个小时用来睡午觉,晚上是不是还有晚自习啊?”
映雪:“是的,高年级的学生晚上是要从20点到22点上自习的。这也是磨砺学子的”
慧儿:“太荒谬了,把一白天美好的时光打得支离破碎的,太不科学了!”
映雪无奈地说:“没有办法,这也是根据婆娘们的开饭时间而制定的。婆娘们是天亮了才起床做饭的——捅开封了一宿的煤灶,等火燃烧起来,再把锅里的小米煮熟了,就得到八九点钟了嘛!”
十字路口的街灯亮如白昼,这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建筑物也是拔地而起的红砖黑瓦的楼房了。
映雪引着慧儿路过一座气势非凡的四层高楼时说:“这儿是大队的办公室、招待所。”
穿过大楼,映雪指着一个巨大的院落说:“这是一座能容纳全村或邻村几千人的露天大戏院,舞台高大宽敞,戏院里四周是阶梯座位。每逢节令或大事,都要在这里举行演出或活动的”
说着走着,来到了一座高大而破败不堪的庙宇前。拾级而上,进入院里,见周围一圈破陋的门窗里透出烛光和烛光下的人影,传出学生们背诵课文的声音。
慧儿疑惑地问:“这就是学生们上早自习的地方?”
映雪见慧儿吃惊地怔怔地站在院子里,拉起慧儿的手:“过两天就搬到村西头新建的校园里上课的”
慧儿走进教室,学生们也惊异地看着她。破旧的桌子上摆着一盏盏自制的形状各异的小灯笼,灯笼里的烛光随风摇曳,映照出一张张因睡眠不足而苍白的小脸、呆滞的目光,还有那控制不住的呵欠
映雪:“你也看到了,村子是利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而建的,总有路灯难以照到的沟沟坎坎处的人家,孩子们就自提灯笼照路上学了。看这座木制的古庙也是摇摇欲坠,不适合拉火电的,灯笼也就正好照明学习了。”
慧儿的心里像是打碎了五味瓶,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又似巨浪翻滚,震撼心灵深处:这个经济萌苏的古老的山村是多么的荒唐而不和谐啊!外面的建筑气势恢弘,豪华的街道灯火辉煌,辉煌的背面是这风雨飘摇的古庙学校;古老的窑洞里是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沿循的却是亘古不变的作息理念
慧儿随映雪回家吃早饭,正是西北早上8点钟。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坐落在北山坡上的整个村庄。窑洞高低错落,门楼飞檐斗拱气势如虹,显示出她摆脱贫困走向奢华的招摇和奇异。
当慧儿再次回到学校时,朝阳下的庙宇愈加显得破败。学生们靠在墙脚下晒着太阳,有的在玩“压油油”、“老鹰捉小鸡”等游戏。9点,敲响了古庙里老槐树上的那口大钟,上课了。
慧儿见一班学生在墙脚下背书,有一个五十多岁、样子很和善的男老师在巡视着——原来这是五年级在上语文课。
观察了好久,也不见那位老师讲析课文。学生们也是像电影中古代私塾里的学子那样,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目冥思,有的哼哼唧唧
慧儿走了过去:“您好!”
那位老师热情地迎过来:“你是新来的吧?我姓郭。”
慧儿:“郭老师您好!我还没有上过讲台,想先听听您的课,跟您学习怎样讲课,行吗?”
郭连忙说:“好啊!等我讲课的时候就招呼你来听吧!”
就这样等了一周,郭老师始终也没来“招呼”她去听过一节课。当慧儿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是靠回忆她自己的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自己的体会,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慧儿到达小山村的第二天,县教育局的王局长,在镇中心校的陈校长陪同下,一班人马来视察搬迁新学校前的准备工作。在会议室里,慧儿见到了全体教职员工,有15名自村的民办教师、5名县里调派来的公办教师、5名镇中心学校调来的半公半民的教师,还有5名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教师——慧儿就是其中之一。有一位郑州大学毕业的教师明天才能赶到。
王局长亲切地问慧儿:“这位新来的老师,由大城市到小山村,有什么感想啊?”
慧儿:“这两天,在映雪老师的陪伴下,我走访了很多家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上学的时间安排得不合理、不科学。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睡眠不足的现象;还有起早贪黑带来的路上的不安全因素——当然不是社会治安不好,而是天黑路滑,有滚下高坡摔伤事件的发生;还有家长也得起早接送孩子误时的现象我建议能不能参照一下城市工作人员的八小时工作制,来合理安排小学生的作息时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场上议论纷纷了。一位年长的老师发言:“这是祖祖辈辈磨砺学子刻苦学习意志的好传统。现在的孩子们不思进取,不懂得‘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的道理”
慧儿急得涨红了脸,声音也拔高了:“披星戴月、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些典故学生们都听家长、老师讲了无数遍了。应该继承的是传统中的精华、精髓,而不是形式。午睡,名存实亡——中午小学生们玩游戏处于兴奋状态,保证不了午睡的时间和质量。小学生严重的睡眠不足,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以此为代价来什么意志的磨砺,不是太荒谬了吗?”
王局长面部的表情也愈加严肃了:“这位新来的老师提出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不科学’的问题,长期以来也困扰着我们局领导班子。‘人为的’让孩子们起早贪晚的习俗,在我们县的所有村办小学普遍存在。经济建设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观念为什么就不能相应地发生变化呢?”
慧儿恳切地说:“就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而言,八小时的学习时间里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非要有什么早、晚自习来保障的。就是这八小时之间的课程设置上,也应是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体活的课程,让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就得多下功夫了,钻研透教材教参,精讲精练,还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还孩子们以充足的睡眠,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在座的人都吃惊地看着慧儿。韩校长急得汗都冒出来了,一个劲地给慧儿使眼色,想制止她在这不合适宜的场合说这不合适宜的话题。慧儿看在眼里,但是心中有一种“豁出去”的冲动,心想:“大不了解聘我就是了。”
村支书的眼睛明亮了:“王局长,您拍板,我村带这个头,实行八小时作息时间,取消早、晚自习。该破的习俗也得破一破。让村广播站整理稿子,让懒婆娘们早早起床,给娃娃们按时做好饭。娃娃们睡得好,吃得好,才能学习好嘛!”
王局长和陈校长耳语了片刻,一拍桌子:“好!你村能带这个头,我们也好下令了。明天,我来祝贺你们乔迁新校舍!小同志,我代表娃娃们感谢你啊!”
陈校长宣布:“从明天起,你村先实行八小时作息时间,上午,8点到12点;下午,13点到18点。”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散会时,支书对慧儿说:“小女子,你真敢说话啊!你就不怕我们解聘你吗?”
慧儿顽皮地一笑:“怕,当然怕了啊!可是,又不怕!”
支书闪动着智慧的眼神:“怕,又不怕,怎么讲啊?”
慧儿表情沉重了:“说怕,这是我一生的第一份工作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这不是碰了一个大壁吗?说不怕呢,如果就因为我提议革除你们的陋俗就被解聘了,一是说明了你们的昏庸,二是说明了你们的愚昧,三是说明我来错地方了”
支书哈哈大笑:“好一个厉害的小女子,有个性!我有两个女儿,彩凤比你大一岁,彩云比你小一岁。她俩在矿务局上班,等她俩公休时来陪你好不好?那样你就不会想家了。”
慧儿欢天喜地:“当然好了啊!谢谢您想得这么周全。我还真的是有些想家了呢!”
从此,彩凤、彩云俩姊妹,下班后或公休时,就到学校来陪慧儿。彩凤,身材高挑,端庄秀美;彩云,体态玲珑,俏皮可爱。半年后,当慧儿考上大学离开小山村前,这姐妹俩同一天出嫁到了矿务局所在地。
期间,彩凤、彩云想做媒,要慧儿和矿务局团支书见面呢。结果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约定“相亲”的日子早一天到达了。慧儿终没有见到这位大学毕业、住在知识分子楼里的团支部书记。
老公时常打趣慧儿:“要是见了该多好啊!那你现在还留在西北,说不定下煤窑挖碳呢!”
慧儿就追得他满屋乱跑,嬉闹一团
(二十四)气走记者
慧儿到达小山村的第三天,学校乔迁新校园了。村里举行了欢庆活动:张灯结彩,鞭炮争鸣,狮舞绣球,龙腾吞珠,敲锣打鼓,秧歌队涌入街头
市、县各级领导前来剪彩庆贺,媒体记者采访,好不热闹。慧儿代表教师讲话,陪同领导参观校园。
新校园占地数亩,有四个足球场那样大,用红砖墙围起,占了半个村子的感觉。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正门气势轩昂,中间甬道两侧各有三幢红砖黑瓦的教室(每幢有四个教学班),教室前各有大操场。甬道直通校园最南端的一幢三层的办公楼(会议室、图书室、电教室、教师宿舍等等一应俱全)。
东西两院间有一月亮门。支书说:“西院是足球场和给教师盖家属楼的用地。”
王局长也打哈逗趣:“慧儿老师,别离开这里吧!我看寰宇老师和你是天生一对”
支书赶紧凑趣:“就是嘛,我在西院给你俩盖个小洋楼”
这时,韩校长急急跑过来:“有记者找慧儿老师采访!”
慧儿在小会议室见到了那位记者,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长得黑瘦精干。
记者:“你看过豫剧朝阳沟吗?”
慧儿:“小时候看过。”
记者:“那里面的银环也是城里人,她嫁到了农村,要扎根农村一辈子。”
慧儿扑哧笑了:“我不是银环,这儿也没有栓宝。我明白你的意思。”
记者面露喜色:“你也表个态吧!当个山村女教师,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扎根农村一辈子”
慧儿哈哈大笑:“记者同志,你也是年轻人,这都什么年代了,你居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记者疑惑地问:“那你为什么从城市来这小山村呢?”
慧儿爽快地答道:“一是看看自己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二是因为爱好文学,我是来体验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的。当然,我也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山村的教育事业。”
记者惊异后,欣喜的眼睛放光了:“就是嘛,只要你表个态,说不离开农村,我这篇报道就成了啊!”
慧儿收敛了笑容,郑重地说:“我还要考大学的,我还是要离开这儿的。”
记者摊开双手,指着无法做记录的笔记本:“你这种态度,让我怎么能完成这篇报道呢?”
慧儿:“我爱莫能助。完成完不成,那是你自己的事了。我的态度是明确的——我不会扎根在这个小山村的,但是,我力争做个优秀的教师,教好我的学生。”
记者愤愤地合上笔记本,往腋下一夹,气哼哼地走了。慧儿看着这个年轻而又迂腐的记者的背影,送出了一串朗朗的笑声。
韩校长拉着个脸进来了:“你把记者气走了,你还笑?上级领导都等着这篇报道呢,要大力宣传你们这几个从外地招聘来的教师!不就是表个态嘛,日后你要走,谁还拦着你不成?”
慧儿严肃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提这样可笑的问题,说话是要负责任的!谁爱表态谁去表,我就是说要离开。你们要是这样子,谁还敢来你们这儿呀?动不动就要人家扎根,扎什么根啊?”
韩校长动气了,手一挥:“打住!慧儿老师,你要是不改变态度,就离媒体远一些吧!”
慧儿笑着说:“行啊!韩校长,以后有这样的‘美差’,你可别再叫我了啊!”
一句话,把个胆小怕事的韩校长气得直翻白眼。
这时,香莲来找慧儿帮寰宇搬“家”去。
(二十五)初识寰宇
香莲是教四年级数学的老师,慧儿和她搭档教她班的语文课。她是个身高1。7米的少妇,有几分丰韵,虽然脸型上窄下宽,但是,很白净。她的亲舅舅就是镇中心学校的陈校长,主管全镇教师的人事;她的表舅舅就是村支书。因而,她也有了几分什么人也不放在眼里的“仗头”
昨天下午,香莲就来找慧儿:“咱们去村招待所见个人,是从郑州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是一个大学的老师,老家是江苏的。去看看这个老师什么样子!”说着拉了慧儿的手就走。
进得房间,眼前是一个很腼腆的小伙子,不太会讲普通话。个子有1。76米高,身材不是很健壮,但也不文弱,很适中。文静的脸上,长着一双饱满的杏核笑眼,像是总在微笑着。鼻尖也是俏皮地翘着,有几分女孩子般的秀气。
香莲一见就流露出满心欢喜的神情,也就连珠炮似的地发问。这时她忘记了自己在慧儿面前的拿腔作势的“普通话”的腔调了,几乎全是地道的地方话,还带有几分农村少妇式的调侃。
问的内容也无非是:“你是哪里人?你多大了?为什么大学老师不当来这小山村”
窘得寰宇没有了招架之功、还嘴之力,向慧儿投来求助、求救的眼神。说也奇怪,慧儿居然能听懂香莲的“土话”也能听懂寰宇的“方言”慧儿就当起了他们的“翻译”
慧儿在见到寰宇的刹那,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没有逃脱香莲那“过来人”的眼睛。香莲见自己一连串的扭捏作态、满心欢喜并没有引起寰宇的注意,寰宇只是笑而不答或摇头示意听不懂她的话,眼睛却是乞盼地看着慧儿。
香莲:“怎么?看这架势,二位该不是事先约好了来我们村的吧?”
香莲的这句“戏言”日后差点成了慧儿和寰宇“事先有约”的“铁证”了,也成了王局长、郭书记“说媒”的“凭证”了。
慧儿和寰宇都涨红了脸,一再向香莲解释以前并不认识,既然都是异乡人,自然见面要感觉亲切几分的。
香莲是不肯相信的,有了几分气恼,拉起慧儿:“既然以前不认识,你怎么能听懂他说的话?我却听不懂?”
慧儿笑着:“我和你以前也不认识,我不也能听懂你的地方话吗?”
香莲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得了,咱们告辞吧!”
不容慧儿回答,也不容寰宇挽留,拉着慧儿回到了新校园。教师的宿舍是那三层楼的第一层,居中的楼梯把一层一分为二了,东边住的是男教师,西边住的是女教师。新来的李校长住在东边的二层上。
慧儿从映雪家搬来,和香莲住隔壁,被褥等日用品都是村里提供的。这晚,全体教师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临时会议。
支书说:“明天就要乔迁新校园了,各位老师提前入住一步。五位招聘的教师也到齐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村里的情况吧!我们村有二千多人口,实行全员社会保障,青壮年是按劳分配;老弱病残实行按需分配——每月、每年定期发放生活费,公费医疗。学生实行全额供给制——校服、教科书、学习用品等,全部免费提供,其中学习用品随用完随配发”
慧儿打趣:“该不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吧!”
支书自豪地说:“就是了,离共产主义社会不远了”
李校长问:“那么老师的待遇是怎么样的呢?”
支书看着慧儿,像是抓住了她的小辫子似的,得意地说:“咱们的慧儿老师,在信中说了,是不讲待遇的。”
慧儿笑道:“我不讲待遇,那是我高姿态;给不给,那是你们的问题了。我只是好奇你这‘共产主义社会’下的教师命运”
支书说:“小女子,别这么厉害嘛!你们五个招聘来的教师,每月工资100元,免费食宿;公办教师的工资教育局支付,村里提供免费食宿;半公半民的,像香莲这样的教师,公的那一半由镇中心校发放,是每月30元,另一半由我们村里出,也是30元,也是免费食宿;民办教师就按村里青壮年的标准执行了,月薪不超过60元,年终按村民人头分社会保障福利,食宿自理。强调一点,招聘的五个人的工资待遇已经超过大学毕业生每月63元的工资标准了,也超过了一般大学的教师待遇了。”
慧儿调皮地回敬:“是啊,各大媒体都在为你们宣传呢——高薪招聘教师,振兴山村教育事业嘛!”
但见民办教师的头凑在一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时不时瞅瞅慧儿他们。日后证实,这不平等的待遇为教师间的排压埋下了“祸根”不到半年的时间,招聘来的五个教师被种种教学质量上的借口解聘掉了三人。只剩下慧儿和寰宇了。
寰宇为什么从大学里跑到这个小山村里来,成了悬在人们心头上一个的谜;慧儿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为什么从三千里远的城市跑到这个小山村来,同样也让人猜度。
好在西北人的性格大都内向含蓄,偶有探询,也不至于让寰宇和慧儿多么尴尬困窘,只有香莲不依不饶非要问个水落石出,终究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
寰宇是笑而不答;慧儿是答了香莲也不相信。
(二十六)小有成绩
慧儿在登上讲台前,很想跟教五年级语文的郭老师学一学讲课艺术。这位貌似和善的老师也是满口应承:“好的,等我讲课文的时候就招呼你来听的!”
最终,慧儿也没有等到郭老师来“招呼”她去听课。慧儿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只好自己用心钻研教材教参,备好课;还到学生中走访,发现一个难题:四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还听不太懂普通话。
慧儿还要调整自己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转化为山村小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香莲是班主任,性情暴躁,学生们见了她像是老鼠见了猫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脸上常常有她给留下的印记——黑紫色的扭痕。慧儿惊异家长们没有来学校找领导反映的,这也是缘于“严师出高徒”的习俗吧!
好在慧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学生们也喜欢她的可亲,喜欢她甜美的普通话,喜欢她把诗词典故讲得妙趣横生。
不觉间,慧儿来这儿两个月了,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中心学校期末统考中,慧儿所教的这个班级的语文成绩的名次,由以前的倒数变为全镇同年级组的前茅了。
支书和校长乐得合不拢嘴,一再说:“要重奖!要重奖!”
一向恭谦有余、胆小怕事的韩老校长,其实像个和善的父亲。他利用去城里办事的机会,带慧儿进了一趟城——算是奖励了吧!
下了早班车,他请慧儿在路边小摊上吃“山西烩面”——碗里有三分之一的海带丝,再加上三分之二的手拉面,最后浇上牛肉和牛肉汤,外加油炸辣椒和香菜末。当然,少不了倒上老陈醋,别有风味。
然后把慧儿送到一个大书店里,他去办公事了。慧儿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很多教学参考书。其中,有一本是给支书捎的现代汉语词典。这里有个小插曲:一日,支书问一个字,但见慧儿查词典,好似顺手一翻,就到了那个字所在的页码了。支书好奇不已,就连连找出几个疑难的字,要慧儿查给他看,慧儿还是“手到擒来”支书拿起那本词典左翻右看,就是看不出有什么稀奇。
慧儿说:“这没什么神秘的,词典里的字是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你只要记住拼音字母所排列次序,再记住每个字母在词典中的大致页码,就能翻到它了”
支书又拿过词典来尝试,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很不服气:“那你进城时给我捎一本词典回来,我就不信这个‘邪’了”
到了中午,老校长回来接慧儿,还是在路边的小摊上,请慧儿吃的是西北特色小吃“甩饼”——就是把擀好的一张很薄的面饼,用一个小擀面杖挑起甩到鳌子(形状像是一个反扣过来的锅)上,反复挑甩,饼就烙好了然后用单饼卷上很薄的熟的“上党驴肉片”、大葱和面酱等。
老校长边吃边给慧儿讲上党古城的历史:“因地处太行之巅,地势高,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